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随笔》读后感合集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培根随笔》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培根随笔》读后感1
<培根随笔>是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着。这位被马克思称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的科学家,出生于豪门,自修获得律师资格并步入政界,几经波折后成为了国家重臣,最后又因一桩受贿案被国会弹劾去职。<培根随笔>主要讲叙培根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态度和想法。本书的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对于各种方面的内容培根都写出了自己的想法,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培根的人生态度和处事方式。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论友谊>。他在这篇随笔中写到:“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在我们的生活中,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角色,他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份色彩。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朋友是一个可靠的支柱,让我们可以得到依赖;当我们跌倒时,朋友是一枝拐杖,扶助我们站起来,并告诉我们:“从哪里跌倒就从那里站起来!”当我们做事想半途而废时,朋友是一本备忘录,提醒我们一定要坚持到底;当我们获得成功时,朋友是一本字典,教我们下一步应该怎样做,且时刻告戒我们“胜不骄,败不馁”。朋友是可以倾诉、可以依赖、可以寻求帮助的人,我们应该珍惜身边所有的朋友,他们不仅是一种角色,他们还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在这五十八篇随笔中,我们可以看出各有各蕴涵的深远意义,而且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一个好学深思的读书人,往往是一个才情并茂,文采飞扬的人。而培根正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随笔展现了他的文采,展现了他的人格,也展现了他的论点。我们可以将这本书读多几遍,必定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培根随笔》读后感2
一本《培根随笔》,穿越了数十年的58篇短文,语言真实朴素,却完美的概括了“生活”二字,一切生命中的旅程,都会在书中得到答案,每一个字都在闪耀着智慧与理性的光芒,闪耀在人们心中。
文章短小,却是将冗长的文章精炼,提出精粹,在政治角度上,对生活中所能遇到的一切进行解剖,分析。而他谈论的,不仅仅是正面的,还有一些负面的,潜藏在内心深处的,需要我们自己去掌握、控制的东西。不过对于它们,我们应该去正视,而不是压抑在内心。培根是位伟大的学者,他用如此短小精悍的文章,就将一切完美诠释,所有文章几乎句句是金,都可以独立出来成为新的格言警句,无不体现出培根的风采。
在这些文章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是《谈友谊》。文章开头便将没有友谊的人视作孤独的野兽,是与世界格格不入的人。我们将朋友当成是可以交换心声的人,这才是真正的朋友,当你收获了友谊时,你才真正远离了孤独。培根认为友谊的一个主要成效就是宣泄各种激情引起的心中的憋闷。非常直率的说法,没有一点花哨,但对于我们这些热血青年来说,我们都会和真正的朋友们一起同甘共苦。我们不一定有一样的地位,一样的生活;但我们可能会有相同的目标,相同的兴趣使我们走到一起。可我们为何如此呵护这一份友谊呢?周国平曾经写到“人人都是孤儿”“我们偶然的来到这世上,有必然的离去。正是因为这种根本性的孤独境遇,才有了爱的价值。”同样的,对于友谊,更是两个偶然的碰撞,就更值得我们去珍惜。所以找到一个知音朋友,才需小心谨慎。我们要将朋友当做明镜映照自己,如果能找到你自己有“衣冠不整”的地方,你就应该整理好。
没有朋友就是一种食人的生番。所以,把握好机会,找到自己!
《培根随笔》读后感3
论翻到《培根随笔》的哪一页,我们总会很容易地发现有不胜枚举的名言警句。细细地品读它们,又感到眼前豁然开朗,心旷神怡;合上书本,更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从这一篇篇短小精悍的随笔中,我们能够汲取到一位伟大的哲人的思想精华。
“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时常想起培根的这句话,这是他对不同人的求知目的做出的总结。随意翻看一本杂志或许会博得我们的会心一笑,但看过之后却仿佛一无所获,这个时候,求知便只是消遣。
学得一知半解的时候往往成为我们最爱卖弄的阶段,但即使并没有深入学习,却也能够让我们做足表面文章,这个时候,求知就像是给自己穿上华丽的外衣,但是我们的内在是否充实却不得而知。
只有当我们学得知识的精髓,并能够对它驾轻就熟的时候,知识才会成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它是我们的一部分,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我们的动力和指南,这时,求知无疑是增长了我们的才干。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每当松懈的想法涌上心头,就会听到培根用略带讽刺的语气对我说到这句话。我们学习,是为了消遣?是为了装饰?还是为了增长自己的才干呢?
培根的一生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培根的随笔集,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位人生的导师,每当我的思想陷入迷局之时,总能为我点破玄机,柳暗花明,又见一村。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培根随笔》正是像这阶梯一般,破除一片又一片的迷雾,引领着人们向真理进发。
《培根随笔》读后感4
虽说已经初秋了,雨也不断,但是夏日的余温仍存,有时走在街上还能从地上看到从树叶缝隙中倾泻出来的阳光,淡淡的,斑斑驳驳。有一种东西呢,只要你体验过了,就一直存在于你的脑海中,比如这夏日的阳光。
读完《培根随笔》感觉也是如此。一条条短小而精湛的短句,一段段富含深意的小文章,让人记忆犹新。
”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多么优美的一个比喻,恰到好处的指明了读书的重要性,这是一个思想的传承,把前人的知识与经验以书本的方式完好的留给了我们,同时,培根也通过这种方式把他的思想和精神传承给了我们。
”一个机敏谨慎的人,一定会交一个好运。“首先这是一个肯定句,也可以这么说,如果我们做不到机敏谨慎就不一定能交到好运。这是一个看待问题的特殊角度。通常我们会说到倒霉与幸运,其实倒霉也就是说你根本就不够机敏谨慎,这句话就清楚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毋容置疑。
这是两个例子,这是培根的随笔,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他用他短小简洁的句子直接诠释了许多我们难以去理解的道理。
这是一本指导我们一生的书,它积极向上,从论人生,论学习,论书籍,论修养,论科学,论道德,论友情,论智慧,论时间等多个方面告诫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人生,面对困难的时候还能够做到最好。这是我们无法靠自己浅薄的知识和经验就能获得和理解的,也不是我们能够想出来的。
不过知识经验容易得知,却不一定能够化为己有,能够真正坚持下来,积极向上是很难得,成败与否就在于你是否能够忍得下来,熬得过去。
但愿我能够坚持的下来,敬爱的培根先生,让我从时光的缝隙里能够有资格与您的精神相遇吧。
《培根随笔》读后感5
前两天读了《培根随笔》后,我才发现了另一个与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他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与对困难决不轻言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
我恍然明白:“噢!原来还有这样一个培根!”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论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开这文章中写的都是美、德兼备的男性帝王不说,这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它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展开评述。“善犹如宝石,以镶嵌自然为美;而善附于美者无疑最美,不过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须气度端庄,仪态宜人。”不错,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内涵,光有外表,只是一个躯壳,行尸走肉,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美丽呢?所以,人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
读完这书后,我忽然想起,人是没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个人的理想与信念不同,当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梦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别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来评判他人。况且人是有两面的嘛!应多看看别人的优点,吸取精华之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为将来漫漫人生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建造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如同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培根随笔》读后感6
当我看到《培根随笔》的时候我一开始以为《培根随笔》这本书会是一本十分无聊的.书,但我在不经意之间带着无聊的心情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却因这本书中真实存在的美而认真的将这本书读完了。
《培根随笔》为英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学家的弗兰西斯·培根所著。《培根随笔》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思想家》、《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论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论美》中培根说:"在美方面,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式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让我又一次深刻的知道了相貌的美不是真正的美,心灵上的美才是最真实的,最高尚的,最高雅的。这一篇随笔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可是,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心灵上的美像是埋在土里的未发芽的种子,不管埋得多深,有多少的土都不可能不发芽,不成长,不开花,不结果的。而那种相貌上美而心灵不美的人就像是在土里埋了一个定时炸弹,不管在上面加多少的掩盖,在不定的时间一定会突破图层,将满地炸得开花,令每个人的厌恶。
如今,真正理解这句话的人并不多,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建造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希望大家可以一起阅读这本书,可能会影响到自己的人生。
《培根随笔》读后感7
雪莱说:“培根的文字是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叙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刚看见这句话时,我感到很诧异,因为培根是英国的哲学家、思想家,在我的想法里,对哲学家的认真并不是很多,更不要说是像培根这样的大哲学家,他的随笔我究竟能看懂多少呢?
打开书后,我发现自己都明白,明白书中的内容,对一件事物的看法,原来有这么多角度呀,并不单单只是自己所认为的两个角度。像论嫉妒,在我所理解的范围内,只认为嫉妒之心不可有,因为它会摧毁一切,但从没有想到过,嫉妒也是一种动力,它会使我们主动去学习自己有缺陷的地方,变得使自己更强大,用更多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人生。
旅行,单单说这个字眼,我的脑海只有玩耍和休息,现在旅游更多的只是累,而不是享受,但我们应该享受游玩的过程,了解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明白这个地区的优势及劣势,这样做才是最有意义的旅行,似乎自己在这儿生活了几年了,但事实上,我们却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活书总比死书学的快吧!
《培根随笔》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拟人句及比喻句,使内容更加生动,更加耐人寻味。其中还包含着众多的名言,这些名言都能穿透事件的表层,直指人的灵魂深处,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性格上的熏陶和人生道路上的指导。我认为看完这本书后,给我的启发很大,对于哲学,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明白思考问题应该从理性的角度去思考。
我相信你们看后,一定会有更多的感触。
《培根随笔》读后感8
人的一生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人生百态,岁月匆匆,在一眨眼中可能已经是花甲之年了……我们应该怎样在我们有限的人生里认清自己呢?在以前我是完全不知道的,但是当我看了《培根随笔》以后,我才发现,原来人的思想和品德是这样的……
野心,谁会没有呢?就只是多与少的区别而已。培根在书里已经说过:人的野心与抱负就像胆汁一样,能够使他积极、振奋、充满活力。人如果没有野心,就像没有了目标与动力,即使这个人有天才一样的智慧,也会是一无所成。因为前进的动力就是目标。你拥有野心,就像拥有了远大的目标一样,就因为这样,他们这些拥有野心的人就回、会为着自己的那野心去努力地奋斗、拼搏,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与目标。但是,野心太大也不是一件好事。野心太大,就会不择手段地去实现自己的这一个梦想,他们可能不会去关心别人的死活,只为的是自己梦想的实现。在古代,秦史皇就是因为想全世界都成为自己的,滥用人力,实行暴政,才会使得其灭亡。在我们现在的时代中,也有许多人因为野心而导致家破人亡。培根在书里写道:抱负远大者有三类心态。一是谋求建功立业,造福一方。二是政治欲求,争权求势。三为了物资利益,中饱私囊。凡是怀有第一种梦想的人才是真正的济世之才。
我想,我们都应该像培根说的一样,成为一个谋求建功立业,造福一方的人。现在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只为自己利益,不为他人着想的人,但是也有不少为人民着想,就像我们的老师,为人民无私贡献的警察,默默无闻的清洁工……他们都是培根说的那一种人,都是为人们默默无闻,不求回报的人。我们的社会也很需要这些谋求建功立业,造福一方的人,不仅这样,我们还需要许多拥有各种方面的人才,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和谐,更加发达!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好,更美满!
《培根随笔》读后感9
我一直以为爱情是一种美好的东西。爱的感觉是深刻而深切的,世上除了她恐怕就没有什么更值得人去亲身体验一番了。像我们这样太过平凡的人,放弃我们触手能及的,而去追求遥不可及的,那才是最最愚蠢的。超明通达的智慧应该是我的最终的追求,然而,当我确信真正的智慧不可能为普通的人获得时,我虽未放弃原由的追求但猎获触手可及的爱情,不再让我认为是庸俗和低贱的事了。当然我比谁都清楚,爱情有时就是一句咒语,一切的不详都有可能随她而来。“灾祸”“昧心的愚蠢”“被恋者奉赠的轻蔑”。我都统统接受,因为我的心永远在他们之上。培根的忠告应该记住,但爱情的美妙也决不要放过。
“爱情总会得到报偿,要么得到被恋者的回恋,要么得到一种深藏于心的轻蔑。”“人的天性中潜藏着一种欲施爱于人的倾向,如果世人不只是将爱施与某人或某几个人,那爱就会自然而然普及众生,从而让自己变的高尚仁慈。”
《谈读书》
读书有三用:怡神旷心,增趣添雅,长才益智。蛰伏幽居时读书怡神旷心,读书对高谈雄辩能增趣添雅,博览群书得来的才智会使人在需要运筹帷幄通观全局时从容不迫,并能克服经验只在处理熟悉事物时才得心应手的不足。
讲究实际者往往鄙薄读书,头脑简单者往往仰慕读书,惟有英明睿智的人才会真真运用读书。读书可使人充实。读史可使人明智,读诗可使人灵透,学数学可使人精细,学物理可以使人深沉,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读书要讲求方法:有些书可浅尝辄止,有些书可囫囵吞枣,少许重要的书则要细嚼慢咽,认真领悟。读书不可存心吹毛求疵,亦不可寻章摘句和尽信书中言论。
《培根随笔》读后感10
《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着。
《培根随笔》共五十八篇,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几百年来深受各国读者喜爱。培根学识渊博且通晓人情世故,对谈及的问题均由发人深省的独到见解。
《论美》。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令人羡慕的外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每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财富在培根看是德能底行李,不可或缺也不能丢弃,但又会对德行产生妨碍,甚至会为了它而失去或影响德行。而且财富的增长的原因,一是勤奋;二是交易公平的好名声。如果是那些不经过正当渠道来的钱,去得也会更快。还有捐款的多少和时间不应由本身的财富和生命来决定。
《培根随笔》读后感11
很多人都喜欢这个伟大的哲学家——培根,但我却不!!我讨厌这个站在贵族立场与男权视角的培根,我讨厌这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我讨厌这个拥有着功利主义思想、深谙于官场运作的培根!
不过,前两天读了《培根随笔》后,我才发现了另一个与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他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的热,对理想的追求与对困难决不轻言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
我恍然明白:“噢!原来还有这样一个培根!”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论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开这文章中写的都是美、德兼备的男性帝王不说,这则是一篇“美”的经典之作。它着重论述人应该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展开评述。“善犹如宝石,以镶嵌自然为美;而善附于美者无疑最美,不过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须气度端庄,仪态宜人。”不错,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内涵,光有外表,只是一个躯壳,行尸走肉,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美丽呢?所以,人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
读完这书后,我忽然想起,人是没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个人的理想与信念不同,当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梦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别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来评判他人。况且人是有两面的嘛!应多看看别人的优点,吸取精华之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为将来漫漫人生路打下坚实的基矗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建造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如同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不得不肯定,从某一方面来说,这是一本使人上进的好书!
《培根随笔》读后感12
培根,是英国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培根是近代哲学史上首先提出经济论原则的哲学家,被罗素尊称为”给科学研究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他一生追求真理,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的始祖,并且他也是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
培根随笔在”论真理“曾说道:”人们宁愿追求诡言,也不去追求真理的原因,不仅由于探索真理是艰苦的,真理约束人的幻想,而且是由于诡言更能迎合人性中的恶习。“其实,这只是人类的一种弱性。”论死亡“人们畏惧死亡,是因为死亡的神秘”,也正如培根所说:“伴随死亡而来的一切,甚至比死亡本身更可怕。””论逆境“人人也都处在过这种不顺利的环境中,因为相对我们或者各个层面的人来说,逆境也有助于激发我们的潜力。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与安乐“我们只有在逆境中,把压力变为动力,然后努力。”论家庭“所罗门曾告诫人们:”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父母对孩子不要太过于苛刻,应以对孩子的成长是否有利为标准。
《培根随笔》中还有许多为人所赞赏的至理名言,真理犹如珍珠,它要在阳光的照耀下才变得明亮。真理不是那种红玉或钻石,需要借助摇曳不定的烛光而焕发出五彩缤纷的色彩;复仇之心可以压倒死亡,爱情之心能够蔑视死亡,荣誉感可以使人献身死亡,哀痛之心可以使人奔赴死亡……而怯懦软弱却会使人在死亡尚未来到之前,心灵就先死亡了。还有许多至理名言,这里就不多做解释了。大部分的名言都能穿透事物的表层,引发人类的深思,并且让我们从中吸取到这些启示。
总而言之,《培根随笔》可以说是一部少有的“世界书”中的一部,这种书不是为一国而作,而是为万国而作;不是为一个时代而作,而是为一切时代而作。
《培根随笔》读后感13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她就出自弗朗西斯培根之口。作为16-17世纪一个兼顾哲学家,文学家,法官和政治家于一身的培根,用他独特的视角,洞析哲学伦理处事之道。凝聚成了薄薄的一本《培根随笔》。虽然只有薄薄的一本,但却能从中品出多种味道。它是一本交友的教科书,也可以把它看作是混迹官场的厚黑学。
在众多的随笔中,我最欣赏的一篇是《论逆境》。“顺境带来的幸运固然可贵,逆境造就的品质更令人折服。顺境的德行是节制自律,逆境的德行是不屈不挠。”这是全片中我最欣赏的两句话。可以说,这是全篇的精华所在。从这两句话中或者说全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自强不息的培根,同时也带个我诸多启示。遭遇逆境可以理解为人生的不幸,因为他给我们带来困难,挫折和痛苦;遭遇逆境也可以理解为人生的万幸,因为他给我们一个锻炼的机会,他考验人的意志,磨练人的心智。可以说,正式逆境的磨练,造就了历史上一批又一批的伟人。
这让我想起了爱迪生发明的电灯丝。一种,两种,几百种,几千种,面对诸多失败的材料,他没有选择放弃。这种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使得人类走进光的世界。
伽利略也同样如此,虽面对教会的迫害,但依然坚持“但地球仍在转动”。他用自己的生命维护了真理,在逆境中我们看到了他人性的光辉。
正是人们在遇到逆境时不同的表现,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消极的人,遇到逆境,只得叹息、报怨,最终堕落;积极的人,却能从逆境学会坚持,得到勇气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患难见真情”。这样看来,逆境不仅教会我们如何奋斗,还尽显世间的真情和美德。在我看来,遇到逆境就是一种宝贵的人生经验,如何利用这种经验,就是成功的关键,逆境的德性是不屈不挠,而逆境要教给我们的,也正是不屈不挠。可真正把逆境当良师的人,不多。
顺境容易暴露恶习,而逆境最能展示美德。
《培根随笔》读后感14
弗朗西斯·培根(1561年1月22日一1626年4月9日),第一代圣阿尔本子爵,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散文家、哲学家。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实验科学的创始人,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又是给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主要著作有《新工具》、《论科学的增进》以及《学术的伟大复兴》等。
培根12岁入剑桥大学,后担任女王特别法律顾问以及朝廷的首席检察官、掌玺大臣等。晚年,受宫廷阴谋逐出宫廷,脱离政治生涯,专心从事学术研究和著述活动,写成了一批在近代文学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部是《伟大的复兴新工具论》。
另外,他以哲学家的眼光,思考了广泛的人生问题,写出了许多形式短小、风格活泼的随笔小品,集成《培根随笔》。1626年3月底,培根由于身体孱弱,在实验中遭受风寒,支气管炎复发,病情恶化。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英国本土原来没有随笔这体裁,但由于培根写随笔的示范,这一写作形式开始在英国植根。后来写随笔的名家辈出,因此随笔成为英国文学中颇具特色的体裁之一。
随笔能充分自由地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真帅率清晰的展示作者真挚的精神境界。
向读者坦露自己的灵魂,它真实的反映了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拒绝矫揉造作,摒弃虚情假意,反对刻意为文,提倡真实再现,真切反映、真诚表达、真率为文,意到笔随,言尽而止,率真自如,不拘一格。
书中富有诗意的简短的语言,具有感染人鼓舞人的神奇力量,这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和作者发自内心的召唤本身所具有的能量,表现出了别具一格的哲理美。
此书,值得一读。
《培根随笔》读后感15
我今天读了《培根随笔》这本书。
《培根随笔》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可以说,《培根随笔》中的随笔篇篇都是精品,篇篇都值得我们一便又一便地阅读、一便又一便地细细品味。
而其中,我最喜欢的,就要数《论美》和《论友谊》两篇。我觉得,人生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友谊,所以,我特别将这篇《论友谊》读了好几遍,其中,我特别喜欢那句:“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将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种乐于孤独的人不是属于人而是属于兽的。”这句话将“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和“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旷野”这两句谚语概括起来,而且十分之精湛,令人折服。然而他在《论友谊》中的另一句话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
第二篇是《论美》,这一篇不得不说同样是一篇佳作中的佳作。美到底是什么,其实没人能真正说清。我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论未来如何,但见到一个人的第一面一定是看看他(她)的外表如何而不是立马探究他(她)的内在。培根的想法应该也是如此,但在他写的《论美》中却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的确,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
《培根随笔》十分具有哲理,希望大家读一读。
【《培根随笔》读后感合集15篇】相关文章:
培根随笔句子摘抄11-30
《培根随笔》学生读书笔记01-09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800字10-14
培根的至理名言02-16
培根的禁忌与副作用04-12
教学的随笔合集15篇03-19
随笔高中作文合集15篇01-06
军训感想随笔(合集13篇)02-12
军训感想随笔合集15篇02-10
军训感想随笔(合集15篇)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