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随笔:山还是树?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说起随笔,大家应该都有印象吧?随笔最重要的是是表达出作者的意图,传达心情、感悟、观点...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想要学习写随笔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师随笔:山还是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近两日在准备《与朱元思书》的时候,有一个问题令我疑惑,又不知如何处理。
文中第三段有一写山的句子,很经典“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大部分资料上都将“负势竞上”之后的句子理解为“(山峦)凭借着地势竞相向上……”,然而我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时,是这样理解的“(山上生长的树木)凭借着地势竞相向上生长,相互比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争着向高处,直插云霄,众多树木在一起形成了山峰的样子”。而且我个人认为这里理解为树木,与后文“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是相互呼应的,更能体现作者高超的'写作水平。而理解为山峦,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的句子中间插一句对树的描写感觉有点突兀;后面“千百成峰”也有点无法理解,本身就是山了,之后又形成山峰是什么情况。
但是我发现网上查到的资料中虽有和我持同一观点的,但更多的是理解为山峦,并且几乎手头的所有教辅都是将之理解为山峦,更重要的是课下注释上也是这样写的,因此就注定在实际教学中,我要将这个地方按“(山峦)凭借着地势……”来讲,可是这又与我自身的理解相矛盾,讲的时候不免会不够笃定。
我试着按课下注释上的解释去揣摩、理解,慢慢感觉按照写山时“以动写静”这种手法也可以理解,这次的问题算是大致解决了。但是语文本身就存在着一些不确定性,理解上存在着个体差异,如果以后在教学中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应该如何处理呢?
【教师随笔:山还是树?】相关文章:
是花还是树作文01-12
教师雁荡山讲座培训随笔07-17
《采山》小学音乐教师的反思随笔07-20
山的那边随笔07-30
字库山的随笔08-08
山那边随笔06-01
温柔的树随笔07-17
照片树随笔06-27
树的心声随笔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