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 百文网手机站

美术活动中应该如何培养幼儿创造性

时间:2022-12-09 15:31:50 好文 我要投稿

美术活动中应该如何培养幼儿创造性

  幼儿期随着幼儿在动作、语言及心理诸方面的发展,其创造力的发展表现为幼儿的好奇心和创造想象的发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美术活动中应该如何培养幼儿创造性,欢迎阅读!

美术活动中应该如何培养幼儿创造性

  作为一所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幼儿园,在以往的艺术活动中,我们一直存在着“重技能轻情感”“重教师轻儿童”的现象。教师在儿童艺术活动中,多以“像不像”作为评价儿童艺术活动的标准,教育过程中忽视儿童情感、态度的培养,把创造性的表现活动降格为机械的模仿、训练。在贯彻《纲要》的过程中,我们反思自己的艺术教育活动,分析儿童艺术活动的特点,用新理念剖析教师的教育行为、教育评价标准,我们的艺术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发生着变化。

  一、“像不像”扼杀了儿童艺术活动的灵魂——创造性

  以绘画为例,在我们关注“像不像”的时候,绘画活动通常是这样的四步曲:出示范例、示范、操作、讲评。活动后,我们会收到每位小朋友的作品,他们画的和教师的范例像极了,看起来大家画得都很好,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很有成就感。新《纲要》的学习,使我们学会了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我们来分析一下整个绘画过程:

  ●示范的环节中,教师画一步,孩子画一步,教师画什么,孩子画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只是学会了照着教师的范例画画,脱离了教师的示范,儿童依旧什么都不会画、不敢画,他只是一个被动的接收器,不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更谈不上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操作环节中,如果教师认为太阳是红的,孩子的笔下就不能画出其他的颜色。教师用公认的造型符号代替了儿童的双眼,孩子画出的是教师眼中的世界。

  ●在评价环节中,教师以“像不像”为评价标准,虽然教师一再强调:要和其他小朋友画得不一样,可孩子的作品却像克隆的一样,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正是教师的一步步示范,一句句步骤讲解“辛辛苦苦”地剥夺了儿童的自主观察和创造性表现。

  很显然,这样的结果与《纲要》的理念是相悖的。那么,我们的艺术活动应该追求什么呢?在不断地思索中,在无数次的观念碰撞中,在一次次解读《纲要》中,教师们认识到:感受、喜欢、大胆表现才是我们在艺术活动中应该追求的教育价值,我们的艺术教育活动不是以造就艺术家为最终目的的,艺术教育是通过艺术活动,提高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艺术审美创造力,发展幼儿智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艺术启蒙教育。儿童艺术活动的发生和进行,是追求快感和美感体验的过程,它所反映的只是他身边的、经历过的事物或儿童的想象、幻想。儿童艺术活动更多的需要情绪、情感的支持,所以我们应该变过去的“要我画”为“我想画” “我能画”。

  二、“想不想”是儿童艺术创造活动的内驱力,教师要为儿童“大胆地想”“富有个性地想”创设条件

  1.为儿童创设自由、轻松、和谐、积极的艺术活动氛围,支持、鼓励儿童“大胆地想”

  美术活动是儿童“另一种语言”的表达过程,儿童用绘画表达情感。“绘画是儿童心灵的窗口,它反映儿童内心的情感世界”。教师要善于理解、接纳和欣赏儿童美术作品所反映的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感受,要善于为儿童创设“想画、敢画、愿意画”的时间和空间,帮助他们大胆地表现对世界的看法和认识。在进行画鱼的美术活动中,针对幼儿喜欢看动画片的特点,教师播放了《海底总动员》,动画片马上吸引了孩子的目光,激发了他们活动的兴趣。让孩子看动画片并非放任幼儿,教师在观看中提示幼儿认真观察自己喜欢的鱼的形态、变化,引导幼儿去捕捉自己的兴趣点。“你们喜欢哪一种鱼?”“它长得什么样,你能说一说吗?”然后同家长、孩子们一起营造自己的“鱼世界”。孩子们带来了自己最喜欢的鲸鱼模型、动画鱼、毛绒玩具鱼,教师在班内安置了水族箱,家长带来各种关于鱼类的书籍。孩子们提出了许多关于“鱼”的问题, “鱼为什么有那么多颜色?”“鱼睡觉不闭眼是真的吗?”“为什么鱼的尾巴长得不一样?”教师将这些问题记录下来,进行整理,有的又抛给孩子,有的请家长帮忙回答,有的需要教师和孩子进行现场观察后再找答案。这个过程,看似与美术活动无关,其实这正是儿童感知鱼、体验鱼、喜欢鱼、探索鱼的过程。随后教师注意到孩子们有了捏鱼、画鱼的需求,刚开始,只有几个孩子在美工区用彩泥捏鱼,教师立刻为孩子们提供了烤箱,将他们的作品烘干,并和孩子们一起制作海底世界的背景图。这一行动立即激发了其他孩子的创作灵感,他们纷纷为自己班内的海底世界出谋划策,有的要剪鱼、有的要画鱼、有的要折鱼。教师为孩子们准备了卡纸、皱纹纸、牛皮纸、彩色橡皮泥、本色陶泥、牙签、玻璃瓶、易拉罐、颜料等,教师发现没有教孩子怎样画鱼、捏鱼,可孩子们画得五彩缤纷,捏得惟妙惟肖,当教师从烤箱中拿出孩子们自己捏的作品时,孩子们高兴得手舞足蹈,“这是我捏的!”“这是我的海马!”“我的章鱼真漂亮!”一个孩子们自己营造的“海底世界”呈现在每一个孩子面前。巨大的成功带给孩子无比的自信,更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愿望,他们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活动中来,教师提供的丰富材料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创设富有探索性、创造性的环境,支持儿童“富有个性地想”

  美术活动是幼儿喜欢的—‘种形式,孩子喜欢的是过程,而对于结果是不在意的。儿童美术最大的特点是儿童主观和情感的表达,每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各不相同,儿童美术活动带有鲜明的个性,教师应对儿童富有个性的表现予以鼓励,支持儿童大胆地想。在“我是小小坦克手”活动中,教师首先和孩子们共同参观了坦克训练基地,各式坦克的型号、速度、作用,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偌大的坦克试验场更是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究欲望,“为什么坦克的跑道是拱形的?”“为什么坦克能走坡路啊?”在乘坐坦克之后,大家对坦克的作用了解得更加全面而且具体。尤其在听完坦克叔叔讲关于每’一辆坦克的故事后,一种神圣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与各式坦克、与英勇的坦克叔叔合影留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孩子对于坦克的认识都得到了提升,儿童对于坦克的认识不再是冷 冰冰的铁皮加上会转的履带,而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战斗武器。回到幼儿园之后,孩子们的创作欲望空前高涨,“我们要建自己的坦克基地”成为孩子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教师抓住这一关键时机,与孩子们共同设计我们的坦克。“坦克的作用有哪些?”“未来的坦克是什么样的?”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个阶段发挥到了极点,他们设计的坦克图是我们成人不能想象的,从功能到外观充满了创意,方形的坦克坚固,圆形的坦克灵活,配有救生艇的坦克能水陆两战。这样的绘画活动将孩子的情感完全激发出来,想画、敢画、有情感地画成为孩子的第一需求。

  图纸出来了,孩子们又有了制作的愿望,大家选取王涵旭、胡植文的设计图为样本,自发地找来各种大盒、小盒、颜色、排笔、吸管、各种废旧材料,在制作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记录,孩子们自己解决了画圆、粘轱辘、颜色搭配等三四个难题,教师协助解决了制作话筒等困难。孩子们在制作活动中以自己的视角反映他们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感受,体验到美术活动带给自己的乐趣,成功更是带给他们无限的自信和创作欲望。

  3.关注并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

  幼儿艺术活动是以其认知发展为线索,是幼儿自发地或在成人的引导下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认知和感悟,产生了体验和感受,用自己创造的造型和图形符号,以稚拙美的表现手法,反映童真、童趣的个性情感过程。腾腾是一个被其他园所劝退的孩子,他最大的特点是不断惹麻烦,从女孩身后走过,偷偷地拽别人的小辫几下;别人刚从座位上站起来,他就把椅子挪开;洗手时把肥皂挤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有一天教师发现他坐进了刺绣区,他先按照“我来教你学刺绣”图片进行刺绣,教师发现他绣的针法不对,但没有打搅他,直到他把线弄得一团糟时,教师才试着问他“需要帮助吗?”他点点头。教师坐在他的旁边,帮他把线择开,他又绣起来。教师看了看他绣的小鱼,惊讶地夸奖他绣得非常好,但同时提出:“感觉哪儿有一点别扭?”经共同观察,发现他绣的线条总是断断续续,他也表现出一种疑惑。于是,他看了看图片,又看了看自己绣的,终于在第九张图片中发现问题之所在——下一针应在前一针线的中间穿过来,而他绣的没有回针这一步骤,这一发现使他更认真地投入到绣的过程中。没想到刺绣活动有这么大的魔力,将一个平时坐不住的孩子吸引住。看着他的小手在绷子上上下穿梭,我们不禁想到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过两天的时间,腾腾的作品《自由的小鱼》在他的努力下完成了,他自豪地拿着自己的作品在小朋友的掌声中展示着。后来,腾腾又迷上了剪纸,从简单的蝴蝶到富有情节的龟兔赛跑,从自己喜欢剪到帮助其他小朋友剪,大家都说:“腾腾变了一个人。”可见,艺术诉诸情感,艺术教育只要关注儿童情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荣荣是一个先天小儿麻痹患儿,他的动作发展水平、语言表达能力都比同龄的孩子发展慢,但他比较喜欢画画。在过去关注“像不像”教学模式下,教师不能发现他绘画的优点,因为每一幅画都显得凌乱、无章法。在新《纲要》的引导下,我们的教师转变了观念,只要他有兴趣,就给他提供纸笔,哪怕看不懂他的作品也请他讲一讲,让他有画和说的机会。几个月后,我们发现荣荣不仅更喜欢绘画活动了,绘画的技巧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递知识,而是以知识为工具理解生活、创造生活,并不断地追求生活的意义,儿童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物质和精神的满足感,产生丰富的幸福体验。填鸭式的教育剥夺了儿童自我体验的机会,侵犯了儿童探究与幻想的疆域,“泯灭儿童期的幻想就等于把现存的一切变成束缚,使儿童成为拴在地上的生物,因此就不能创造天堂。”教育应当关注儿童所关注的,感受儿童所感受的,特别是给儿童自由探索与幻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体验生活、体验自己的`机会。只有这样,儿童才有可能在自我实现的内驱力驱动下积极地成长。

  以上几个案例从侧面反映了我园在贯彻《纲要》过程中教师观念和行为的变化,从关注“像不像”到关注“想不想”是我们改变的一个方面,随着对《纲要》学习理解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育也一直在进步和发展着。在短短几年间,教师的教育观念在朝着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方向转变着,教师学会了关注儿童的兴趣、需要,学会了以情启智,以情促能(儿童的审美创造能力),教学活动与之前相比变得更加多种多样。《纲要》引领着教师成长,教师的实践促进了孩子快乐发展。

  拓展:如何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一、大胆想象,诱发创造性思维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俗话说:“心想事成”,“心想”即是创造意识,创造欲望,这是创造的前提。人只有敢于想象,才会有所创新,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在活动过程中,我及时捕捉幼儿的智慧火花,并不失时机地加以扶持,从而让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如活动《我国的人口》之中,结合2000年10月12日是世界60亿人口日,第60亿人口的诞生带给世界人民的不只是惊喜,更多的是忧郁,孩子们用自己的心向社会发起了倡议,多数孩子从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爱护环境减少污染、资源的可持性利用等不同的侧面来呼吁:拯救地球,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也有孩子想象到:将来有一天我们会到其他星球去生存。我及时地表扬了他们,并告诉他们:这可能不再是梦想,科学家预测,在今后的15年内,人类将登上与地球最近的火星。今天的“别出心裁”就有可能成为明天的发明创造,这还需要我们主动学习,多动脑筋,将来进行研究探索。这样就充分激起了幼儿的创造兴趣。

  二、敢于质疑,激发创造性思维

  巴甫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学贵有疑。幼儿在活动中产生了疑问,就能主动地向未知领域做新的探索。鼓励幼儿发现问题,是培养思维理性的重要方法之一。我在活动中鼓励幼儿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并对这种可贵的探索精神加以保护和引导。因为这些疑问多是经过幼儿的探索、思考后而闪烁出的创造性之花。另外,培养创造性思维还应让幼儿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让幼儿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训练。

  三、让幼儿成为探索活动的主人

  培养创造能力,必须有活动。一个人的成才,需要活动的训练过程。主题活动恰好体现了幼儿动脑、动手、动眼等多种感官并用的活动过程,这无疑对训练创造性思维是非常有益的。

  主题活动是一门综合课,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教师要针对活动特点,结合幼儿的实际,组织幼儿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验证和运用所学的社会知识,增强适应社会活动的能力。如活动课《周围社会生活小调查》,让幼儿走向社会进行考察参观,开展调查活动,让幼儿了解改革开放后家庭附近活动环境有哪些变化。孩子们以极大的热情参加了社会活动。

  参观调查时,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幼儿共同制定参观计划,让幼儿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参与进来,共同明确参观的具体目的、对象、时间、步骤及要求,将方法教给幼儿,即提出问题——深入实际——搜集资料——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四、让每个幼儿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创造是一种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出现片面性或错误在所难免,所以对幼儿的创造行为必须给予鼓励,保护幼儿创造的积极性,激励幼儿不断创新。正如一位美国学者讲的那样:“积极评价会促进创造力的发展,积极评价承认儿童在原有基础上的努力。”活动中,幼儿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动口,拿出实实在在的创造性“产品”,尽管这些“产品”不一定完美,而且绝大部分是“丑小鸭”,但是教师应给予肯定。一句表扬的话语、一个赞赏的目光,就会使幼儿充满信心,推动他走向成功。

  反复解决问题的成功,能使幼儿形成积极进取的心态,坚定他们努力探究的意志。因此,我在设计问题时从小处入手,从容易办到的地方入手,帮助幼儿不断成功,从而使他们认清自己的创造潜能,激发他们主动研究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热情。一日活动中,对幼儿的每点进步和成功都要细心发现,高度珍惜并及时给予鼓励、支持,激励幼儿不断超越自己。

  教师给幼儿以科学知识,教幼儿做人,又不以此约束幼儿,时时处处鼓励孩子们主动发展,以其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如此,才不负我们为师者实施创新教育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