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玩是最高阶的学
“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弗瑞德里希· 席勒玩,本身就是学,而且是最高阶的学。
之前和几位朋友喝茶,其中一个30多的职场精英叹着气讲他现在对事业对生活的迷茫,有人听后问,“如果现在没有任何顾虑,也没有什么经济压力,你最想做什么?”
他托着腮帮子想了半天,直到最后散场,也没想到。
不得不承认,整天说着“忙、很忙、非常忙”的我们某一天突然可以停下来时,反而变得茫然了,好像除了逛街、唱K、泡吧、跟团旅行…再也想不出来还能玩点什么,干点什么了。
玩,原本是我们的天性,但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却慢慢丧失了玩的兴致,丢掉了玩的能力。所以我一直觉得,之前火遍大江南北的“你幸福吗?”提问太早,应该先问:“你会玩吗?”。而更让人担忧的是,这种不会玩的“基因”正影响着我们的孩子。例如我们夸一个小孩,一般都会说,“他很爱看书,很聪明,一点都不贪玩…”,而批评一个小孩却会说,“他太淘气了,就知道玩!”好像“玩”永远站在“学”和“好”的对立面。
诚然,我们这代年轻父母和以往相比已经好很多了,大多允许并希望孩子玩,但大部分只是因为希望玩能带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还未真正深悟玩带给孩子巨大的影响和意义,而且这种开明的态度一般只停留在小学之前,随着学业的慢慢加重,一旦把“学”和“玩”放在一起取舍时,“学”的优先级总是更高的。可实际上,“玩”不仅仅只是生活的调味剂,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能力,它和其他能力一样需要重视和学习,而不应该处于可有可无的位置。我们之所以那么怕孩子“玩”,是因为我们自己不太会玩,所以不懂玩的精髓,也亵渎了玩和学的关系。
也许你不知道,有一门专门的学科叫“玩学”,在最专业的玩学家看来,玩是人的普遍性的行为,是一种情感宣泄,是对生活或工作中各种事物的模仿,是一种心理满足,是人类认识一切客观事物及其发明创造的前提条件。
所以我一直在想,这么高大上的“玩”为什么会被大家放在各项“正事”之后,放到“有时间再说…”,也带着疑问问过许多人,大致原因是大家认为:玩阻碍了学,而学才能为孩子带来更好的成绩,更好的学业,更好的工作及未来。可是,我最近看到很多舆论都在提倡大家做一个有趣的人,的确,看看自己身边,那些有趣的老板,有趣的同事,有趣的老师,有趣的朋友真真是更有人缘,你和他聊天,他说个文字游戏,让你觉得他好有意思,好想一直聊下去;一桌朋友呆呆的坐着吃饭,他建议玩个小游戏,气氛立马变得愉快活跃;你宅在家无聊得想发疯,他可以组织个自驾游,让你一下子就感觉心情像在飞…而仔细分析一下这些有趣的人,他们都有个共同点,就是会玩!
这个道理在孩子的世界里也是一样一样的,会玩的小孩(不是只会玩的小孩)总是更有号召力,更受小伙伴们青睐,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小时候的“江湖地位”都是靠玩出来的,我那会儿身体壮,什么爬树爬竹竿都很在行,玩拍拍纸也是年级高手,所以在还没开始以成绩论高下的年代就成了孩子王,还莫名其妙被封为班长,可想那时自信心那个被捧得呀!
此外,玩真的不能像学一样给孩子未来吗?某日,与一位海归同学论将来什么能力最重要,他调侃中带着认真地说:“玩!”,然后认真的分析道,“如今文化创意产业风起云涌,什么广告、收藏、手工艺品、时尚设计、电影…都越来越丰富多彩,未来我们需要更多有创意的生活环境,所以无论从生产还是消费角度来说,未来的`生活都孕育在‘玩’中。”这让我想起了近几年的大火的动漫、游戏等产业以及高级“玩家”的流行,谁说玩不是一种不可低估的消费能力呢?今天的玩家,说不定就是明天的赢家!
好了,是时候谈谈“玩”和“学”的关系了。
席慕蓉说,“如果一个孩子在他的生活里没接触过大自然,譬如摸过树的皮、踩过干而脆的落叶,她就没办法教他美术。因为,他没第一手接触过美。”
龙应台说她很欣赏沈从文,觉得他的文学魅力来自他小时的逃学经历——到街上看杀猪屠狗、打铁磨刀的小贩,看革命军……这给他呈现的是人生百态。在街上撒野给予他的成熟和智慧可能远超过课堂里的背诵。
她们的话都在表达——玩,本身就是学,而且是最高阶的学。首先,不学怎么玩呢?不管和大家玩一个游戏也好,自言自语过家家也罢,总要学习游戏规则吧?总要思考和想象吧?特别是在集体游戏中,不仅要学会如何沟通,如何融入团队,也要学被人冷落时怎么办,被人欺负时怎么办,游戏失败时怎么办…
其次,在玩的过程中,你会为了玩得更好而更深入地去学,比如我的一个小侄子喜欢玩魔方,先是能3分钟拼出一面,然后能3分钟拼出四面,现在又开始研究有六面的魔方了,有次我问他怎么拼的,他叽里呱啦的给我讲了一大堆我听不懂的公式(请原谅我这个数学白痴…),很难说一个9岁的小孩如果不是超爱玩魔方,要多久才能一口气背出那么多数学公式。
最后,玩是最高效的学习方式。因为在玩中,孩子是愉悦而积极的,他愿意探索和尝试,会主动观察和独立思考,遇到问题也不会退缩,而会更努力的寻找解决方案,如果你去细看科学史,就会发现许多伟大的发明都是在玩中产生的。
咳咳…讲个真实的故事,荷兰的列文虎克本来是个看大门的,但他很喜欢玩镜片,没事就一边看门,一边磨镜片,他把厚玻璃的四周磨薄,做成放大镜,用来看细微的东西,或者阅读字很小的书籍。某天他突发奇想,如果把几片放大镜放在一起会怎么样呢?于是,Duang,显微镜诞生了,他因此得到无上荣耀,连当时最牛的英国女王和俄国沙皇也千里迢迢前去拜访他,欣赏他的“玩具”。
不仅如此,瓦特、爱迪生、牛顿、爱因斯坦…这些在历史上闪闪发光的大人物都坦言过自己在玩中受益颇多,也激发了他们发明和创造的灵感。连马云都忍不住在前段时间的演讲中说到,“文化是玩出来的,会玩的孩子、能玩的孩子、想玩的孩子一般都很有出息,很多画家是玩出来的,很多运动员是玩出来的,很多作品都是玩出来的…”
实际上,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分享的美国教育实践或教学方法受到大家的热捧,很多家长前仆后继要送小孩子出国留学,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看中他们教育的精髓是把“学”巧妙地隐藏在“玩”里。
被誉为“玩学理论第一人”的著名德国思想家弗瑞德里希· 席勒说,“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其实不管在人生的哪个阶段,我们都得承认,玩是一种能力,它不仅让人快乐,也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的人缘,更棒的创意,更积极的生活。所以,我们不仅要给予孩子玩的自由,还要教他如何玩得更好,更要陪他一起享受玩的无穷乐趣,让孩子在玩中找到一个更优秀的自己!
逃妈碎碎念:看完这篇文章,有没有让你更加开怀拥抱孩子“玩”这件事儿呢?可是,我们心里也许还有疑惑——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的心态和状态下更好地学呢?咳咳…这又是另一个大课题呢,我们下次再来分享,当然,我能想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哦,所以,睿智又万能的同学们赶紧来出出主意,通过写留言和大家分享下你们是如何让孩子在玩儿中学,在学中玩儿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