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时间:2024-08-03 18:05:51 随笔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15篇(精)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随笔吧?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想要更多的了解随笔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随笔,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15篇(精)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1

  教学《2和5的倍数的特征》,在学生从“百数表”中用不同的符号分别圈出5和2的倍数后,我让学生观察、归纳5的倍数有什么共同点,并在小组内交流。学生很快发现“5的倍数是个位上是0或5的自然数”。

  学生对于5的倍数特征的清晰表达是不是表示经过不完全归纳的过程,他们就已经把结论内化成了自己的认识?为了加深学生对结论的理解,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我情不自禁地追问道:“这只是从100以内数中发现的5的倍数特征,是不是所有个位上是0或5的自然数都是5的倍数呢?”

  这一追问犹如一颗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湖面,学生思维的涟漪荡漾开来。有的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探索本,急急忙忙算了起来。一个学生说:“我通过举例的方法,295和380除以5没有余数,这两个数都比100大的数,所以我认为所有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举两个数就说明刚才的发现适合所有的自然数,是不是太简单啦?”这个学生的回答立刻引起了质疑,但也有学生有不同的想法:“我们全班每人都任意举几个例子合在一起,如果个位上是0或5的自然数都是5 的倍数,不就能说明我们的发现是对的吗?”就在他们继续举例计算的时候,一个学生悄悄地说:“正例是举不尽的,但我举不到反例,所以我认为我们的发现是正确的。”这时,王晓涛却大声嚷嚷起来:“我找到让你们相信的理由了。5的倍数是从5开始依次加5,个位上会出现0、5,0、5……只有0或5两种情况,100以内是这样,超过100也是这样,所以我认为所有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用学生都确认的加法的结果来理解5的倍数的特征,这可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我不由自主带头把掌声送给了他,也带着全班学生一起用这方法推算了一次。就在大家还沉浸在王晓涛的想法中时,徐赵超涨红了脸说:“一个无论多大的数除以5,除到十位上时余数只能是1、2、3、4,这时把个位上的数移下来继续除,如果个位上是0,那么10、20、30、40除以5没有余数;如果个位上是5,那么5、15、25、35、45除以5也没有余数。所以说我们的发现是正确的`。”多么灵动的想法和缜密的思维!全班学生再一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不完全归纳法是学生经常使用的探索数学结论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一般分为三个环节,即猜测—验证—得出结论。其中验证环节最能体现一个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常常为了追求所谓教学效率而对验证环节进行简单化处理,过早由猜测得到结论,造成部分学生对结论的道理认识肤浅,对结论的应用更多的是机械模仿。笔者认为,学生建构一个新知具有一系列的过程,每一个过程的功能是不能互相替代的。上述教学过程中,后面两个学生的想法已经从结论的本质去探寻结论的原因。也许有人认为这样的想法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要求太高了。我以为,就算有部分学生听不懂,但是否经历这样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是不一样的。只有在这样充满思辨的验证过程中,充分暴露学生丰富的思维过程,数学学习对于人的思维发展的价值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2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课很简单,简单的我只是让学生们预习一下他们就基本会做了,只需要我再重复一遍加深印象,因此我的教学方式和课后的练习就显得很重要。因为知识仅仅是知识,小学生学习到的仅仅是知识。而我授课的过程是要帮助学生把这些知识串联成为一个整体,并将本课的三维目标很好的传达给他们。课后的练习自然也很重要,数学习题的做题格式以及学生认真、细心的态度都需要在习题中发现并培养。这里,我想要说说给小学生布置作业的一点看法。

  听多了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声音,因此我也想着尽可能的给学生少布置作业。我给他们布置的作业就只有一道题,并且还不用抄题,只需要他们把计算过程和答案写上就可以了。原本以为这样做应当没问题,学生们负担轻了,做起功课来自然要认真一些。然而收上来的作业本却出乎我的意料,字写得歪歪扭扭姑且可以理解,计算过程很简单也说的过去,但最基本的做题格式也都很少有人写对。学生们或许以为我不让他们抄题也就不用写答案和单位了,只把一个算式摆在那里,而且还有很多是算错的。尽管在让他们做之前我已经给了足够的提示,但二年级学生毕竟还只是二年级的学生,我再怎么想象,也终究代表不了他们的现状。依我看,我所布置的三次作业虽然不用花费多少功夫就能做完,但基本没有用处,因为本课教学目标所要求的内容我都没有达成,这几次的作业也可以说是失败的。对于此,我做了如下思考:

  首先,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自然要严格控制,但并不是不要“负担”,而只要不是“负担过重”,适当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也有利于对课堂上所学内容的理解,更有利于学生适应数学习题的常规模式,比如应用题要写答案、要带上单位等等。新教师往往会因噎废食,听惯了一种声音,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是全盘避免这种情况,要不就是有深深的陷入到应试教育的弊端中去。在学生课业负担多少的问题上,新教师常常犯错并不鲜见。

  其次,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是否应当根据习题做的好坏分出一个等级来呢?我是指对作业做的好的同学得上一个“优秀”或者“A”;对做的不好的同学打上一个大大的“X”?小学生自然喜欢多被老师鼓励和表扬,得到“优秀”的学生也自然很高兴,但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应当是让作业做的不好的学生也能得到表扬和鼓励,因为在表扬和鼓励之后他们的进步会更明显。所以,作业后面时不时写几句鼓励的话,画上一个笑脸的符号,不失为一种有效地鼓励措施。

  最后,我想说的是,即便是布置一道简单的数学题也很有学问,这也是一名新教师该用心思考的。如何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又最大限度的考察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这便是优质作业所能达到的效果。而目前我的做法是,并不会对学生的作业做过多的思考,只是由着自己的性子随意布置作业,这样的结果便是学生只是机械性的在做题,并没有达到预定的练习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3

  1、具有生活化、应用性的练习《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因此可以设计具有可操作性、趣味性和开放性的练习,让学生喜欢主动地完成。如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优势,喜欢生动形象地事物。因此,可以使用过关游戏、儿童乐园和数学王国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高年级学生可以进行实际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探索研究,找到最佳解决方案,改变学习和练习是学生负担的状况。

  2、数学练习的合作性和实践性,使学生自主完成现行的数学教材使得教师不断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合作性。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个性和品质,可以定期让学生以班或组等为单位,制作内容丰富多彩又充满生活乐趣的`《数学手抄报》或《数学墙报》,学生自主收集生活或通过图书、网络等发现的数学问题或数学常识,通过交流、研讨,制作出趣味性、综合性、启发性的报纸,学生易于养成主动发现数学问题、自主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的习惯。

  3、学科生活结合综合发展学生可以在已有基础上,把生活中发现的已解决或尚未解决的数学问题,道听途说的或充满趣味的数学问题,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不限制内容和形式,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获取数学知识,使得数学练习更具有时代性、自主性和个性。学生对发现和探索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更加深入。

  4、评价生活化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以往的数学评价往往只是单一的等级评价,只是起到了调查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以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枯燥而又起不到对主体的激励作用。而生活化的数学评价,恰恰弥补了这些。在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以评价之余,从学生的解题思路、能力、习惯、情感、品质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表扬优点,提出不足,指出方向,使学生在真实而又生活化的情境中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树立学习的信息,大大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对认真踏实、书写工整地的学生评价:你的作业书写的真漂亮,批改起来可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啊!继续努力吧,相信你一定会更加优秀!对聪明而又马虎的学生:你的想法可真不错,但是却出了问题,好好查一查,看看问题出在哪里?希望你告别粗心,和细心交朋友,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等等诸如此类的语言,会让学生更爱学数学,更会学数学。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数学教学,需要靠教师积极的为学生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尽可能的创设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富有生活气息的生活问题情景和练习,把生活实例融入数学,数学问题回归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认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切实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人人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贴近生活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学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学会用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4

  《圆的认识》它既是一节起始课,同时也是后继学习内容——圆周长、面积、扇形、圆柱、圆锥的基础。

  在本节课教学之前,先让学生完成了两项任务:一是观察生活中的圆,二是剪圆形纸片。这就首先使学生对圆有了初步的感知和建立正确的圆的表象,为学生进一步认识圆做好感性认识上的准备。这样的教学打破了以往在课堂40分钟内学习知识的局限性,使整个数学活动联成一气。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课前寻找准备,课后解释生活,使课内与课外密切联系,将整个数学活动联成一气。

  在本节课教学之前,先让学生完成了两项任务:一是观察生活中的圆,二是剪圆形纸片。这就首先使学生对圆有了初步的感知和建立正确的圆的表象,为学生进一步认识圆做好感性认识上的准备。这样的教学打破了以往在课堂40分钟内学习知识的局限性,使整个数学活动联成一气、

  2、教学中以引导学生自学探究做为主线。

  在引导学生理解圆的意义的基础上,我将课本中圆的特征这一部分内容留给学生自学探究,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我则真正成为课堂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对于圆心——半径——直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这一系列知识的学习上都体现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3、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在探究“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时,用“折”、“画”、“量”的方法得到了学生所需的知识。

  4、通过布置课后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巩固本节课知识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通过这次教学活动对自己有很多启示:课堂教学反馈的目的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实施的教学影响的一种检查、了解。从学生的学习表现中明确教学的成效,从而调整教学策略,或维持、或精简、或加深、或推延,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从这次教学活动中,我明显感到对学生动态生成的反馈信息处理不够有效,使教学设想没有完全展现而留下了遗憾。

  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它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又用于实践。离开了生活,数学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正确方法,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生活中有数学,存在着数学思想,把生活和数学有效地联系起来,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又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学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他们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

  导入课题

  师:今天老师特意制作了一张个人信息资料,为了加深大家对我的了解,请看大屏幕(实物投影事先做好的表格)

  陈老师个人资料

  性别: 女 身高: 1.63米 体重: 49.5千克 兴趣爱好:上网、听歌、打羽毛球(每次至少0.5小时)

  师:看清楚了吗?在这些表示我身高、体重、时间的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1:都有小数点

  生2:都是小数

  师:是的,象1.63、49.5、0.5……这样的数都是小数,我们以前在三年级的时候都已经初步认识过小数,谁能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儿还见到过小数呢?

  生1:超市里

  生2:商场里商品的标价……

  师:看来小数真是无处不在啊!对于小数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生1:我想知道小数是怎么来的?

  生2:我想知道小数的加减法该怎么算?……

  师:看来同学们对小数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小数(板书课题:小数)

  二、小数的产生

  师:通过测量陈老师的身高是1.63米,你测量过你的身高是多少米吗?

  生1:1.3米

  生2:1.42米

  师:我和这两位同学的身高都是1米多,那你们能用整数表示我们的身高是多少米吗?注意单位是米。

  生:163厘米

  师:注意单位是米

  生:(窃窃私语)

  师:能用整数表示是多少米吗?

  生:不能,因为它比1米多,又不足2米。

  师:是的,我们的身高都在1米和2米之间。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通过测量和计算往往得不到一个整数的结果,除了用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分数表示外,又想到了用小数表示,这样小数就产生了。(接着板书课题:小数的产生)

  教师以和学生谈话交朋友为题,出示个人信息,学生从信息中发现表示教师身高、体重…….的这些数都是小数。很自然的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由此想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这一数学基本理念除了老师明白,怎样让学生有深刻的体会?这就要求我们去充分地挖掘课堂教学资源。有这样的一句话“我看见了,但可能忘记了;我听到了,就可能记住了;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出知识”,已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所以,老师在数学课上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把生活与经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来开发,在具体的场景中,使学生学会综合并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也使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课堂生活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这就是“活”化课程资源的效果。让学生应成为课堂的主人翁,教师只是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质疑……。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发现更多的计算和估算策略,能把计算和估算融会贯通,深刻体会估算的价值。

  我主要以计算为主,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我设计了“抢答、对号入座、数学医院、开万宝箱”的闯关游戏。在前三关游戏中,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估算方法掌握得较好,当游戏进入最后一关“开万宝箱”时,就“如何能很快的打开箱子”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讨论得很激烈,最后一致认为,把“估计积的范围”和“尾数法”这两种联合起来使用既快又简便。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万宝箱的密码是532,钥匙有“26×32、14×22、18×24、34×32、28×19、37×21”,首先同学们利用“尾数法“排除了“14×22、34×32、37×21”三把钥匙,还剩下三道题,又排除了两道“26×32”和“18×24”,最后还剩下28×19。这时同学们都高兴地叫起来,“钥匙找到了”“万宝箱可以打开了”甚至还有学生再问,“老师万宝箱都有什么宝贝?”就在同学们都兴奋下来的时候,人群中传来一个声音:“老师,我有问题,我在书中看到,寻宝时往往会出现一些陷阱,谁知道这是不是一个陷阱呢?”“如果是一个陷阱呢?”教室里静悄悄的。这时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还是把准确结果算出来比较好,因为估计的得数毕竟是近似数。”同学们纷纷表示赞同。“还是这么麻烦,还不如一开始就计算准确得数,省得浪费时间。”“是呀,还是要一题一题的计算”有几个同学应和着。这时,班上的数学尖子方岳翔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只要算一题就够了,用尾数法排除的三道题一定不能打开箱子,用估计法“26×32”和“18×24”这两道题的得数根本不在密码的范围之内,所以也一定不是打开箱子的钥匙,只剩下“28×19”可能是打开箱子的钥匙,所以我们只要把这道题算一下就好了。”我看到很多同学都会意地笑了。这节课给我很大的启发,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只要我们教师去认真地分析教材,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绝大部分知识和解题的技巧技能都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得到。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会觉得有成就感,这样不仅能把学到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应用,同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5

  立冬刚过,天黑的越来越早了,尤其是在这样的阴天里。下午,送孩子们放学,天似乎马上就要黑了似的,楼道里一片黑暗。边走边和几个孩子聊天。我问一个平时很调皮的孩子:“你喜欢上数学课吗?”孩子扬起他的小脸大声说:“当然喜欢了,我最喜欢上的就是数学课了!”作为一们数学老师,那一刻,心里立刻充满了阳光。这些阳光是孩子们给的。

  爱的力量的确很强大,发自肺腑地去爱这些孩子们,收获的也是孩子们的爱。你无法想象,当一个孩子觉得老师喜欢他的.时候,他的进步速度有多快。

  那个刚来的时候腼腆的连头都不敢抬的孩子,现在远远地看到我,就会微笑着和我打招呼,数学题现在做的也是越来越好了,其实,平时只是在课间和孩子交流了几句,鼓励了一下孩子,但是这种力量却是强大的,他变得越来越优秀了,进步很快。

  那个平日里动不动就喜欢哭的小女孩,只是在课间的时候,跟她聊聊,多了一些鼓励,没想到最近的学习也是突飞猛进。

  昨天一个家长跟我说:“我们家的孩子说,要是让他上辅导班的话,他就上数学,他就上喜欢数学课。”

  仔细想想这些进步快的孩子,其实,我也没有做什么,只是在平时和孩子们多说了几句话,多了一些关心,多了一些鼓励而已,真的没有想到,会让他们越来越喜欢上数学课。

  孩子们其实很聪明,你对他的点滴教育,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简单的问候,在孩子的眼里有时候显得那么的重要。所以,既然这些鼓励,我们很轻易就可以送给孩子们,为什么不给他们呢?收获的是孩子们对我们的喜爱,进而喜欢上课,进而喜欢学习,进而学习越来越好。

  天气渐渐变冷,但是每天到学校里遇到这些可爱的小精灵们,是一件开心幸福的事。

  有句歌词这样写道:“你给我一句话,就打开我一扇窗;你给我一个微笑,我就浑身是力量。”

  我愿意每天都给孩子们一个微笑,只是为了给他们一些鼓励,一些学习的动力。我始终觉得学习的事情,应该多些鼓励,多些引导,少些批评,而在孩子们做人做事上,犯错误时,那是需要严厉的批评的。

  其余的时刻,便是我们彼此之间,互相给的暖,暖暖的爱,温暖彼此。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6

  一、本次试卷具有以下几项特点:

  本卷注重考查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培养情况,也适当考查了学生学习过程。试题内容全面,共计六个大题:看谁算的又对又快;填空;数一数,圈一圈;想一想,填一填;看图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二、考试情况分析

  XX班共有XX位学生参加考试,总分XX分,平均分XX分,及格率XX%,优秀率XX%;XX班共有46位学生参加考试,总分XX分,平均分XX分,及格率XX%,优秀率XX%。

  三、学生典型错题分析

  1、第一题:看谁算的又对又快,个别学生因粗心丢分(算错或漏题)。

  2、第二题:填空,丢分最多是第1题的看数画珠子两题空着与看珠子写数十位没有个位是5个珠子学生写成15;第5题按规律填数及第8题在○填上“+”或“—”的12>7.5。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做题粗心及对数的排列规律不够理解造成错误。

  3、第三题:数一数,圈一圈,第1题中可以滚动的有()个;多数学生写成5个,应为6个与第6题把从左数第6个圈起来,多数学生圈了左边的六个。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不认字或听题不认真及对图形的性质不够了解造成错误。

  4、第四题:想一想,填一填,第1题被遮住的有()只,多数写成6只(把13—7=6)而不是数从6到13中间的数。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造成错误(因为在复习中多次提到)。

  5、第五题:看图列出算式,两个班级都是两个特殊学生丢分,其他学生都对。

  6、第六题:解决问题,第5题的还可以怎样算与第6题求原来有多少只?学生都用减法计算(8—2=6)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造成错误(因为在复习中多次提到)或对原来这个词还不理解。

  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学生学习习惯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够,过分关注对知识的掌握,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抓得还不够。

  2、课堂教学不够扎实,个别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不好,当时应对其加以辅导。

  3、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举一反三的灵活性的思维有待于提高。

  4、对学的知识缺乏广度的关注,同时忽略质量,导致有的同学,学一道忘一道,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5、对个别学生关注不够多。

  五、自我反思与改进措施:

  1、依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前备好课,,每一课都要做到“有备而来”。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水平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

  3、注重双基。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使学生学有所得,学的扎实。

  4、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的培养,如:听课认真、审题细心、答题仔细、书写规范、勤于思考、乐学善问等等。

  5、关注生活,培养实践能力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适当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接触一些开放性问题,改变数学教学过于追求“精确”、“答案”和“化”的.状况,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情感发展空间,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根据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努力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限度的发展。

  7、在第六条的基础上,更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与后进生多沟通,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帮助后进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方法指导;严格要求后进生,从最基础的知识抓起。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7

  批改作业时小学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提高。对数学作业的批改,我们习惯于用‘√’‘×’来评判正误,采取百分制量分。此法在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判断解题正误,比较学习差异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性,评价结果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潜力。此外,单纯的用‘√’和‘×’来评价学习思维、学习成绩影响师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如何更好的通过作业的批改,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主体能动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觉得可以这样做会更好,适当加以评语:

  评语,是一种作业批阅的'方式,便于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业中的优缺点,还可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统一的进步。将评语引入数学作业的批改中,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评语如;“方法太好了,可要细心呀!”、“解得巧,真聪明”、“你肯定有高招,因为你是我的骄傲”。不责骂质量特别差的作业本,相反,应尽量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鼓励的语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你准行!”“你的进步很大,因为你付出劳动。”“看到你在进步,我万分高兴,希望你更上一城楼。”这种带感情色彩的评语使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关爱,充满了希望从而会使逐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对有的题可用多种解法而学生只采用了一种,可以写上:“还有更好的解法吗?”“爱动脑筋的你肯定有高招!”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8

  小学数学课上,教师和学生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辅导“后进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学生的示范作用体现在,课上教师要注意发现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用实例来激励其他同学。例如:对上课认真听讲,学习认真刻苦,作业正确、整洁,思考问题机智灵活等方面的同学,教师要及时表扬,为其他同学树立学习的榜样。教学时,教师还要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例如:要求低年级学生在听课、写字时要有正确的`姿势,回答问题要说完整话,写作业时字、运算符号要写工整,计算要正确等。中年级要求学生听课要专心,分析题意时重点字、句要用笔画出来,作业要干净、正确,要求验算的要列式验算等。高年级不仅要求学生听课专心,而且要手脑并用作好笔记,解应用题时要借助线段图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计算时要选择简便方法,要自觉检验等。总之,不论是师、生的示范还是教师的要求,教师都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工整以及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我们应该明白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绝非单纯为了获得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接受数学精神和思想方法,将其内化成自己的智慧,使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情操修养得到陶冶,并把它们迁移到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数学教学渗透德育教学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一定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9

  现行的数学教学大纲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这两条走向成功的“腿”都已经提高了相当重要的程度。笔者几年的教学实践也证明,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动和促进小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好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使数学教学得心应手。就此,本人想谈一点浅见,以待指教。

  一、注重实践教学,创造成功条件,激发小学生兴趣

  刚拿到数学新书时,总爱不释手地翻来覆去浏览,积极的兴趣的倾向是朦胧兴趣的开始,那完全如何把握契机,把这种积极的心理倾向设法转化为一种积极的真正兴趣,无疑这当中上开始的课尤为重要。

  二、设计育人情境,内化小学生情感,使生亲师信道

  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小学生听课也伴随一定的情感,而小学生的情感往往同他对教材的领会程度,对教师教学的兴趣密切相关。

  三、教学内容的最佳呈现,需要教师读活教材

  多年来,我总是努力使每一个40分钟的教学,成为小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认知过程;努力把教师的外部指导内化为小学生的能动活动;总是在怎样才能唤起小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和如何才能引导小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识上下功夫,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努力使小学生不仅长知识,能力也得到训陈和培养。而且从小就能受到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这对提高小学生的素质无疑帮助很大。要做好以上这些,我认为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准确地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否则,都是空话。这是因为呈现在小学生面前的教科书不同于一般参考材料或其他一些课外读物,它是按照学科系统性结合儿童认知规律,以简练的语言呈现数学知识的。知识结构虽存在,但思维过程被压缩。小学生看到的往往都是思维的结果,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思想、方法更是难以体现。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呈现进行精心设计和加工,通过教学实践,体现数学本身那种令人倾倒的丰满的内容,体现思维过程和思想方法。为此,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使小学生掌握书本上看得见的思维结果,更要让他们参与那些课本上看不见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我的体会是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材。通过教材,使自己先受到启发,把教材的思想内化为自己实实在在的思想,把教材读活。让自己从书本中精练的定义、公式以及叙述等的背后,看到数学本身本来丰满的面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弄清它的形成过程。这样,我们才能使小学生不仅获得真理的条文,而且更能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人与人、前辈与后代、数学家与小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否则,教师自己头脑里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没有思维过程,把课本当成一本死书,照本宣科,那么就不可能把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不可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展现开来,那小学生也只能是死记硬背、机械模仿。这样的教学也一定是既没有生机,也没有深度。不可能使小学生的知识形成网络,更谈不上让小学生主动建构了。因此,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读活,是使数学教学成为思维活动教学的前提,也是提高我们教学水平的前提。

  教师理解了教材,了解了教材的思想,有了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暂时),并不等于小学生也理解了、了解和有了。小学生不是靠我们头脑里的数学思想方法就可以掌握新知识的,而是靠我们教师把自己的.思想变为行为。小学生是通过我们的语言、我们设计的教学过程、创设的思维空间到达知识彼岸的。同时,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完全依靠教师的主导。

  不论我们教师对教材挖掘得多深,理解得多么透彻,把教材读活到什么程度,但如果不能对教材进行很好地加工、处理,不能把理解的落实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很好的设计,那么,对小学生学习来说,都等于零。教师也只能是哑巴吃汤圆——自己心中有数。因此,我认为:教师还必须遵循教学规律,紧密结合实际,选取恰当教法和教学手段,把教师的思维内容转化为小学生的思维内容。教师先受到启发后,再通过老师去启发小学生。如果教师只停留在自己理解,而不善于教学,那教学效果一定不好。因此,我非常重视在提高自己驾驭教材能力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努力使自己的思想方法很好地体现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课本与小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中介。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通过老师的课堂教学,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具备该具备的各种能力,提高应有的素质。因此,我认为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读活,设计出合理的教案,并在实际教学中灵活地加以运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根本保证。

  总之,教师读活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是我们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弄清楚,讲清楚,才能给小学生设计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为他们主动构建认知结构奠定基础。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了解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运用的思想方法,才能有机地渗透给小学生,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全面完成小学数学教育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10

  如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作为开发人脑资源,培养创造力的主力学科,对课堂氛围,学生集中精力,进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数学课的导入能以最少的话语,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进入数学王国,并且能承上启下,温故知新,激起学习欲望,又能联系以前知识,为进入学习高潮作准备。

  一、用悬念导入

  在导入新课时,教者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建“愤”、“绯”情境,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能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二、巧用迁移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巧用旧知导入新课,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借用教具导入

  儿童地世界是独特地。教学伊始,有目地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地事物、图画等教具,不仅能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地观察能力和应用数学能力。例如:在教学“角地初步认识”时,先出示红领巾、五角星、学校地多边形花池等实物图,让学生从自己熟悉地日常生活中来寻找角。在教学“比地意义”时,老师出示一面国旗,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今年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这是一面国旗,它地长是3分米,宽是2分米”。然后再引出比地意义。这里,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师生共同营造出无比自豪地“愉悦”氛围,同时,美丽地国旗也使学生受了艺术美地熏陶。

  当然,新课的导人方式还有很多,如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听音乐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11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学会了估算,有了估算意识,运用估算知识,能够解决很多不用算出准确结果的问题。

  估算教学在小学三四年级数学教学中很常见,由于学生年龄小的原因,很多不会采用合适的方法来估算。很多老师在教学时也很头疼,不知道到底该如何进行估算教学。因为估算是要与实际情境结合的,你不可能把每一种的实际情境都给学生呈现出来。

  在人教版的老教材中普遍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教学估算。但在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中,略做了改动。在教学加法估算时,加入了大估和小估,即在估算时,为了便于判断估算所得的和与原来两个数的和的大小关系,两个加数要么都同时看大,要么都同时看小,具体是同时看大,还是同时看小还得看具体的情境中提供的数。

  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初步有了近似数的'概念,都是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在教学教材的例题时,我先复习了近似数的有关知识,然后出示例题的情境:两个年级各有223个和239个人,同时去看电影,让学生估一估,441个座位够不够。在这个环节中给学生教学两个加数同时估小(即223看成220,239看成230),便于判断最后的结果比223加239的和要小,如果一个看大,一个看小,最后不好比较结果的大小。上完新课之后,紧接着是课后的做一做,把两个加数(169和196)同时看大,这和学生采用四舍五入方法的结果一致。

  等到晚上做家庭作业时,就有好几个家长打电话询问估算的方法。等到第二天作业收回来一看,学生已经分不清什么时候大估小估,什么时候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估算,全部要么同时大估,要么同时小估,252可以看成250,259也可以看成250,等于与之前所学的四舍五入求近似数完全脱离关系。我只得又强调什么时候四舍五入估算,什么时候大估或小估。

  其实我认为没有必要让老师这样头疼,如果教材把其中的239改为234、233、231等数,学生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近似数,也能看出是把原来的两个加数看小了,也能比较出估算结果与原来两数之和的大小关系。毕竟学生学习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在以后四五年级中还要运用。这里的大估与五年级数学小数中的“进一法”,小估与小数的“去尾法”,都属同一方法求近似数。在五年级教学“进一法”和“去尾法”,学生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而在三年级教学大估和小估,学生却分不清了。究其原因还是小学生年龄小,理解力达不到。

  估算教学,想说爱你不容易。

  估算教学,没有最头疼,只有更头疼。让我如何去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12

  我从教学小学语文转为小学数学教学,进入一个新的教学领域,深感教育经验不足,缺乏教育实践经验,这几个月来,通过听取有经验的教师讲课,交流经验,使我对小学数学教学有很深的体会。

  一、要给孩子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三年级小学生年龄还比较小,稳定性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使小学生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对学习的兴趣,他们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那么,怎样才能使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呢?原因较多,也是比较复杂的,我个人认为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也是很关键的。于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提升自己本身的教学水平,同时我还积极的通过其他途径来完善自己的每一节课堂教学。课前我钻研教材,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定具体的教学情景,为学生创设了一些现实的情境,学生们顿时兴趣盎然。这样不仅缩短了导入新课的时间而且使学生比较容易的获得知识,从而简化了学习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自身的厌学情绪,我通过与学生聊天来获得具体学生的信息,对症下药,效果比较明显。

  还有就是老师要管好两个手指,少伸食指,指责学生;多伸拇指夸赞学生。好学生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是指责出来的。

  二、每堂数学课的课前三分钟口算训练

  口算要克服粗心 ,在课余,尤其是考试后,我常听到有些学生、家长、老师说:“知识是掌握了,就是太粗心了,以后改了就好了。” 好像老师们也只注重方法的训练,学生和家长也不把这粗心当成一回事,这个粗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该怎样改正,可能没有很好的探究过。其实口算能力薄弱是学生计算能力差的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书写方面的习惯和速度、口算基础、简便方法的运用、心理因素都是影响学生口算能力的重要原因。所以我认为“粗心比无知更可怕”,因为无知的东西容易学,可粗心的毛病很难克服。

  我一般在每堂计算课前3钟进行口算训练,口算的内容尽量与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有关,训练的方法多样化。例如:视算训练、听算训练、抢答口算、口算游戏等等。用孩子喜爱的计算游戏来提高他们大脑运算技能,从而提高孩子的速算技能。

  三 、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

  这主要是针对中、差生。每节新内容过后,总有些知识,部分学生没有弄懂,就要通过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对这些知识进行巩固。比如在教学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学生面积的概念,面积单位的正确使用还有些模糊。我就经常问一问,门的大小是它的什么?应该使用哪个面积单位?电脑键盘上的数字键大约是1( ),电脑屏幕的大小大约是8( ),教室的面积大约是40( )。变着花样几次练习后, /article/学生就都能掌握了。对于错题让学生多做多练,再加做相似的类型题,出错就较少了。

  总之,我觉得,数学教学是一个最具创造性和灵活性的活动,只有从实际出发,才会收到实效,避免误区。时间可以使我们的经验不断增加,努力学习,不断反思,我相信我们的能力肯定会有所提高。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13

  一年级数学期末考试试卷较好体现了人教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目标体系。具有如下特点:本卷注重考查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培养情况,也适当考查了学生学习过程。试题内容全面,共计十个大题。试题整体较好地体现了层次性。本试卷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况和知识经验出发,选取源于孩子身边的事和物,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一、试卷成绩分析

  本班现有XX人,全部参加了考试,总分XX分,人平均XX分,优秀人数XX人,优秀率XX%,及格人数XX人,及格率XX%。

  二、试卷答题情况分析

  第一题学生基本没有问题,有极少数学生因为粗心出现错误。

  第二题填一填,这里又细分为7道小题,问题主要出现在第1,5,7小题,主要是学生对概念理解不清,第6小题超出课本范围。

  第三题,第四题这类题,教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反复训练,学生掌握得很好,正确率高,出现错误为数不多。

  第五题,第六题有些学生空间方位掌握较差出现错误较多。第七题,填一填画一画,大多是学生掌握较好,少数学生出现错误。第八题第九题学生做的很好,正确率在90XX以上。第十题,附加题,少数学生作对。

  总之,从这张试卷看,我班的学生大都掌握了课本提出的要求。在学生的能力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的反思

  1、对学生学习习惯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够,过分关注对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2、课堂教学不够扎实,个别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不好,当时应对其加以辅导。

  3、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举一反三的灵活性的`思维有待于提高。

  四、改进措施:

  1、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利用课堂教学及课上练习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

  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备好课准备,每一课都要做到“有备而来”。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水平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

  3、关注生活,培养实践能力,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多做一些与生活有关联的题目,加强实践活动,强化应用意识,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尤其是动手操作认真分析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培养。

  5、教学中重视知识理解与形成过程,重视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要面向全体,承认差别,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教师设计的提问和练习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望。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14

  教学目标:

  1、了解本册数学书的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2、明确数学课和数学作业的要求,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3、通过讲故事,悟出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并掌握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明确自己本学期应有的学习态度,认真扎实地上好每一节课。

  2、悟出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并掌握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过程:

  一、认识本学期学习任务

  请你看一看数学课本的目录,再来向大家介绍本书的内容,你能行吗?试一试吧。 了解本册课本学习内容。

  二、介绍本学科的相关要求

  问题1:上课前要做哪些准备?怎样爱护书本?

  (一)学习用品

  1、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放在左上角。

  2、书本要包皮,不乱涂、乱划、乱写。

  3、作业用铅笔写。

  问题2:课堂上注意哪些纪律?在教师办公室注意哪些纪律?

  (二)学习纪律

  1、坐姿端正不做小动作(慎言慎行)

  2、积极发言,声音响亮,表达完整。

  3、老师讲话时看老师,老师写字时看黑板。

  4、预备铃响后马上回座位静候老师到来。

  5、上课迟到或进老师办公室喊“报告”,得到允许后方可进入。

  6、做作业独立完成。

  问题3:做作业应注意些什么?

  (三)家庭作业要求

  1、按时、按质、按要求完成作业。

  2、订正要重新写,不得在原题上改;在练习册上可以直接订正,但要换一种颜色的笔。

  3、答题用铅笔,字迹工整,争取做到干净、整洁、不涂改。

  4、班级姓名按照要求写在指定地方。

  5、连线要用直尺,画图要用铅笔和直尺。

  6、当天作业当天订正。全对直接交组长,有错订正经老师批改后交组长。

  7、每天的家庭作业必须要家长检查后签字并写上完成情况。

  (四)课堂作业的要求

  1、按时、按质、按要求完成作业。

  2、认真书写,字迹工整,争取做到干净、整洁、不涂改。

  3、做完一题空一行。

  4、有错当天及时订正,养成检查的好习惯。

  5、用铅笔写作业。

  6、凡是请假的同学,来校之后立即补作业并及时上交。

  三、听故事悟道理——介绍数学学科的学习方法

  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桶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桶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的问道你为何不要?

  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

  老人问:“你要钓竿做什么?”

  小孩说:“这桶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 你们说,这个小孩是不是很聪明? 重要的还在钓技。

  学习,不能只记住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

  下面王老师就为大家介绍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

  1、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当学习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不要退缩不要抱怨,相信自己会渐渐好起来的。

  2、学会合理安排时间。一定要积极的`利用一些零碎的时间回忆的知识,如果错了或不知道了看看课本。

  3、数学预习不能少。数学听不懂的重要原因就是上新课时前边学过的知识还没有弄懂或者旧知识已被遗忘了。而预习可以为上课做好准备,从而让学生能主动的听课,能带着问题听课。

  4、听课要专注。人只有在专注时才能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5、课后复习要及时。课堂上学会了的知识,课后还会忘记,有时很快就忘记。因此,只有及时复习,才能降低遗忘,巩固所学知识,复习的方法是先看课本,然后再做习题,而做完作业后,归纳知识点和方法。

  6、周末复习很重要。到周末,有必要对一周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

  四、全课小结

  新的学期,新的征程。愿我们班所有学生这个温暖幸福的大家庭里,快乐每一天,进步每一天,收获每一天!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15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焦村中心学校 王章莲

  [习题]:

  1、教材上有这样一道习题:一个包装盒,从里面量长是28厘米,宽20厘米,体积是11。76立方分米,爸爸想用它包装长25厘米,宽16厘米,高18厘米的玻璃器皿,是否可以装得下?

  [分析]:大部分学生都有这样的思维定势:与体积有关的问题只要算出它们的体积就行了,因此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根据体积的关系来考虑。

  师:你们认为怎么判断是否可以装得下?

  生:应该比它们的体积。

  生:只要包装盒的体积比玻璃器皿的体积大,就能装得下。

  生:先算出玻璃器皿的体积:25*16*18=7200立方厘米,再和包装盒的体积进行比较,11。76立方分米=11760立方厘米,包装盒的体积大于玻璃器皿的体积能装得下。

  [分析]:

  教材上为学生提供的问题正好可以用体积的关系来进行判断,但在很多情况下,依靠这种关系进行判断却无法得到正确的结果,如何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呢?针对学生思维出现的障碍,我又出示了以下题目:

  [习题]:

  2、一个长方体纸盒,长、宽、高分别是7厘米、5厘米、4厘米,它能否装得下一个棱长是5厘米的玻璃器皿?

  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很多学生马上想到了比较两个物体的体积,并列出了算式,得出能装得下的结论。真得能装得下吗?我又将问题抛给了学生。

  生:能装得下,因为纸盒的体积比玻璃器皿的体积大。

  生:装不下,纸盒的高好像不够长。

  生:装不下,玻璃器皿的高有5厘米,而纸盒的高只有4厘米。

  师:纸盒的体积不是比玻璃器皿的体积大吗?

  生:体积大不一定就能装得下。

  生:只比体积还不行,还要看它们的长、宽、高。

  生:只要纸盒的长、宽、高比玻璃器皿的长就装得下。

  生:一样长也行。

  生:这道题不用计算,只要比一比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就知道装不下了。

  师:看来,判断一个纸盒能否装得下,不能只看体积哟!那第一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呢?

  生:比两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生:先算出纸盒的高,再进行比较。

  生:先用纸盒的体积除以它们的底面积,算出高是21厘米,纸盒的长宽高都比玻璃器皿的长宽高要大,所以装得下。

  [分析]:

  经过一正一反两道题的判断,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冲击,原有的认识有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少学生已经认识到不能完全根据两个物体的体积进行判断,还要根据它们长、宽、高的关系进行判断。但学生现在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如何让学生比较深入的.把握这类问题的本质呢?我又抛出了另一道题:

  [习题]:

  3、一个长方体纸盒,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4厘米、5厘米,如果将棱长是2厘米的小礼盒将装进去,最多能装多少个?

  生:大体积除以小体积,正好可以装15个。

  生:应该装不下这么多,高不够长。

  生:不能只看体积,还要看高的长度。

  生:高的长度只能装两个,所以高只能看成4厘米。这样就是6*4*4=96,只能装12个。

  生:还可以这样看,长能放3个,宽能放2个,最下面一层就可以放6个,高只能放2层,最多只能装12个。

  [分析]:

  碰到类似的问题,学生不由的想到用大体积除以小体积,通常情况下,用这样的方法完全可以解决问题,但只能限于长、宽、高都附合条件的状态,大部分情况下,这样的方法是行不能的,如何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只有通过练习让学生发现其中的矛盾,从而自主发现这并不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最好方法,要解决这类问题,必须考虑两个物体长、宽、高的关系,通过它们的关系去解决问题,这才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最好办法。

  其实,在学生的各种练习中,像这样比较类似的问题有许多,但平时都是将它们独立完成,很少深入其中,进行类比,发现本质问题,如果每天在教学前都能提前浏览学生的练习的题型,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这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大有好处的,那么教师不断地讲,学生不停地错的问题也会得以避免。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精选_小学数学教学随笔心得04-20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03-28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09-16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经典)08-01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热门】06-28

【热门】小学数学教学随笔06-28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推荐】06-28

【热】小学数学教学随笔06-28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随笔04-24

优秀小学数学教学随笔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