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影响思维与行为的三个方面
一直以来,我们都知道大脑会发出指令让我们开始行动:
大脑告诉我们饿了,所以我们开始吃东西;
大脑告诉我们眼前有危险,于是我们撒腿就跑;
大脑告诉我们对面是自己深爱的人,所以我们情不自禁地给了一个拥抱。
由此看来,大脑会控制我们的身体,决定我们的行动。但是大脑与身体之间,是否只存在这样的单向关系?
经神经学家的研究发现,身体和大脑并非只是单向关系,它们是双向、互相影响的关系。
也就是说,其实行动也可以影响大脑。
比如,当你不高兴时,尝试着大笑两分钟,两分钟之后,你就会真的高兴起来;
当你想要跑步加快速度时,你拼命的摆动双手,那么你就会真的跑得更快。
《具身认知》一书中谈到了相关概念,并列出了身体影响思维与行为的三方面内容:
1 身体影响你的情绪
身体变化是情绪的外部表现,通常包括生理反应与行为反应。
如果我们先让身体产生变化,会对情绪产生影响吗?
答案是肯定的。
按照常理来说,我们的情绪会影响表情,但其实表情也会反过来影响情绪。
实验证明,当某人把高尔夫球钉夹在眉间,此人就必须皱眉时,他的情绪就会受到不好的影响。
同样的,当人们把铅笔衔在紧闭的嘴唇中间,面部表情不太愉悦时,让他们再去看一些相对搞笑轻松的图片、卡通片,他们就觉得不那么好笑了。
相反的,如果你用牙叼着铅笔不得不微笑时,就会开始高兴起来。
并且,不一样的姿势动作,也会给大脑传递你的情绪,比如当你笔直的坐着的时候就会更加自信。
另外,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看着感人的画面时,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想哭;看到屏幕里的人哭得很伤心,我们也开始伤心,不自觉地留下眼泪。
大脑与我们看到的东西形成了共鸣,改变了我们的情绪。
不仅如此,我们的面部表情还会影响我们对压力的反应。
经典电影《欢乐满人间》里,一个叫阿尔伯特叔叔的角色,因为一直情不自禁地大笑,并且唱着一首名为《我爱笑》的歌曲,使他整个人漂浮到了书房的屋顶。
虽然这明显是艺术虚构,但也存在着一些真实的成分:大笑的确能让我们的情绪变得更轻盈。
有一种瑜伽叫大笑瑜伽,它结合了大笑和有节奏的呼吸,一开始的强制性微笑到某个时间点后,就开始变得自发而有感染力。
这不仅锻炼了我们的腹部肌肉与肺活量,也会使心情变得更加愉悦。
当我们比较忧郁、沉闷时,可以试试让自己先笑起来,然后慢慢地调整心态。
2 运动体验提升认知能力
畅销书《虎妈战歌》的作者蔡美儿,在书中详细地讲述了她对两个女儿的严厉教育。
她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在朋友家过夜、看电视,或者玩电动游戏,她认为她们的时间应该用在学习、弹钢琴、拉小提琴上。
蔡美儿要求女儿在完成额外的数学作业后,继续长达数小时的乐器练习,最终她的女儿在数学和音乐方面都很出色。
无独有偶,美国某一数学竞赛的冠军通常都是精通数学和音乐的。
为什么音乐训练会和更好的数学技巧如影随形?
这其实都和身体有关。
事实上,手指和数字在大脑中拥有相同的神经实体,特别是在两种能力中,都参与实现的顶叶皮层。
研究表明,在音乐训练中的身体联系,会帮助孩子更好地发展数学思维;
相反的,有些人在突然失去运动手指的能力之后,他们头脑处理数字的能力也出现了问题。
通常手指灵活的人,数学也强。运动锻炼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所有的认知资源。
跑步者的兴奋和瑜伽者的宁静,都对大脑有深远的影响。
此外,特定的体育运动,可以明显地以精准的方式改变大脑的结构。
因此当我们阅读一些令人困惑的'东西,或试图找到难题的答案时,久坐可能是最差的一种状态了。
试着来回踱步、或野外散步,很可能有不一样的发现。
你应该也经常看到影视剧里的人在思考时,总是来回走的状态吧。久坐无好处,运动起来。
3 身体也能影响社交
身体不仅可以影响我们的大脑,同时还可以影响我们的社交。
耶鲁大学曾做过一个实验,让40名同学随机分成两组,第一组拿热咖啡,第二组拿冰咖啡,让他们对同一个人的照片进行评价。
结果第一组有70%的人认为照片中的人是热情友好的,而第二组有80%的人认为照片中的人是冷静、内向的。
这个实验证明,温度可以影响我们的认知。我们也可以把它运用在现实生活中:
比如第一次和女生约会时,手捧一杯热咖啡递给她,再说几句贴己的话,会更大程度上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身体会塑造我们和其他人的连接。
就像一定程度上,孤独是建立在生理寒冷之上一样,社交痛苦也是建立在生理疼痛系统上的。
因此,在与人相处时,良好整洁的环境与舒适的空间,可能会让感情更容易升温。
现在我们知道头脑和身体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单向的,身体对大脑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于是我们就可以利用自己的身体、动作和周遭环境来改变自己的想法,以及周围人的想法。
我想这无论是想在学校学习,在工作中发挥创造力,还是想在比赛场、舞台上获得成功,都能有所帮助。
我们都在追求成功和影响力,也在追求幸福和健康,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有利于达成这些目标的重要方法可能被大大低估了,那就是:
知道如何利用我们的身体。
参考书籍:西恩·贝洛克《具身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