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随笔

时间:2024-02-02 16:06:38 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水浒传》随笔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写过随笔吗?随笔最重要的是是表达出作者的意图,传达心情、感悟、观点...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什么样的随笔才算得上是好的随笔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水浒传》随笔,欢迎大家分享。

《水浒传》随笔

《水浒传》随笔1

  《水浒传》时我国最早的长篇小说之一,成书于元末明初,是一部描写和歌颂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它以发生在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为题材,生动地叙述了起义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塑造了一系列农民起义英雄形象,直接鼓舞了封建社会人民大众对统治者阶级的反抗斗争。它运用纯粹的白话,达到了绘声绘色、惟妙惟肖的艺术效果,确立了白话文体在小说创作方面的优势,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对后代文学具有深远影响。

  《水浒传》真实反映了农民起义的全过程,它由相对独立、完整的`各个故事联结成一个整体。一百二十回的《水浒传》是由层次分明而又统一连贯的前、中、后三大段落组成。作者首先写了林冲、晁盖、武松、鲁智深以及宋江等人的故事,一方面反映了各种形式的“逼上梁山”,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各路英雄逐渐聚集,梁山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水浒传》充满了的悲壮和“替天行道”的豪情,是一曲“忠义”的悲歌。小说通过对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的全过程的描述,展现了北宋末年政治、奸臣当道、民不聊生的社会面貌,在封建专制社会具有普遍意义。作为对社会全景式的描述,在政治的上层,有高俅、蔡京、童贯、杨等一群祸国殃民的高官;在政权的中层,有受前者保护的梁士杰、蔡九知府、慕容知府、高廉、贺太守等一大批贪酷暴虐的地方官;在此之下,又有郑屠、西门庆、蒋门神、毛太公一类胡作非为、欺压良善的地方恶霸。如此广泛的对于面的揭露,是随着长篇小说的诞生而第一次出现。

  它不仅是农民起义的壮丽史诗,而且是中国古代英雄传奇的光辉典范。它以辉煌的艺术成就彪炳文学史册。

《水浒传》随笔2

  最近我读了四大名著当中的一本《水浒传》。当中的英雄人物令我敬佩不已有:打虎将李忠、花和尚鲁智深、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九纹龙史进、青面兽杨志和智多星吴用等人。

  这些英雄好汉劫富济贫、替天行道。当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杨志卖刀》。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杨志回到东京。高俅见他丢了花石纲,大怒,便不再用他了。杨志走投无路,只好上街卖刀,泼皮牛二没钱却想买刀,不给就夺。杨志一时性起,杀了牛二。事后杨志被发配到大名府充军。为梁中书护送生辰纲去东京,又被晁盖等所劫。杨志无奈和鲁智深打上二龙山,杀了邓龙,做了山寨之主。后归了梁山泊。

  他们不仅替天行道,而且本领高强。如《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一天,大家在树下喝酒,众泼皮嫌柳树上的鸦巢一天吵到晚。智深走过去,把衣服脱了,右手向下抓起树干,一弯腰,把那棵柳树连根拔起。众泼皮齐齐地跪拜在地下。

  这108位梁山好汉个个机智勇敢、临危不惧,我觉得这本书中的故事当中的`人物栩栩如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是一本值得看的好书。

《水浒传》随笔3

  看完《水浒传》后,我记住了许多绿林好汉,里有位好汉叫鲁智深,在梁山泊一百单八将中排第十三位,原名鲁达,当过提辖,出家当和尚时法名智深,因不守清规戒律,喝酒吃肉,所以绰号“花和尚”。

  鲁达本在渭州小种经略相公手下提辖。得知金翠莲的遭遇后,他三拳打死恶霸,事后被官府追捕。逃亡时,遇见金翠莲,在金翠莲的丈夫赵员外帮助下,鲁达到五台山文殊院落发为僧,智真长老给他取的法名叫“智深”酒醉大闹五台山,智真长老只得让他去投东京汴梁大相国寺,鲁智深在大相国寺看守菜园,还收服了一伙小混混,并偶遇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豹子头”林冲,和林冲结为异姓兄弟。后来林冲遭太尉高俅陷害,被刺配沧州,鲁智深不放心,一路暗中保护。在野猪林,董超和薛霸想杀林冲,鲁智深出手救了林冲。鲁智深被高俅所迫,只能离开大相国寺。后与跟“青面兽”杨志、“操刀鬼”曹正等一起智斗青州二龙山头领邓龙,在二龙山落草为寇,后来上了梁山,最后在圆寂了。

  从“拳打镇关西”可以看出鲁智深是个见义勇为,扶危济困,嫉恶如仇的`人,而且还慷慨大方,得知金家父女的遭遇后,主动提出要给金老盘缠,人们都认为鲁智深是个莽撞的人,但他也有聪明的时候,为了金家父女离开酒店时不被店小二追,他在店门口坐了两个时辰,等金家父女差不多离开了才走。

《水浒传》随笔4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的内容写的是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府腐败,地痞流氓和官府串通,欺压老百姓,g逼民反,农民被迫爆发出了自己的力量,走向反抗的道路,故事的`情节描述的跌宕起伏,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是一代佳品。

  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好汉从聚义梁山,受到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故事。读完此书,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和“义”。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里的情节:当时林冲被发配沧州,差点被两个衙役结果了性命,最后多亏鲁智深一路跟踪,拔刀相助,救出林冲。本以为很平安,可朝廷又让林冲看管沧州城外的山神庙,陆虞侯等也暗自跟踪过来。在山神庙,当时天下着大雪,刮着大风,林冲要去买酒,保暖身体,回来的路上,偶尔听见陆虞侯和富安设计圈套害自己,最终林冲被逼杀他们。这不就是“忠”和“义”吗?

  令人崇敬的好汉们哪,我将铭记你们于心。令人发指的小人们哪,我将憎恨你们到死;可歌可赞的巾帼女哪,我将敬佩你们千年;梁山泊的一百单八将,你们为了自由,为了摆脱j官的束缚,无畏地抗击,勇敢地杀敌,无论你们成功与否,我都是为你们加油打气的支持者。祝君好运!

《水浒传》随笔5

  “兄弟一二三四五,兄弟个十百千万。兄弟相逢三碗酒,兄弟论道两杯茶,兄弟上阵一群狼,兄弟拉车八匹马......” 刚出笼的新版电视剧《水浒传》以这首荡气回肠、铿锵有力的旋律拉开了播放的帷幕。我迫不及待地坐在电视机前,想更加形象化地领略一下名著外这群名垂千古的梁山好汉,那种气贯山河的英雄气概。可是看不到几集,我就有一点失望,甚至不想再看了——不为别的,就因为新版电视剧《水浒传》里的故事情节安排、人物形象的刻画、故事场景的布置与原著有很大的出入。

  新版电视剧《水浒传》有一个优点在于台词与原著几乎相同,演员把书中的人物演绎得非常生动、形象。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新版电视剧《水浒传》为了更吸引观众的`眼球,对原著进行了很大的改动。于是,我试着对我看过的新版电视剧《水浒传》的其中几集进行挑刺。

  颠三倒四的故事情节安排

  众所周知,原著中“七星聚义”这一情节,是在刘唐等人上东溪村与晃盖商量劫取生辰纲之后。可电视剧却把它安排在“洪太尉误走妖魔”中。原著中“醉卧灵官殿”是在杨志大名府斗武之后,电视剧却也把它安排在第一集“洪太尉误走妖魔”。

  电视剧第一集中,洪太尉误走妖魔的事是由公孙胜口述给宋江听的。可在原著第一回,根本没有公孙胜和宋江这两个人。梁山好汉出场是从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开始的。公孙胜第一次登场实际上是在第十五回“东溪村七星聚义”,而宋江则是在第十八回“私放晁盖”这一情节中第一次闪亮出场的。

  原著中,林冲陪妻子到大相国寺烧香,因看鲁智深耍枪而结识鲁智深,也正因为顾着看鲁智深耍枪才导致妻子被高衙内调戏,也就是说两人结拜是在被高太尉陷害之前。林冲称鲁智深为“师兄”,鲁智深称林冲为“兄弟”。而电视剧中,两人结识并结拜,是安排在林冲被高太尉陷害误闯白虎堂之后,刺配沧州之前。鲁智深称林冲为“哥哥”。他在野猪林救了林冲后来到瓦罐寺,巧遇史进。两个好汉杀了强贼“生铁佛”崔道成和“飞天夜叉”丘小乙,并放火烧了瓦罐寺。而原著中,崔道成是被鲁智深杀,丘小乙是被史进杀掉的,时间是鲁智深到达东京大相国寺之前。

  原著中,林冲与洪教头比武是在林冲刺配沧州之后到达沧州牢城营之前,在柴进庄上举行的。而电视剧中,这一比武情节则被安排在林冲被刺配沧州,到达沧州牢城之后,在沧州牢城营中举行的。

  随意篡改的场景及人物形象

  恐怕有一点眼力的人都会发现,电视剧中梁山好汉聚义时,有一个特写镜头——宋江头顶上的牌匾上的三个字是;“聚义厅”。而实际上,“聚义厅”这个名字早在晁盖死后,就被宋江改为“忠义堂”。

  顾大嫂在原著中的形象是“眉粗眼大,胖面肥腰,生来不会拈针线,正是山中母大虫”。而电视剧中的顾大嫂长得体态婀娜,细眉瘦脸,谈吐庄重,语调低沉,人物形象迥然不同。

  画蛇添足般的人物动作

  原著第三回“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他先是一脚踢在郑屠的肚子上,把他踢倒。然后再一脚踏住郑屠的胸脯,对着他的鼻子、眼眶际眉梢、太阳穴各一拳,三拳描写精彩绝伦。而在电视剧第五集,鲁达先用木凳阻挡失败,诱使郑屠一刀砍在木桌上。郑屠抱着木桌还击,鲁达一拳打穿木桌板,打中郑屠的肚子,然后打他的眼睛和脑袋。再看原著第九回,林冲被董超、薛霸解下了盘头枷,才开始与洪教头斗棒法的。而电视剧中,林冲是手上套着枷拿着棒与洪教头斗武的。

  原著中“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这一情节中,鲁智深识破泼皮的诡计,不等他们动手,早就一脚一个,把为首的两个泼皮张三、李四踢进粪坑,又唬住了其他泼皮,让他们动弹不得。而电视剧中,为首的张三、李四两泼皮,一人抱住鲁智深的一条腿,又召来另外两个泼皮缠住鲁智深的双手,想把他扳到粪坑里。没想到反被鲁智深一挥手一抬脚,把四个泼皮统统丢进了粪坑。这样一比较,我认为原著中的鲁智深比电视剧中的多了一份机智,少了一分蛮力,人物形象也更加鲜明可信。

  我认为随意改编原著可能会误导青少年。现在许多孩子不爱看书,却喜欢从电视中获取信息。而如此颠三倒四的故事情节安排,场景及人物形象随意篡改,画蛇添足般的人物动作,这些错误的信息一经电视传播就会在孩子的头脑中形成,真是误国又误民。今年春晚的小品《荆轲刺秦》中,黄宏就对随意擅自改编历史剧这一行为极为不满,他说:“我以前经常给我的孙子讲《荆轲刺秦》,这随意改编的片子要是给我孙子看,他还以为我是在骗人呢!”

  我想施耐庵老先生如果转世,看到后人如引撰改他的作品,不被气得七窍生烟,也会被气得吹胡子瞪眼睛。所以,我想奉劝大家,想真正领会到《水浒传》的精髓,还是放弃想从电视上看《水浒传》的想法,从现在起捧起书本,走进书中去瞧瞧吧!里面精彩无限!

《水浒传》随笔6

  《水浒传》终于被我读完了,虽然有些辛苦,但是,我总是明白了很多道理。不比说宋江和小旋风才进的仗义疏财,也不必说武松漂亮的醉拳,吴用的足智多谋。但说天真的烂漫的李逵,他颇有些野,一身鲁莽庄稼汉和无业游民的习气,动不动就发火,于是不分青红皂白,总是一说二骂。结果不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种英雄气概,有一种愿意,为兄弟两助插刀的仗义,他这一点让我尤其感动,我试想,假如让他来到我的身边,相信没有多少人能有他这样的魅力。这不是因为他的样貌,也不是因为他有多么高挑的身材,更不会是他有大把的财富,就一点,就是他那在别人眼中芝麻大的优点。请不要小看他那芝麻大的优点,在这个世界上就要灭绝了。

  我总觉得我们在生活中对于朋友甚至亲人少了一份亲情,少了一份哥们儿友情。我们的社会很自然的少了一份爱,一份及其重要的爱——一份关怀。对于关怀,也许只需要一句简单的问候,或者是一个会心的微笑,就能让人感受母亲般的关怀。不要太吝啬,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不会让你失去什么,只能让你的人格得到升华。《水浒传》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这些道理。它真是一本好书。

《水浒传》随笔7

  今天,我读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水浒传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编写,是一部描写和歌颂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这本书的故事有由发生在北宋末期的宋江起义为原型,生动的叙述了起义的发生、发展、结束。塑造了一系列农民起义的英雄。直接鼓舞了封建社会人名对统治者的反抗斗争……

  本书刻画了英勇无畏的一百零八为梁山好汉,三十六天罡和七二地煞。本书共有一百二十四回。讲述了无数的`精彩内容。同时,也揭示了当年官员的黑暗,奸臣的狡诈,阴险。是天下百姓陷入了水生火热之中。也让我看见了当时朝庭的,皇上的昏庸无能……

  在这本书中,最让我喜爱的是宋江,宋江是梁上好汉之首,是一百零八将之中的天罡星之首的天魁星。人称及时雨,不过一开始宋江并不是什么大角色,而是一位押司,是一刀笔小史。但一场奇遇,拉开了他人生的转折点,拉开了一场起义。智取生辰纲的事情被官府缉拿,当时宋江事先告知,晁盖就派刘康送金子与书信,但被宋江老婆发现,因此驻成了一场杀人案,原因是因为宋江憎恨阎婆惜这种趁机要挟,便一怒之下斩杀,被迫逼上了梁上。

  水浒传中有许多有血有肉的任务,比如吴用、武松、林冲等等人物,也有许多内容丰富的故事……记得有一次在家中懒懒散散的扫着地,没有实质的扫。突然,看到了身旁的水浒传偏向到了许多故事中别人帮人干活都认认真真的,我自己为自己干活为何不能认认真真了?

  水浒传这本书是每个人必读的一本书,因为它是一本好书,一本史诗。

《水浒传》随笔8

  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总算被我读完了,好辛苦!不过,我总算明白了很多道理。

  《水浒传》真实反映了农民起义的全过程,它由相对独立、完整的各个故事联结成一个整体。一百二十回的《水浒传》是由层次分明而又统一连贯的前、中、后三大段落组成。作者首先写了林冲、晁盖、武松、鲁智深以及宋江等人的故事,一方面反映了各种形式的“逼上梁山”,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各路英雄逐渐聚集,梁山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水浒传》充满了官逼**的悲壮和“替天行道”的豪情,是一曲“忠义”的悲歌。小说通过对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的全过程的描述,展现了北宋末年政治腐败、奸臣当道、民不聊生的社会面貌,在封建专制社会具有普遍意义。作为对社会全景式的描述,在政治的上层,有高俅、蔡京、童贯、杨等一群祸国殃民的高官;在政权的中层,有受前者保护的梁士杰、蔡九知府、慕容知府、高廉、贺太守等一大批贪酷暴虐的地方官;在此之下,又有郑屠、西门庆、蒋门神、毛太公一类胡作非为、欺压良善的.地方恶霸。如此广泛的对于社会**面的揭露,是随着长篇小说的诞生而第一次出现。

  《水浒传》不仅是农民起义的壮丽史诗,而且是中国古代英雄传奇的光辉典范。它以辉煌的艺术成就彪炳文学史册。

《水浒传》随笔9

  今天,终于把水浒看完了,从财校看到格兰仕,两个多月的时间,呵呵。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江山非画美如画,豪杰壮士影叠叠”随着这一首曲子和歌响起,便是那凄惨的画面,看了心都酸了。。 这个悲惨的结局,真是让人可恨。一些忠义之士都被陷害,沦落梁山,落草为寇,打着替天行道的大旗,为民除害,最后报效朝廷,还了心愿,唉,可悲的是都是被奸人给害死了,看得我都哭了,不知道为什麽,可能是害怕生死离别吧!! 那个“兄弟一二三四五、兄弟个十百千万”这个歌曲还不错,哈,雄心壮志,有气魄,听了都觉得心里舒服,如今的社会,真的很需要兄弟,兄弟多就是好办事,可现实是残酷的,没看见一个像水浒里面的那样的兄弟,唉,。 以后啊,我们四兄弟:张昕、张伟、张律、邓佳勇,要团结一心,肝胆相照,有福同想,有难同当,在西湖也要活得有脸面才行,加油努力吧。。。 有时候觉得自己像个小孩一样,傻的`天真;又有时候,发现自己像个小大人样,懂得很多一样,可我真的懂道理,但就是没行动,没目标,亲爱的你给我说说好吗?我也快18了,也是要长大成人的人了,该为以后着想,努力奋斗了,张昕,你给我努力啊!别让人家看不起。。听见没有???

《水浒传》随笔10

  忙着忙着,文字便落下了。这会儿终于找着个空档,却不知道要写什么。这几日雨下得猛,衣服洗了不干,人似乎也沾了些潮气,有几分无精打采。或许,是有几分疲乏了。工作的疲累,人事的疲于应付。人们常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确,无谓的人事还是得去应付!

  反思己身,又觉得这些个麻烦其实是自招的。一个巴掌拍不响,有些事情真的不必较真。凡事太用心,那便太累了。昨儿个看电视剧《水浒传》,剧情刚好演到宋江放走高太尉,林冲急怒攻心当场吐血。当招安喜乐响遍整个梁山的时候,林冲含恨而去。宋江是称了心了,可却生生害死了林冲。宋江并非无情之辈,只是两相权衡之下,他更愿意牺牲兄弟情谊,去实现他所谓的梁山夙愿。他跪爬在林冲的床前失声痛哭,或许也是觉得愧对兄弟吧。事已至此,他又能怎么办?

  人生,总在进退维谷之间。《水浒传》中,我一直不喜欢宋江。他的拳拳报国之心确实可嘉,然而,招安就真的是梁山众人的心愿吗?我知道,花和尚鲁智深便不愿意,行者武松也不愿意。庙堂和江湖,相隔的岂止是一片水泊?正如鲁智深所言:成了朝廷的人,便真能看得见朝廷了?

  宋江以己之心度梁山众人之心,不免南辕北辙,可他的用心也是好的。他想为众人除下匪寇的恶名,他想让众人博一个千秋美名,无可厚非。奈何,奸臣当道,吏治不明,皇帝也是昏庸之辈,他们又能建什么功立什么业呢?征方腊,是高俅所说的“以匪治匪”,又算是什么功业呢?征辽倒是真正的建功立业,可惜,到头来一杯毒酒尽余生!

  梁山好汉,从林冲开始,去了一个又一个,得善终的又有几人?如果招安真的'是康庄大道,那么人人都该有个好结局才是。奈何,事与愿违!看着那些个好汉或死或伤,不免叫人唏嘘!作为头领的宋江,自然有着无可推卸的责任!

  就说那黑旋风李逵吧,对宋江那可是掏心掏肺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铁杆粉了。到最后,宋江怕李逵毁了自己一世英名,给了他一杯毒酒。人有选择自己生死的权利,却没有帮别人选择生死的权利。李逵何辜,要这样送命?

  人性都有自私的一面,作为梁山头领的宋江也无法抛开自己的私心。如果他不是梁山头领,他便可以随心所欲。然而,他是。那么,他是不是应该听取所有人的意见?既然有人不愿意招安,那为什么不能听其自便?

  当初红红火火的梁山,只落得断壁颓垣。当初路见不平一声吼的好汉们,或死或伤或出家。宋江,是不是该负起责任?时势如此,那些真性情真英雄又哪里能长久?换了我,可能也不会比宋江做的更好。时也,势也,命也,奈何!

  到最后,我又觉得不能轻易责备宋江了!因为可能我们也做着同样的事情,也在自私着,也在矛盾着,也在痛苦着,最后都无奈于现实,屈服了,将就了,成为了自己最不屑一顾的对象。

  花自飘零水自流,生活亦如此,倒不必有那么多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水浒传》随笔11

  《水浒传》讲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个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完全书,忠、义二字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忠,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欺凌,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义,包括了两个方面:一百零八个好汉为兄弟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这是义;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是义。要无愧于“义”字,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要有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能做到“义”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义”字,为了真理就可以奋不顾身了。一个不信奉“义”字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除了敬佩故事中体现的忠、义二字之外,我对故事中的`一些情景还略感不仁。武松,他为兄报仇,杀了嫂嫂与西门庆;还有他血溅鸳鸯楼,把气撒到了别人身上,连看马的也不放过……毕竟是一条人命,人的生命是多么宝贵啊,即使他嫂嫂做了出轨的事情,也不必用性命以偿吧。还有那看马的老头与武松无怨无仇,有这样滥杀无辜的必要吗?

  故事里体现的忠、义二字固然可歌可泣,但是,在现在的法制社会里,像武松那样凡事用武力解决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因此,由于时代的变迁,我们只能用欣赏的角度去看这本书,万万不可盲目地学习其中的处事方法。

【《水浒传》随笔】相关文章:

水浒传的经典句子09-30

水浒传的句子11-04

水浒传作文09-06

水浒传语录01-29

水浒传摘录的句子11-07

《水浒传》经典故事12-19

水浒传作文【合集】01-05

水浒传阅读心得02-09

水浒传人物赏析01-12

随笔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