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性论的译文
说明:大约是09年的时候,在天道吧认识了一位网友,他向我介绍了这篇达摩祖师的《悟性论》。我很感兴趣,于是尝试着解读了一小部分,后来就搁下了。去年的某一天忽然来了兴致,花了两天的时间,一鼓作气地将整篇解读了一下。但因时间太过仓促,自己也不甚满意。前天,忽然又来了兴致,于是,又花了两天多的时间,终于将这篇文字全部润色、修正完毕。今天,我把这篇文字推荐给大家,希望可以借助它跟有兴趣的朋友们一起来探讨、交流一番。
【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
所谓道:是以超脱生死为主体的。所谓修行:是以摆脱执着为根本的。所以经书上说:摆脱了生死的困扰就是大彻大悟的菩提,所谓菩提,也正是因为他们摆脱了所有的执着的缘故。所谓佛:就是觉悟了的人。人只要有了觉悟,达到了大智大慧的境界,就可以称之为佛了。
【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发大乘超三界。三界者:贪嗔痴是。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若能返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
经书上说,摆脱了所有的执念,就可以称之为佛。应该知道,一切世相都是虚幻不真的,都是由本非真实的幻象所产生出来的假相。至高无上的法理,不能用肉眼看到,只能靠智慧去感悟。只要懂了这个道理,具有了纯正的信心,这个人就可以凭借着内心生发出来的大智慧去超越于三界了。
所谓三界,就是贪嗔痴。把贪嗔痴的心,变成戒定慧,就可以称之为超越了三界。然而贪嗔痴并没有固定的表象和形式,只是根据众生的一些表现来说的罢了。
只要能透过表面现象反过来观照自己的贪嗔和痴心,明明白白看清楚所谓贪嗔痴的本性其实跟佛心也是同出一脉,如果没有了贪嗔痴的存在,也就不会有佛性的存在了。
【经云:诸佛从本来,常处於三毒,长养於白法,而成於世尊。三毒者:贪嗔痴也。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萨所行之处,无所不乘,亦无所乘,终日乘未尝乘,此为佛乘。】
经书上说:所有的佛都是遵从于人性的本来的,人性经常处于三毒的痴迷中,只要能够经常以正理正念的佛法去修持,就可以成就世上最尊贵的德性。
所谓三毒,就是贪嗔痴。而那些大悟彻悟的觉悟,是只有菩萨们才能够经常达到的境界。他们无所不借助,却也什么都不需要借助。无时无刻不是在借助,却什么都没有借助,这就是佛的智慧。
【经云:无乘为佛乘也。若人知六根不实,五蕴假名,遍体求之,必无定处,当知此人解佛语。】
经书上说:无所用心就是佛的道法。只要人能够知道六种认识世界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都是不真实的,五种意念的.积聚(色、受、想、行、识)都是一些假托的借口,搜遍了自己的全身,最终也找不到一个可以让灵魂安定的理由。就可以知道这个人是真正懂得了佛的意境了。
【经云:五蕴窟宅名禅院。内照开解即大乘门,可不明哉。不忆一切法,乃名为禅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卧皆禅定。】
经书上说,五蕴(五种意念:色、受、想、行、识)聚集和住藏的地方称为禅院,通过内心的观照得到解脱就是觉悟的法门,这是不可以不明白的。
不去臆想所有的道法,称为禅定,若能明白这个道理,则所有的行走坐卧都是禅定。
【知心是空,名为见佛。何以故?十方诸佛皆以无心,不见于心,名为见佛。】
若能知道自己的内心本来就是空无一物的,就是见证了佛性。为什么呢?因为普天之下所有的佛心都是没有什么用心的。看不到心思与意念的存在,也就见证了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