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窗幽记》译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窗幽记》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灵天下有一言之微
灵天下有一言之微,而千古如新:一字之义,而百世如见者,安可泯灭之?放风、雷、雨、露,天之灵;山、川、民、物,地之灵;语、言、文、字,人之灵。此三才之用,无非一灵以神其间,而又何可泯灭之?
[译文]
天下有像一句话那么微小,留传千古之后,听来犹感觉新颖而毫不陈旧的;有一字的意义,百世之后读它,还仿佛亲眼看见一般真实的。像这些,怎么可以让它消灭呢?风、雷、雨、露为天的灵气;山、川、民、物为地的灵气;语、言、文、字则是人的灵气。仔细观察天、地、人三才所呈现出来的种种现象,无非是“灵“使得它们神妙难尽,我们岂可让这个灵性消失泯灭呢?
[评语]
人为万物之灵,因其有心灵的力量。而天地万物,大而宇宙间众星罗列,日月运转;小而春夏递换,霜露雨电,无不有其灵明之性,方能丝毫不乱。
人类的文化,最初是通过语言文字而表现的,因此,文字是人类心灵的纪录。倘若没有语言文字,人类文明将无从建立与累积。风雷雨露是天的表现。山川民物是大地所孕育,语言文字则为人类的智慧,这些现象的背后,便是心灵的力量在推动一切。我们欣赏自然界所赋予的种种美景时,正是和大自然的灵性相沟通,所以,这是一个心灵的宇宙。掌握了这心灵宇宙的钥匙,对万物才能真正的心神领会。
二、人生三乐
闭门阅佛书,开门接佳客,出门寻山水,此人生三乐。
[译文]
将门关起来阅读佛经,开门迎接志趣相投的友人,出门寻找美好的山水,这是人生三大乐事。
[评语]
佛经告诉我们生命的智慧,诸般尘念为之涤清,我们逐渐与一个较为纯粹的我会晤。佛经告诉我们如何寻找真正的自我,在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无染当中,放弃了对自我的执着,明了生命并不狭隘,因此,我们便得到自在。
如果,我们有志趣相投的友人,便可以得到共鸣的快乐,我们的心扉为他们而常开。
闭门阅佛经,是与自我生命的本源沟通;开门纳佳客,则是与人忘情交往;那么,出门寻山水,便是与自然神交了。大自然有无限的美景,无尽的神态;在欣赏大自然时,我们仿佛回到生命最初的本源。天人合一的快乐,何可言谕?
三、眼里无点灰尘,方可读书千卷
眼里无点灰尘,方可读书千卷;胸中没些渣滓,才能处世一番。
[译文]
眼中没有一点成见,才可以广涉众籍。胸怀中对人对事能不生不满或执情,处世才能圆融。
[评语]
读书人报着先入为主的成见来看书,永远只看到自己所赞成的,而看不到与他相反的意见。这就像戴了一副有颜色的眼镜,看天底下的事物一般。像这样,看再多的书也只会加深成见。一个人想要博览众籍,首先便要虚怀若谷,否则,智慧的河川将永远干涸。
人和人之间的相处,难免会有些摩擦,事情也往往有不尽如意的地方,若把这些都放在心上,生活就变得很不愉快了。我们的心思要清楚明白,对事情也要有正确的主张,但是,处世的方法要圆融,做事的态度也要虚心。让我们的心像明镜一般清澈,任何事物都能照得十分清楚,且都能接受。
四、不作风波于世上
不作风波于世上,自无冰炭到胸中。
[译文]
不对人世间的欲望作无尽的追求,既没有受挫折时寒冷如冰的感觉,也没有追求时热烈如炭的心情。
[评语]
渴望和失望往往是成正比的。如果,一个人的欲望太大,整日就会被自己的欲望所驱策,好像胸中燃烧着熊熊烈火一样。一旦受到了挫折,他又好像掉入寒冷的冰窖中。
其实,无论是热烈如火,或是寒冷如冰,都是自己造成的。大部分人都活在这种自我折磨中,不是受无尽欲望的鞭打,就是将自己生命的价值,完全寄托在外界对自己的看法。许多人在生命的激流中覆舟,以为自己就此死去,但是,如果他们能沉潜到激流的底层,便可以发现,在波涛汹涌的生命表象之下,原来生命的本身是如此宁静而无所欠缺。在这里,没有冰也没有炭,只有如鱼得水般不尽的悠然乐趣。
五、无事而忧,便是一座活地狱
无事而忧,对景不乐,即自家亦不知是何缘故,这便是一座活地狱,更说什么铜床铁柱,剑树刀山也。
[译文]
没什么事却烦忧不已,对着良辰美景一点也不快乐,连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这样的人生如同活在地狱中一般,何必再说什么地狱中的热铜床、烧铁柱,以及插满剑的树和插满刀的山呢?
[评语]
佛家说十法界都是唯心的,地狱也是唯心的,因此,地狱和极乐世界的分野,在于我们的心念之间。佛经里有一段故事,是说调达坠入无间地狱后,佛的弟子目键连,乘神通之力下地狱去看他,问:“苦不苦?”他却回答:“不苦!”为什么在所有的地狱众生被肢解而大声号叫呻吟时,调达身处其中却说不苦呢?并且能够立刻乘“般若波罗蜜”之力而出地狱。这就说明,地狱其实是存在我们的心中。佛经上讲人死后所以有地狱,乃是因为众生造恶业的缘故;如果众生不造恶业,也就不会有地狱。人之为恶,最初也是在起心动念之间,所以,如果真有地狱,也是人心所造。
忧愁算不算地狱呢?当然也算。最大的地狱,莫过于人自设的地狱,别人是无法将它打开的。人可以自救,但是,大多数人却不相信。天底下并没有什么事能够让人完全绝望的,因为,无论是好是坏,都无法在这世间久住,包括我们的生命也是如此。如果看透了这一层道理,生命中就没有什么事真正能够让我们忧伤不已了。
六、必出世者,方能入世
必出世者,方能入世,不则世缘易坠。必入世者,方能出世,不则空趣难持。
[译文]
一定要有出世的襟怀,才能深入世间,否则,在尘世中便易受种种攀缠而坠落。一定要深入世间,才能真正地出世,否则,就不容易长久地待在空的境界里。
[评语]
人世间有许多事情,容易让我们迷失自己,倘若我们没有智慧,就很可能迷恋而不自拔。一旦我们无法掌握自己生活的方向时,那么,我们活得就像傀儡一样,我们的生命便是坠落了。所谓出世的襟怀,便是一种看透世间种种现象的智慧,能够对外界不起贪恋爱慕的心思。具有这种超越世事的心怀,便能够在世间做任何事而不至于坠落,掌握自己生命方向而不被掌握。未曾经验人间事的人,不易看透人间事的本质。小沙弥入空门,还不免有所迷惑和怀疑,可是年届中年而入空门,就不曾犹豫不定了。事实上,极出世和极入世是合而为一的。
七、人有一字不识,而多诗意
人有一字不识,而多诗意;一偈不参,而多禅意;一勺不濡,而多酒意;一石不晓,而多画意。淡宕故也。
[译文]
有的人一个字都不认得,却很有诗意;一句佛偈都不推寻,却饶富禅意;一滴酒也不沾唇,却满怀酒趣;一块石头也不观察,却满眼画意。这是因为他澹泊而无拘无束的缘故。
[评语]
诗意并不在字,禅意也并不在偈,正如酒意之不在酒,画意之不在石一样,那么,诗意、禅意、酒意、画意到底在哪里呢?就在我们的心中。
倘若我们沉醉在功利之中,便无法体会诗意,因为诗意在情,功利伤情;倘若我们执着于六尘,则无法体会禅意,因为禅意无执;若是我们太过理性,则无法体会酒意,因为酒意原在放浪形骸;假如我们不善用心眼观察,则无法体会画意,因为画意无所不在,既在形相,又在其神。而这些,都可以在一个无所束缚的心灵中发现。
八、眉上几分愁,且去观棋酌酒
眉上几分愁,且去观棋酌酒;心中多少乐,只来种竹浇花。
[译文]
眉间有几分愁意时,暂且去看人下棋,不然就浅酌几杯。心中的快乐,在种竹浇花中便能充分地获得。
[评语]
愁眉深锁,何事可愁?不如去观棋。世事如棋,又何必为些许事眉头不展?在浅酌当中,可以发现许多事只是过分在意,何必自惹烦恼?在观棋酌酒之时,能使内心稍得舒解,重整心情,面对新的挑战。
人如果懂得生活的情趣,就可以从一些微小的事情中获得快乐。种竹浇花的情趣,并不亚于与知交共游的快乐。竹有其高情,花也有其神态,万物各有其生机与神情,只待我们细心体会。懂得快乐的人,天地之间无处不能快乐。
九、完得心上之本来,方可言了心
完得心上之本来,方可言了心;尽得世间之常道,才堪论出世。
[译文]
能够见到自己本来的面目,才算是明了心的本体。能够透彻世间不变的道理,才足以谈论出世。
[评语]
佛家认为,一切众生的心识作用是虚妄的,就好像眼镜有病的人,才会见到生命的生与死。我们的心识执着于肉身,以及种种自我的念头,所以才会有生死。其实,肉体和“我”的观念都是幻像,一切众生真正的本性是佛。倘若能证悟到这一点,我们便可以超越虚妄的心识,了悟到自己不生不死的本来面目。人世间的常道是什么呢?就是“变”和“空”。再伟大或渺小的事情都不停地在变,最后必然消失成空。不了解这个道理,是难以超脱世间的。人们喜欢的东西便希望它能长久,因此,执着于这些事物,不得超脱,这就是不了解世间常道的缘故。所谓的出世,并非逃入山林,而是在世间了悟“变”和“空”的道理,在不离人间的情形下,超出人间。
十、调性之法
调性之法,急则佩韦,缓则佩韦。谱情之法,水则从舟,陆则从车。
[译文]
调整个性的方法,性子急的人就在身上佩带熟韦,警惕自己不可过于急躁;性子缓的人就在身上佩带弓弦,警惕自己要积极行事。调适性情的方法,要像在水上坐舟船,在陆地乘车一般自然,才能适才适性。
[评语]
佩韦佩弦之说,出于《韩非子》观行篇,主要是指人在行为上的自我提醒。人的个性,有些是天生的,有些是后天习惯养成的。如果性子太急,就容易操之过急;性子太缓,又容易丧失良机,同样足以坏事。佩韦或佩弦,就在提醒自己,这正是古人自我修养诚笃的表现。
至于调适性情的方法,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不要逆着事物的本性行事。就如在水上行舟,陆上行车,是自然的事,若硬要在水上行车,陆上行舟,不溺死,也会寸步难行。天地万物,各自有最美好的天性,适才适性,才能过着和谐圆满的生活。
十一、好香用以熏德
好香用以熏德,好纸用以垂世,好笔用以生花,好墨用以焕彩,好茶用以涤烦,好酒用以消忧。
[译文]
好香用来薰陶自己,使德性美好,好纸用来写垂世不朽的文字,好笔用来写下美好的篇章,好墨用来描绘令人激赏的好画,好茶用来涤除烦闷,好酒则用来消除烦忧。
[评语]
生活的艺术,就在于使任何事物都有最美好的用途。古人以香草比喻君子的德性,燃香或佩香草,正是提醒自己要修养德性。那么,一张上好的纸,在上面写下可以传世不朽的文字,岂非最为适切?一枝好笔,让我们用它来写下句句美好的篇章,绽放无数心灵的花朵。一块墨,通过我们心灵的展现,成了一幅引人耳目一新的山水花鸟,难道不是它最佳的用处?而一杯好茶,却能让我们涤除胸中烦闷,感到无比清爽。好酒则使我们忘去忧愁,而不是“借酒浇愁愁更愁”。
十二、破除烦恼,二更山寺木鱼声
破除烦恼,二更山寺木鱼声;见澈灵性,一点云堂优钵影。
[译文]
聆听二更时山中寺庙的木鱼声,烦恼为之消失。看到佛堂里的青莲花,本性和智慧都有了透彻的领悟。
十三、人生莫如闲,太闲反生恶业
人生莫如闲,太闲反生恶业;人生莫如清,太清反类俗情。
[译文]
人生没有必闲适更好的了,但是,太闲适反而会做出不善的事情。人生也没有比清高更好的了,但是,太清高反而落得矫俗声名。
十四、胸中有灵丹一粒
胸中有灵丹一粒,方能点化俗情,摆脱世故。
[译文]
胸中有一颗昭昭灵明之心,才能变化心中的世俗之情,摆脱种种机心,超出世事。
十五、无端妖冶,终成泉下骷髅
无端妖冶,终成泉下骷髅;有分功名,自是梦中蝴蝶。
[译文]
艳丽妩媚的美人,终将成为九泉之下的白骨。功名纵然有分,无非是梦中之蝶,醒来尽成虚幻。
十六、独坐禅房
独坐禅房,潇然无事,烹茶一壶,烧香一柱,看大摩面壁图。垂廉少顷,不觉心静神清,气柔息定蒙蒙然如混沌境界,意者揖达摩与之乘槎而见麻姑也。
[译文]
独自坐在禅房中,清爽而无事,煮一壶茶,燃一柱香,欣赏达摩面壁图。将眼睛闭上一会儿,不知不觉中,心变得十分平静,神智也十分清楚,气息柔和而稳定。这种感觉,仿佛回到了最初的混沌境界,就像拜见达摩祖师,和他一同乘着木筏渡水,见到了麻姑一般。
十七、才人之行多放
才人之行多放,当以正敛之;正人之行多板,当以趣通之。
[译文]
有才气的人行为多疏放而不受检束,应当以正直来收敛他。太过正直的人大多不知变通,应当以趣味使他的个性融通些。
十八、闻人善;闻人恶
闻人善,则疑之;闻人恶,则信之。此满腔杀机也。
[译文]
听到别人做了善事,就怀疑他的动机;听到他人做了坏事,却十分相信,这是心中充满恨意和不平的人才会如此。
十九、能脱俗便是奇,不合污便是清
能脱俗便是奇,不合污便是清。处巧若拙,处明若晦,处动若静。
[译文]
能够超脱世俗,便是不平凡;能够不与人同流合污,便是清高。对于愈是巧妙的事情,愈要以拙笨的方法处理;虽然位居高明之处,却能善自韬晦;虽然处于动荡的环境,却要像处在平静的环境中一般,不可慌乱。
二十、士君子尽心利济
士君子尽心利济,使海内少他不得,则天亦自然少他不得,即此便是立命。
[译文]
一个有道德的人,只要尽自己的心意去利物济人,使一国之内少不得他,那么,上天自然也需要他,这便是为自己的生命建立了意义和价值。
二十一、读史要耐讹字
读史要耐讹字,正如登山耐仄路,踏雪耐危桥,闲居耐俗汉,看花耐恶酒,此方得力。
[译文]
读史书要忍受得了错误的字,就像登山要能忍耐山间的隘路;踏雪要忍耐得了危桥;闲暇生活中要忍受得了俗人;看花的时候要能忍受得了劣酒;如此才能真正进入史书的天地中。
[评语]
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当我们接受事物美好的部分时,也要接受瑕疵的另一部分。就以史书而论,若不能忍受断简残篇和鲁鱼亥豕的现象;就很难从其中得到乐趣。
史书是可以考据而订正的,但是,生活中有许多事,却不是经过某些人的努力,就能获得改善的。至如登山耐仄路,踏雪耐危桥,其趣即在“耐”字,否则就很无趣了。闲居耐俗汉,看花耐恶酒,有什么不快乐的呢?若要天下皆无俗人,或必定要有美酒,一个人一生就没有多少快乐时光可言了。
二十二、声色娱情,何若净几明窗
声色娱情,何若净几明窗,一生息顷。利荣驰念,和若名山胜景,一登临时。
[译文]
纵情于声色,还不如在洁净的书桌和明亮的窗前,让自己得到宁静的快乐。为荣华富贵而意念纷驰,哪里比得上登临名山,欣赏胜景来得真实呢?
[评语]
声色的刺激,往往短暂而易于消逝,而且,要付出很多代价。当我们坐在窗前,什么都不想的时候,常能感到一种宁静的快乐。这时天地即在我心,平静而安祥,充满着喜悦。何妨让自己坐在净几明窗前静一静呢?
大部分人并不明了自己内心真正要的是什么,只是跟着他人盲目追求。世俗的轨范和错误的看法,常常使许多人埋葬自己真正的幸福。当我们登临高山,接触大自然的美景时,仿佛听到来自内心的声音:“回返自然!”如果,你曾仔细聆听,便会对眼前的追求感到怀疑。你会发现,生命中有许多追求并非真的必要,也不是自己真正要的东西。通过这层反省,也许会让自己活得更真实些。
十三、闲得一刻,即为一刻之乐
若能行乐,即今便好快活。身上无病,心上无事,春鸟是笙歌,春花是粉黛。闲得一刻,即为一刻之乐,何必情欲,乃为乐耶。
[译文]
若能随时行乐,立刻可以获得快乐。身体既不生病,心中也无事牵挂,春天的鸟啼就是美妙的乐曲,春天的花朵便是天地最美的妆饰;能得到一刻空闲,便能享受一刻的闲适乐趣,哪里一定要在情欲中追求刺激,才算是快乐呢?
[评语]
人的苦恼有两种:一种是身上的苦恼,一种是心中的苦恼。但是,对一个懂得快乐真谛的人,这两种苦恼都不会降临到他身上。我们曾经看过身体有大病痛,却十分快活的人;也曾看过身体无病无痛,心灵却有沉疴之疾的人。其实,快乐就在我们的心中,不在别处。若要外求,终不长久。
二十四、兴来醉倒落花前
兴来醉倒落花前,天地即为衾枕;机息忘怀磐石上,古今尽属蜉蝣。
[译文]
兴致来的时候,在落花之前醉倒,天地就是我的棉被和枕头。放下机心,坐在大石上将一切忘怀,古今的一切纷扰,看来都像蜉蝣的生命一般短暂。
[评语]
以天地为衾枕,这是何等无所至疑的胸怀?万事都像落花一般,无可执取,明白这一点,自然可以放下心机。心中无所执取,又何处不自在呢?
蜉蝣朝生暮死,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古今种种纷争,怎能抵得住时间的洪流?吾人的心机计较,真是可怜复可笑。何不坐在磐石,仰望天光云影,抛来心中俗念,以自己清净而最初的心眼,看这无尽的天地。
二十五、烦恼之场,何种不有
烦恼之场,何种不有,以法眼照之,奚啻蝎蹈空花。
[译文]
世间有种种的烦恼,但是,以佛的智慧来观察,只不过像是蝎子攀附在虚幻的花上罢了!
[评语]
按照佛家的说法,佛有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一般人都是以肉眼看世界,因此,看见的只是自己触摸得到的时空,十分有限。因为有限,所以执着,产生许多欠缺的苦恼。但是,如果通过法眼观照自我和世界,就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也没有什么可得到的。
一切烦恼就像蝎子攀爬在虚幻的花上一样,蝎子对虚幻的花,能有什么伤害呢?禅宗二组慧可,曾向达摩祖师说他的心不安,希望达摩祖师能使他的心静下来。达摩祖师教他拿心来,才肯替他安心。慧可找了半天回答说:“觅心了不可得!”达摩祖师说:“与汝安心竟。”真的,心在哪里呢?心都了不可得,哪里还有可得的烦恼?有心才有烦恼,无心何来烦恼?
《小窗幽记》赏析
《小窗幽记》是一部促人警惕,言短旨远的人生哲言小品集,内容涉及了修身、养性、经商、从政、处世等多方面的处世格言。作者以哲人式的冷峻目光,对当时糜烂庸俗的世风作出了辛辣且不失客观的抨击。
若要细赏其内容,从“醒”篇来看:抒发的是豪情空有、壮志未酬的末世情怀,偾世嫉俗,奇谋妙策,只有寄托于文字之间;从“情”篇来看:则标举美人名花、青山绿水、秘书灵籍为安身立命之场,体现的是方外之致和隐逸幽趣;从“峭”篇来看:警示世人欲成就人生大业,必要有超凡脱俗的心态和志趣高雅的追求,同时也要有积极的入世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从“灵”篇来看:张扬一种淡泊名利的心态和出世的情怀,看透世间人情冷暖,寻求与大自然的山水为伴,享受无尽的生活。
作者在作品中所言的文字,是对人生的体会,是观世的真理。这种真理是以一个人所达到的颠峰状态来评定其价值的,而不是将他的颠峰和他的深谷持平来综合他的价值。
在当今这物欲横流的年代,人们更多的是看重物质利益的追求,而忽略了对自己身心健康的培植,所以精神显得极度匮乏,总是埋怨生活的无聊与苦涩。如果你能在百忙之中抽出一些时间去静心阅览一番此书,可能会给你的生活带去一些欢乐与充实,让你领略美好生活的另一面。佛缘本是前生定,一笑相逢是故人。
【《小窗幽记》译文】相关文章:
《幽王击鼓》阅读09-24
青城天下幽作文10-15
幽菊飘香作文08-08
宋濂《看松庵记》的译文04-23
曲径通幽作文01-25
[集合]曲径通幽作文04-22
《庄子》译文03-01
曲径通幽作文(通用15篇)01-04
曲径通幽作文优秀12篇12-06
【优】《庄子》译文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