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 百文网手机站

写材料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2-26 19:31:56 好文 我要投稿

写材料的几点思考

  相信很多文秘工作人员,为领导服务写材料的时候,有时灵光一闪,加之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阅历,能写出几篇领导满意的文稿。但更多时候,虽然说站在领导的视角,用着换位的思维,幕僚们绞尽脑汁、茶饭不思熬出的稿子,却不入领导法眼,客气点的领导把稿子束之高阁,到时现场再发挥;认真点的领导让秘书数易其稿,如还不得要领,那就要准备面壁思过了。

  思考了很久,觉得写材料确实是技术活。你不仅要熟练领导负责的业务工作,还要对他的个性特征、语言习惯、关注焦点甚至他的成长背景都要去下功夫。有一本书,提到古代幕僚的最高境界,叫你做事,我放心。心腹心腹,心里能悟透领导腹中的玄机,才能称之为心腹。思考之余,写几点自己的感悟:

  个性和共性。一般来说,文稿风格可简单归类为,谈实际工作多点的,谈理论多点的;简洁到能称之为不刊之论的,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的;文采飞扬的,平实接地气的。也有游离在这之外的,比如有的领导不喜欢按套路出牌,谈自己独到独特的体会,这给很多文秘带来不小的挑战。同样一篇四平八稳的文稿,不同个性的领导态度也不一。随和低调、温润如玉的领导,往往喜欢这种平稳保险的材料。而富有特色、特点鲜明的领导会更喜欢适合自己口味的文稿。如有些领导平时话语精炼,那文稿中就要考虑多用短句;如有些领导平时喜欢平实、接地气的语言,那文稿中就要去繁从简,少用辞藻修饰;有些领导喜欢研究理论,那么在材料中就要结合最新的政策,多在理论上下功夫;有些领导喜欢列数据,那么在文中就要注意让数字说话;有些领导习惯读稿子,自己发挥适度,那么材料中最好是面面俱到;有些领导现场发挥能力强,但文稿必须具备基本面和启发点。没有固定的格式,没有一成不变的经验,也许适合的,才是很好的。

  焦点和视角。对于这个世界而言,我们的认知总是有限。就如阳光,不可能把地球每个角落都洒满。每个人对事务的认知总是留着过往的痕迹。对于文稿而言,也一样。我们总是说,要进行身份替换,要站在领导的角度、高度、深度来执笔。可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我们以为的以为,并不是领导以为的以为。历史上,能“揣摩帝意,曲意逢迎”的人有,但能精准说出皇帝想说的那个词,甚至那个字的人凤毛麟角,清代和珅算是其中一个。他背后全心收集,精心研究出皇帝喜欢的音律、用典和字词,每每乾隆作诗,和珅多能唱和。这给文秘工作者一点启发,领导关注的焦点和视角是有迹可循的。所以下笔前,多结合领导关注的焦点,以及他的思维惯性,这样文稿方向才不会南辕北辙。

  背景和经历。构建一个文字的世界,也就是创造艺术真实,它往往是作者人生阅历的折射和体现。我曾研究中国当代作家余华的小说,他不同的'小说,医院模式都充乎其中,这主要是因为他的童年就在医院度过,而他本人也有牙医的从业经验。对于公文写作,其实也有共通之处,领导的成长土壤、从政经历,对他的文稿内容是有深刻影响的。如领导出生或成长在基层,那他的骨子中就会更倾向于平实、接地气的语言;如领导的身份是工程师,或者刑侦专家,你在文稿中如果能用业内语言去表达,那就会很对胃口;如领导是从专业口子出身的,那他本能会对该工作特别重视,如蔡市长对宣传工作,唐书记对交通道路、组织工作。我们在整理录音的时候,不难发现领导的一些思维,是植根于他的出生地的。比如唐书记在讲话中,会经常提起老家的谚语。在语言学中,母语对一个人,甚至是一个民族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说,一个领导的语言习惯,它受地域文化、个人成长背景、从政经历等因素的影响,要想真正吃透领导的文,首先要吃透领导这个人。

  以上都是个人不成熟的思考,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文秘,需要下的功夫很多。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把基本功夯实,把领导分管工作的业务弄懂,这个是塔基,后面“善揣君意”的就是顶层设计,造化随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