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之交要如何养生
立秋了,天气慢慢的凉爽了,可是湿度也逐渐的减少了。这样的天气人很容易出问题,易使人情绪产生波动,或烦躁,或伤感,从而引起忧郁、悲伤。从“天人相应”来看,肺属金,与秋气相应,肺主气司呼吸,在志为忧。肺气虚者对秋天气候的变化敏感,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目睹秋风冷雨,花木凋零,万物萧条的景况,常在心中引起悲秋、凄凉、垂暮之感,易产生抑郁情绪。那么,初秋如何养生?下面介绍一些初秋养生注意事项。
秋季养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调理脾胃 秋天气候凉爽,容易食欲大增,突然暴饮暴食会加重胃肠负担。因此,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更要注意调理脾胃,侧重于清热、利湿、健脾,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所以平时不妨吃点茯苓饼、芡实、山药等,少吃寒凉食物,不要生吃大量的瓜果。消化道不适的人在秋季应当少食多餐,多吃熟软开胃易消化的食物,少吃油腻食物。
注意防燥 中医认为,秋天对应的脏腑为肺,秋天雨水少,天气干燥,燥易伤肺,肺燥容易出现皮肤干燥,咳嗽少痰、口干舌燥等症状。此外,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肠燥则容易出现便秘。所以预防秋燥重在饮食调理,比如平时要适量地喝些淡茶、豆浆,食用一些能够润肺清燥、养阴生津的梨、甘蔗、荸荠、百合、银耳等食物。
预防秋乏 秋乏,是补偿夏季人体超常消耗的保护性反应,常表现为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等。防秋乏的最好办法就是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比如跑步、爬山等有氧运动。但不能大强度锻炼,应循序渐进;其次就是保持充足的睡眠。中医注重形体和精神的调养,认为“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良好的睡眠有“养阴培元”之效。睡觉的时候最好在晚上11点之前,因为晚上11点到凌晨1点是阳气最弱、阴气最盛的时候,晚上11点之前睡觉不仅能养阴,睡眠质量也能达到最佳。
预防感冒 俗话说:“交了八月节,夜寒白天热”。在这个季节,感冒的增多与天气变化无常有很大的关系。预防感冒,首先要根据气温变化适当地增减衣服,其次是室内的空调温度不要过低,一般控制在25℃~27℃最好。
初秋养生注意事项
1、润燥首选莲藕
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立秋后空气干燥,人容易烦躁不安。这时要多吃一些清心润燥的食物来消除秋燥,比如:梨、甘蔗、银耳、菊花、鸭肉、兔肉等,其中莲藕为首选。
莲藕开胃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它富含铁、钙等微量元素,植物蛋白质、维生素以及淀粉,有明显益血益气的功效,也可增强人体免疫力。
莲藕的食用方法“生熟两相宜”。作为水果生吃的,味道甘甜、清凉入肺;和糯米、蜂蜜一起蒸,粉红透明,软糯清润,是秋令美味小菜;和排骨炖汤,健脾开胃、营养丰富,适合脾胃虚弱的人滋补养生。
2、补肺首选杏仁
萝卜杏仁干姜梨,治咳有效不求医。按中医的理论,时脏对应,秋季属肺。立秋后是养肺、补肺或治疗肺部疾患的最好时节。补肺的有银耳、百合、猪肺、柿饼、枇杷、荸荠等。而其中当季最好的,非杏仁莫属。
杏仁最好与薏米按1:5的比例一起熬粥,温热时喝;和猪肺炖汤,也有滋养缓和之效。
3、养阴首选蜂蜜
进入秋季,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养阴的食物也有很多,比如泥鳅、芝麻、核桃、糯米、牛奶、花生、鲜山药、白果、梨、红枣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蜂蜜。中医认为,蜂蜜有养阴润燥、润肺补虚、润肠通便、解药毒、养脾气、悦颜色的功效,因此拥有“百花之精”的美名。蜂蜜是一种非常好的能量补充品,对于缓解疲劳效果显着。
蜂蜜可以直接调入温水中饮用,也可以与鲜榨的果汁混合。将雪梨挖去核,倒入蜂蜜封盖蒸熟,能补肺阴不足。
情绪上注意平和情绪
依照自然界律则,秋天阴气增、阳气减,对应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内收。在秋主“收”的'原则下,情绪要慢慢收敛,凡事不躁进亢奋,也不畏缩郁结。“心要清明,性保持安静,”在时令转变中,维持心性平稳,注意身、心、息的调整,才能保生机元气。
运动上调养应适度
进入秋季,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每人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但是,秋天养“收”的时候,不宜做运动量较大的运动,尤其是老年人、小儿和体质虚弱者。秋天是锻炼的好季节,但此时因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故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适当的运动锻炼,能增强机体适应寒冷气候的能力,但切勿搞得大汗淋漓,当周身微热,尚未出汗时,即可停止,此时能保证阴精的内敛,不使阳气外耗。
此外,秋季运动还要特别注意防秋燥,每次锻炼后应多吃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若出汗较多,可适量补充些盐水,补充时以少量、多次、缓饮为准则。
睡眠上早睡早起可防病
秋季养生首先调整的就是睡眠时间,早睡早起是众所周知的。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起居作息也要相应调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对预防秋季的呼吸道疾病大有裨益。适当早起也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起床前适当懒床几分钟,舒展活动一下全身,对预防血栓形成也有重要意义。
疾病上重在于预防感冒
在这个季节,感冒增多与天气变化无常有很大关系。预防感冒,首先要根据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服,尤其是老年人更要注意;其次室内的空调温度不要过低,一般在25℃~27℃最好。秋天是各种疾病的多发季节,咳嗽、头疼、哮喘并不一定都是由感冒引起的,一旦患病最好找医生诊治,以免耽误治疗,引起不良后果。
秋咳不停
光靠补水还不够
秋季临近,空气日渐干燥。特别是原本就有肺部疾患的人群,更易被秋燥尤其是秋咳侵犯。
怎样才能缓解咳嗽、咽干、皮肤干燥等秋燥的烦恼?专家建议,首先,秋天每日至少要比其他季节多喝水500毫升以上。饮水宜“多次少饮”,老年人每天最好在清晨和晚上临睡前各饮水200毫升。民间有“朝朝盐水,晚晚蜜糖水”的说法,即早晨饮淡盐水,晚上适当喝一些蜜糖水,对改善秋燥有一定帮助。
其次,在初秋季节可多吃清热润燥的食品,比如川贝粉炖秋梨就是一款不错的食疗方。取秋梨1只,挖去核后,填入川贝母粉适量,加冰糖与水,文火炖熟,吃梨喝汤。
头晕乏力
查查血压高不高
每到入秋时节,总有不少人因为头晕或莫名的乏力前去医院就诊。
专家认为,单纯觉得疲劳乏力而无其他症状者,主要是夏季人体消耗过大所致,这类人在天气转凉后一要注意合理膳食,增加营养,尤其是蛋白质和维生素的补充;二要注意调整生活节奏,保证充足的睡眠,中午可适当休息。
如果在疲劳乏力的同时还经常觉得头晕,就要提高警惕了。建议这些人要及时查查血压,因为高血压患者到了秋季由于血管突然收缩,容易导致血压上升,因而觉得头晕。对于常年患有高血压的患者来说,入秋后则要特别注意定期检测血压,按时服药。
胃疼泛酸
生冷食品吃太多
许多人都知道秋季要养肺,却不知秋季也是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是胃痛、胃溃疡高发时节。
专家指出,生冷的食品吃得太多,肠胃一入秋就容易“闹情绪”。尤其是近年来胃食管反流病人明显增加,且很容易被误诊。胃食管反流除了会导致烧心、泛酸之外,常会表现为咽喉不适、咽痒、慢性咳嗽等看似和胃无关的症状。
建议经常出现烧心、泛酸、不明原因咽痒、咳嗽的人要及时去消化科查查。胃食管反流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还需悉心调养,少吃刺激性食品,多吃温和、养胃的食物。
颈肩不适
保暖防寒需趁早
不少人由于在炎炎夏日里过分依赖空调或者在夜晚过于贪凉,秋风一起,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等老毛病便纷纷来“算账”。
夏天的寒气淤积在腿上,就容易导致入秋后出现关节肿胀、刺痛等症状,严重者连走路都会觉得不舒服。寒气积聚在颈椎、肩周,天凉后就会导致这些部位酸胀难忍。一些严重的颈椎病患者除了颈部活动受限外,还伴有眩晕、恶心、上肢麻木等症状。
专家建议,天气转凉后要及时注意保暖。颈椎病患者别忘了系上丝巾,肩周炎患者要少穿露肩的衣服,关节炎患者尤其要注意腿部的保暖。如果症状严重,则应及时去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