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的作文

时间:2024-07-02 19:33:02 诗琳 好文 我要投稿

关于黄梅戏的作文(精选1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黄梅戏的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黄梅戏的作文(精选17篇)

  黄梅戏的作文 1

  那种悠然自得,那种绚丽色彩,那种美丽而古老的神韵,都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原来黄梅戏是如此之美啊!

  ——题记

  我第一次认识黄梅戏是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我在奶奶家所居住的小镇上漫无目的走着,青砖红瓦,古色古香,远离了城市的喧嚣,给人一种古朴宁静的感觉。突然,一座高大宽阔的古园吸引了我。跨过半膝高的门槛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别致戏台。

  “哦,是戏院。”

  五丈高的戏台,散发着神秘而古朴的气息,我忍不住东张西望,左摸右敲。

  “孩子,让一下好吗?”

  我猛地一回头,蓦地发现戏台下已是人山人海,喝茶的,嗑瓜子的,聊天的,拉二胡的……,有头发苍白老者,身强力壮的青年,衣着高贵的富人,衣衫褴褛的穷人……。戏台上方,依然人如云烟,很多人在上方伸着脑袋,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呛呛呛呛呛——噌——”全场骤然鸦雀无声,我也慌忙后退几步,想控个究竟,只见一个“红眼”俏女迈着扭捏的碎步出场了。着装很是简单,仅是陈旧破烂的戏服,脸上抹淡淡的妆术,但绘成一个角色,她先用手在脸上遮遮掩掩的,之后竟在原地兜起了圈子,白色的大褂跟着她飘,耳边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台下一人大吼:“祝英台,好!”

  原来是“梁”“祝”,我擦亮了眼睛。

  祝英台翘着兰花指左一点,右一指,那表情极为夸张,红色的粉底反衬着柳般细目,樱桃小嘴念着歌样的戏词,慢慢吟唱着,一个字似乎拖上几分钟,那永远捕捉不到的眼珠羞答答转着。

  许久,“蓝袍”俊生大模大样从后台绕出来,和着祝英台的.曲调唱起来,唱得刚强有力,想必此人就是梁山伯。

  若祝英台是柔美,他则是刚毅,两者结合就是缠绵。场下一片欢呼,都激动地吼起来,掌声似乎从未停过,“梁山伯”与“祝英台”那一颦一笑,一个婀娜的舞姿,那种悠然自重,那种绚丽色彩,那种美丽而古老的神韵,都深深震撼着我的心,原来黄梅戏是如此之美啊!

  从此,我便迷恋上了黄梅戏,比如黄梅戏中的一段唱词,常常在我的嘴边挂着,不时还会哼上两句呢: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此不再受那奴役苦……

  如今,黄梅戏已经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黄梅戏的作文 2

  我是听着黄梅戏长大的,道理很简单,我外婆是戏班子里的,外婆把爱黄梅戏的基因传给了母亲,母亲再传给了我。

  一般都说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县,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黄梅戏其实生根于鄂东南地区,官方的说法是这样的“黄梅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而我们那里正是处于鄂东南,靠着黄梅县,所以黄梅戏在我老家是很盛行的,也是伴着我们一代代人成长的。

  黄梅戏在我们那儿是很受欢迎的,一般人们都能随兴哼唱一两句。然而却很少有年轻人说喜爱黄梅戏的。随着现代音乐的流行,黄梅戏的受众越来越少。我对黄梅戏的热爱从小到大却只增未减。

  记忆中,最令我欣喜与难忘的事便是跟着母亲四处“蹭戏”,说是看戏,实在还是跟着去尝那些美味的小吃零食,因为母亲看戏时的心情通常都是很好的,不会像平时那样“分分计较”,更不会拒绝我的请求。

  人人都可以蹭戏,然而搭台唱戏实在是一桩“劳民伤财”的大事,只有有钱人家才能办得起,一般的门户只有冲喜和送丧时才会“请戏”,所以看戏这件奢侈的事一年中也碰不到几回,而仅有的每一次的“蹭戏”都是一段丰富难忘的儿时记忆。

  由于忙于学业,近几年没再去蹭过戏,最近一次看戏不是去蹭的,而是外婆请的,而这却没有增多我的'“自豪感”,那次搭台是为外公送丧的。

  那次搭台是在外婆为外公的坟头添上了最后一抔土后开始的。母亲先是帮着张罗着撑戏台,而后是牵拉着外公的亲朋好友们入座。开唱时,外婆和母亲坐在最前排,外婆靠在母亲身上,母亲握着外婆的手,流畅清脆的曲调一直在进行,似乎要为外公做伴,送他最后一程。不知何时,外婆也上台了,没化妆,用她沙哑的嗓音唱起了《小辞店》中的唱段,记得彼时,外婆的眼一直红着,母亲也不时用手揉着眼睛。

  用最喜爱的戏剧送最珍爱的人最后一程,这该是一种怎样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呢?

  至今,无事时,我就会想起那次看戏的经历,而后就会习惯性地打开音乐,一遍遍地听一曲黄梅,忆一回人情温暖。

  黄梅戏先前也叫采茶歌,我想来,黄梅戏是不是就是我们的先祖在劳作时交流爱意的歌曲呢?应该是吧,否则她怎么能如此天衣无缝地表达人们的情感呢?

  我是听着黄梅戏长大的,是在爱意与温情中长大的,外婆将这种爱意与温情交给了母亲,母亲又交给了我。

  黄梅戏的作文 3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南腔北调,各种戏种多如繁花,数不胜数,且每一种戏种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历史的熏陶。而我,独爱于黄梅戏,或许是因为我是安庆人的原故吧。

  现如今多元素发展时代,物质丰富,流行乐盛行,而作为中国文化隗宝的戏曲,面临新的发展与振兴,作为中国五大戏曲之一的黄梅戏,尤为重要。

  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唱响与安庆,从小就与我结下了深厚的情感,那时候,黄梅戏在山村里相当盛行,人人传唱。每当听起悠扬的二胡声,心情都相当激动,母亲也时不时的清唱上几句,相当悦耳。我老家有一台传声唱机,都是黄梅戏的.传声带。在我上学的年纪,更是偏爱黄梅戏,那时我买了一个磁带的随声听,去堂哥家借了很多黄梅戏的磁带,回家慢慢听,特别过瘾。九十年代末,家里终于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那时候才感受到黄梅戏里面的情怀,可以在电视里看见黄梅戏大师严凤英的风采,风靡的《天仙配》美丽善良的七仙女爱上了朴实的董永,冲破重重阻挠,槐荫树下结连理,天上与人间的真情,让人向往,荡气回肠。《女驸马》耳出能响,一句“为救李朗离家园”唱出那辛酸与无奈。冯素贞为救夫,冒死顶替李兆庭之名应试高举状元郎,被招为驸马,洞房花烛之夜,陈词感动公主,被皇帝收为义女,新人最终结成秦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勇敢、善良、聪明的古代奇女子。让人感动肺腑。

  黄梅戏,轻轻唱,唱到了我的心坎上,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丢下一粒籽发了一颗芽,红杆子绿叶开的是白花,结的是黑子,磨的是,做的是黑粑,此花叫做呀得呀得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得儿喂的喂尚喂,叫做荞麦花。一曲对花,对出美好生活之花,荞麦花、莲蓬花、葵花、茄子花、芝麻花、石榴花,对花对到我们的家,家乡生活之花,自然之花。

  我并不是一个懂戏的人,但我喜欢黄梅戏,词好,曲好,听一次,醉一次,它带给我的是快乐,让我深深的陶醉。戏曲中那至情至性的美 ,在我心中荡漾。“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绽笑颜”,“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 ” 唱响了爱情的崇尚,真爱洒满人间。

  我爱黄梅戏,我爱黄梅戏的精彩,我爱黄梅戏里的传唱,我享受在生活的戏里。

  黄梅戏的作文 4

  我的家乡――安庆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它有着八百年的历史。因为历史悠久,所以文化也很繁荣。

  安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就要属黄梅戏了,如果大家提到黄梅戏,那么一定就会联想到安庆。那么黄梅戏到底是什么呢?其实黄梅戏就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原来叫“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中期再皖、鄂、赣三省领地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以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的民间艺术想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了“怀腔”或“怀调”。这便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前不久,安庆举办了第四届黄梅戏艺术节,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前来观光。我也通过电视看了开幕式和一些新剧目,深深的'感受到了黄梅戏的不断发展。

  我喜爱黄梅戏,是由于我对家乡的喜爱。我平常也哼上一两句:“书上的鸟儿成双对......”每当听到这熟悉的歌声,我心里边回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

  黄梅戏的作文 5

  黄梅戏发展于我的故乡安徽,它是民族文化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熠熠生辉。

  记忆中一个蝉鸣不断的`深夏,我与家人们一起看电视。一段广告后,电视播放起了黄梅戏。我本对这一类戏曲不太感兴趣,认为不过就是唱几句歌词而已,站起身正准备离开时,妈妈却兴致勃勃地叫住了我:“哎,你快过来看看,这可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黄梅戏呢!”母亲都发话了,我还能选择不看吗?于是,我只好懒洋洋地答应了一声,重新坐到了沙发上,看着屏幕上逐渐出现字幕:黄梅戏《女驸马》。当电视中传出第一声歌声时,我便被震撼到了:表演者的声音无比的轻柔婉转,配乐也十分动听,令我心旷神怡。还没听几句,我便完全沉迷在了那锣鼓与歌词编织成的世界之中。“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我被深深吸引在了故事的剧情中。为冯素贞的执着感动,为最后的美好结局欣喜若狂。我想,这应该就是黄梅戏的魅力所在了吧。我会随着剧情的发展,或是欣喜、或是忧虑、或是紧张,好像自己也成为了那曲折故事中的一个小成员似的。

  黄梅戏虽然并不如京剧那般华丽多彩,但它拥有质朴细致的表演,如行云流水般委婉动听的曲调,令我深深折服其中。

  黄梅戏,充分体现出了安徽文化的多姿多彩与美丽,我爱家乡的黄梅戏!

  黄梅戏的作文 6

  说实话,我以前一点也不喜欢中国的传统戏曲,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它们一般都只是依依呀呀的唱个不停一点也没有趣味。

  但是,几年前在电视上看到的一段黄梅戏,改变了我对他们的看法。

  表演者的嗓音是那么轻柔,音乐也那么优美,听过以后,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我想,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吧。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黄梅县戏风更盛。明崇贞年间,黄梅知县曾维伦在《黄梅风教论》中就有十月为乡戏的记述。清道光九年,在别霁林的《问花水榭诗集》中,一首竹枝词的`描述就更为生动: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

  黄梅戏不但优美动人,而且还有这么悠久的传说呀。

  我觉得,现在中国的传统戏曲越来越不受欢迎了,取而代之的是流行歌曲,虽然流行歌曲确实有它的优点,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它而忘了中国的传统戏曲呀!我们只要用心去体会不难发现传统戏曲的美妙之处。所以,请大家和我一起,去体会中国传统戏曲的优美,相信大家一定会爱上它们!

  黄梅戏的作文 7

  我的家乡枞阳古镇是有着二千多年的历史,因之沉淀出丰厚独特的民风民俗文化。在家乡,最大的文化特色,就一定是在街衢巷尾飘荡的黄梅戏了。记得很久以前,学校里举办了一次黄梅戏大赛。那天的演出场景,至今仍在我的脑海里回荡。

  演出的前一天,老师就通知了我们,说明天下午会有一场活动在学校举行。最初听到有活动时,我心花怒放,但听到老师说是黄梅戏表演的时候,就立刻像泄了气的气球一般没了兴致。说实话,当时我对戏曲一点兴趣也没有,印象中只记得会咿咿呀呀地唱个没完没了的。

  终于到了开演的时刻了。演员们穿着精美的戏服上台了。从他们开嗓的那一瞬间起,我对黄梅戏的印象,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观。那甜美的歌声犹如百灵鸟一般,婉转、清脆、缠绵悠长,瞬间叫醒了我的耳朵。她犹如一股清泉沁人心脾,说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也不为过。她如同暖阳下的春风,温柔地抚摸着你的'脸庞,令人心旷神怡。然而,她又是如此的质朴,带着浓浓的乡风和地道的方言,朴实无华,让人觉得亲切热情。不仅如此,黄梅戏题材来源于生活的点点滴滴,她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每一首都是民间故事,蕴含哲理,充满着生活气息,令人回味无穷。她的歌词虽不华丽,但却寓义深刻,不由人深深地爱上了。

  曾经,人人会来上一句树上的鸟儿成双对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追捧流行乐曲,几乎将黄梅戏遗忘了。但是我却对家乡的黄梅戏情有独钟。她像家乡那随处可见的油菜花,让人感到无比亲切。她是家乡的魂,让游子们听着听着,就油然想起了家乡。我希望家乡的黄梅戏能够源远流长、发扬光大,让她那悠美的曲调回荡在每一个人的记忆深处。

  黄梅戏的作文 8

  10月2号,爸爸开车送大舅舅回兰州,顺便带我、畅姐和冉哥去参观安庆黄梅戏艺术博物馆。

  一进门,就看见了两边的柜子,一边是服务台,一边是卖纪念品的。天花板和墙壁都是大红色的,更显现出戏剧国色纯粹。再往里走,看见一个黑白的大电视正在播放《天仙配》。拐个弯儿,还有一个正在《天仙配》唱词的小屏幕。再往前走,还有很多扇子排成两竖排,每个扇子上都有一张黑白的戏剧照片和那个戏剧的名字。在它们的后面有很多关于戏剧的'展览品。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凤冠。

  这个凤冠是蓝色的,上面镶嵌着许多蓝色的珠宝,凤冠两边各有一条缀着珠宝的银线。凤冠是给戏剧中富贵人家的女子戴的,非常重,但戴上后非常好看。

  我们一上二楼就看见了一个很大的黑白电视机在播放《女驸马》,下面放了很多凳子。我很喜欢这个黄梅戏,所以就看了一会儿。

  接着,我们拐了个弯儿,看到了一个很大的玻璃展柜,里面装了很多戏剧里的服饰。第一个是皇帝穿的龙袍,上面有五条龙,还有一顶红色的帽子,上面有很多珠宝。放在它旁边的是皇后的衣服:一顶凤冠、红色的袍子,不过袍子上没有龙。后面还摆了很多服饰,都差不多,但最后一组却十分朴素,一套是白色上衣,腰间系了一条粗布绳,搭配的是淡绿色的裤子。另一套是淡粉色的上衣搭配白色的裙子。

  最后我们到了三楼,三楼展示的是聂耳与国歌。聂耳是人民音乐家,出生于1912年2月14日,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作曲。他在1935年7月17日因游泳不幸溺水而亡。那时,他才23岁。

  这里让我懂得了很多知识,你想来玩玩吗?

  黄梅戏的作文 9

  安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就要属黄梅戏了,如果大家提到黄梅戏,那么一定就会联想到安徽。那么黄梅戏到底是什么呢?其实黄梅戏就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原来叫“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中期再皖、鄂、赣三省领地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黄梅戏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走进了世界;用戏曲之音乐精华,独特的风格推崇者艺术;将表演质的细致、真实和活泼呈现给了观众。

  黄梅戏的出场人员丰富有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也有年龄大的人物正旦、老生、老丑等等。黄梅戏的作品数量繁多,有大戏小戏之称,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则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黄梅戏的类别还有花腔和平词两种: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平词,正本戏中的主要唱腔,常用大段的`叙述、抒情,韵味丰富。如行云流水。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传统的基础上大大丰富了黄梅戏的表现形式,加强了黄梅戏的文学性,发展了唱腔和伴奏,使其原来的民俗性和通俗性得到质的升华,旋律更为优美,影响更为扩大,黄梅戏从乡村草台登上了都市的大雅之堂。

  安徽的黄梅戏是我们的骄傲和光荣,面对新世纪,我们寄希望于新一代黄梅戏传人用青春、美丽和智慧,创造新的灿烂……

  黄梅戏的作文 10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戏剧就是其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在中华大地上闪闪发光。戏剧是中华民族特有艺术文化。千百年来,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影响着中国,影响着世界。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影响十分深远。它发源于湖北黄梅县,是由民间的山歌小调发展而成的。它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富、优美、动听,其唱腔如行云流水,委婉清新、细腻动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气息,而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人民群众的喜爱。

  黄梅戏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主要剧目有:《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罗帕记》、《慈母泪》、《三搜国丈府》、《荞麦记》等。其中以《天仙配》最为著名,先后改编成为电视剧,电影。

  《天仙配》主要讲述了七仙女厌恶天宫岁月的冷清,对董永由同情而至钟情,就不顾森严天规,奔向人间。槐荫树下遇到了董永,倾诉衷曲,二人于是结为夫妻。两夫妻正向往未来,憧憬幸福,忽闻玉帝旨意,令七仙女即刻回宫,否则祸及董永,七仙女不得已与董永分别……“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这段唯美的爱情,完全的融入到了那优美动听的`黄梅戏中,让观众赞叹不已,心旷神怡。

  黄梅戏,演的是淳朴,唱的是淳朴,说的还是淳朴……一代又一代的农民在戏中懂得了朴实,像泥土一样,毫无杂质。

  黄梅戏的作文 11

  每当我走过公园,总会听到咿咿呀呀的歌声,那是一群老年人在唱黄梅戏,我觉得黄梅戏很老套,适合老年人唱,所以暑假的时候老妈给我报了县文化馆开设的免费戏曲班,我很不情愿的去了。

  教我们黄梅的是一位专业的'漂亮的老师,我们学的是《女驸马之谁料皇榜中状元》老师先给我们唱了一遍,清脆婉转的唱腔翘起了兰花指,婀娜的身姿,莲花小步,我的眼睛早已看直了。我烦躁的心情随着老师悦耳的歌声抛到了九霄云外。

  然后老师一句一句的教我们唱谱,完了谱上面的1234567我都不认识,完全对不上号“哆来咪发嗦啦西”我紧张的朝老师看了看,老师发现了,她笑眯眯的说:“不认识没关系,跟着多唱几遍就行了。”婉转清亮的唱腔令我叹服,我随声附和着。

  过了一会儿,老师让我们把她教的唱一遍,我们立刻抖擞精神,挺直身板,尖着嗓子,翘起兰花指,左左右右的乱舞一通,虽然我们唱得鬼哭狼嚎的,但是老师还是夸我们说:“挺不错!”我自信心爆棚,自告奋勇地站起来独唱了一遍给老师听,老师让我唱的时候音调要唱高一点,然后老师陪我唱了一遍“这次好多了!但是你都中状元了还不开心吗?表情不要太严肃。”老师摸着我的头叮嘱我多练习。

  到家后我立刻就跟着视频练习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练习,我发现黄梅戏有一个有趣的地方,“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元”“街”都要用方言唱,最后我终于学会了,我唱给家人听,大家都夸我唱的好。我心里美滋滋的,我也因此爱上了黄梅戏。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有些事物,不去亲身经历,就不应该轻易地下结论。这些传统文化也许离我们比较久远,但是,作为中华儿女,尝试着去接受并发扬光大,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黄梅戏的作文 12

  “黄梅戏”,大家一定很熟悉。现在,黄梅戏以有了二百多年的历史。今天,我算是初次看黄梅戏。首先是一个小品展现在我的面前。随后,今天的戏曲开始了。

  故事是这样的:薛老爷的大夫人不会生小孩,薛老爷又娶了二夫人,二夫人很快便怀上了孩子,大夫人很是嫉妒。正好,薛老爷上京赶考,大夫人就想乘机残虐二夫人。老爷走后,大夫人将二夫人锁在磨房之中,天天叫她磨面粉。时不时还用鞭子抽打,有一次,大夫人打骂完后,又狠心地用力踢了一脚二夫人的肚子,疼得直叫唤。大夫人的'贴身丫环红莲是个好人,很可怜二夫人。送走大夫人后,便急匆匆地赶去看二夫人。刚到门口,便听到婴儿的啼哭声,一个小生命在磨房里诞生了。二夫人生了个男孩儿!为了防止大夫人祸害小公子,二夫人狠了狠心,让红莲把小公子送走。13年后,小公子继保长大了。薛老爷也当了官,准备接全家到京城。大夫人在三更天时放火烧了磨房,好在红莲事先把二夫人放走了。不久,出来寻母的继保与二夫人相认,大夫人被薛家赶了出去。5年过去了,继保高中状元。养父养母想与他相认,没想到,这继保只顾面子,不认人,把双亲害死,自己也遭到报应。

  刚开始,大家都以为继保可能不会认养父养母,果然,被大家猜中了。忘恩负义的继保只顾自己的面子,什么别人回笑话,什么认了在朝庭上没有立足之地。还不都是借口,认了,百姓肯定说他是个好官,不认,反而会遭到别人的斥责,说他是个不孝之子。养父养母含辛茹苦地把他带大,怕他饿着,夜里冻着。顿顿给他吃好的,生怕他吃不饱,觉得不好吃......

  总之,大家不要做向薛继保这样忘恩负义的小人,别人待你好,你也要待别人好。

  黄梅戏的作文 13

  黄梅戏的优美旋律至今还回荡在我记忆的长河

  ——题记

  我的家乡安庆最大的特色便是那婉转的黄梅戏了。在我还在故乡时,一家人去听戏可是家常便饭的事呢!那时的我虽然年幼,但黄梅戏的柔绵悦耳的却依然深深的可在我心里。

  黄梅戏是委婉清新的`,它仿佛是海边的微风,带着清新的空气,轻轻地抚摸着你,使人心旷神怡;似乎是天边的彩霞,多姿多彩,美轮美奂,在天空中游荡着,让人悠然自得;又好像是百灵鸟的歌声,既圆润又清脆,在无形之中变化,令人应接不暇。当黄梅戏迎面扑来时,你并不觉得突兀,也许相反的,你还会惊讶于自己竟这么快地沉浸其中;当它环绕在你耳边时,你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当它悄然离开时,你也许还浑然不知,脸上还挂着一丝安详的笑容。黄梅戏是美的!

  黄梅戏是极其质朴的。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都充满了朴实的气息。原汁原味的地方方言唱腔和那古朴的伴奏也让黄梅戏有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一个个特点都让观众们身历其境,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黄梅戏。它是美丽的!

  黄梅戏虽朴实但绝不肤浅。

  黄梅戏是富有哲理的。每一支戏曲都讲叙了一个动听的故事。这些故事都直接来源于当时当地的真人真事。而朴实的字眼织就了故事戏谑的外衣,披在了故事们的身上,可是因为来源于民间,自然就不可避免的渗透着生活的经验与道理,内蕴丰富,极具个性。谁能说它不是黄梅戏的一个特点呢?它是美的!

  有人说黄梅戏太过婉转。不如流行歌曲简洁。我说,那是它的特点,美的悠扬;有人说黄梅戏太过乡土,不如京剧华丽,我说那是它的特点,美的朴素;有人说黄梅戏道理浅显,我说源于生活中的道理永远是最深奥的。

  黄梅戏是轻快的,是幽默的,是新鲜的,它是美的!

  这个文化快餐的时代,戏曲文化逐渐衰落,可我还会衷心地希望黄梅戏能够发扬光大,不止在我一个人心中婉转回荡!

  黄梅戏的作文 14

  认真拜读了黄新德老师洋洋万言的十二字诀,感触良多,今天有空,就坐下来说几句。

  在“严”字决中,有这么一段文字,黄老师说,“选拔标准要严,人才也有大小高底之分,不可能只要是年轻人便不惜成本重点培养!这就需要认真选拔出可造之材……肯定是要按照艺术标准,尊重艺术规律,而不是别的什么标准或者规则。”

  我认为,新人出不来,最大的问题就是选拔的标准错了,现在根本不按照艺术标准,不尊重艺术规律,而且选拔的主持人也错了,应该是艺术委员会,而不是行政机构!

  选谁不选谁,给谁机会,宣传谁,已经作为一种行政权力被固定在行政领导手中,行政领导也倾向于抓住这个权力,方便自己管理,体现权威,排除异己,结党营私。当艺术行为被行政化以后,就出现了妥协,交易,寻租等等灰色空间,这其中,艺术质量就成为最可能被牺牲的一方,艺术标准也必然成为最不被重视的一条。

  艺术行为行政化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是类似温水煮青蛙的慢性中毒,它的后果是严重的'!随着艺术行为行政化,大家将司空见惯了裙带关系,上层路线,论资排辈和“潜规则”,耳濡目染各种内幕,内讧以及内耗。长此以往,谁还会记得艺术俩字,谁还会真心搞艺术?

  黄梅戏艺术危险了!已经有了乱象和症状,已经有了呼声和警告,业界却好像波澜不惊,置若罔闻,为什么呢?

  由于行政权力天生威力惊人,而且外界信息极不对称,因此艺术行为行政化还具有相当大的隐蔽性。

  一方面广大群众们呼唤优秀的黄梅戏新作品,呼唤黄梅戏新星,另一方面省里面的高层也一直关注着黄梅戏事业的发展,因此,夹在中间的行政领导特别急需所谓的艺术成果来追认自己的行政权力的合法性。实际上黄梅戏目前缺乏应有的市场容量,人才储备,剧本资源、创作力量等等艺术基础,这些都需要花精力花金钱去培养和解决的,但是行政领导等不及啊,所以不可避免要选择短期行为,掩耳盗铃、菏泽而渔甚至饮鸠止渴。这就直接造成了眼下黄梅戏获奖不少,大作难找,名家不少,新人难找,艺术节频繁,演出很少,表面繁荣,内部掏空。

  行政领导的确可以相当的资源营造出了黄梅戏表面上繁荣的盛况,可是,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些资源本来应当用在培养观众和新人、解决剧本创作等核心问题的,这其实是以牺牲黄梅戏生态环境、透支黄梅戏的未来为代价的,令人心痛啊!

  我们要警惕艺术行为行政化,要还原艺术行为的原始属性,要真正的尊重艺术标准,遵循艺术规律。只有这样,才有希望看到黄梅戏的春天!

  黄梅戏的作文 15

  由黄梅戏艺术大师严凤英、王少舫演出拍摄的《天仙配》电影已是家喻户晓,蜚声海外。其实这部神话剧由大师级和名角演员演出无可挑剔也是专门为她们写的,所以县级基层剧团要演好这种阳春白雪确有难度,其一,挑梁名角实属少有;其二,部门设备,灯服道效景乐的水平难以满是神话剧的需求;再就是演出市场和服务对象也有局限性。但作为黄梅戏专业剧团,无论是省市级或县级乃至民营团,不可能不排演这个黄梅戏的传统看家戏。

  那就看你怎么排怎么演了,是平平淡淡还是轰轰烈烈?是平平淡淡无名角挑梁肯定压不住台,冷冷静静观众也无法耐心看下去,是轰轰烈烈没有丰厚的资金铺垫包装打造也难能达到要求。笔者有幸观看了来自基层的望江县黄梅戏剧团演出的《天仙配》真的出乎意料,先前也了解到该团就“天仙配”也演了几代人,不用质疑是一代胜一代。这里也不可否定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时下已是声光音控的信息时代。肯定在部门设置上胜过从前,对打造神话剧基础条件也优越些。但是,要打造好《天仙配》没有一个用心的领导策划,没有一个用心的.导演构思还是难以出新。望江团做到了,他们正是“用心”才“出新”。

  是在一次“文化恵民,送戏下乡”活动中看到该团为农民演出的一“天仙配”让我震撼了,简直不相信如今的望江县剧团青年演员的演出水平完全不逊色于地市级专业团。当夜幕降临,传统的闹台锣鼓喧天,村民们从四面八方拥向台口,开演的钟声响起,在悲壮的“天仙配”主题曲后混声合唱中帷幕渐渐拉开,电子显示屏幕上天空乌云翻滚,舞台上烟雾弥漫,一柱强烈的追光灯照射着站立在鹊桥上的七女,俨然是凄凉的天空岁月,每个观众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舞台,聆听着七女委婉甜润的唱腔,尤其是七个仙女同时出场,那轻盈的台步遨游鹊桥和来回穿梭用纤细的小手编织锦绢真的令人目不暇接。导演独具匠心的舞蹈手法既不落窠臼又不失传统,既虚无漂渺又写真写实,特别是灯、服、道、效、景、乐有机配合真是大手笔、大风范,大排场,神话般展示在观众眼前。

  提到“用心”就不得不说该剧二度导演姚虹,她出身梨园世家,从小受父母(该团有影响的老领导和老艺人)熏陶,跟班学艺,功底扎实,文武不挡,担任过历届艺术节获奖剧目“阿珍”“鸳鸯壸”“相知吟”的副导演和技导并为该团所有恢复排练的数十个传统剧目的二度执导,在二度创作上颇见功力,尤为新颖。她领悟到“天仙配”虽说有传统样板但随着时代发展和观众层面也不能老戏老演,应该融入新意,她执导演出的《天仙配》“鹊桥”与“织绢”两场戏从舞蹈构思上打破了传统模式,充分发挥载歌载舞的表演优势,再就是在演员服饰和道具上展现时尚新潮,有看点和亮点,也非常养眼。所以令观众魂牵梦绕,流连忘返。这就彰显出导演独具匠心的二度创作。

  再说剧中七女和董永这两个挑梁角色虽不是资深名角但七女的扮演者童玲红也算该团远近闻名的当家花旦,曾在《阿珍》《鸳鸯壸》《相知吟》三个获奖剧目担任主角有一定舞台经验,她嗓音甜润,穿透力强,唱功见长,很有深度。董永的扮演者王文华虽年轻稚嫩但英俊潇洒,表演老道,曾受王少舫大师弟子李守强就董永一角进行过专门训练,偶见确实留有大师痕迹,很是规范。所以这俩个人物在表演上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较为成功。

  再就是天将的扮演者何东虽是配角戏不多但他造型好表演逼真,特别是他那恢宏浑厚的嗓音再加上浑响音效更加如雷贯耳,一声“七公主速速返回天庭”顿时配上灯光音效,狂风呼啸,电闪雷呜,飞沙走石,恰似翻江倒海穿云裂石之势确有震慑力,不得不让观众身临其境为七女和董永的生离死别而揪心而悲痛,而同情而惋惜,就是铁石心肠的人此时也得眨眼泪花。正是如此这般,从而使这个难演的黄梅戏看家戏《天仙配》表演到位,有趣有味。可以说他们为黄梅戏的传承繁荣真正的做到了“用心”良苦,“出新”良多。

  黄梅戏的作文 16

  黄梅戏是我国戏曲的主要地方剧种。黄梅戏发源地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地区。一百多年以前,这里流行"黄梅调"也叫"采茶戏"。这种小戏中的一个支派逐渐东移,在安徽安庆地区成了气候,形成了后来的黄梅戏。早期的黄梅戏多是把当地的民歌小调直接搬上舞台,表现当地生活尤其是农村生活的故事。比如《打猪草》说的就是一个农村男孩与一个女孩因打草损坏了农作物产生矛盾,通过对歌化解矛盾的故事。

  其中的"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早已成了流行歌曲。又如《夫妻观灯》,通过一对青年夫妇元宵节观灯的见闻,描绘了市井生活的丰富多彩。不久,黄梅戏在搬演大戏上也有了成绩。这些大戏主要是受"青阳腔"、"徽调"的影响而产生的故事完整的整本大戏,像《乌金记》,《七仙女下凡》等。其中的《七仙女下凡》几经磨砺修改,最终定为《天仙配》,成了黄梅戏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品。要指出的是,早期的黄梅戏,基本上是农民自娱自乐的一种文艺形式。从20世纪20年代起,黄梅戏日趋成型,也逐渐走上了职业演出的道路,其重要标志之一即是演出地点从农村走上了城市舞台。

  先是在安徽怀宁一带出现了专业班社。怀宁素有"戏乡"的称号。这里唱黄梅调十分兴盛。从演出一方来说,戏目多、人才多、班社多;从看戏者一方来说,观众多、市场多。于是,一批戏班应运而生。1926年,著名演员丁永泉(旦角)、曹增祥(小生)、丁和寿(丑角)等所在的班社活跃于安庆市区,此后在这里扎根。黄梅戏进入城市以后,受到了京剧、越剧、扬剧、淮剧、评剧等剧种的影响,在表演上有了很大的改进。

  从剧目上看,改编、移植了其他剧种的好戏如《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从音乐上看,传统唱腔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主要是减少了传统唱腔中带有浓郁方言土语色彩的垫字,这样,唱腔简洁、明快,从字面上也好读易懂。从表演上看,吸收了兄弟剧种的一些程式化动作。如开门、关门、圆场、喝酒等动作。其他在服装、道具、装置、伴奏等许多方面都比农村演出时有了发展。

  这一时期的黄梅戏尤其是40年代的黄梅戏,已经成熟。黄梅戏的更大发展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由于国家对地方戏曲给予足够的重视,为加强艺术力量,安徽省陆续选派一些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方面的专门人才参加了黄梅戏的改革工作。新老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使黄梅戏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黄梅戏从安庆小戏一跃而成为安徽省最大的剧种。至今,黄梅戏与黄山一起,并称"安徽二黄",成为安徽省的骄傲。

  这一时期的黄梅戏,唱腔唱法都有了改革,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突破了"花腔"只能专戏专用的束缚,同时,巧妙地借鉴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出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伴奏上,也不再是若断若续的"三打七唱",而是建立了以中乐为主的`中西混合乐队,从音乐气氛上大大提高了剧种的表现力。这一时期演出的剧目很多,但大都进行了整理、重编。如《打猪草》、《夫妻观灯》、《天仙配》、《蓝桥汲水》、《补背褡》、《梁山伯与祝英台》、《秦雪梅吊孝》、《柳树井》、《春香传》、《女驸马》、《牛郎织女》、《党的女儿》、《江姐》、《刘三姐》等不胜枚举。其中的《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拍成了电影

  为黄梅戏的广泛流传,为保留黄梅戏艺术家的卓越风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提到黄梅戏艺术,就不能不提起为黄梅戏艺术做出巨大贡献的一批老艺术家,如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等。其中,尤其以严凤英最为突出。至今,人们只要提起黄梅戏,就会提起《天仙配》,只要提起《天仙配》,就会提起七仙女的扮演者严凤英。试想,在今天的中国,有多少人会唱严凤英那段"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呀!

  黄梅戏的作文 17

  我是听着黄梅戏长大的,道理很简单,我外婆是戏班子里的,外婆把爱黄梅戏的基因传给了母亲,母亲再传给了我。

  一般都说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县,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黄梅戏其实生根于鄂东南地区,官方的说法是这样的“黄梅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而我们那里正是处于鄂东南,靠着黄梅县,所以黄梅戏在我老家是很盛行的,也是伴着我们一代代人成长的。

  黄梅戏在我们那儿是很受欢迎的,一般人们都能随兴哼唱一两句。然而却很少有年轻人说喜爱黄梅戏的。随着现代音乐的流行,黄梅戏的受众越来越少。我对黄梅戏的热爱从小到大却只增未减。

  记忆中,最令我欣喜与难忘的事便是跟着母亲四处“蹭戏”,说是看戏,实在还是跟着去尝那些美味的小吃零食,因为母亲看戏时的心情通常都是很好的,不会像平时那样“分分计较”,更不会拒绝我的请求。

  人人都可以蹭戏,然而搭台唱戏实在是一桩“劳民伤财”的大事,只有有钱人家才能办得起,一般的门户只有冲喜和送丧时才会“请戏”,所以看戏这件奢侈的事一年中也碰不到几回,而仅有的每一次的“蹭戏”都是一段丰富难忘的儿时记忆。

  由于忙于学业,近几年没再去蹭过戏,最近一次看戏不是去蹭的,而是外婆请的,而这却没有增多我的“自豪感”,那次搭台是为外公送丧的。

  那次搭台是在外婆为外公的坟头添上了最后一抔土后开始的。母亲先是帮着张罗着撑戏台,而后是牵拉着外公的亲朋好友们入座。开唱时,外婆和母亲坐在最前排,外婆靠在母亲身上,母亲握着外婆的手,流畅清脆的曲调一直在进行,似乎要为外公做伴,送他最后一程。不知何时,外婆也上台了,没化妆,用她沙哑的嗓音唱起了《小辞店》中的'唱段,记得彼时,外婆的眼一直红着,母亲也不时用手揉着眼睛。

  用最喜爱的戏剧送最珍爱的人最后一程,这该是一种怎样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呢?

  至今,无事时,我就会想起那次看戏的经历,而后就会习惯性地打开音乐,一遍遍地听一曲黄梅,忆一回人情温暖。

  黄梅戏先前也叫采茶歌,我想来,黄梅戏是不是就是我们的先祖在劳作时交流爱意的歌曲呢?应该是吧,否则她怎么能如此天衣无缝地表达人们的情感呢?

  我是听着黄梅戏长大的,是在爱意与温情中长大的,外婆将这种爱意与温情交给了母亲,母亲又交给了我。

【黄梅戏的作文】相关文章:

[精选]黄梅戏作文12-03

黄梅戏作文09-13

关于黄梅戏的作文12-16

【合集】黄梅戏作文12篇12-12

(热门)黄梅戏作文4篇09-25

我与作文作文01-02

作文03-03

有趣的作文课作文10-15

我的自画像作文作文02-16

难忘的作文课作文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