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百文网手机站

教育随笔——慢教育还孩子一片自由天空

时间:2022-10-28 16:49:03 随笔 我要投稿

教育随笔——慢教育还孩子一片自由天空(通用6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说到随笔,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随笔最重要的是是表达出作者的意图,传达心情、感悟、观点...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那么,什么样的随笔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育随笔——慢教育还孩子一片自由天空,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随笔——慢教育还孩子一片自由天空(通用6篇)

  教育随笔——慢教育还孩子一片自由天空 篇1

  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短短的几句话间充满了教育的智慧,教育是慢的艺术,面对孩子,我们需要从容的等待,在孩子身旁陪伴他静静的成长。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这是一项慢速作用的过程,孩子的世界有着成人不能理解的模样,而要想很好地观看这个世界里的风景,“慢”是最为重要的,慢慢地等待。

  一、慢教育的概念

  张文质先生说过: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中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陶行知曾说:让真的教育成为心心相印的活动,从心里发出,打到心灵深处。

  做为一线教育的教师,我清楚的知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背后所包含的教育理念,遵循学生发展的规律,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遵循教育本身的规律,而慢教育则是恰到好处的强调了这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正如卢梭所强调的,教育必须依照儿童的内在自然的发展秩序,以儿童的内在自然为依据使儿童得到发展。叶圣陶也曾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是的,工业产品没有生命,农作物则不然。受教育者是人,人是有生命的,人的成长就像植物和动物的生长一样,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点,有他自身的规律。教学应该是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思考的过程。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二、慢教育的现象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生存压力不断加大,教育的步伐也在不断的突飞猛进,为了不让学生落后,老师不肯“慢”导致的结果使得教育教学的内容不停的加大容量,加快节奏;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不愿“慢”,于是从小就给孩子承担各种兴趣班、补习班的压力,生怕自己的孩子比别人慢一步,这种现象从幼儿园就开始形成了一种风潮,经常有家长离园时间早早的就来到幼儿园将孩子接走,去上一些舞蹈班、美术班、少儿英语班等等各种兴趣班,而很多时候,家长自以为煞费苦心的为孩子考虑,却不曾真正的问过孩子到底喜欢什么?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在上兴趣班,那些什么兴趣班都没有学的家长们也按耐不住了,纷纷来咨询老师:“我想让我们家的宝宝上个兴趣班,学什么合适呢?”孩子们之间也会交流,有的孩子很自豪的说我在舞蹈班学会什么什么舞蹈?有的孩子则会愁眉苦脸的跟老师说:“我今天不想画画了”,孩子们的确多才多艺,但却并不享受自己的爱好。“因为这些夺走了他们玩乐的时间,可以看出很多时候都是家长们的一厢情愿,将自己的梦想或是爱好强制的灌输给孩子。

  大家总会认为“快”比“慢”好,从而无视孩子的成长规律,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很具体地列举了各个年龄段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目标,例如3—4岁的幼儿能双脚灵活交替上下楼梯,而4—5岁的幼儿则能以匍匐、膝盖悬空等多种方式钻爬,5—6岁的孩子就能以手脚并用的方式安全地爬攀登架、网等,如果我们让孩子三岁开始学轮滑,其实孩子的骨骼并没有发育好,轮滑会伤害到身体。太早学芭蕾也是一样,对孩子的骨膜等等都是挑战。就好比过早的让孩子学习绘画的技巧,即使你告诉了他,大海应该是蓝的,太阳应该是圆的,无形中遏制了孩子的想象力,更是一种时间上的浪费。

  三、实施“慢教育”的策略

  (一)让孩子慢下来,在蹒跚中享受童年

  说到童年,脑海中出现了一个画面: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的叫着夏天,草丛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长大的童年……”孩子的童年应该是无忧无虑,天真快乐的。

  作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导着,我们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尽情的享受自己快乐的童年时光,而不是嘴上说着为孩子的未来着想,心里是为了跟风攀比,逼着孩子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

  “玩”是孩子的天性,我庆幸我是一名幼儿教师,在幼儿园里我看到了孩子们童年最欢乐的时光,在这里,孩子们没有作业的负担,没有分数的压力,有的是和同伴分享玩具的幸福,和老师共同玩游戏的快乐,孩子们有权利享受自己的童年,最为老师,我们应该做的是“寓教于乐”,将认知、情感、技能技巧溶于游戏之中,让孩子在游戏中成长。做为家长,更多的是静下心来观察,耐心的倾听孩子的心声,培养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情的能力,让自己做自己想做的,想自己所想的。

  (二)让教师慢下来,在耐心中等待成长。

  真正的园丁是不会在意花开的时间,他们知道每种花都有自己的特点,只是开花的早晚不同。如果你家的花到了冬天还没有开放,也不要着急,没准他是一棵铁树呢!

  经常听到老师在组织幼儿一日生活活动时会说:“某某小朋友,你快点喝水,喝到现在还没喝完”“你都这么大了,还不会自己提裤子吗?”“小朋友都吃完饭了,你快点吃”,“这个圈圈都跳不过去,你别跳了”殊不知当你慢下来听才知道,这个没喝完水的孩子,他今天喝的是第二杯水,不会提裤子的小朋友今天衣服穿的很紧,而他已经很努力的提上了最里面的一件裤子,饭没吃完的小朋友今天的饭菜是他最不爱吃的菜,为了不让自己挑食,他慢慢的在吃完,不会跳圈圈的小朋友,是因为骨骼发展慢。我们口口声声说着孩子成长慢,做事慢,却不愿停下来听听孩子怎么说,孩子的手还很小,别要求她可以把衣服叠的整整齐齐,孩子的腿还很短,别要求他可以跳的比你高,跑得比你快,孩子的年纪还很小,请多给他们一些时间去慢慢的观察这个奇妙的世界,孩子的感情还很脆弱,请多给他们一些呵护和爱。孩子是一个未发展成熟的人,他在慢慢成长,我们需要陪着孩子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快乐,慢慢地等待孩子成长。

  教育孩子不要太担忧、太着急,不求一时的速度与效率,不以当下的表现评断孩子,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慢下来才能让孩子发现最好的自己。

  (三)让家长慢下来,在期盼中收获幸福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孩子,是慢慢养大的,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需要父母细腻的呵护和理解,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和孩子一起,走过他孩提时代和青春岁月,虽然,也有被气疯和失去耐心的时候,然而,孩子却在不知不觉中向我们展示了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孩子的视角是独特的,家长又何妨放慢脚步,把自己主观的想法放在一边,陪着孩子静静体味生活的滋味,倾听孩子内心声音在俗世的回响,给自己留一点时间,从没完没了的生活里探出头,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孩子,更是让我们也从中收获到了幸福。

  作为家长,不吝啬给孩子表扬与奖励,多用鼓励的话语激励孩子,只有你的自信与满足,才能带给孩子肯定,给予他们成长的动力。

  ()慢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

  孩子,你慢慢来。你独一无二,与众不同,你有权以自己的思想主宰成长。

  孩子,你慢慢来。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成熟需要时间。小神童和小超人的人生,并不样样领先。

  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长跑,是一场马拉松——马拉松从来没人抢跑,因为绝不会“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孩子,你一定要慢慢来!

  “慢教育”是顺应“生命教育”、“幸福教育”的教育理念,关注心灵与心灵的触碰,在看似闲适散漫的步调下,追求浸润生命、丰富心灵。

  在教学中,当老师的微笑让孩子们得寸进尺的时候,当老师的“好脾气”让孩子们有恃无恐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会生气、会呵斥、会惩罚、会指责、很难再保持优雅的风度,这时我们的负面情绪会传染给孩子,从而让孩子对我们失去信任,对学习失去兴趣,这时候,慢下来会有额外的发现。曾经带着孩子们上手工课《折纸飞机》,我讲授完了方法以后,孩子们纷纷自己动手折起来,一会儿时间能力强的孩子已经折好了,纷纷在想在班里放起飞机,还有很多孩子没有折好,这时班里已经无法安静下来了,有的孩子想试试自己飞机能不能飞起来,有的孩子很想试试可是却不敢,为了给没有折完的孩子提供一个安静的空间,同时满足折好的孩子放飞飞机的欲望,我就把自己折好的飞机放飞到教室外面,孩子一看我的飞机飞到外面去了,全部瞪大眼睛看着我,这时我告诉孩子们:“看老师的飞机飞到外面去了,教师的空间太小,空间流动差,飞机飞不起,而且还会影响到其他小朋友,你们想到外面去放飞机吗?”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愿意,于是我让每个孩子拿着自己的飞机跟着我一起到操场,在偌大的操场上,孩子们玩的很开心,不停的在探索着怎样才能让飞机飞的更高更远……

  看到孩子玩的不亦乐乎,更重要的是那些想尝试却又不敢尝试的孩子给予了他们一次尝试的机会,每个孩子在探索中玩着,在快乐中探索着,给我更深的感触就是耐心、敏感、克制、及清醒的边界意识,是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同时还有乐观的态度、临场的智慧。

  因为我们需要给教育找一个生活的原点,一个探索的源头,一个快乐的场所,时刻保持着从容的心态去面对教学中出现的意外。

  教育随笔——慢教育还孩子一片自由天空 篇2

  近期翻阅了张文质先生的《慢教育》。我细细地品味着慢教育的每一个实例,我深深地感到每一个实例都在向我传递一个看似平常却蕴含深意的教育哲理。

  教育是慢的艺术。张文质先生这样阐述: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时候我们简直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有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视、发现的过程。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耐心、敏感、克制、清醒,同时要有乐观的态度,积极恰当的临场智慧。

  教育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是教育的大忌。正如德国哲人所言: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生命活力与精神灵魂的教育需要耐心、宽容、细心……

  以“慢”的心态对待教育,陪着孩子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成长的快乐,慢慢地等待长大,何尝不是一种睿智,一种气度?在“慢”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保持充分的从容和宽容,慢慢地等待孩子的思考与幼稚,慢慢地感受孩子的挫折与成长。老师要拥有足够的童心与细心,慢慢地听孩子讲故事谈理想。同时要学会真诚的欣赏与体验,慢慢地表扬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慢慢地和孩子一起品味纯真的快乐童年。

  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

  我很欣赏书中的这段话:“要把教育当作一件事来做,一个人一辈子只能做一件事,一件事也不一定能做好,重要的是尽力去做,而且从具体的小事做起,做一件就是一件。”从今天起,在教学中,我会“慢一点,再慢一点,放慢欣赏的脚步;等一等,再等一等,等到迟来的花开。”

  教育随笔——慢教育还孩子一片自由天空 篇3

  《慢教育》这本书既有理论色彩,又有人文风采。朴实平和的资料中充盈着深刻的哲理,从而给人一种独特的享受。“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俗语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教育是一种等待的艺术,再好的教育也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这也决定了她特有的“行走姿态”——慢一些,平稳一些。

  “让真的教育成为心心相印的活动,从心里发出,打到心灵深处”(陶行知语)。我们的教育应当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有刻骨铭心的经历,学生在和同伴、教师的交往中能体会到欢乐,有自己施展才华的领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所以,需要放慢教育的脚步。

  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孩子慢慢地走,尤其是那些淘气的孩子、理解新事物迟钝的孩子,教师就如一个母亲应对蹒跚学步的婴儿,站在他的对面,微笑着耐心地看着他,等待着他迈出第一步,哪怕是摇摆的,哪怕是瞬间的跌倒,允许他失败,给他鼓励,给他目标,吸引他向前,一步,两步,从摇摆到平稳,从磕绊到连续,从害怕到从容。在不可预知中,慢慢地感受成长的喜悦,慢慢地等待着孩子成长,何尝不是一种睿智,一种气度

  我们此刻需要把自己从“效率至上”的机械运转及由此带来的精神困顿中解放出来,进入“慢”的教育情境中,恢复教育本来的“慢”性。“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教育是崇高的事业,任何功利和浮躁只能与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我想,放慢自我教育的脚步,少一些浮躁与功利,多一些耐心与平和,这也是教育成功的途径之一!

  教育随笔——慢教育还孩子一片自由天空 篇4

  张文质的《慢教育》一书提及了“等待,耐心,从容,宽容,期待,悠闲,幽雅,细节”这些关键词。实质上这些都是我们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所要培养的姿态和心态。慢,需要平和;慢,需要细致;慢,需要耐心;慢,需要宽容。让我们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孩子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快乐,慢慢地等待孩子长大。

  但是,我对书中的这段话兴趣较大,它谈到:“我们所以迷惘,是由于我们不会思考了;我们所以不会思考,是由于我们储存的‘知识’不足以解决或更好的解决问题了。最有效的办法,是重拾书本,更新自己,与时俱进。”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但能帮助教师读出教育的知识,读出教育的思想,而且更有利于指导者更新思维,向外了解世界,向内了解自己。21 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老化加速,社会变化急剧,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拥有足够的知识,而需要终身学习。

  古今中外,关于“阅读”留下了不少佳句。中国谚语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谚语说明,只有在书籍之中才能获得尊贵。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一条重要的建议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总之,读书,有千万个理由。但是,在当下的教育中,教师们疲于应付琐碎的教育教学事务,有心读书的教师在逐步减少,学校图书馆的藏书成了摆设;即使是读书,也仅仅是教学用书、考试辅导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试问,教师如果不读书,还能去“教书“吗?因此,每一位教师要想真正成为有思想的教师,那就去读书。如果作为一名领导者或中层干部或是带教的指导教师,要想对其他老师或徒弟起到专业引领的作用,必须是高屋建瓴,用阅读的方式来拓展思路,更应该把读书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树立榜样的作用。

  教育随笔——慢教育还孩子一片自由天空 篇5

  《慢养,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读这本书,看一眼题目我就喜欢上了,因为这和我最近悟得的道理是相同的,再看了序,觉得有许多想法不谋而合的,一路读来亲切而感动,所以迫不及待要读完,再推荐给周围的人。培养孩子自信、沟通以及跟别人相处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家是一个很奇妙的地方,有人在这儿得到爱,有些人却得到伤害。父母们给孩子爱的时候,应该想想,你给孩子的是控制、伤害,还是真正无怨无悔的爱?爱,是慢慢‘养’出来的……”黑家培养孩子的方式真的很令人吃惊,不过冷静下来也令人佩服。

  读到其中描述黑立国时最令我感叹,看看他做的那些事,哪里仅仅是调皮捣蛋就可形容的啊,简直不可思议,简直就是品质低下,就算是父母能容忍,但内心也必定会对这个孩子忧心忡忡,从而可能就会处处小心翼翼地另眼看待。把鞭炮丢进草堆、想把火柴丢进汽车的汽油里(好险没有酿成大祸),扮演怪盗,在卖场“偷”手套……哪样事情不值得引起父母情绪上惊天动地的反应,可是父母却并没有给他贴上坏孩子的标签。若是我们平常人一定会觉得这个孩子思想有问题,道德品质差之类的,你看故意捣乱、搞破坏,还想着“偷”东西,这不是有问题吗?可是谁能想到其实这样的孩子仍然是非常有爱心的,在大人眼里孩子的那些错误,其实并非是大人心里想的那样坏透到极点,他们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其实他们并不坏,他们还有很多的可塑性的。

  就像立国自己所说:“当我们做错事时,其实自己心里不是不知道,但是若是遇到有人用训斥的方式来责备我们,那只会激发我们的防卫心理,我们反而死不认错。”“一个孩子一生的环境,每个人对待他的方式就是这个小孩世界的自然规律,也会影响他的一生,他的`世界是充满美好还是充满仇恨与怀疑,都是通过和周遭环境互动得来,从这个角度看,父母跟子女的很多互动,老师和孩子的许多互动,都不能那个太低估对孩子的影响力。”

  还有就是立琍,爱追潮流,青春期化妆,交各式男友,真是让人难以接受,妈妈在屡次劝说无效之后,便干脆主动带孩子到医药商店去买药妆给孩子化妆,因为既然她喜欢这样就尊重她的选择,与其随她瞎用化妆品损害皮肤,干脆母亲主动指导购买不至于对皮肤伤害大的化妆品。无法想象父母能用这样的态度和方式来面对,我真的好震撼。

  青春期的孩子可塑性还是很大的,很容易就会走极端,做父母的一定要把握好度。现在我们很多老师父母常常抱怨孩子没有责任心,责怪孩子,现在我终于明白,不是孩子没有责任心,而是父母老师剥夺了孩子责任心的担当意识,什么事情都被安排得好好的,什么事情都必须按长者的意思来,孩子没有个性,没有了自主的权利,谁还能担当?孩子被要求不可以尝试,不可以犯错,没有这些宝贵的经历,谁又懂得去担当?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很多错误是必不可少的,那些是他们该去经历的成长。其实责任心和担当意识就是被家长们剥夺了。“希望孩子长大后拥有一个自由的灵魂,那么就要放弃很多世俗的标准。希望孩子未来有责任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话,那么我们必须给他机会,让他去思考、作决定,并有机会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信任孩子、相信孩子非常重要,也因为有父母的信任,他们会更诚实而负责任。”

  都说“美国的教育就像是在挖矿,把孩子切、割、磨变成一个宝石,就像许多拿到诺贝尔奖的杰出学者一样。而欧洲的教育就像种花,教育人员做的是浇水、加肥料,让种子变成它本来的样子,无论是玫瑰、康乃馨、山茶花,他们都会细心呵护,让每一株花朵都有自己独特的模样。台湾的教育是塑料工厂里头的射出成型,要求个个一模一样。”听了这些生动的比喻之后,我不禁想起我们身边的教育呢?我们属于哪一类教育?

  我感觉我们是特别爱走捷径的教育,为分数急,为一切想追寻的结果着急,而失去慢慢等待,慢慢享受过程的耐心和体验。今天早晨晨会课时,我还对小孩儿讲,生命就是享受过程的一次体验的旅程,否则谁的目标都一样——死亡之旅,那么人生还有什么意思!一心只盯着分数,从小学开始就完全盯着分数看,完全不顾孩子热情兴趣爱好,即便是学个兴趣班那也很明确地功利性,孩子所有的生活就只有分数、作业、学习、培训班,这也是为什么孩子一旦离开了校园就没有人再愿意碰书本的缘故了,因为从小对书本的热情已经被消磨殆尽了。我们的教育完全是只注重灌输结果的教育,完全没有任何的沉淀,关键是只要把结果告诉孩子就好了,孩子呢,掌握了这一结果也就万事大吉了,所有在学校的学习对今后人生路几乎很少有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读书无用论,其实不是读书无用,而是我们的读书方式出了问题,而是我们的目标和观念出了问题。很多人都知道分数真的不重要,却不知道分数真的不重要在什么地方,而且有时候也是飘摇不定,嘴上大喊分数不重要,可是手上践行的却是分数之上的实际。

  其实我觉得并不是不要分数,不要学习,不要那些兴趣培训,而是在这一切的学习过程中,慢慢地体验过程,慢慢地培养引导性格和态度,慢慢地获得情感的体验,在收获结果的同时,过程中的那些生命的体验和成长比结果更重要,这就是我们本末倒置或是方式方法错误的根源,并非我们不要那个结果或是那个分数,而是我们会有更好的方式更慢的态度来收获那个结果。不求一时的速度与效率,不以当下的表现评断孩子,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

  “慢养”,并不代表放任孩子,而是能够给孩子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中成长,找到最好的自己。如此,家,就是孩子生命力的来源,家才能为孩子的人生加分。孩子在长大过程中有许多变量和条件,没有一个道理放诸四海而皆准。慢养,可以让父母找到相信孩子的力量,孩子可以发现最好的自己。

  这几年,我现在一直觉得孩子的成长就是应该不断地犯错,一直不犯错的孩子真的值得人担心,犯错的孩子说明他正视自己的内心,有个性,犯错不可多得的人生经历,更是难得的成长经验。很多时候有些事情我们虽然已经认识到了,但是还只是停留在理论状态,有可能连潜意识的观点都没能改正过来,更不要说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了。不过我觉得自己有一点进步的就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镜子——孩子身上的每一个我认为比较重要的习惯问题,我都拿来照照自己,这些问题从我身上而来吗?

  教育随笔——慢教育还孩子一片自由天空 篇6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耳熟能详的话不就在告诉我们教育是慢的艺术吗?

  张文质老师曾经详细描述到:“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有时候我们简直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有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我们也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保护和帮助他。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经常,我们要等待一个儿童的成长:他智慧的觉醒,力量的增强,某种人生信念与价值的确定;他需要你对他这个具体的人而给予的帮助,即温情的理解,真挚的同情,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也许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耐心、敏感、克制、清醒的边界意识,同时要有乐观的态度,积极恰当的行动能力(一种临场智慧)。”

  当他提出这个观点后,很多人都提出了质疑,因为今天这个时代确实是泥沙俱下、万马奔腾的年代。有人认为教育不可能有慢的耐性,更不可能有慢的境界。但是张老师认为:好的教育肯定是慢的,这里的慢指的就是用人性的方式,针对各不相同的、具体的个人,有足够的细致、耐心与充分的教育意识。这样的教育在我们任何人看来,或许都会觉得都是一种理想中的教育,但我们应该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情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道什么是真正好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更多的时候体现的是“严厉、急躁”,是“狂热、粗暴”,是“不宽容”,是“麻木、冷漠”,以至于消极、懈怠到极度沮丧,因为我们早已失掉了作为教师的那份光荣与自豪,也悄然失落了作为教师所必须的教育精神。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已失去了太多,教育早已被功利化稀释得面目全非,我们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只是我们都不愿面对。

  慢的教育也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来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学习,这种“慢”也是需要智慧的。而张文质老师提倡的这种“慢教育”才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就是以智慧主导下的耐心和爱心让孩子们接受最好的教育;就是帮助每一个人获得成熟和自由,使生命绽于爱与善良之中。

  朱熹说:“做事情要宁浅勿深,宁小勿大,宁下勿上,宁近勿远”,强调“要从我们能够做到、能够改变、能够尝试的地方做起。”尤其是处在教育改革前沿的教师更应该时时反省自己的教育行为,克制愤怒,学会耐心与期待,或许这样的慢能使你琐碎的工作变得优雅起来,虽然明知这优雅有着理想化的色彩,但是教育者本身不就是理想主义者吗?

【教育随笔——慢教育还孩子一片自由天空】相关文章:

教育随笔-给孩子更多自由08-04

教育随笔-给孩子自由空间08-04

教育随笔-放飞农村孩子眼中一片天空08-04

教育随笔-耐心慢读孩子这本书08-08

教育随笔-应该教育孩子08-04

幼师教育随笔放手让孩子们自由画画09-30

教育随笔-成长需要慢节奏09-23

教育随笔-霸道孩子08-04

教育随笔-尊重孩子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