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书评
读完《四世同堂》,我对老舍的文字深有感触。这套书籍描写了了抗战北平沦陷区民众的抗战生活,以小羊圈胡同为背景,胡同内的祁家与钱家、冠家作为主要人物,通过其中复杂的矛盾与纠葛,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大众的不同心理形象;反抗与顺从甚至背叛,国家与个人种种利益感情,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刻画了当时抗日社会的黑暗。
思想内容
老舍先生的思想内容叙写了社会的黑暗与日本侵略的苦难,表达了对国家残破的刻骨之痛以及对“不甘沦为亡国奴”的民族气节的颂扬。这是一部民族的痛史、愤史,但它却标示着古老民族的浩然正气和无畏气概。
首先,第一部书《惶惑》是日本侵略下人们遭受折磨的痛史。人们少煤少粮,生命没有保障。天佑老人安分守己,却被扣上罪名被日寇枪杀;默吟老诗人被日寇抓住,被严刑拷打、长期监禁。这表达着北平沦陷,人民无可奈何,只得屈服于日寇。我认为这部书是对人们消极与妥协思想的审视与批判,并且在为之后人民民族思想意识觉醒作铺垫。
其次,第二部书《偷生》是憎恨侵略者、民族背叛者、懦弱而卑微的觉醒者的恨史。描写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也刻画了一批背叛民族的人的形象。如大赤包、冠晓荷等。所谓“偷生”,就是在黑暗的社会中,面对侵略者与背叛民族者的压力,民众只得在小社会中苟且生活,自取灭亡。我认为,这是老舍先生对国民文化变质的反思。
最后,第三部书《饥荒》是颂扬爱国主义与民族气节,激励人民奋起、全民族抗争的壮史。在国破家亡之际,人们的民族斗争与抗战意识缓慢而痛苦地觉醒,终于站起来对日寇发出愤怒的呐喊。
祁家四世同堂,是传统中国人的家族理想,它成为了祁家老人向他人夸耀的资本。祁老人尽自己最大的责任为儿孙负责,保持家庭圆满,享受天伦之乐。但他对瑞宣的种种坏行为不以为然,最终因儿子受日寇侮辱而含恨自杀,对孙女在饥荒之中丧生表示愤怒。但假使抗战结束,会很快忘记自己所遭遇过的苦难,为后代造福。他对后代说过:“只要咱俩能活下去,打仗不打仗的,有什么要紧!即使我死了,你也得活到我这把年纪,当你那个四世同堂的老宗。”家族文化的精神重负,就是这样一代代沿袭下来的。
语言风格
老舍先生的语言在字里行间透露着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他写了日本人如何破坏北平安稳的生活,汉奸无耻的.态度。他不时回忆起北平的种种传统和小买卖,痛心地描述北平的萧条,冷笑讽刺着日本人的恶劣。他想着,若是没有日寇的侵略,北平人就会和平安稳的生活下去,传宗接代至四世同堂。
老舍先生运用了柔软细密的抒情和描写,使故事的进展显得颇为缓慢,但老舍每一句话里的温情,饱含着戏谑的调侃与批判的味道,却令每一个人物变得温暖、细腻而精致。
老舍平实而幽默的京味话语在书中真实生动,俏皮却又辛辣。在抗日期间,沦陷的北平更是有了地道的京味儿。如“唉——一毛钱儿来,耶你就挑一堆我的小白梨儿,皮儿又嫩,水儿又甜,没有一个虫眼儿,我的小嫩白梨儿耶!”将北平的人物立体化、个性化,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受,对人物的塑造也更加真实。他正话反说,褒词贬用,如“他觉得日本人郑重其事地玩把戏,是非常的可笑。他可是没有笑出来,因为他也佩服日本人的能和魔鬼一样的真诚!”
老舍先生运用的夸张与比喻,大概是对坏人的一种宽容,委婉地声讨与批判着他们的罪恶与无知,或许读起来是一种轻松的氛围,却赋予他们性格上令人们痛恨的一面。他对待恶人一样有着关切同情,在他看来,恶人并不有意作恶,邪恶是因为无知。“见到他们(日本宪兵),晓荷把脸上的笑意一直运送到脚指头尖上,全身像刚发青的春柳似的,柔媚地给他们鞠躬。”一句,以美喻丑,用“刚发青的春柳”的“柔媚”为喻,写出冠晓荷见到日本宪兵深深“鞠躬”的样子,逼真地体现了晓荷背叛民族,巴结献媚的丑态。
写作手法
老舍先生对人物的塑造别有一番特点。在小羊圈胡同中,人们生活颠簸沉浮,以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小人物反映出战争对民族文化的考验与扬弃的宏大主题。瑞宣温润如玉,自尊知荣辱,由惶惑到奋斗的成长历史也深深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意识的觉醒,与在尽忠尽孝二者间的矛盾两难;或是晓荷体面而阿谀奉承的背叛,导致了他最后的败落;又或是韵梅这样一个具有强大母性光辉的人,尽力尽责,将未来与希望寄于祖国……这种微妙的细节描写将每一个小人物都塑造得淋漓尽致。
老舍先生对笔下的人物有一种独有的爱怜,他不会将人物性格写得极致,但会将每一个神态都描写得栩栩如生,使像我一样在读这本书的人,顺着他的思路,旁观人物应遭受的命运与坎坷,体会人物的心境与夙愿。然而这些人物非千篇一律,他们带着或微妙的差别,在属于那个年代的故事中出现,共同拼凑出一副世态万象的全景图。
总的来说,这本《四世同堂》写出了那个时代的种种是非,感受到了人性的沦落与无奈,却又能感受到前途的希望与民族精神的无畏气概。三本书,说厚的确厚,但其中的情节却会使人沉醉其中;连贯地读下来,也只不过是几天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