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感悟能力

时间:2024-07-02 18:37:10 晓凤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培养感悟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具有重视体验和感悟的特点”,这种感受和体验只能通过阅读才能逐渐培养出来,才能让学生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人生观,从而使他们的内心世界得到升华。

如何培养感悟能力

  1、 从阅读中感受自然界的美好,从而关注自然。

  语文阅读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日月星辰都会激发人们的情感,“一枝一叶总关情”,只有走近自然界,才会关注我们平时不太留心的美景,发现生活的意义。《山中访友》是一篇极富自然情趣的散文,作者与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关系是那样亲密,他把自然界的一切生灵都当作自己的朋友并从中得到感悟,这样就使平时少有机会接触自然界的学生生出好奇心,随着作者去做快乐的访问。在赏析这篇文章后,我让学生与自然界的景物换位,与人类互诉心声。学生踊跃发言,从不同角度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如范菊青同学写道:“我是一只孤独的小鸟,原先我有幸福美满的家,可是后来由于人们的无知,不停地砍伐树木,捕捉鸟类,使我们的家支离破碎。我们流离失所,整天以泪洗面,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在此我想向人类呼吁‘亲爱的人类,请你们清醒清醒吧,如果长此下去,你们仍执迷不悟,不断地破坏生态环境,那么你们最终可能将会失去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这样的感受与倡议让人听后为之动容。孩子们的心是善良纯洁的,他们的呼声应该令人警醒。

  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春》让人跃跃欲试,明媚快乐的《秋天》令人神往,就连温暖的《济南的冬天》也令人忍不住生出热爱之情。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通过阅读这些优美的文章之后,会用心灵去感受万物,感受生命的美好。

  2、 从阅读中感受哲理,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言为心声”,任何作品都是作者的情感体验,思考感悟的结晶,优秀的作品尤其如此。人的个性、情感、生活经历、文化修养有差异,所以作品中也存在不同的体验。《走一步,再走一步》让人阅读后都会产生共鸣,因为它通过一件看似很小的事揭示了一个普遍的道理:人应该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艰难险阻,去一步步地克服它,才会获得最后的胜利。对于刚刚进入初中的孩子来说尤其值得一读,因为他们或许还不适应初中生活,或是不熟悉老师同学,或是学习上遇到困难,针对这些情况,可以在阅读这篇文章后让学生分析标题的含义,然后结合自己面临的困难来谈谈如何面对人生路上的挫折,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相信任何人都会笑对生活。

  《生命,生命》这篇短文蕴含了作者杏林子的独特生活体验,她是位勇敢面对病痛折磨的人,坚持不懈地写作,取得了骄傲的成绩,她的经历就像一首自强不息的歌,让很多人为之鼓舞。在文中杏林子表现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尤其是一些有哲理性的语句“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绝不辜负生命,绝不让它从我心中白白流失”,身残志坚的人有如此深刻的感悟,我们这些健全人没有理由去挥霍生命,在阅读时还可联系张海迪、保尔的故事来体会。

  课外阅读可联系毕淑敏的《我很重要》来联读,感悟自信、努力、奋斗的重要。

  阅读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不是一蹴而就的。阅读教学是由浅入深,不断提高的,它能够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关注社会,热爱生活,立足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好好阅读,愿我们从阅读中都有收获,成为一个内心丰富高尚的人。

  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被提到了重要位置,在课堂教学中也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然而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学生的感悟往往达不到我们所预期的效果。每每此时,我们总是感到疑惑:这么深奥的道理学生怎么能领会?这么深邃的情感学生怎么能感悟?这么优美的景色学生怎么能欣赏?这样远离学生生活实践的素材学生生活时实践的素材学生怎能产生功共鸣?或者有时,我们会怪孩子:那么丰富的情感却感受不到、那么感人的场面却不知道感动、那么美的景色不懂得欣赏。其实,细细想来,我们应责怪自己:我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需求了吗?我去帮助我的学生了吗?因此,我们不能消极地去埋怨或责怪,而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给学生的感悟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然而学生的生活经历、个性特征、情感积累与体验、感悟的平台之间有沟、有渠、有台阶,我们应找准感悟的最佳“点”,激活学生对文本的通灵感悟,丰富学生对情感的深刻体验。

  一、朗读——导情于心潮澎湃之时

  有感情的朗读能准确地准确传情会意,能生动地表达出文章蕴涵的丰富的情感因素,能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所以指导学生读出文章的气势、韵味甚至于技巧,定能真切理解文章的情感。

  《三亚落日》一文以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三亚落日的神奇景色,饱含了作者对这一自然景观的喜爱与赞美。然而,无论是海水湛蓝、椰树婆娑等洋溢着浓浓热带风情的自然景观,还是太阳滑落前的毫无倦态与滑落时的收敛光芒,用语言是无法向学生解释清楚的,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奇妙与瑰丽呢?——配乐朗读、自由读、分角色读、齐读等都可以,尽情地让学生去美美地读,读出蓝蓝的海,洁白的鸥、细亮的沙是如此的富有诗意;读出太阳烧红了天空、染红了大海的场面是何等的壮观与热烈;读出太阳像孩子一样在硕大无比的“床”上跳跃时是那样的开心与顽皮……此时学生的朗读已不再是“朗读”,而是对美景的欣赏、对大自然的赞叹。这样,学生通过朗读,以声传情,把自己的情感冲动引发出来了,倾吐出来了,我们还何愁学生不会欣赏呢?

  二、积淀——悟情于水到渠成时

  语文教材,无不是经过精雕细琢而来,其内容文美意深、构思独特,然而学生与他们之间毕竟还是有一定的距离,我们不是急于求成,期望学生一下子就能透彻地领悟到文章的韵味和内涵,而应引导学生去逐步体验,当他们对课文的感悟已经积蓄到丰富而炽热的情感冲动时,领悟情感便已是水到渠成。

  《二泉映月》一文生动地继续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的艰辛历程,表现了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体会盲人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然而要学生听懂曲子所表现的内容和意境,要想顺利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我们该怎么办呢?——丰富学生的情感积淀。

  课前,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去收集有关《二泉映月》和阿炳的资料,目的是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学习本文作些铺垫。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播放《二泉映月》曲子,把学生引入到课文中,但此时学生对曲子没有多少情感的呼应;接着让学生充分交流有关资料,包括阿炳的生平介绍、创作乐曲的过程、《二泉映月》的由来等,再播放《二泉映月》曲子,此时学生对阿炳和《二泉映月》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情感上还有一定距离;然后,让学生在萦回缭绕的《二泉映月》曲子中,边读课文,边想象课文内容所蕴涵的意蕴美,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发现学生已逐渐进入到情境中,只待找到一个突破口,将情感喷发;最后,我让学生听我配乐朗读,我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朗读中,再加上如泣如诉的乐曲,有的学生出现了少有的沉寂,有的学生眼睛红了,有的学生流泪了,我知道学生与课文、与阿炳、与《二泉映月》产生了共鸣,我想,此时此刻,他们的心中一定勇气了感情的波涛,翻起了情感的巨浪 。“你从《二泉映月》中听懂了什么?”课堂上出现了短暂的沉默后,学生开始娓娓道来。有的说:“我仿佛看见了阿炳正蜷缩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不停地颤抖着身子,他那蓬松的头发也在不停地动,阿炳真是太可怜了。”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阿炳在街头操着胡琴卖艺度日,可是那些坏人不仅抢他的钱,还把他的琴砸了,阿炳在黑暗中摸索着自己心爱的二胡,又小心地檫去尘土,紧紧搂在怀里,我觉得上天对他真是太不公平了。”有的说:“我觉得阿炳是要用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在他最无助的时候,当他精神几乎崩溃的时候,是音乐让他有了勇敢面对生活的理由,音乐是他的精神支柱。”有的说:“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阿炳满怀着他的痛苦和欢乐,带着他对音乐的爱,带着他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来到二泉边演奏,我感到他似乎不是在用二胡演奏,而是在用心演奏。”有的说;“我觉得正是长期的生活磨难和坎坷经历,使得阿炳有了如次此丰富的内心世界,并使他有了创作的源泉,诞生了这首不朽的世界名曲。”……

  听着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我能感受到他们正被阿炳及他的音乐深深感染着,他们听懂了音乐,他们同情阿炳的不幸遭遇,他们更佩服阿炳对音乐的执着,对生活的热爱。

  三、想象——醉情于悠然神往之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创设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而产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冰心的一篇散文,全文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赶春”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的花,怎样让学生去感悟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呢?——想象。由于学生与文中的儿童在年龄上比较接近,所以他们更容易去想儿童所想,乐儿童所乐。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设计想象的练习,让学生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想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这是一番怎样生动、热闹的场面啊!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去描述,去体会孩子们的天真活泼、无忧无虑。“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流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这是一幅多么绚丽多姿的画面呀!学生仿佛跟随着孩子们来到了这棵大海棠树跟前,“呀!这海棠花开得多么茂盛,真像是一个声声不息的大家族。”“那粉红色的花瓣多么娇艳动人,真像一片片淡红的云絮飘在天边。”“你瞧,那一朵朵海棠花多么像孩子们的笑脸,是那么灿烂、那么饱满!”“我感觉海棠树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她不断地将一簇簇、一团团的鲜花喷向空中,真像一座‘花泉’!”此时的学生和文中的儿童已经融为一体,他们感受到了儿童和海棠花一样,是那样的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他们感受到了儿童和春天带给人们的快乐和愉悦,他们陶醉于自己描绘的美妙意境中,陶醉于自己勾勒的无限快乐中,激起了他们对春天的憧憬、对祖国的热爱,乃至在他们的心灵深处,逐渐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进取的探索精神。

  儿童的想象绝不是没有情感的,丰富的原始表象只有在情感的作用下才能触发想象。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形象的感受来理解课文,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形成丰厚的积累,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造潜能。

  四、体验——转情于设身处地之时

  语文教材中的内容,立意积极,人物形象丰满生动,他们或热爱祖国,或热爱生活,或机智勇敢,或勇于献身,这些都让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会做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或讲,或读,或演,引导学生在读悟课文时进行换位体验,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共享快乐、共担痛苦,将他人的感情移植与自己的心中,引发情感的转化。

  《半截蜡烛》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从中体现出他们一家的机智勇敢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战争生活与学生现在的生活有着天壤之别,他们除了从电影、电视、书籍、画报中了解,其他一无感性认识,怎样缩短两者之间的差距,从而更好地让学生去感悟人物的精神特点呢?——演课本剧。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以表演组为单位,充分地去感知伯诺德夫人及两个孩子的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细细地揣摩人物当时的表现,哪怕是一个细微的神色都不能放过。学生在表演时,表现出了德军的凶狠、伯诺德夫人的镇定,更演出了杰克的从容、杰奎琳的机智可爱。这时的学生已不再是“演戏”,而是在“体验”了,学生设身处地地理解了杰克、杰奎琳他么当时的危险处境、心情和内心活动,他们面对凶残的敌人,体验到了在危急关头的紧张与不安,更体验到了人物的机智与勇敢。通过这样的换位体验,学生已经把文中人物的情感和精神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自己的内心深处。

  我们的学生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有着细腻的情感体验,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只要我们去寻找一架梯子,帮助他们缩短现实与情感之间的差距,那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很好地去感悟。

【如何培养感悟能力】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学生的速算能力04-17

如何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07-20

如何培养大班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04-11

关于幼儿能力的培养04-02

关于幼儿能力的培养(优选)04-02

怎么培养孩子阅读能力01-27

如何培养积极的孩子03-02

如何提升自我能力12-02

怎样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09-21

如何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