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为却病方的感悟

时间:2024-10-17 19:21:53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为却病方的感悟

  无求便是安心法

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为却病方的感悟

  人之所求,本于攀缘心。人有所求,一心只知攀缘外物,则心不安。

  攀缘心,就是心迷于外境,人心本来的智慧、清净,都为外物所裹挟。“攀”,这个手像猴子抓东西一样,念头一个念头抓过来,“念念相续”。

  佛家认为,万物没有自性,不过是姻缘所生。缘起则生,缘歇则灭。

  人迷失于缘法之中,迷失在外境,遇到刺激,就产生了攀缘心。藕益大师说:如同猕猴攀树枝,抓一个又放一个,为什么猕猴能够跳来跳去呢?它必须有这个树枝可以抓,它必须有所住。

  人心一旦向外攀缘,你的心就已经跟外境结合在一起,被外境所转了。

  佛经上说“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也就是说普通人错误地认为这个向外攀缘的心,为自己的本心。

  南怀瑾认为:什么是生病的根本?是攀缘,就是我们的思想,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像爬楼梯一样,一阶一阶上来。我们的心一天到晚在攀缘,要想求财、要求子,要这要那。

  《西游记》中用猴子来代表这攀缘心,猴子不抓东西不舒服。因为有攀缘所以就有病,求东西求不到就有痛苦,就生病,是病的根本。

  不饱真为却病方

  中国传统养生观念认为:吃饭不要吃全饱,只吃七分饱,饥饱适中才是最好的状态。

  从养生的角度看,人如果吃的过饱,肠胃就会被撑的越来越大,从而导致食量增加,体重就难控制,最终形成恶性循坏。

  孔子说“食勿求饱”。吃饭要掌握好度,不是吃的越多越好,微饿,才守得住健康。

  七分饱不仅是一种健康的饮食方式,更体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保持“适度”,留有缺憾,是一种人生智慧。

  老子说:“大成若缺。”意思是真正的完满,都看上去像有所缺失那样。

  中国古代神话中说,盘古开天地以后,地陷东南,天不满西北。古人又有“天聋地哑”的说法,可见在古人眼中,天、地也都是有缺陷的,正如《西游记》中孙悟空所说:天地本不全。

  曾国藩说“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他因此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求缺斋”,以警示自己万事不可奢求完满,“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或许正是因为深谙“留有余味”的道理,曾国藩总是主动将利益分给别人,主动提拔手下的李鸿章,左宗棠等人,毫不在意他们与自己平起平坐。

  凡是苛求完满也是一种遗憾,甚至是一种病态。鲁迅就曾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批评了一些人的“十景病”:中国人大抵有一种"十景病",凡看一个县的县志,必然有"十景",把眼前的所有事物排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然后似乎生活就圆满了。

  成熟的人,不苛求完满,没有“十景病”,他们都懂得留有余味,都有分享和利他精神。正如南宋士大夫王伯大《四留铭》里说:

  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

  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

  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

  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为却病方的感悟】相关文章:

无篮球,不兄弟作文12-12

无花生果不尚虚华作文07-26

雨后便是晴天的经典短句05-17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12-16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作文12-29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作文11-25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作文[经典]01-29

卧冰求鲤作文09-08

褪去浮华求本真作文07-27

求己不如求人作文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