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米节的由来和寓意

时间:2023-07-07 14:06:20 蔼媚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新米节的由来和寓意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就是中国人的理念,而我们的56个民族当中就有这么一个特色的民族节日“新米节”,新米节通常举行于收割之时。那么,新米节会是哪个民族的节日?新米节又是怎样来的呢?新米节的节日寓意又会是什么呢?随小编一同去看看下面的介绍吧!

  新米节的由来和寓意

  说法一:傈僳族人新米节

  新米节是云南傈僳族人的民间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十月稻谷成熟时举行。

  节日这天,人们背上背篓,提上箩筐,兴高采烈地到田里拔回金黄饱满的谷穗,刮下谷粒,放到铁锅内焙干炒脆,再倒碓窝舂成米,然后蒸熟,接着,再与已事先做熟的肉和肉汤反复搅拌。食用前,要先取少量喂家狗,因为祖传这谷种是大灾之年由家狗保下来的。食用时,必须要全家人都到齐才能开饭,谓之团圆饭。

  来历:

  据说,从前有对恩爱夫妻,在过新米节时,丈夫因为等不及,就先吃完干活去了,妻子为此生了气,从此夫妻俩经常吵闹,最后不得不离婚。为了不再发生这类事,节日期间,家家都要讲礼节,话团圆,亲亲热热地围坐在火塘边聊天喝酒,谈笑唱歌。最后,全村男女老幼又聚集到寨子中央,手拉手,脚合脚地通宵跳舞。

  说法二:基诺族的新米节

  基诺族的新米节,由来已久。相传在很久以前,居于深山的基诺族过着以狩猎采集为主的原始生活。一天,一条狗衔着一包谷种,来到基诺寨,一位老人见此狗来历不凡,便把它收养起来,并把谷种撒在山地上,这样经过年复一年的培育繁殖,旱谷越来越多。从此基诺人学会了种旱谷,也吃上了米饭。

  日期:

  新米节没有统一的日期,各家各户在每年旱谷成熟的一个月内,由家长选定一吉日。这天,全家老幼黎明即起,打扫卫生,备办新米饭和菜肴,待日上三竿,由家长依自家种的地块,将菜饭分成若干份,到地里去祭谷,并吃顿午饭,直到夕阳西下才赶回家。入夜,邀请亲友共进晚餐,同庆新谷登场之喜。

  新米节:在每年农历的七至八日,要分别过两次“新米节”。七月,早稻开始成熟,过第一次“新米节”。佤语叫“朋奥”或“波奥”。八月,稻谷大量成熟,第二次过“新米节”。它又称“吃新米”,佤语叫“朋挺”或叫“奥瓦”。“新米节”这一天,主人早起准备好过节的鸡、猪、牛肉,然后背背箩上稻谷地采新谷。路途中,注意聆听动物的叫声,如中途听到麂子或角布落(鸟)的叫声,就认为不吉利,马上返家将过节的日子往后推。若无异常,继续上路。采来的谷物献在神台前,用手把谷穗搓出谷粒,用铁锅炒干,舂出新米,撒些盐巴献在神台片刻后煮成饭,再舀出来放上鸡、猪、牛肉撒上盐巴,献在神台上,请魔巴念咒语,意思是报请祖宗的亡灵回来吃新。保佑家人平安。若无魔巴在场,主人就对着神台“啪”地咋一下嘴,表示祖宗已经来吃过饭。敬过神的新米饭,一定要让魔巴和家里的老人先吃,这是家祭的规矩。举行家祭期间,不许外人进家门。主人让自家小孩在门外“放哨”。如遇外人找,小孩就婉言拒绝进屋。祭礼仪式结束后,主人把门打开,把自家过“新米节”的消息向全寨人公开,邀请寨里人过“新米节”。络绎不绝的客人带着礼物来祝贺,热烈欢度“新米节”。

  说法三:佤族新米节

  (1)节日形成

  “新米节”是稻谷成熟,喜庆丰收,品尝新米的日子。由于气候的差异,各地谷物成熟的时间不同,因而各地区、各村寨,甚至每家每户过节的时间也不一样,但过去一般多在农历七八月份(佤历九十月间)进行。日期的确定,一是根据各自粮食的成熟情况选择吉日。二是以父母或祖父母去世的属相之日为最佳。意在请先祖的灵魂回来,与家人一起同尝新米,共享欢乐。并请他们在天之灵保佑子孙后代家庭幸福,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为了让各地佤族同胞能够共同欢度“新米节”,1991年,XX县和XX县联合决定,把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四日定为佤族的“新米节”。

  (2)庆祝方式

  传统的新米节多各家各户独自进行。节日这天,主人早早起床,准备好过节的酒肉佳肴。然后到田里去采割新谷。割回来的谷子一束挂在门上,表示招谷魂进家。其余的搓下谷粒,用铁锅微火焙干,舂出新米,做成米饭。接着举行家祭仪式:盛一碗新米饭,与各种菜肴一起摆于神台之上,请巫师念咒语,祭祀谷神,敬献祖先。仪式结束后,以巫师和老人为首,全家人喜尝新米。之后,主人才打开家门,把自家过节的消息告知邻里乡亲们。于是人们纷纷携带各种礼物前来祝贺。主人则杀鸡、宰猪,甚至剽牛待客,大家欢歌笑语,同享丰收的喜悦。

  新米节,是佤族人民最喜爱的节日。在稻子刚成熟的时候,各家各户根据头人公布的时间和地点,先到地里采摘一把“头谷”拿回家中。一部分放在备好的谷仓或屯箩,另一部分舂成新米,煮一锅饭,打出7碗,饭头上各放一块大肉,再打7碗水酒,一同放在供台上,请天神、地神、山神、谷神、列祖列宗来享用。又点亮7根香火,念经老人就位做奠祭仪式。接着把供过的新米饭先请老少品尝。佤族认为,老人和小孩是世界上最“干净”的人,这样做,是对神仙、祖先的尊重,对老人和孩子的珍爱。夜幕降临,族人们聚在一起,围着灼灼的篝火,伸出油亮的手臂,踏着木鼓强烈的鼓点,和着调子,通宵达旦地欢度新米节。若有远客,主人便请客人共度良宵。他们把最上等的水酒,最上等的鸡肉烂饭端上来让客人品尝。让你感知这个民族的豁达和忠厚。

  新米节的第二天,全寨青年出动修道搭桥,准备好驮运新谷进寨的道路。妇女们更是不闲着,修补谷仓,屯箩、蔑笆、打扫楼内外的尘土,浆泡棉毯,清洗物件;爱游泳的小孩子好似泥鳅没头没脑地往河里钻。新米节的最后一天,人们尽兴欢乐,青年男女吹着悠扬的口弦,各自寻找着喜爱的情侣。

  三天过后,人们便开始了紧张的秋收。

  说法四:从江加榜新米节

  虽然同在贵州,同在黔东南,但从江加榜这个地名对我来说不仅陌生,而且遥远。只是近来网上介绍从江加榜梯田的帖子密集出现,那壮美的梯田、古朴的民风、独特的民居才不时刺激着我的眼球,撩动着我的心扉,那种到从江加榜一摄的冲动长久地萦绕在我的心头。

  机会终于来了。九月,加榜乡将举办一年一度的传统民俗节日“新米节”,应从江摄友之邀,我与凯里摄友一行十余人于凯里出发,驱车200余公里,一路颠簸近十个小时,于下午七时到达活动举办地加榜乡加车村,受到了乡政府和当地居民的热情接待,吃过具有当地

  特色的饭菜,看过精彩的原生态文艺节目后,当晚就住宿在专为这次活动准备好的接待站里,睡在新房、新床、新被子里,感觉真好。

  新米节是当地的一项传统节日,没有固定的日期,一般在每年稻谷即将收割的前几天举办。加榜乡地处月亮山腹地,山高谷深,沟壑纵横,世代居住在这里的苗族先民们在深谷的两岸开造出了绵延十余公里的梯田,使得苗族同胞在这里生生不息、繁衍壮大,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耕稻作文化。后世的子孙们没有忘记先民们的艰辛,每到稻谷成熟时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一来感谢先民们的丰功伟业,二是庆祝即将到来的丰收,于是新米节便约定俗成下来,并世代相传。据说只有新米节过后家各家各户才能下田收割,没有人去违反祖先遗留下来的规矩。

  随着旅游热的兴起,地方各级政府出于旅游推介的目的对当地的民间民俗活动参与了进来,加入了现代的因素,弄巧成拙,使得许多间活动变了味,失去吸引力。而加榜乡的新米节似乎完全不同,虽然乡政府出了面,但只是做了一些后期和管理方面的工作,并没有干预活动的项目,使得整个活动原汁原味,极富民族特色。

  活动的第一项是在祭坛祭祖。祭坛位于加车大寨下寨的村委会办公室前,那里有一块五十平米左右的院坝,是平时寨子里举办活动的主要场所。这个祭坛与我所看到的其他地方的祭坛完全不同,几乎颠覆了我对“坛”的理解,因为它更象是“坟”。

  上午九点过钟,吃过早饭的人们陆续来到这里,芦笙队先开始了表演。我看过很多芦笙表演,但这里的芦笙不论是笙曲还是表演者的动作,给我的印象是粗犷和豪放,很少有那种舒缓悠扬的感觉,我想应该与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吧!

  祭坛位于院坝的一角。祭祀活动正式开始时,只见男人们吹着芦笙、抬着祭祀物品围着祭坛不停地转圈,祭祀物品主要有一面鼓、一把三尺来长的大刀、两只木桶和一只箩筐,木桶和箩筐里装的祭品主要有粮食、肉、酒、香纸烛等。从这简单的仪式里,我似乎看到先民们前赴后继,在险恶的月亮山敲锣打鼓驱逐野兽、挥舞大刀披荆斩棘,翻陡坡、钻山沟,吃干粮、饮朝露开垦层层梯田的情景。

  祭祀活动结束后,参加祭祀的人们打着红旗、跳着芦笙、抬着祭物沿着寨道绕寨而行,目的地是位于寨子最高处的芦笙场。

  寨子中不论是房前屋后,还是路边田坎,都随处可见这些用来凉晒稻谷的木架子,当地人叫禾晾。这里的苗族人民喜爱吃糯米,田里裁种的稻谷有一半以上是当地盛产的香糯。这种香糯成熟时不象我们平时看到的那样割下来用谷斗打,而是把谷穗摘下来扎成把,挑回寨子放在木架子上晾晒,需用时方拿下来用古老的舂米方式舂成米,即取即用。架子上放着的还是去年收获后没有吃完的。虽然这些香糯凉晒在外面,没有专门去守护,但从来没有发生过偷盗的现象,这反映出的是当地纯朴的民风。

  祭祀的队伍终于到达了芦笙场,芦笙队争先恐后跑过去抢占位置。

  其实这所谓的芦笙场根本算不上“场”,不仅只有20来平方米,而且杂草丛生,看不出是一块平地,不知情的外地人如果从这里路过的话,很难想象这里是跳芦笙的地方。我没有打听到为什么会把这里作为芦笙场,但从它看似普通却又充满神秘看,一定有它神圣的来历的。

  人们从四面八方不断向芦笙场涌来,使小小的芦笙场显得更加拥挤。祭祀的大肥猪、白酒和其他供品摆放在芦笙场中央,芦笙手们围着祭品不断地跳着芦笙舞、吹着芦笙曲。芦笙场上烟雾缭绕,几支芦笙队你方跳罢我登场,丝毫不顾不断爆炸的鞭炮,使劲地吹、疯狂地跳,仿佛要把这动听的笙曲吹向远古,吹向未来。

  新米节的最后一项活动是踏访古人足迹。只见刚刚参加完祭祀活动的人们从芦笙场来到梯田中,吹着芦笙穿行于金黄色的稻田中……这是去感受先民们历经的磨难和艰辛,秉承先民们的勤劳和勇敢。

  新米节是一个多民族节日,汉族部分地区和族群,如部分地区的闽南人、客家人、潮汕人会庆祝此节日。

  新米节也是壮族、彝族、哈尼族、苗族等民族庆祝丰收的的传统节日。

  新米节介绍

  新米节,又称十成节、重十节、十月节、丰收节、庆丰节、双十节。

  十成节是其主要称谓,后文将以十成节作为介绍主体。

  新米节流行于中国南方部分地区,以及关东和东北的部分地区。国外的部分地区也会过新米节,比如越南和日本中部地区。

  人们认为十月初十代表十全十美,是收秋之后最完满的一天。

  新米节的时间在农历十月初十前后(有的为初七、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五等)。为了庆祝一年的丰收,感谢土地的恩惠,人们会祭祀丰收之神(如神农氏等农业神)。

  祭祀用的供品和和人民吃的食品是由稻米制成的,如米饭、糍粑等。

  壮族新米节

  壮族把这个节日称为稻田糍粑又音译为撒那节,或称洗镰刀糍粑,音译为糍浪叠,又称牛糍粑,音译为糍怀。其中“糍浪叠”的“浪”是“洗”,“叠”是“镰刀”。

  南部壮语区一般在农历十月初二举行,右江河谷、红水河流域、南宁市所属各县多在农历的十月初十,也有在十月十五、十六的。

  这时收割已经完毕,一切都丰收了,人们在收成稻谷后休息,把新米制成糍粑用作祭祀,并一起欢庆丰收,他们会请师公(祭司)跳师公舞,并祭敬祖先、天神、土地神“萨王”等,感谢保佑丰收。

  家家户户杀鸡、打鱼、做糯米饭、黄糍粑,准备土酒招待客人,且会载歌载舞庆祝。

  除了在家中神龛祭祖外,还会去扫墓,在墓前供献五色糯米饭,在坟头遍插纸钱。

  亲戚之间会互相串门,已出嫁的女儿也会回娘家。这节日所做的糍粑是圆形黄糍粑,是以新收的糯米加入黄姜或黄花汁制成,黄色代表土地,圆形代表圆满,表达了他们对土地的感恩。

  除了庆祝农作物丰收外,这天也是青年男女庆祝播下的爱情种子经一年辛勤耕耘后收获的日子,桂西的马山、上林、忻城、都安一带的壮族地区,几乎每个村寨都有青年男女在这天举行婚礼,因此又称为双喜节。

  依据壮族的传说,这是壮族始祖布洛陀所规定的,在这重十节结婚就多子多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