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历新年是几月几日
洛萨是指藏族的新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一年最大的节庆,也是拉萨一年中最为繁忙的季节。从藏历十二月中旬开始,人们就准备过年吃、穿、用的节日用品。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藏历新年是几月几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藏历新年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从藏历元月一日开始,到十五日结束,持续十五天。每年,藏历新年和春节的公历时间和彼此的时间差都是不固定的,有时候相差两三天、有时候相差一个月,但也有重叠的时候,像今年,也就是20xx年,藏历新年和农历春节恰巧就是同一天:公历2月16日。
藏历新年是怎么算出来的
根据天文历算专家的说法,藏历新年的确定,与藏历纪年的使用有密切关系,而藏历纪年的推算则与藏族天文历算息息相关。传说在公元前100多年,住在雍布拉康上的一位纺织老母,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总结出了日、月以及星期的变化规律,最终形成了《纺织老母月算》。
从那时起,青藏高原上产生了物候历,后来人们还引进了时宪历和时轮历。随着时间推移,又引进了五行的运算方法以及占音术等,从而形成了系统的天文历算。后世总结,藏历是在西藏原始物候历的基础上,吸收了多种历法精华,形成独特而科学的历算体系。
沙盘传统运算方法为主,软件辅助对照计算结果。
沙盘是藏历推算最基础的历算工具。从外观上看,这是一个长方形木制盘,顶部有暗格,盛放着细沙,使用时将木盘倾斜,细沙流到木盘内,演算者用铁钎在上面书写计算。
在外行人看来,专家们只是拿起特殊的笔在细沙上不断记录,又不断擦去,让人眼花缭乱。但其实他们是在通过加减乘除等数学运算方法,把各种天体运动的方位、时间、面积等数据,用数字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涉及到依据天文历算学原理推算各地的农耕牧作时机、物候、节令、人体脉象变化周期,特别是中长短期天气预报等,堪称博大精深。
天文历算专家们每年还要去野外通过天文观测台进一步确认时间,古老的天文观测台为每年天文历书中列出的日光观测时间提供了准星。位于墨竹工卡县唐家乡境内的达普天文观测台便是藏历推算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点,主要作用是观察通过沙盘推算出来的时间是否准确。
如今,专家们还开发出了一套天文历算数据处理软件,作为辅助手段,确保历算结果更加精确。而民间每个藏族家庭必备的则是一本《西藏天文气象历书》,这本工具书中,就明确了藏历新年是哪一天。
藏历新年的趣味年俗
年前大扫除
和汉族群众一样,藏历新年之前,藏族同胞要在家打扫卫生,更换门帘、香布等,藏家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大扫除,也就是藏历新年前的这一次“图恰”了,“图恰”也译作“图契”,专指藏历新年前寓意吉祥的大扫除。
根据藏历,每年图恰的时间并不指定某一天,只要是年前的吉日即可,每年藏历12月底,家家户户都会择一吉日开始一年一度的“图恰”,将家中角落积了一年的灰渍和垃圾好好清扫,干干净净迎接“罗萨”(藏语音译,“新年”的意思)的到来。
准备年货
为了欢度新年,拉萨人民置办了大量的、种类繁多的年货。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如今的年货不但种类更加丰富,样式更加精美,质量也有了很大提升。
卡塞
卡塞是一种油炸面食,是藏族人家款待客人的点心,也是藏历新年必备的年货之一。每年,随着藏历新年的临近,拉萨的卡塞生意就会日渐红火起来。
吃古突
“古突”中的“古”,在藏语中意即“九”(表示二十九),“突”即“突巴”(面疙瘩汤或糌粑粥)。民俗专家称,藏历腊月二十九吃“古突”最早起源于民间驱鬼辟邪的习俗,仪式比较隆重,并在这一习俗流传过程中又逐渐增加了许多趣味的内容。
挂经幡
藏历的十二月三十,也就是藏历年的除夕夜,这一天,藏族民众家家户户要挂经幡、换香布、摆切玛,以求来年吉祥如意。
供“切玛”
在藏历新年的时候,藏族家家户户供“切玛”。“切玛”是藏族象征吉祥的物品,供“切玛”也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民族风俗习惯。“切玛”装在特制的“钵”中。“钵”是用木板制作的一种长方形的空盒子,中间用板隔开。在“钵”板上刻有月亮和星星。
藏族的新年是什么时候
藏历正月初一为藏历新年。藏历新年与农历新年时间相隔相差1个月,藏历新年与农历新年时间相隔一般有三种,同一天,相差一天,相差一个月,每年的时间没有规律可循。藏历新年是藏族人民共同的传统节日,藏历新年从藏历元月一日开始,到十五日结束,持续十五天。
藏历新年的由来相传大约在公元前,西藏便出现了根据月亮圆缺及星辰转动来推算四季的“白玛”老妇历算法。每当春暖花开之际,人们便聚在雅砻亚桑举行庆祝新春的“亚桑节”,根据记载当时藏王布德恭嘉也会到附近神山转悠,这种活动逐渐形成了一种定期的庆祝活动,成为藏历年之始。到了13世纪,在萨迦王朝统治年代,把元月一日定为新年之始,意为国王新年,从此藏历年正式成为了西藏重要的传统节日并延续至今。
新年的准备工作一般在前一年的十二月初就开始了。除购置吃喝玩乐的年货外,家家户户都要制作一个名叫“切玛”的五谷斗,即在绘有彩色花纹的木盒左右分别盛放炒麦粒和酥油拌成的糌粑,上面插上青稞穗和酥油塑制的彩花。还要用水浸泡一碗青稞种子,使其在新年时节长出一两寸长的青苗。“切玛”和麦苗供奉在神案正中,祈祷来年五谷丰登。
临近节日,男人们忙着打扫庭院,妇女则精心制作“卡赛”,一种酥油炸成的面食,分为耳朵形、蝴蝶形、条形、方形、圆形等各种形状,涂以颜料,裹以砂糖。既是装饰神案的艺术品,又是款待客人的佳肴。“卡赛”的品种花色常常成为女主人勤劳、智慧和热情的象征,在节日里分外引人注目。
旧年最后一个月的二十九日,人们把灶房打扫干净,在门窗上挂上新的帘布,屋里铺上新的卡垫,还要在打扫干净的灶房正中墙上或在房梁上用干面粉撒很多白粉点,叫“亚色”,并画上“八宝吉祥”图案。傍晚,各家要吃面疙瘩“古突”。到了晚上则要举行“古朵甲”仪式。三十日把糖果等饮食摆在主房的佛龛前作为供品。
还要在大门外用白土画上“卐”符号等图案,同时还要在灶前供一份“卡赛”等供品,以供奉灶神。初一早晨鸡叫头遍后,主妇们便起床到附近水源处背回第一桶净水。每家派人到山顶煨桑。与此同时,各家各户的桑炉里都腾起桑烟。主妇们回到家后把煮好的“观颠”送给正在熟睡的全家老幼喝,起床后大家一起吃“智土”。之后,全家穿上节日盛装到“竹素切玛”前,共同祝贺新年。
藏历年节各地有所差异,拉萨藏历年从旧年最后一月中旬,人们便开始准备供过年吃、穿、玩、用的东西。藏历年是藏族人民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节日,是一年中亲朋好友欢聚的最佳时节。它正是冬春之交的农闲期,体现了人们对秋收的喜悦和春耕的信心,同时也表达了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对新春和新年的追求与向往。它的内容和形式都充满浓厚的民族和宗教色彩,是整个西藏文化习俗的一个缩影。
藏历内容
藏历是在观察、计算星体运行、季节交替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参照物候制定出的历法。它在藏族人民的实际生活中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农事、藏医、占卜等。如根据河水的流动、星体位置、云的形状、风的方向等自然现象来预测气象变化,结合星座图预测来年有无自然灾害;根据一些物候现象,如野鸭、大雁等候鸟的季节性活动来安排农事;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探讨疾病的诊疗;根据五行、七曜、八卦、九宫以及十二生肖、节气等来占卜气运、堪舆风水等。
藏历新年的传说故事
公元前一百年左右,前藏雅隆地区一个名叫噶莫帕玛的人,根据月亮的圆缺变化推算出年、月、日的时间变化规律,后人称之为《噶莫帕玛历算法》。历法的制定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后来,当地藏民要在每年庄稼成熟、收获后举行一次庆祝丰收的活动,这种习俗在发展过程中被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了以麦熟为岁首的物候历。此后,每当麦子成熟,人们就认为新的一年到来了,开展一系列盛大、热闹的活动来庆祝丰收、迎接新年。今天西藏林芝地区举行的秋后麦收庆典,便是这种风俗的延续。
藏族人民过新年的习俗虽然源于以麦熟为岁首的物候历,但在今天盛行于藏族地区的藏历新年却是始于1027年。当时的天文学家桑杰益西、坚赞贝桑等人,以中原的夏历和印度的时轮历及噶莫帕玛历为基础,制定出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和十二动物生肖来计算年、月、日的藏族传统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周期。1027年是藏历的阴火兔年,印度的时轮经被译成藏文传入西藏,为表纪念,人们把这一年设定为第一个周期纪年的元年,意为难胜法王传法(事见《时轮经》)第一年。自此,藏历新年才成为有确切历法纪年可依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