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课堂教学实录

时间:2024-08-15 02:41:56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自然的语言》课堂教学实录

  《大自然的语言》,本文是知识性小诗。通过一些自然现象,告诉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自然的一些规律。全诗共7节,诗歌语言生动活泼,适合朗读背诵。大自然的语言是人心灵的声音。下面由小编给大家整理《大自然的语言》课堂教学实录,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大自然的语言》课堂教学实录

  《大自然的语言》课堂教学实录篇1

  师:我们进行过“观察细致才能写得具体”的学习与训练。时至今日,不知同学们是否真正学会了观察并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我想检验一下,可以吗?

  生:可以!

  师:撇开年、月、日的时间不看,你能从大自然的各种景象中,判断出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生沉思片刻,纷纷举手)

  生:现在是秋季,我是根据树叶凋零,小草枯萎等景象来判断的。因为有 “秋风扫落叶 ”一说

  生:从北雁南飞、昆虫消失等自然现象也不难判断,现在是秋季,而且是深秋

  生:我也认为,现在是深秋,因为天气较玲,露水很凉

  师:说得有理。我为大家勤于观察、善于思索感到商兴

  师: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板书:物候)。个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明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以丰富科学知识,理解并掌握课文生动而有条理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生:老师,您说课文是介绍物候知识的,而标题不用“物候”,为什么要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呢?

  师(惊喜):这位同学问得好!这也正是我的疑惑。哪位同学能帮助解释一下?

  生:这里采用了形象化的说法

  师:(追问)何以见得?

  生:“预习提示 ”台诉我们:“课文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 ”

  师:能借助“提示 ”来理解,好!请同学们浏览课文,试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说明。

  (生浏览、思索、作记号)

  生:课文第2自然段末尾和第;自然段开头有句话足以说明:课文采用了形象化的说法,可以激发们的阅读兴趣。这两句话是:

  A、“这样看来,花香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B、“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生:我也找出了这两句话,它们紧密相关,的确印证了 “揭示 ”里的话: “课文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

  ”(板书:花香鸟语,草长莺飞)

  师:这两位同学由于浏览时认真思索为我们作出了准确判断

  师:文章开头,人们一般主张开门见山,不提倡拐弯抹角。可本文开篇并没有直截了当地说明什么是物候,偏偏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这是为什么?这与介绍物候知识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1~3自然段6思考并回答,注意抓住关键性语句理解。

  (生阅读、思考)

  生:因为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劳动人民便据此安排农事。比如:杏花开了,人们便赶快耕地;桃花开了,人们又开始浸泡谷种,准备种谷子。

  生:还有 听到“布谷、布谷”的鸟叫声,农民们就忙于割麦插秧

  生:这些自然景象,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因此,文章描写大自然的景象,也就是在向我们介绍物候和物候学的知识

  师:“物候学 ”是什么?

  生:“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板书:物候学)

  师:请大家继续就文章开头与介绍物候知识的关系问题,谈谈自己的理解

  生:本来很难懂的物候知识、因为文章从我们熟悉的自然现象说起,我们不仅不感到陌生,而且还发生了兴趣。这样,就把物候知识解说得通俗易了。

  师(喜悦,鼓掌):理解得很好!我想问一下刚才发言的同学,究竟是什么使你对物候知识产生了兴趣?

  生:是课文开头对一年四季自然景物的描写,形象生动,精彩诱人

  师(扫视其他同学,询问):是这样吗?

  (生点头)

  师:好!(板书:生动)请大家朗读第 l自然段,并找出文中形象生动的描述性词语,作上记号,注意体会。

  (生有感情地朗读,作记号)

  师:有哪些词语描述得形象生动?

  生(热烈地,七嘴八舌):“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燕子翩然归来”“叶子……在秋风中籁籁地落下来”“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板书:苏醒、翩然、簌簌、迎接)

  师:“苏醒”是什么意思?常被用来写什么?

  生:“苏醒”是“昏迷后醒过来 ”的意思。这个词常被用来写人

  师:用“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写“大地”,能行吗?

  生:能行。用在这里指大地回春。课文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

  师:读“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这个句子,我们会联想到哪些相关的物候呢?

  生: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描绘到的几种物候现象:“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还有“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师:不错。这位同学调动各种感官,通过丰富的联想,把本来无声的语言转化成了几幅生动的画面,体味得好!请用同样的方法,体会一下本段文字中的其他几个词语。

  生:写燕子 “归来 ”前面加了“翩然 ”一词,那燕子飞舞的样子也就生动起来了。

  生:说到秋风落叶,用一个拟声词 “簌簌 ”,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生: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

  师:既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说“大自然的语言”也就自然了。齐读课文第2自然段,注意理解“大自然的语言 ”。

  (生齐声朗读)

  生;这里的“传语”“暗示 ”“唱歌”,都是“语言”

  师:能具体说说你的理解吗?

  生:可以。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杏花、桃花、布谷鸟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师:“大自然的语言呵,真是妙不可言:懒汉永远看不懂,粗心人怎么能发现。”同学们,你们甘心作懒汉,愿当粗心人吗?

  生众:不甘心,不愿当!

  师;是啊!“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发现”。现在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所掌握的大自然的语言。比一比,看谁了解或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最多。

  生(踊跃地):“冬至出日头,正月冷死牛。””烟囱不出姻,一定是阴天;早晚烟扑地,苍天有雨意。”“芒种火烧云,夏至雨涟涟,没有龙舟水,便有寒露风。”“盐罐返潮,大雨难逃。”“晴蜒低飞江湖边,必有大雨雷闪电。”“春天桃花开,夏天荷花开,秋天桂花开,冬天梅花开。”……

  师:看来,大家了解或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还真不少。课后,我们干脆以 “大自然的语言 ”为主题办一期专栏,好不好?

  生:好!

  师(小结):《大自然的语言》恰当地运用了一些词语,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自然拟人化,把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趣,难怪同学们要对它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呢!(板书:拟人化)也正是凭着这种兴趣,我们探求到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接下来请同学们继续浏览课文,讨论:课文4~12自然段主要说明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生浏览课文,同桌讨论)〕

  师:哪位同学来概括一下课文4~12自然段的说明内容?

  生:课文4~12自然段说明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A、4、5自然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B、6、10自然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C、11、12自然段说明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师:概括得好!谁能告诉我们:你是根据什么准确概括出各部分大意的?

  生:可以。我是根据下列语句来了解课文的说明内容的:A、‘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膨、“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是……第二个因素 ”“……第三个因素是……”“此外……”;C、“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

  师:很好!这位同学的思维过程告诉我们,只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性词句,理解起来就会方便、快捷和准确。转望大家平时读书看报,经常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培养抓关键词句的能力。

  师:课文介绍物候学,从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说起,先说明物候学的研究对象,再说明物候学的研究意义,,这符合我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体现了说明的条理性。(板书:研究对象、研究意义)

  师:什么是条理?条理就是说话的顺序。写文章也要讲究条理,不论叙事、写景、状物,都要根据表达需要,安排好顺序。你能以自己阅读过的文章(或文段)为例,说明其条理性的表现吗?

  生:能!

  生:老舍描绘济南冬天的雪景时,是按照 “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组织材料的

  生:都德的《最后一课》是按照 “上课前—上课中—下课时 ”的时间顺序叙事的

  生:布丰的《松鼠》一文中描述松鼠搭窝一段,是按照动作完成的先后次序来说明的。

  生:我从自读课本(《我在北极光下》)上读到的《上海能造摩天大楼吗》一文,作者从观察到的两种现象说起接着说明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进而回答了文题提出的疑问。这种顺序也体现了说明的条理性。

  师:由此看来,无论是整篇文章,还是单个文段,说话都要有条理。(板书:有条理)那么,《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的二个部分里面段落的安排和一个段落里面的句序,又是如何体现说明的条理性的呢?

  生:课文第三部分说明决定物候现象的来临有四个因索。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一,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

  生:课文第1自然段以春夏秋冬的时序描述自然现象。第2段举的三个例子,杏花、桃花、布谷鸟,也以时间的先后为序。

  师:大家认真读书,勤于思考,很不错。《大自然的语言》围绕“物候学”这门科学,从物候现象说起,先解释什么是物候学,再回答为什么要研究物候学。文章显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我们要注意理解并学会运用

  师:假若下面是几种需要解说的事物,请你判断一下它们分别适宜安排怎样的顺序?

  A、老师,家访请走这条路

  B、路的变迁

  C、预防近视

  D、美丽的校园一角

  生(踊跃):“ A、从学校到家里,适宜安排空间方位顺序。 ”“根据《路的变迁》要求,B、宜于安排时间顺序,可从原先的路况,一直写到今天的路况,也可以从现实的路写起,继而回忆从前的路。”?

  师:嗯(点头),安排的顺序比较合理。

  生:《预防近视》可以借鉴课文的思路从种种近视现象说起,先解释什么是近视,再告诉人们怎样预防近视,最后说明预防近视的意义并提出希望

  师:说得真好!你能够学以致用,真了不起!(转视全班,问)《美丽的校园一角》按什么顺序说好呢?

  生;可以按照东南西北、上下左右的空间方位顺序描述校园一角的美丽。

  师:校园一角的 “美丽 ”是暂时的吗?

  生:不是。它一年四季都“美丽 ”

  师:既然长年美丽,那还可以安排怎样的顺序?

  生: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师:好!现在就学习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按照一定的顺序,生动地有条理地写写我们学校的某一景点,把自己胸中的 “美”展现出来,好吗?

  生:好!

  师:(板书题目、要求)下节课找同学来读,看哪位同学把我们的校园一角写得最美,写得最符合要求!(生沉思、疾书,至下课)

  《大自然的语言》课堂教学实录篇2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师:通过听写,我感受到了咱们林东三中的同学有非常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相信我们一定会合作得很愉快。大家有这个信心吗?

  生(声音响亮):有。

  师:好,上课。先来看几幅图片,他们都揭示了一种将要发生的自然现象,有谁知道是什么?

  (屏显图片。)

  生1:要下雨了。

  师:你通过什么判断的?

  生1:第一幅燕子飞得很低,这预示着要下雨了;第二幅小鱼跃出水面透气,这也是要下雨的表现;第三幅蚂蚁搬家,也是一样,这些现象都预示要下雨了。

  师:非常好,大雨来临之前,燕子、小鱼、蚂蚁的种种表现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现在,我们就跟随竺可桢先生一同去探究《大自然的语言》。

  (板书课题、作者。)

  师:那么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呢?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想想文章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默读课文时我们要注意: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

  (生默读课文。)

  师:读完了,想想文章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生2:“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师:这些现象告诉我们什么?

  生3:这就好像大自然在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师:好,还有吗?

  生4:“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这些都表明秋天来了。

  生5:“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生6:“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古代的劳动人民把这些自然现象称作是物候。《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既然文章要介绍的是物候知识,为什么不以“物候”或“物候学”为题,而要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

  生1:作者把物候知识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更能吸引读者,引发我们阅读的兴趣。

  师:你说得真好,作者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用了《大自然的语言》这个题目向我们介绍物候和物候知识。那么这篇说明文都介绍了哪些有关物候的知识呢?请结合课后第一题跳读课文,筛选信息,作适当的批注,完成问题。

  (生跳读课文,作批注。)

  师:小组交流一下刚才学习的成果。

  (生小组交流。)

  师:下面我们共同来看一下这几个问题。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生1:“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2:像前面说的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师:这位同学发现了表述当中的问题,但是还没有说清楚。像前面说的这些自然现象,是什么现象,应该具体举出两个例子,这样就更明白了。谁能再说说?

  生3:像“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师:很好,还有其他的表述吗?

  生4:像“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生5: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师:很好,那什么是物候学呢?

  生1:“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生2:我觉得应该说明什么时候开始研究的。

  师:你打算怎样概括呢?

  生2:“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师:大家同意哪一种概括?

  生(众):第二个。

  师:我也认为第二个同学说得有道理,那我们就按第二种方法概括吧!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那么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生1:“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师:你找得非常准确,有什么方法吗?

  生1:因为这一段的开头一句就是“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后面又写着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师:很好,抓住了关键的句子,这样解决问题既便捷又准确。来,看看第三个问题,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生2:“首先是纬度”,“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师:这些内容分布在不同的段落,你是怎么一下子找到的?

  生2:因为文章第6段,总的就提出“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之后各个段落的第一句就对这个问题作了回答。

  师:真是有方法就可以事半功倍呀!希望大家平时读书时,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培养抓关键词句的能力。那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呢?

  生3:文章倒数第2段都是。

  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同学们就基本掌握了文章的内容,这说明同学们都能积极思考,领悟能力很强;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归功于作者,是他有条有理地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的竺可桢先生在语言方面也独具匠心。本文的语言具有什么特点呢?

  生1:准确。

  师:从哪些语句上能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圈点勾画你找到的信息,有了自己的观点后,请在组内交流。

  (生阅读思考,并勾画自己的所得。师巡回指导。)

  师:通过同学们的合作学习,我们看到了同学们的学习成果,请小组代表说说你们发现的句子。

  生2:文中用了很多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如第7自然段“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20天”、“10天”,用具体的天数表达得很准确。

  师:是的,运用具体的数字可以让说明变得准确,所以同学们以后写说明文的时候,比如你要介绍一下这张课桌,你就可以列数字,课桌长、宽、高是多少厘米(教师边说边比划),这样写出来就准确了。所以列数字是使说明准确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还有吗?

  生3:还有第5自然段“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这里也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法。

  师:列数字的说明法能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那我们看看里面具体的数字。刚才的“20天”、“10天”,就是具体的数,而你说的“十天左右”、“五六天”并不具体呀。

  生3:这里说“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这么多花差的天数不能都一样,所以说十天左右,这样表达才会更准确。

  师:是的,这些数字看似不准确,其实这样才是最准确的,这就是说在对这个事物拿不准的时候,讲话要留有余地,比如说文中第8段中“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度”,能不能把“约”字去掉?

  生4:不能。因为没有进行过准确的测量,只好估计,这样更准确。

  师:同学们领会得很快呀!这样我们就知道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有两种表现形式:精确的语言和模糊的语言。本文的语言除了准确性,还有什么特点?

  生5:很生动,题目不说“物候”或“物候学”而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

  师:是的,生动也是本文语言的'特点之一。下面就请同学们对本文生动的语言细细咀嚼,默读,静静地思考,把你想到的及时写到课本中去,做好批注。我们在分析语言时角度很多,可以从运用词语的角度,也可以从修辞的角度等。

  (生读书思考。)

  师:哪位同学想和大家交流你的思考成果?

  生1:第1段中的“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很生动,它用拟人方法,写得很生动形象。

  生2:“燕子翩然归来”写出了燕子的轻快敏捷。

  生3:“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

  生4:“销声匿迹”描写了昆虫为过冬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写得有情有感,十分形象。“衰草连天”描写出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师:从刚才几名同学们的展示中,我们看到了,语言生动的文章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它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另一个是用了很多优美的词语。请同学们寻找还有没有这样的句子?

  生5:“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大自然人的感情。

  师:文章除了运用两字词语外,还运用了一些成语,比如“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等,请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多注意积累。下面请同学们齐读1-2自然段,让我们在优美的语言中品味美妙的物候世界。

  (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

  师:我们说一篇科普文是给人知识的,所以它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即便是生动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生动而准确的语言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竺可桢就是这样一位严谨的科学家。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写上“局报”两字。除了这些治学严谨的科学家,劳动人民也是最好的研究者,他们不仅仅从书本上找经验,更从生活中总结经验,积累了很多谚语。你知道哪些有关物候的谚语?能不能说说这些谚语传递的物候现象?

  生1:鱼跳水,有雨来。

  生2: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生3:青蛙呱呱叫,正好种早稻。

  生4:麻雀囤食要落雪。

  生5:云从东南涨,有雨不过晌……

  师:刚才几位同学回答的谚语中,物候现象显而易见,这给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的,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38页,一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你能理解这首诗的内容吗?

  (生思考。)

  师: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

  生1:人间到了四月的时候,各种花都开尽了,山上寺院的桃花刚刚盛开,经常怨恨春天回去了,不知不觉走到了这个地方。

  师:前两句解释得很好,后面两句理解的角度不对。“恨”在文言当中不是怨恨的意思,而是伤感的意思。这首诗写的是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生恍然大悟。)

  师:你能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吗?

  生1: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师:你还能举例说明影响物候的四个差异吗?

  生1:青藏高原山上白雪皑皑,山下青草依依,这也说明高下的差异。

  生2:新疆,冬天比内地冷,夏天比内地热。这是由于经度的差异。

  师:同学们了解的还真不少,也能找出科学的依据。著名作家郭沫若先生曾有过这样的一个疑惑,你能把它解决一下吗?

  (屏显。)

  玉兰和红杏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生纷纷举手。)

  生3:这是由于纬度的差异。北京比广州的纬度高,所以春天来得晚,玉兰花开的也就晚。

  师:你说得真好。看来通过大自然的语言,我们了解了这些物候现象,并且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总结总结。

  生1:我了解了许多关于物候的知识。

  生2:我知道了物候研究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生3:我知道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有四个因素。

  生4:我知道了说明文的语言除了准确外,也可以写得生动形象。

  师:今天我们了解了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了文章的层次结构,品味了说明文的语言。关于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知识,我们将在下一节课继续学习。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用严谨而生动的语言把抽象的物候学知识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兴趣。同时也告诉我们: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希望同学们在平日的学习和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思考,专心研究,也许你就会成为未来的科学家。下课。

【《大自然的语言》课堂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课堂教学实录06-11

《落日》课堂教学实录03-02

《秋天》课堂教学实录03-12

鲸的课堂教学实录03-13

《石榴》课堂教学实录03-15

《夏》 课堂教学实录12-07

掌声课堂教学实录12-18

《雨后》课堂教学实录03-13

《春雨》课堂教学实录03-13

《草原》课堂教学实录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