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家长要懂得放手孩子才能学会独立
家长要放手,孩子才能学会独立。我们抓的越紧越是抓不到。是不是很多时候都有这种感受。这也适用于教孩子。只有放手。孩子才能学会独立。
家长要懂得放手孩子才能学会独立 1
核心提示
在学习、就业的双重压力下,家长、学校第一看重的还是独生子女的学习成绩,洗衣、叠被等整理内务的事情统统不管,他们独立学习、生活的能力渐渐退化。如何培养独立的孩子?本报该话题发出后,参加讨论的老师、家长、学生人数众多。
家长观点:
1、逼出独立的孩子
小时候,由于父母子女多、忙于工作而无法一一顾及,被逼无奈之下,小学四五年级就学会自理。其实,并非那时的父母狠心。正是因为受当时多种条件的限制,才被逼得学会了独立生活的能力。父母应该狠下心来,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干。只有这样,孩子才能逐渐摆脱依赖心理,搞好学习,料理生活。 (河南郑州崔清林)
2、变规矩为习惯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所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家长一定要转变观念,变溺爱为立规。结合孩子实际,从小就制定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特点的生活、学习上的规矩,让他明白何对何错,哪些事情是需要他独立完成的,逐步培养孩子独立生存、思考的意识。家长坚持不懈,敦促孩子将独立的意识转化为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河南郑州吕贻晓)
3、大人放手孩子动手
家长要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家里,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因势利导,通过具体、细致的示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教给幼儿一些自我服务的技能,如学习自己擦嘴、擦鼻涕、洗手、刷牙、洗脸、穿衣服、整理床铺等。这些看上去虽是小事,但实际上给幼儿创造了很好的锻炼机会,无形中增强了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当孩子完成后,父母要给予适当的赞赏,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进孩子的自信心。(河南郑州晓王)
4、家长舍得放权
家长舍得放权,多创造一些孩子动手的机会。早晨,你可以和孩子一起买早餐。在和小贩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就影响到孩子。回家时,你可以向孩子提出,帮爸爸提油条。下班时,偶尔也会说,今天爸爸很累,想休息一下,帮爸爸拿拖鞋什么的。孩子就会感受到父母的辛苦,懂事地为你做一些事情。读小学时,就给他属于自己的空间,培养他为了有一个干净温馨的个人环境,经常打扫卫生,养成保持清洁不乱扔纸屑的习惯。带孩子参观独立性很强、会收拾自己房间的同学家里,肯定内务做得好的同学,指出自己孩子的差距,鞭策孩子继续努力,做得更好。 (河南郑州红蓝铅笔)
5、不当“拐杖”当“向导”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需要有适宜其生长的环境和适当的教育。家长的责任是为孩子创造各种独立做事的条件,不当“拐杖”当“向导”,帮助孩子强化自我意识,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家长要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只要愿意做,家长就应该鼓励,使孩子获得自信。家长还应当注意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凡是孩子自己能够想的就应该让他自己去想,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家长要培养孩子自己做决定的能力。凡是可以让孩子参加谈论做决定的事情一定要让孩子参加,比如双休日到哪儿玩,让孩子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意见,如果可行就采纳。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品质。孩子很容易遇到困难,受到挫折而放弃努力,这时家长就要坚持、鼓励、帮助孩子。 (河南郑州李中华)
教子故事
1、学会放手
我女儿6岁时就开始学做饭。当她拿起刀切菜的那一刻我的心提到了喉咙眼上,我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技巧示范给她,然后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她操作。她炒菜时,我帮厨。她做的饭没有放盐,我也吃个精光。女儿看着我问:“妈妈,是不是有点儿淡?”我轻描淡写地说:“少吃盐对身体有益。”有人说孩子还小,等大点儿再放手。但早晚总有一天要放手,我们何不早一天放手,让孩子因多锻炼而自信呢?(郑州 陈俊红)
2、从身边小事做起
在女儿两岁多时,我和妻子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她的独立能力。比如让她学会自己洗手绢、洗澡、穿衣服。女儿五岁时,我们和她商量分床睡。晚上,离开了父母的怀抱,刚开始女儿不乐意,但慢慢也就接受了。有时去市场买东西,一些小物品,我会把钱交给她,告诉她需要买哪些东西,然后站在不远处,让孩子自己去买。其实,有很多事情是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家长不要事事包办,多给孩子独立做事的机会。根据孩子的特点,让孩子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小事做起,学习独立。(河南鄢陵王伟锋)
3、我逼儿子做家务
我儿子十六岁,是个油壶倒了都不扶的主。高一暑假,我决心逼他干家务。从洗碗开始。开始,他推三阻四,有时碗能放一天,就等着他来洗。其实,他洗完碗,我还得到厨房,把湿湿漉漉的台面、满是垃圾的面盆再收拾收拾。我做饭时总叫上儿子,我炒菜就让他择菜、洗菜。后来,我又试着让他炒菜,我打下手。我去买东西也叫上他当搬运工。我们附近刚开了一家大商场。我只负责开车、选商品、买单。其他事项如把商品从推车搬到汽车里,再从汽车里搬回家都是他的活。通过锻炼,儿子表现好多了。(河南郑州彭保红)
孩子视角——适时放开手脚
记得三年前,母亲送我到外地求学,办饭卡、交各种费用、买生活用具、选寝室都是母亲一手操办的,事后一想,其实那些事情我自己也能办理,只是在母亲的庇护下,我根本就没有动手的机会。所以我认为,父母适时放开手脚能逐渐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如独自睡觉、做饭、洗衣扫地,在孩子做这些事情时适当给予表扬奖励,满足孩子的“虚荣心”,以激励的方式“促其”形成独立生活的好习惯。有的父母担心孩子受苦,一再过分庇护甚至溺爱,这样做只会使孩子更加娇生惯养,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孩子迟早有一天要独立自主地生活,适时放开手脚,孩子就会越早独立成长,其性格也会坚忍不拔,人格也会更早完善。但是,为慎重起见,在孩子年龄尚还幼小或在特殊环境的时候,为了孩子的安全,父母必须随时守候在身旁。
家长要懂得放手孩子才能学会独立 2
第1点、应该孩子承担责任时
他总是喜欢责怪他人。有一些孩子,在生活中会需要承担一些事情,比如上学、考试等一些生活小事情当这些小事出现问题或者与孩子预想不一样时。孩子就会说出一些话来责怪父母“都怪爸爸,不早点出来,我都晚了”“都是妈妈做饭那么慢,我都迟到了”……每次问题出现孩子们就会这样找别人的问题,而忽略了自己。他们习惯了父母的全面安排和提醒,当问题来了的时候,不去找自身的问题,而是去推卸责任,责怪父母。在这种成长模式下长大的孩子缺乏自我责任感,也不会自我管理。步入社会后只会推卸责任,缺乏担当,埋怨他人。
第2点、孩子拒绝做事情
现在很多孩子就是在家里什么都不做只玩游戏。甚至网瘾成性,而这个问题一直是青少年出现最多的问题。据统计网瘾年龄也逐渐趋于低龄化。为什么孩子会这样?这与父母的过度满足、做得过多有直接的关系。父母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做好了,就会造成孩子的懒惰、无所事事,除了学习以外更是不需要操任何心,有的`甚至学习的心都不用自己操。父母做的太多,孩子太安逸了,造就了孩子的“唯我独尊”的性格,根本无法体会父母的艰辛,这样的孩子学习怎么能好,怎么能没有惰性。
第3点、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就都来找父母
这种就是我们常说的“妈宝男”,幼儿园、小学、中学出了问题找妈妈可以理解。但是有的甚至到了大学也会找妈妈。比如上了大学和寝室伙伴相处不融洽也要不远万里打个电话问妈妈怎么办?班里换了一个导师自己不喜欢,也马上问妈妈怎么办?这就是父母为孩子做得太多,孩子产生了难以自制的依赖心理。似乎离开了妈妈自己就成了没有思想的木头人,根本就不会思考了。像这种缺乏独立性、思考力的人将来如何适应社会。其实孩子向父母寻求帮助是合情合理的,但是要分时间分事情。如果发现孩子喜欢动不动就询问父母的意见,以此解决身边的问题。哪怕是一件小问题也不住地询问的话。就说明父母为孩子做得太多了,家长应立即调整,敢于放手,给孩子独立思考和动手的机会。
第4点、孩子做事情缺乏主动性
做什么事情都拖拖拉拉的,写作业磨磨唧唧、收拾书包得用“半个世纪”,早上上学也是三催四请,生活中这些孩子有拖延症的孩子,着实让家长也着实头疼。其实这些问题的背后,是因为表面上看是因为孩子缺乏主动性,厌烦、懈怠不喜欢做自己的事情。其实挖掘其内在的本质就是因为父母参与过多,包办太多,破坏了孩子内在的驱动力。
第5点、孩子缺乏自信
很多父母帮孩子做事情就是从本质上不相信孩子的能力,总是否定孩子。否定孩子的同时,父母选择了包办替代。父母长期替代和包办孩子就会缺乏自信,而且不敢面对困难。做事情的时候畏首畏尾。这种性格,孩子怎么发展?怎么独立?所以家长就要反思一下自己是否经常为孩子安排得太多,做得太多。然后给孩子长大学习的机会,停下来,关注孩子的需求,让孩子自己尝试和动手,并给予孩子鼓励和肯定。
家长要懂得放手孩子才能学会独立 3
家住北京的王女士说,女儿读三年级,做作业很拖拉。有时候她下班回到家,女儿的作业才写了两三行。她为此非常无奈,找了家教专门监督孩子写作业。李先生的儿子快上幼儿园了,平时非常喜欢看动画片。最近,李先生在家中装上了摄像头,以便随时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这种现象并非个例,现在的孩子无时无刻不处在父母的“监控”之中,写作业、吃饭、睡觉、外出游玩,家长处处都要盯着,生怕孩子偷懒耍滑。但其实,这会产生很多负面结果。
孩子感到不被信赖。父母这样做,很可能在培养未来的“空心人”(缺少自我价值感,事事依赖家长,觉得自己无法掌控人生)。要知道,孩子有控制感才有胜任力。现在的大学生自杀事件不断,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与个人觉得失去掌控力密切相关。
孩子有压力。父母“监视”孩子的过程中,难免会配上“唠叨交响曲”。这种双重攻势下,孩子就会渐渐关闭双耳,听而不闻。久而久之,压力会导致孩子大脑发育迟缓,损害孩子的学习能力。父母应做孩子压力的“过滤器”,切勿成为孩子的又一个压力源。
损伤自驱力。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取得成功,想要达成这一目标,唯有孩子的自主动机发挥作用才行。但如果每天在“监控”下,会损伤孩子最为宝贵的自驱力,即便这种监控是善意的。
父母监控孩子首要的原因是焦虑。从育儿角度讲,这种焦虑没有任何益处,还会传染给孩子,对其今后身心发展都不利。有些父母认为监控孩子学习可以避免孩子浪费时间。其实,孩子的时间意识培养有个过程,一分一秒都被控制的孩子,是难以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父母这样做,还有一个深层原因是害怕孩子犯错或不安全,而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犯错、改正的过程。父母普遍注重结果,而对孩子来说,自己去体验的这个过程才最宝贵。与其害怕孩子犯错,不如提前设置上网时间、外出游玩的'安全守则等界限。因此,家长要有成长型思维,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远比时刻监视重要得多。
父母学会放手。退一步,给孩子选择,让孩子自己负责,有选择才有掌控感。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试验,幼儿园两组孩子,在一组孩子的教室摆放盆栽植物,每天由工作人员浇水;第二组,让他们自己选择植物,每天照料。一段时间后,第二组的孩子身体健康指标明显高于第一组。可见,自己选择、自己掌控、自己负责是多么重要。
提供选择应符合“漏斗原则”。小孩子因为能力尚不足,可选择的有限;越大的孩子能力越强,选择空间也就越大。父母需要做的是关注而非监控、支持而非控制、辅助而非强制。
父母学会三句话让孩子学会自主。“你特别懂你自己,你可是自己的专家啊”,这句话帮助孩子建立信心,知道自己的责任;“你脖子上长着自己的脑袋”,这句话鼓励孩子独立判断;“你能让生活中的一切有条不紊”,这句话给孩子强烈的心理暗示,让孩子知道他有能力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