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谈陈陶的《陇西行》
原诗:陇西行
作者:陈陶(唐代)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讲解:
陈陶的这首诗,非常出名。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诗取名《陇西行》,用的是乐府旧题,此类乐府诗内容一般写边塞战争。
首句:誓扫匈奴不顾身。写唐朝的边疆将士,抱定为国而战的信念,他们出生入死,勇敢冲杀,浴血奋战,哪里还顾得上身边性命,这是一种慷慨雄壮的英雄之气。匈奴,汉时北方少数民族,与汉庭多有战争。唐代的诗歌,不少都以汉写唐。
次句: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是,这战争没有取得重大胜利,将士们也没有能够凯旋归来,他们的全都战死在疆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丧失在敌人的烽火烟尘之中。貂锦,指精锐部队。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胡,古代指北方少数民族。
三句:可怜无定河边骨。可怜啊,无定河边战场上堆积如山的尸体,无人能够埋葬,在风雨中朽烂,化为片片白骨,寒彻人的眼目。无定河,发源于内蒙,流经陕北米脂、绥德等地,此处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汉唐时北方少数民族军队常从这里入侵。
四句:人早已经阵亡了,身成骨,魂远游,可是,在内地的家中,亲人们还一直以为他们活着,盼着他们回来团聚,那欲穿的望眼,在大门旁,大睡塌上,在田舍旁。父老乡亲,依然盼着他们衣锦还乡,把酒话桑麻。
特色:
我觉得,此诗的特色主要有三点:
一是不袭常格。诗的常格,要求绝句四句间有起承转合。但多数是首句起,次句承,三句转,四句合。一般来讲,思路顺畅,便于理解。但是,如果认为非那样不可,搞得千篇一律,那就是八股了。陈陶这首诗,首句起,次句就转。如果别人写,可能顺着第一句“誓扫匈奴不顾身”往下,写点“马嘶枪响动烟云”之类的句子。但陈陶不,他本不是想表现这种雄壮的,他的主题要求它必须尽快转到悲叹中来,所以,他等不到第三句,在第二句不用承,直接就转了。如果说第一句是“虽然”,第二句就变为“但是”了。陈陶可不是个喜欢平铺直叙的人,他在诗的每一处,都想见到奇倔。在第三句提前“转”了以后,在常格当“转”的第三句,他必然也要进行调整。陈陶的作法,就是让第三句承着第二句写将士战死沙场的悲惨,只是比第二写得更具体,更形象。从大的结构上看,三、四句,都是承第二句。但,三、四句又有所不同。四句承三句,把一个意思说完,且各有侧重,形成鲜明对比。就整首诗看,三、四句既有“展”的作用,又有“合”的作用。以“展”为“合”,实为高妙。
二是对比强烈。首先,从大的方面,把将士“誓扫匈奴不顾身”的英雄气慨与“五千貂锦丧胡尘”的悲壮结局作以对比。其次,从具体形象上,将“无定河边骨”与“春闺梦里人”对比。一边是阴气逼人的白骨,一边是阳春闺中好梦,人早死了,亲人们还在盼望着他回乡,这是多么鲜的对照啊。
三是善用形象。此诗,在强烈地表达战争的沉痛感,但这种思想不是直说的,而是通过形象体现出来的。河边骨,春闺梦,放在一起,就透出了这种思想。既便是在“概括地说”的第二句,也是用“貂锦”“胡尘”这样可以感知的形象来表现。这样,给人震憾就十分强烈。
【谈陈陶的《陇西行》】相关文章:
陶之旅作文09-11
他醉陶了的作文09-07
(精选)做陶泥作文11-16
捏泥陶作文07-11
做陶泥作文08-23
捏陶泥作文08-01
《陈涉世家》翻译12-19
四辩经典陈词06-27
陈蕃下榻典故02-19
陈抟的生平简介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