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徐霞客游记》的抄本和刊本系统介绍
《徐霞客游记》是详细描述和研究我国西南地区岩溶地貌的地理著作。明徐宏祖撰。徐宏祖不仅是我国对石灰地貌进行大规模考察研究的第一人,而且也是世界上研究石灰岩地貌的先躯。他在本书中,用了五分之四的篇幅描述和研究我国西南地区的岩溶地貌。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系统记述和研究岩溶地貌的科学文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徐霞客游记》的抄本和刊本系统介绍,欢迎阅读与收藏。
《徐霞客游记》的抄本和刊本系统介绍
一、抄本系统
1.季梦良抄本(一),不传。
季梦良是徐霞客家的塾师,也是徐霞客的好友。季梦良是第一个全面整理徐霞客游记的人。其《序》说:“余时就榻前谈游事,每丙夜不倦。既而出箧中稿示余日:‘余日必于有记,但散乱无绪,子为我理而辑之。’余谢不敏。霞客坚欲授余,余方欲任其事,未几,而霞客遂成天游。夫霞客之事毕矣。而余事霞客之事犹未毕也。迨其后,纪尽为王忠纫先生携去,余谓可以谢其事矣。忠纫之任福州,仍促冢君携归。冢君复出以示余日:‘非吾师不能成先君之志也。’启箧而视,一一经忠纫手较,略为叙次。余复阅一过,其问犹多残阙焉。遍搜遗帙,补忠纫之所未补,因地分集,录成一编,俟名公删定,付之梓人,以不朽霞客。余不敢谓千秋知己,亦以见一时相与之情云也。”也就是说,徐霞客在旅游途中天天写有游记,但未加整理。从云南病归之后,卧床不起,在病中将整理游记的事托付给季梦良,不久即病逝。后来徐霞客另一个朋友王忠纫从季梦良处拿走游记的所有手稿。王忠纫对手稿作了初步的整理和编辑之后,要去福州赴任,临行前将手稿交给徐霞客长子徐屺。徐屺又将手稿交给季梦良,希望他能完成徐霞客的遗愿。季梦良发现王忠纫核校过的稿子仍有很多遗缺,于是遍搜散稿,尽量补齐,并按游历之地分集,抄录了一遍。这是《徐霞客游记》第一次成书,季梦良的序写于壬午即崇祯十五年(1642)腊月十六日,离徐霞客去世将近两年。
2.季梦良抄本(二),残本五册存北京图书馆。
清顺治二年(1645)三月,清军屠江阴城,徐屺遇难(一说徐屺死于家中“奴变”),游记原稿被烧毁,季梦良抄本亦散失。季梦良再次搜集整理,但已缺《滇游日记》首册。现存各册均有“虞山毛晋”、“汲古后人”、“莫友芝图书印”、“莫绳孙印”、“吴兴刘氏嘉业堂藏书”等印记,说明此书曾为汲古阁、莫友芝、刘嘉业等收藏,于建国后转入北图。据钱谦益《嘱徐仲昭刻游记书》及《嘱毛子晋刻游记书》推断,此本即由徐霞客族兄徐仲昭送往汲古阁的抄本。钱氏绛云楼于顺治七年(1650)十月失火,徐仲昭于顺治十年(1653)去世,因此,此本流入汲古阁时间当为顺治七年十月以后至顺治十年。
季梦良以“一时相与之情”而不辞辛劳,两次搜集整理抄录游记,成就霞客遗志,实在可谓“千秋知己”。
3.史夏隆抄本,不传。
史本没有流传下来,仅存史夏隆的一篇序言。《序》云:“今所存《徐霞客游记》四册,同里曹生学游购为枕秘,余屡购不得。至丙午而得之,方快披阅,而草涂芜冗,殊难为观,须经抄订,方可成书。即录其四之一,偶尔搁笔,忽忽二十年,每一检书,心为快怅。计图完善而眼愈昏,手愈懒,年愈迈。今且七十二矣。偶友人谈及未见书,因出记以示。友人雅兴,愿代抄之,终难托两手,遂鼓腕拭目,日限一篇,凡九阅月而告竣。更念霞客一生心血,走笔成书,五十年后,予为脱稿。人置之,则废纸也;家存之,则世珍也。适儿辈赴试澄江,命访其子若孙而畀之,奈沦亡凋落,不可问。余方浩叹,一片苦心,未完胜果。忽吴子天玉以善青囊术游四方,归而过我,问案头何抄?余示以书,且告书故。吴子跃然曰:‘今日之来,正为此书。霞客尚有子也。幼遇乱出亡,冒李姓,有父风,素与相善。方遇江干,嘱往曹室访此书。曹已亡,曹家马然不知所答。今过先生而得其书,是天假先生以成霞客之畸也。’遂于甲子年清和月,率其子拜授原书。”后来杨名时发现史抄本有许多错讹和删减倒置之处,因而斥其为天下率意改窜文字者之鉴。但是,从《序》中我们得知,史夏隆从曹学游处得到游记四册,断断续续抄了四分之一。为了使徐霞客其人其事其书得以传世,在七十二岁高龄的时候,下定决心,连续花九个月的时间,鼓腕拭目,将其抄完,并千方百计寻找徐霞客后人,无论如何,这片苦心,这番高义,是应该受到尊重的。
4.徐建极抄本,共六册,曾先后为邓之诚、谭其骧先生收藏,今存邓克先生处。
徐建极(1634—1693),字五征,号范中,为徐霞客长子徐屺之子,是徐霞客最钟爱的两个孙子之一。徐霞客西游归来,在病榻上给徐建极和徐建枢兄弟讲旅途的种种奇遇,与他们一起摩挲玩弄从云南带回来的大理石、奇树、虬根等。并告诫他们:“男儿当奋志勋名,立功万里外,缨名王之颈,镌燕然之石而归耳,奚以此区区者为。”(《民谱》卷55《传文》之《世系表·廪彦范中公传》)徐建极出生时,徐霞客同日接到好友文震孟、陈仁锡、黄道周等五位翰林的书信,非常高兴,说:“是儿必能光大吾家。”徐霞客在鸡足山曾为好友唐泰后继无人而忧虑,他对自己儿孙的期望可想而知。徐霞客认为,男儿应当有青云之志,立功万千。可见他并不像一般隐士那样主张消极无为,只不过他追求的不是世俗功名。
据《廪彦范中公传》,徐建极“构讼之明年”,一个姓刘的督学江南,刘博学嗜奇,曾在钱谦益《初学集》中见到《徐霞客传》,非常艳羡,访查其后人欲得游记,徐建极于是抄了一本呈送。邬秋龙先生考证,“构讼”之事即顺治十八年(1661)的“奏销之祸”,徐建极受牵连而耽误功名。据此判断,徐建极本应抄于康熙元年(1662)。起自崇祯十一年(1638)三月二十七日,迄于崇祯十二年(1639)九月十四日,内署“江上徐弘祖霞客甫著,孙建极录”。不分卷,未列细目。体例和季本(二)一致。
5.李介立抄本,不传。
李介立(1628—1700),为徐霞客第三子,其母周氏为徐霞客妾,不容于正妻而带着身孕被逐,改嫁李氏,故名“寄”,并因介两姓而历两朝,故字“介立”。徐霞客的四个儿子中,李寄才学最高,也最具父祖遗风,体貌性情均甚似霞客。曾应童子试,被知府擢为第一。不久即悔功名之念,不复院试。隐居乡里,不阿权贵,不受馈赠,独自课徒奉母,而且终身未娶,最后在贫病交加中去世。李寄早年曾想认祖归宗,徐氏不纳。成名之后,江阴名士沙张白曾作《劝友徐介立复姓书》,力劝其恢复本姓,他执意不肯。徐霞客有一女儿嫁江阴周仪甫,丈夫早亡而不改嫁,始终让儿子周公茂对李寄执甥舅之礼。李寄著述颇丰,大多散失,有部分诗作及《天香阁随笔》传世。
李寄对父亲徐霞客深有感情,对《徐霞客游记》的散失十分痛惜,曾设法四处搜集,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从宜兴史夏隆处得到曹骏甫的抄本,但经涂抹删改,已非庐山面目。李介立从日影中照出曹本原文,与原有的季本互校,订正讹误,并补入《游太华山记》、《游颜洞记》、《盘江考》等季本没有的内容。此本被认为是后来流传诸版本之祖,但乾隆年间陈泓整理版本时已不见此本。
徐氏家族有负李寄,李寄却未负乃父,他为《徐霞客游记》的保存、流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6.杨名时抄本(一),不传。
杨名时,字宾实,号凝斋,江阴人,康熙进士,曾任云贵总督及礼部尚书。他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从刘开南处得到《徐霞客游记》,遂花两个月时间抄录。
7.杨名时抄本(二),十册,藏北京图书馆特藏部。
康熙四十九年(1710),杨名时从朋友处得到《徐霞客游记》的另外一个抄本进行校对,才知道前一次的本子出于宜兴史氏,颇多讹误,于是对第一次抄本作了校勘改正,并重新抄录一遍。《四库全书》所收即“杨名时所重加编订者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杨名时抄本(二)是目前所见较完整的早期《徐霞客游记》抄本。除了北图所藏之外,华东师大图书馆亦有杨名时抄本,不知孰为原抄孰为复抄。
8.陈泓抄本,不传。
乾隆年间,江阴人陈泓集李寄、杨名时等抄本(或复抄本),校对数次,并经融郊师订正完好,抄成一部。陈泓有《诸本异同考略》,对《徐霞客游记》的版本流传作了详细的梳理。
9.鲍廷博抄本,五册,藏北京图书馆特藏部。
鲍廷博(1728—1814),字以文,号绿饮,安徽歙县人。诸生,流寓桐乡乌镇,藏书极丰富,曾向四库馆进书六百余种,并曾校刊知不足斋丛书三十集。此本由鲍廷博校,吴骞、唐翰题跋。首篇《游天台山日记》有眉批、评点、行中注。
10.韵石山房抄本,四册,藏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不知何时何人所抄,首页有“韵石山房”印章。除了上述十种抄本外,尚有曹骏甫、奚又溥(二种)、
杨天赐、刘南开、梧塍徐氏、邑中夏氏(二种)、赵日宣等抄本,今皆不传。
二、刊本系统
1.徐镇木刻本
徐霞客族孙徐镇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重新手录并刻板付印,这是《徐霞客游记》第一个木刻本,以后各本均据此。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等均有此本。徐镇在《例言》中说,此前《徐霞客游记》的善本是杨名时本和陈泓本,此刻本以杨、陈本作指南,又汇集各抄本,参考互订,务求恰当。
2.叶廷甲刻本
嘉庆十一年(1806),徐镇以自己刊行的《徐霞客游记》送给江阴人叶廷甲,叶廷甲见“朽蠹颇多”,于是借杨名时手抄本和陈泓校本与徐镇刊本悉心勘对,发现不少舛误,因此于嘉庆十三年(1808)重新刊行,“讹者削改,朽者重镌”。叶廷甲本又有新印、旧印之分,新印本有钱牧斋《徐霞客传》而旧印本无。
3.丁文江本
1928年出版丁文江主持编辑的《徐霞客游记》,二十卷,上下两册,16开,用新式标点。有丁文江撰写、编制的《徐霞客年谱》及《旅游路线图》。丁本文字讹误较多,192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的万有文库本据丁本刊印,但根据徐本校正了不少误字,为建国前较好的铅印本。
4.褚绍唐、吴应寿整理本
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褚绍唐、吴应寿两位先生整理的《徐霞客游记》。此本以季本二和徐镇本为底本,参校徐建极本、陈泓本、杨名时本二以及其他多种抄本、印本进行整理,并由褚绍唐、刘思源编绘旅行路线图39幅,另印一册,于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上海古籍本《徐霞客游记》于1982年再版,1987年出增补本。1991年由中国地图社出版了由褚绍唐主编、重新编制的《徐霞客旅行路线图集》。一般认为,此本为目前最好的版本。
5.朱惠荣校注本
1985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朱惠荣先生校注本。此本以季本二和徐镇本为底本,参校其他各种抄本、刊印本以及近人研究成果进行校注,用简化字横排版。对一些难字、历史地名、人物名称、典章制度、自然地理现状、名胜古迹等作了注解,并编制了十三幅徐霞客的旅游路线图。此本为第一个校注本,对《徐霞客游记》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另,贵州人民出版社于1997年出版了由朱惠荣等译注的《徐霞客游记全译》,原文与译文对照,有注,篇首有简明扼要的“题解”,比较适合普通读者。
除以上几种刊印本之外,尚有清活字排印本、咸丰年印本、瘦影山房本、扫叶山房石印本、集成图书公司铅印本、莫厘樵子标点本、国学基本丛书本、世界文库本等。关于版本的可参看唐锡仁、杨文衡先生著《徐霞客及其游记研究》一书中“游记的版本与流传”一节。
从上面的介绍中可以看到,在《徐霞客游记》的流传过程中,不少人付出了辛勤的汗水甚至数十年的精力。从一些抄录和刊印者留下的序言可知,他们大都有一个共识,用钱谦益的话来说就是:“不惟霞客精神不磨,天壤间亦不可无此书也。”(《嘱徐仲昭刻游记书》)
内容简介
徐霞客的出游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北登恒山,南及闽粤,东涉普陀,西攀太华之岭,偏重搜奇访胜,写下了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嵩山、华山、五台山、恒山等名山游记十七篇;后期的西南地区之行,则在探寻山川源流、风土文物的同时,重点考察和记述喀斯特(石灰岩)地貌的分布及其发育规律。
《徐霞客游记》全书六十余万字,其中记述游历广西的《粤西游日记》却占了篇幅的约三分之一,可见广西在这一书中的重要地位。
徐霞客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看见过许多地貌形态。记录在游记中的地貌类型就有岩溶地貌.山岳地貌、红层地貌、流水地貌、火山地貌、冰缘地貌和应用地貌七种。被他描述过的地貌形态名称多达一百零二种。其中中国西南地区岩溶地貌尤为详细。
地表岩溶方面,徐霞客通过实地考察我国东南、中南和西南地区岩溶地貌最发达的地区,非常全面而系统地记录了这些地区地表岩溶的各类地貌形态,如石芽、溶沟、岩溶裂隙、落水洞、漏斗、竖井、溶蚀洼地、岩溶槽谷、岩溶盆地、盲谷、干谷岩溶嶂谷、天窗、天生桥、岩溶湖岩溶泉、峰林、孤峰、岩洞、穿山、溶帽山等。徐霞客还对岩溶地貌的分布范围及地区差异作了精辟的论述。由此可见,徐霞客对地表岩溶地貌已有一套系统的分类和命名。
地下岩溶方面,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溶洞洞穴堆积、地下河、地下湖、洞穴瀑布等。《徐霞客游记》中记载的溶洞共二百八十八个,经他亲自入洞考察的有二百五十个,占百分之八十七,这个数字不包括他游过但现存《徐霞客游记》中没有记载的溶洞,如张公洞、善卷洞等。描述洞穴的内容包括洞穴大小和洞口方向,洞穴类型和形态结构,洞穴堆积,洞穴生物,洞穴气候,洞穴音响,洞穴考古,洞穴利用,洞内石头的颜色,洞穴成因等十二项。有的地方还记述了他考察洞穴的技术。
水文学
《徐霞客游记》用较大的篇幅描述了各地的水体类型和水文特征,记载大小河流五百五十一条,湖、泽潭、池、沼泽一百九十八个。对河流水文的描述包括流域范围、水系、河流大小、河水的流速、含沙量水量变化、水质、分水岭、伏流、河床的地区差异等。为了论证长江的源头,晚年他专门写了《江源考》,据理反驳“岷山导江”的错误,理直气壮地主张:“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为首”。为人们正确地认识江源作出了贡献。
《徐霞客游记》把沼泽称作“阻洳”、“湖”或“干海子”。当他考察了云南保山大寨的干海子后,写了一篇相当精彩的论述沼泽形态性质、生产性能水文特征的专题论文,把这个沼泽的形状、大小、生物、土壤、水文、生产、交通,物理性质作了详细的描述。像这样详细而具有科学价值的论述沼泽的文献,在徐霞客以前没有出现过。根据徐霞客的描述,现代地理学者认为这个沼泽“可能是一片泥炭沼泽地。在这片泥炭沼泽地里,上面生长着芜草青青的茂密植被,下有草土浮结’和‘芜土交工陷的泥炭层,而且还有补给沼泽的溪水流经其间。这个地方,已建成水库,叫做大海坝水库。再也见不到当年徐霞客所描述的景象了。
《徐霞客游记》关于地下热水的记载也很丰富。他把水温不同的地下热水分成四类:
(1)冷水泉,与冷矿水相当,水温在25 ℃以下。
(2)温泉,与低中温热水相当,温度在25—55℃。
(3)热水泉,与高温热水相当,温度在55—90℃。
(4)沸泉,与过热水相当,温度在90℃以上。徐霞客对地下热水的分类跟现代地下热水分类很接近,难能可贵。此外,记载了当时人们利用地下热水资源的各种办法,如沐浴、治病、食品加工、提取地下热水中的矿物资源—硫黄、硝等。
人文地理
《徐霞客游记》中有不少人文地理内容,如手工业矿业、农业、交通运输,商业贸易、城镇聚落、少数民族、各地民情风俗等。如书中记载了煤、锡、银、金、铜、铅、硝、盐、雄黄、硫黄、玛瑙、大理石等十二种矿物的产地、开采和冶炼情况,是明代重要的矿冶史料。
另外,徐霞客纠正了地理文献中的一些错误,如否定《尚书》以来流行一千多年的“泯山导江”说,肯定了金沙江是长江上源,还正确指出河床坡度和侵蚀力成正比。植物学方面,他明确提出了地形、气温、风速对植物分布和开花早晚的各种影响。
创作背景
徐霞客的游历大致可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始自丁未年(1607年)泛舟太湖、登洞庭山,但因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虽然他的母亲也鼓励他,并为他制作远游冠,以壮行色,但直到天启五年(1625),他每次出游的时间都不会太长,甚至有些年整年家居未出。例如万历三十八年(1610)、三十九年(1611)、四十年(1612)、四十三年(1615)、四十五年(1617)、四十七年(1619)、天启元年(1621)、二年(1622)都未出游;泰昌元年(1620)出游63日;天启三年(1623)出游54日。第二阶段则自天启五年(1625)他母亲王孺人逝世后直到崇祯十二年(1639),他的旅游“不计程亦不计年,旅泊岩栖,游行无碍”,这期间历游浙、闽、赣、楚、粤西、黔、滇等地。吴国华为徐霞客作《圹志铭》,说他的游历“最奇者,晚年流沙一行,登昆仑天柱,参西番法宝,往来鸡足山中,单装徒步,行十万余里,因得探江河发源,寻三大龙脉”。
徐霞客的游历日记,在他自己有生之年并未加以整理编次。他于崇祯十三年(1640)从云南回到故家之后,将游历所记原稿托给他的家庭教师季梦良整理。季梦良先是推辞,后来要接受这项任务之时,徐霞客就过世了,这些文稿被徐的友人王忠纫携去,但此时文稿已有部分遗失。不久,王前往福建任官,仅将原稿略加排序,即交徐霞客之子徐屺带回。徐屺仍将文稿托给季梦良说:“非吾师不能成先君之志也。”于是季梦良“遍搜遗帙,补忠纫之所未补,因地分集,录成一篇”。《徐霞客游记》形成一部完整著作形式,是季梦良的整理之功,这也是《徐霞客游记》的第一个抄本。
作品鉴赏
景物描写
《徐霞客游记》中关于景物的描写不仅贴近现实,而且十分准确。现代科技也印证了徐霞客对于地质地貌和岩石景观记载的准确性,据对比,徐霞客对华东地区和桂林许多岩石、溶洞的描述与科学工具的实际测量惊人地吻合。例如在《游桂林日记》中对伏波试剑石的描写:“一石柱下垂覆崖外,直抵下石,如莲萼倒挂,不属于下者,仅寸有余焉。是名伏波试剑石。”准确说明了石柱的具体位置是“下垂覆崖外,直抵下石”,形态形貌“如莲萼倒挂”,尤其是“仅寸有余”的精确描述,比前人笼统地记载要科学得多。
徐霞客“欲尽绘天下名山胜水为通志”,为了达到“尽”的标准,《徐霞客游记》关于景观的描写也十分全面。这一方面体现游记所包含的内容跨时长、地域广。徐霞客二十二岁起在母亲的资助下开始云游四方,游历祖国的山水,一直到五十六岁过世之前几乎都在进行旅行考察。在这三十四年间,他的脚步东到浙江普陀,西到云南腾冲,北至河北盘山,南到闽奥一带,覆盖了十九个省、市(区)。另一方面体现对景物的描写全面。桂林的七星岩历来是游客和地理学家的关注点,徐霞客一生两次到访七星岩,为它作较为全面的记载。在《粤西游日记》中,他写道:“盖此处岩洞骈峙者三:栖霞在北,而下透山之东西;七星在中,而曲透山之西北;南岩在南,而上透山之东西。”从高角度全面说明了各个洞口的布局。
语言特色
灵动传神
《徐霞客游记》的另一处魅力在于作者对语言有高超的驾驭能力。作者描写景观中的山、石、水、云、雾都十分生动,活灵活现。他写自己在丹江漂流的情景,“时浮云已尽,丽日乘空,山岚重叠竞秀,怒流送舟,两岸浓桃艳李,泛光欲舞”,“山岚重叠竞秀“生动地写出了乘船顺流而下的感受,”泛光欲舞“则是对两岸的桃树李树缤纷绽放,花势良好的生动描写,他写龙虎山龟峰的水市洞是“时朔风舞泉, 游洋乘空声色俱异。霁色忽开,日采丽崖光水低徘徊不能去”,把水帘洞飞泉灵动的状态、色彩、声音、气势都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出来。
修辞应用
《徐霞客游记》的语言魅力还表现他善于使用各种修辞手法。一是生动贴切的比喻。他把桂林的叠彩山层层叠叠的山石比作浪花和鲜花,说是“如浪痕腾涌,花尊攒簇,令人目眩”,把桂林一座座俊俏秀丽的山峰比作一个个美人,说是“尤婷婷作搔首态”,《雁荡山游记》中写玉女峰好像是头戴花饰的少女,说是顶有春花, 宛然插髻”,把山石比作大象、乌龟、蟾蜍、花卉、彩带等更是数不尽数。各种比喻无不新鲜贴切、奇特生动。二是气势磅礴的排比。徐霞客游历到云南洱海时,对水流湍急的普陀崆峡谷情有独钟,他在《滇游日记》中写道“江流捣崆中愈骤,崆中石耸突而激湍,或为横槛以扼之,或为夹门以束之,或为龃龉,或为剑戟,或为犀象,或为鸷鸟,百态以极其搏截之势,而水终不为所阻,或跨而出之,或穿而过之,或挟而潆之,百状以尽超越之观。”一连用了九个”或“,来表达自己对深峡陡崖的惊叹与赞美。三是丰富阅历基础上的比较。在《黄草坝札记》中,他写迤东之县,通海为最盛;迤东之州,石屏为最盛;迤东之堡聚,宝秀为最盛皆以免于普祸也。县以江川为最调,州以师宗为最敝堡聚以南庄诸处为最惨,皆为普所蹂躏也。“比较说滇东所有的县里,通海是最兴盛的;滇东所有的州里,石屏是最兴盛的;滇东所有的堡聚里,宝秀是最兴盛的,则都是因为它们没有受到普通名胜祸害。而这些县城里江川是最衰败的,州郡里师宗是最衰败的,堡聚里南庄是最凄衰败的,这是因为它们受到了普通名胜祸害的缘故。徐霞客以他丰富的地域阅历通过比较给出了较为综合的分析。
作品评价
清代学者钱谦益:霞客先生游览诸记,此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不当令泯灭不传,仁兄当急为编次,谋得好事者授梓,不惟霞客精神不磨,天壤问亦不可无此书也。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徐霞客游记》读来并不像是十七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二十世纪的野外勘测记录。
民国学者刘虎如:其词意之高妙,备极诸长,非身历其境者,何能出此……霞客之游记,非仅写景物、谈风月而已,对于山岭之来脉、江海之源流,而未尝无所发现,其有助于地理,自不可没。
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中国旅美地理学家谢觉民:读徐霞客的游记,最好是旅行时随身携带。
学术价值
文学
《徐霞客游记》中描写事物所采用的清新优美文笔,使读者爱不释手。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以前的一百三十五年间,完全靠读者用笔抄写来流传。乾隆四十一年以后,才有刻本流传。对《徐霞客游记》的文学价值,不少名家有过中肯的评论。
史学
《徐霞客游记》的史料价值,涵盖层面甚广。徐霞客对于山水地理方面的贡献,除了对山形地貌的观察外,对于水文分布、江源探寻以及山水与气候关系的体验,也有翔实的记录。徐霞客对于当时政治情势的观察也很深入,他游历各地看到整体政治风气的败坏、藩镇的巧取豪夺、土司制度的紊乱、人民生活的困顿以及边关军事防卫的松弛,都显示出晚明政治的腐败现象。他的游记登录许多书院、古迹、碑碣、辞匾以及少数民族的特殊文化等等,对于文化古迹方面的记录保存,发挥很大的作用。另外,徐霞客对于各地的宗教信仰、道观寺庙也多有记载,为儒、释、道各种宗教在各地的传布情形,留下了历史的轨迹。由这些丰富的内容来看,这部游记能在历史上留名,被认为是晚明时期一部跨越文学与科学的著作,确实有其道理。
作者简介
徐霞客(1587—1641),名宏祖,字振之,霞客是他的别号,江阴(今江苏江阴)人,明代地理学家。他从22岁起第一次到太湖地区进行考察,直到逝世的30多年间,几乎每年都要外出进行地理考察,足迹踏遍了中国的16个省市。他把自己的考察所得记录下来,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徐霞客游记》。这本书以散文和日记体的形式,记载了徐霞客在游历中所经历和观察到的各种地理现象、自然规律、气候状况、动植物情况,乃至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经济状况等。他特别考察和研究了中国石灰岩地貌的分布区域、地貌特征及其发育规律,比西方人的考察早了二三百年。这部著作是中国地理史上的重要著作,在世界地理学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徐霞客对中国水文地理学的发展也故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对长江和盘江作了详细的考察后,写了《江源考》和《盘江考》。这两部书是水利科学史上的重要著作。
作品影响
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
2023年5月19日,是《徐霞客游记》宁海开篇410周年纪念日,第二十一届徐霞客开游节在中国旅游日发祥地浙江宁海开幕,“奔赴山海”大巡游同时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