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安徽民间节令习俗是怎样的
合肥抛头狮、亳州大班会、阜阳狮子灯……安徽这些年俗你了解多少?为了让大家了解更多安徽民俗,传承优良民俗文化,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安徽民间节令习俗是怎样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安徽民间节令习俗是怎样的
传统节日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是一年中最为盛大的节日,俗称“过年”。一入腊月(农历十二月)人们就为过年作准备,俗语“吃过腊八(腊月初八)饭,就把年来办”,备钱、备粮、买衣料。过了腊月二十日,便忙于买鸡、鱼、肉、蛋、烟、糖、香、蜡烛、鞭炮、春联、灶画、门画等。腊月二十五日后,就着手蒸馒头,炸丸子、炒花生、炒瓜子、叠糖、打扫卫生等。春节的前一天,贴春联、灶画及门画。建国前,贫穷人家贴春联早于富人家,贴后就不许进门讨债。
正月初一,人们黎明即起,各家点烛烧香、放鞭炮、敬神灵,迎新年。大人小孩身着新衣,给长辈叩头拜年。早餐一般都吃扁食,下锅时,留几个不下完,象征新年里有剩余。早饭过后,街坊邻居相互拜年,各户备置烟、酒、糖、花生、瓜子等热情招待。不论平时有无矛盾,只要是长辈,都应向其拜年,否则,就会受到众人的非议,邻里间往往通过拜年消除了隔阂,言归于好。自正月初二起亲戚间相互拜年,一般是初二拜舅舅、初四拜岳父、初五初六拜姑姑,而后是拜其它亲友,大都到正月初十前后才结束。
建国后,春节烧香敬神、贴灶画、磕头等旧俗已废,大多利用春节慰问军烈属,开展文艺体育活动。
送瘟神:农历正月初五为送瘟神日,村里年长的妇女聚在井旁,烧香焚纸钱、祭瘟神,祈除病灾,而后列队送瘟神至村东方十字路口。返回途中不许回头看,否则,瘟神会跟回来。建国后,此节俗已废。
送火神:农历正月初七为送火神日,当日黄昏时,众人手持火把,放鞭炮,送火神至村西南方十字路口,烧香祷告,祈求火神免除火灾。归途中不许回头看,以免火神跟回来。建国后,此节俗已废。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当日吃元宵。晚上,各家每人点一盏用面蒸制的油灯。有的人家用面蒸制龙灯,点亮放在粮囤上。有的用彩纸扎成结有小麦、棉花、玉米、水果及蔬菜等各式各样的花树,插在粪堆上,俗称“摇钱树”。少年儿童挑着龙、鱼、兔、马、莲花等各种形状的灯笼,聚在一起赛灯。过去每逢元宵节,砀城四关举办传统娱乐活动,如北关的竹马舞、西关的玩龙灯、南关的玩旱船、东关的狮子舞。招来城周围十数里的群众,甚是热闹。建国后,县文化部门每年都举办灯展。
本县人常以面灯的灯花形状,大小及多少预测当年各种农作物收成的好坏。
二月二:农历二月初二为祭龙日,当天人们用面蒸制形状如龙的大馍,用草木灰在院内、大门外、晒场上围粮囤(粮囤图案),中间埋一把五谷杂粮,祝愿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俗语“二月二,不干活,抱着孩子吃大馍”、“二月二龙抬头,大囤尖、小囤流”。
是日家家吃“蝎子爪”,将黄豆用盐水浸泡后,炒制而成,取意消毒灭灾。建国前,人们多以二月二为春种生产的开始,建国后春节过后,人们就忙于春耕春种的准备工作。
清明节:清明节前几天,各家为先祖扫墓、添坟土、焚化纸钱。建国后,机关干部、学校师生等,在清明为革命烈士祭扫坟墓,敬献花圈,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清明节本地又称寒食节,各家煮鸡蛋吃,门两旁、屋檐下插柳条,以此纪念介子推。本地传说,春秋时代,晋文公曾流亡国外,回国后封赐从臣,但未赏到介子推,子推遂携母隐居绵山,后来晋文公找介子推找不到,以烧山逼子推出来,而子推不愿出山被烧死。晋文公以绵上作为子推的封田。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日各家吃粽子、糖糕,屋檐下插艾条。小孩戴香包,用彩绒线绳束手腕。外祖母为小外孙绣制“五毒(蝎子、蜈蚣、蛇、壁虎、蟾蜍)红肚兜”。传说吃粽子、糖糕、插艾条是为纪念屈原。小孩用彩绒线束手腕,至农历七月初剪下,扔在屋上,让喜鹊衔去为牛郎织女搭鹊桥。小孩戴“五毒”肚兜、能消灾避难。香包内装艾叶、白芷、香草等,防害虫伤身。
六月初一、十五:本县黄河故道以北及县东部地区群众,以农历六月初一为“小年”(春节为大年),各家蒸馒头、包饺子,置桃、李、杏、花红等鲜果、祭祀神灵。黄河故道以南及县境西部地区群众则以农历六月十五为“小年”。故本地有“(六月)初一、十五都一样”之说。 七月七:传说农历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本县又称此日为乞巧节,是日晚,未婚女子,在月下置供果,向织女乞巧(学针线活技艺)。
七月十五:本县黄河故道以北及砀城东唐寨一带,称农历七月十五日为“鬼节”,各家在坟前焚化纸钱,祭祀先人。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节前数日,各家以月饼、酒、肉、水果等馈赠亲友。是日,一般在外地的人都要回家团聚,晚上吃月饼,喝团圆酒赏月。
十月初一:传说农历十月初一是阎王爷“收鬼”日,是日或是日后,各家到先人坟前烧纸钱。
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祭日,各家吃用小米(或大米)、红枣、红豆、糖等做成的粥,俗称“腊八粥”,有庆丰收之意。人们常以腊八粥抹在枣树上,传说来年能多结枣。
祭灶: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为祭灶日。人们为灶君爷烧香磕头,祈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并把灶君画揭下烧掉,称为送灶君上天。此节俗现已废。
除夕: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称除夕,本地俗称腊月三十日为年垂。除夕上午贴春联、门画。傍晚大门前放一横棍,叫拦门棍,其意拦住财富不向外流。晚上在院中,大门旁及室内各神位前烧香、叩头、祭拜神灵。大人给小孩压岁钱,全家吃团圆饭、喝辞岁酒。多数人至午夜才睡觉,有的人通宵不睡,此称“守岁”。除夕烧香叩头敬神,放拦门棍等俗现已废。
新节日新节日大都是建国后由国家统一规定的全民节日,皆以阳历时间为准。元月1日为元旦,放假1天。5月1日为国际劳动节,放假1天。10月1日为国庆节,放假2天。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女职工放假半天。5月4日为青年节。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小学及幼儿园放假1天。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8月1日为建军节。届时各机关、团体开展庆祝活动,城乡人民以新节日举办婚喜庆事者渐多。
清朝及其以前,本县人们多是行跪拜礼及拱手礼。民国时期行跪拜礼者渐少,行鞠躬礼的增多。新中国成立后,大都行握手礼,而今很少有人行跪拜礼,拱手礼和鞠躬礼。宾客来访至主人门前时,不径自入内,先敲门或喊门,主人或喊请进,或出门迎接。主人请客人入上座,双手敬茶递烟,客人称谢。客人离去时,主人送至大门,宾主施礼告别,互道“再见”。乡亲邻里人平时相见,相互问候:“你早?”、“你好?”、“最近忙不?”。饭前饭后相见,多是问“你吃(饭)了没有?”,晚饭前后多是问“你喝(汤)了没有?”。
询路问事,先下车(或坐骑),区别年龄特征,尊称对方老大爷、老大娘、阿姨、老大(哥)、大嫂、小兄弟、先生、同志等,而后再发问。询问后再道“谢谢”、 “麻烦(您)了”。对方多是回答:“不用谢”、“没啥”。若有过失于别人,多是以“怨我”、“对不起”、“请原谅”,向对方表示道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机关、工厂、学校、商店等开展五讲四美活动(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每年评选“文明单位”。城乡不断开展“五好家庭”、“好媳妇”、“好丈夫”、“好婆婆”、“好公公”、“好小姑”等评优活动。
安徽节日习俗
安徽的节日习俗丰富多彩,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以下是一些安徽地区特有的节日习俗:
春节(过年)。除夕夜,家人会团聚一堂,吃年夜饭,皖北人吃饺子,而皖中和皖南人则边吃瓜子、花生、糖果边聊天,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直到凌晨。年初一,家人起床后会放鞭炮祭天地,拜年和给小孩压岁钱,皖北地区有“接门神”的习俗。
清明节。安徽人会扫墓祭祖,表达对先人的怀念。
端午节。在江淮地区,家家户户会悬钟馗像以镇宅驱邪,并会在小孩身上抹雄黄酒,以驱邪避害。
中秋节。阜阳地区有火把节习俗,以纪念刘福通领导的农民起义。
婚嫁。徽州的婚嫁习俗严格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通常包括九个步骤,如说媒、行聘、请期等。
庙会。九华山庙会是安徽省池州市九华山风景区的传统民俗活动,包括浴佛法会、盂兰盆会和大愿法会等。
花鼓灯。花鼓灯是一种融合歌、舞、戏剧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艺术语言。
农事习俗。如安苗节,是流行于安徽歙县、绩溪一带的农事习俗,以祭祀汪公为中心的庆祝活动。
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安徽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也反映了当地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安徽的风俗有哪些
安徽的风俗:阜阳火把节、九华山庙会、徽州婚嫁、大班会、花鼓灯、过年入夜前洗澡、放炮祭祀、安苗节、东至赏灯会、绞脸。
阜阳火把节
阜阳火把节是阜阳地区过的中秋节。夜晚打火把游乡,为纪念刘福通领导红巾军起义。相传韩山童、刘福通组织农民起义,纷纷举火把响应,首克颍州。时有童谣:“满城都是火,官府四散躲;城里无一人,红巾军席上坐。”
九华山庙会
安徽省池州市九华山风景区地方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唐开元末年,新罗僧人金乔觉渡海来到九华山修炼,圆寂后被僧徒尊为地藏菩萨化身。此后,每逢农历的七月三十,佛教僧徒和当地民众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逐渐形成九华山庙会:佛诞节(农历四月初八)、自恣日(农历七月十五)、地藏诞日(农历七月三十)举行“浴佛法会”、“盂兰盆会”、“大愿法会”,农历十月十五民间和寺院共同举办“阴骘大会”,四面八方香客虔诚礼拜,买卖交易聚成集市。
徽州婚嫁
徽州婚嫁严格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有九道程序:说媒、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
大班会
大班会是由亳州班房衙役创造的一种舞剧。大班会也叫鬼会,是一种罕见的民间舞蹈,它十分精彩奇特,因有剧情发展,类似折子戏,说它像舞剧也无不妥。每逢正月十五大班会演出,演员们着戏剧服装,脸画油彩,牛头、马面、黑白无常、判官、小鬼,纷纷登场,闹闹攘攘。
花鼓灯
花鼓灯是一种比较完整系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有歌有舞有戏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最丰富的艺术语言,它的舞蹈动作刚健朴实、欢快热烈、动作洒脱,表演风格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的音乐源自民歌,题材广泛,节奏多变。2006年,花鼓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入夜前洗澡
安徽过年有入夜前洗澡的习俗。在除夕夜来临前,要洗澡洗衣服,将一身灰尘清除干净,并将衣服晾挂起来,表示不能湿着过年的意思。
放炮祭祀
安徽过年有放炮祭祀的习俗。大年初一清早,家家户户就要将家门打开,并在门口点燃爆竹,有着红红火火的寓意,而且放炮后要由家里的长辈举行祭祀仪式,祭奠先祖,吃过早饭后则会前往其他长辈家中拜年。
安苗节
安苗节是流行于安徽歙县、绩溪一带的农事习俗。以祭祀神灵汪公为中心开展一系列汉族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祈求丰收,保护家人安全。
东至赏灯会
东至赏灯会是安徽省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东至县城尧渡街每年春节期间都要举办灯会,其时山城里到处洋溢着喜气洋洋的气氛。
绞脸
绞脸是一种古老的美容方式,亦称绞面、开面、开脸等,是在西亚、中亚到东亚历史久远的使用线除去妇女脸上的汗毛的美容手段。
传统婚俗之一。指婚礼前为新娘修饰梳妆脸面。女子一生只开脸一次,表示已婚。多由公婆、丈夫、子女俱全的所谓全福妇女进行操作。
【安徽民间节令习俗是怎样的】相关文章:
小年的民间习俗03-04
安徽元宵的习俗有哪些02-18
小年的民间习俗活动03-02
小年民间传统习俗03-02
惊蛰时节的民间习俗有哪些02-03
小年民间传统习俗(必备)03-08
水族人对客人有着怎样的习俗05-01
小年民间传统习俗【集锦2篇】03-08
安徽之旅作文12-05
写安徽黄山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