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见不如登高跂望作文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我们儿时谙熟的绝句,但岁月让我们重温其意时,我们会更多一分理解。或许我们可以用阅历的积累来实现愿望,但若站在巨人的肩上,便如同利用无数前人的智慧之眼去认识世界,那终日之思便不如须臾之所学了。
我表弟读高一时,自以为只要能识字,靠自己也能学好每门课程,因而不珍惜课堂时间,有时干脆不去学校,用他自认为正确的方法在家挑灯夜战,结果期末考试成绩让他失望至极。之后老师找他谈话,使他认识到课堂时间是学习的黄金时间。第二学期,表弟转变了学习态度,在课堂上专注得似乎教室里只有他和老师二人,后来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他终于借老师之臂膀扭转“乾坤”。确然是少年读书隙中窥月,拘于一片狭小的空间中,如果不用求知读书之理来引导,必然是抱残守缺。深感知行合一的必然的前提是有正确之知。
正确之知源于何处?实践的积累有其局限性,因为个体生命穷毕生之精力与活动范围仍不能尽其应知,而读书能让我们省探索之耗,吸前人之智,企及心灵的无限。
被追授“时代楷模”的上海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生前去美国联邦司法中心学习研究,回国时,他没有带回异国他乡的珍品,而是带回了几箱复印资料。通过吸取发达国家司法之精髓,邹碧华起草了司法改革的方案,还完成了《要件审判九步法》,为我国法院审判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财富,是借他山之石,深学笃行取得进步的典范。
想起那个生于东北寒冷之地的女子萧红,戴望舒在她墓旁写下“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在你头边放下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海涛闲话”。这小诗何等贴切地再现了内心充满诗意的才女萧红。即使生命充满游离与严寒,她始终用读书使自己的心变得诗意,面对天空流云,用自己心灵的广阔来践行海德格尔所言的“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感喟于昔日浪迹北平的沈从文先生,即使只有一方“窄霉小斋”,也能用读书来使自己的天地超乎于小斋。在异国他乡,因有心灵的博见,将一幅曼妙的湘西画卷展于世人。如果不读书,那一方寂寞与狭窄的井我们该何以超脱?
也许无法达到萧红、沈从文一般的韦编三绝,“少年读书”却应是我们凌驾于“跂而望”之上的求知之道。当你看尽“孤愤之书”,尝过“人生如梦”,品过科技的灵动、法则的`精神,便不会纠结于“蜗牛角上”“火光电石”的瞬间。
在个体生命的成长过程中的确会通过磕磕绊绊来吃一堑长一智,一个社会的确可以有其无尽的探索与实践,最后探索出一条适宜国情之路。但如果还似之前秉一份“天朝之国”的盲目,而非知其未知而行其事,民主与科学之灯又何以照亮一个民族复兴的道路?
行万里路时,我们追随前人的脚步,步伐愈加稳健,所见愈加辽远;读万卷书时,我们将拥有高屋的视角,然后知跂望不如登高而博见。
佳作点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个人的阅历和经历毕竟有限,所以只有让自己站在巨人的肩上,多读书,才能更加充实自己,让自己博采众长,实现人生的升华。文章用了身边表弟的事、当代法院院长、近现代文人萧红和沈从文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最后还上升到国家民族高度,提升了文章档次。结尾,对“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进行分析,再次点题,并与开头遥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