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读书会随笔
参加读书会随笔1
最近一直在体会李尔纳老师《回到当下的旅程》中的一段话“”不管在这一刻里正在发生什么,都是神的旨意,只因它正在发生。排斥任何时刻内的发生,都是违背神的旨意。而且,当你抗拒神的旨意时,你就制造了自己的苦难。”今天参加成都读书会,深切的体会到了这个。
各种不如我愿,场地太开放,很多吃饭、打牌、抽烟、大声说话的人,快到读书会时间了,我在咖啡厅点的午饭还没做好,原来打算播放的老师的视频看来是没法播放了,参加人员不够多,组织者邀请的我所认识的一个人也来参加,我担心现场会很混乱。然后,我想起了老师这段话,我心里对神说,好吧,神,这一切已经到来,那就来吧。
然后我们开始读书会,周围桌又来一大桌谈商业的。但是很奇妙,我们没有受影响,我们很临在,哪怕有时读诵的声音被周围的谈话淹没,我也能听到读诵。这个看起来不如我愿的读书会,让我体会到了,当下发生的丰盛,圆满,和奇迹。我也看到了,一直以来,我对当下的抗拒,让我人生陷入痛苦和焦虑。我很感动,很感恩,也很赞叹!
读书会上,我向我曾经投射情绪的全刚做了坦呈和道歉,释放了我自己——当时的那个投射和行为一直让我深深自责。我也向大家坦呈我的内在发生,大家都很坦诚,没有评判,我很感动。
参加读书会随笔2
昨天在多功能厅,参加了“沐浴书香、快乐阅读、好书推介读书交流会”后,感受颇深。听了同行们的读书心得,尤其是读书方法和读书标准让我感到自己以前读书大多只是简单的阅读,并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也没有随时把心得记下来,更没有抽时间去背一背自己喜欢的精彩诗句段落。所以时间长了就会慢慢忘记,才会感到用时相恨少。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生接触知识的途径有很多,不在只是学校老师和家长的教授,他们有着比我小时候的优越条件,网络书籍等等,学生有时候在书海的涉猎会比我们老师更多,所以说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加快步伐,充实自我。否则将不能满足学生的未知欲,从而也影响教师在学生的威望,对教学是没有益处的。同时一个爱读书的教师必定会影响他的学生成为爱读书的孩子,造就一个爱读书的班集体。
在读书交流会上,有几位家长的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好经验,让我也受益非浅。我为人师但也为人母,在家里面对自己的孩子时,高兴时和她一同读书,累时就附言了事,即使孩子兴高采烈的想读儿童读物,我也找了一个借口推掉了。今天听了这几位家长的发言,知道孩子的优秀是要靠父母培养良好的习惯。而好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我要像他们学习用自己的耐心和细心来辅导自己的孩子。
在书中,你会嗅到醇醇的墨香,就好象蒙蒙梅花雨,透过梅花,可以看到柳枝的荡漾、枫叶的飘零、流水的哗哗。在书中你可以和李白一起攀山,摘采白云红霞;在书中你可以和李清照一起观绿肥红瘦;在书中你还可以和孔子、司马迁、爱因斯坦,成为知心朋友,和鲁迅、茅盾、朱自清倾心畅谈。读书可以充实自己的生活,还可以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读书是最好的消遣──打发时间的最好办法莫过于读书,一方面可以放松心情,把自己融入书中;一方面可以得到一些指点、获取一些知识。知识不怕多和杂,怕的是你不懂,连和别人谈论的谈资都没有。读书入神之时,时间可以过得很快。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很快就可以打发掉。读到惬意之时,自己也会笑出声来;读到恨之切切时,自己也会骂出声来。
读书可以放松心情──再忙也要看看书,放松一下紧张的思维。只有在读书时才有一种超脱感。现在的人都活得累,心情总是有糟糕之极的时候。拿出一本书,大声读出来,是放松心情的好办法。
读书可以修身养性──所谓修身,无非长些见识,提高自己的能力;所谓养性,就是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文化人。有书就有希望,读书就有幸福,让我们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个有文化的新时代的精神富翁吧。
参加读书会随笔3
昨晚有幸参加了读书会的第一期活动,回校的时间已然太晚,又忙着准备女生节的事情,且第二天第一节有课,这篇记就拖到了今天。每次活动之后,总想写点什么留下,差不多像以前的日记习惯,不为别的,只是想着以后看起来会记起点滴。
活动室不大,人却都精神饱满,我算是比较闷的一个,一是第一次参加,矜持说不上,不过是想多听听大家的看法,二是忘记带水了,五点四十出门时只喝了一口,听着大家的滔滔不绝,自己也有点口干舌燥了,下次会记得。
这属于我很喜欢的社团类型,谈论感兴趣的话题而且不会存在尴尬的冷场。每人推荐一本书,发散出来的话题必然会五花八门,我觉得读书就是要随性的,千篇一律反而没意思,换另一种感觉来说,就是像老朋友座谈一样,很惬意。
散文写惯了,初中时老师教的“形散而神不散”,我总是只能做到一半——形散。所以看起来难免会语无伦次的,在日记中很好,天然加密了,拿出来也是给自己看的,就没在意过。下面还是要切入主题的。
从推荐书目来看,每个人的读书爱好都是不尽相同,这样更能互通有无拓展延伸。一轮下来,发觉自己我读的书还是太少了,所以更多的还是学习和借鉴。没看过的,总没法妄加评论,所以多听多思考。引出来的话题有关于生活的意义,关于历史,关于孤独,关于爱,还有,关于木心……
关于生活的意义,每个人心里都会想过这个问题,但是不见得都会深入思考。往大了说是哲学的范畴,往小了说是对自我人生的定位,其实,我觉得这也可以算作人生观的一部分。首先,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讲,人生存和其他生物一样,为了繁衍和进化,这显然不是答案,因为人有思想。是的,只有人才会考虑为什么而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求生,是生物的本能,人不例外,很多人对死亡怀有巨大的恐惧,这也会成为“活着”的原因之一。作为个体,我们读书学习工作,不过是为了追求一个舒适的物质生活,以及建立在它之上美好的精神生活,当然这句话部分正确,因为人们追求的精神生活的层面不同,有一些精神满足不需要建立在物质之上的(吃穿用基本保障除外)。回想过去,其实我们的生活是在一个个目标的指引之下进行的,比如考初中考高中考大学,以至于不久将来的找工作。也许我们只在选择的问题上犹豫过,却也很少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有人会说,就是这样啊,因为其他人都这样,这似乎是一个较普遍的生活模式了,没有那么多为什么,可以说为了一个又一个不断出现的新目标而活。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我们也许要为社会和谐,为国家进步,为全球发展做贡献,这是所强调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很高很远。人各有志,每个人的思考会不同,这是很难统一的,也许,都是为了好好活而活。
关于历史,我不是历史专业的,所言所讲都只是“一面之辞”。个人觉得,凡是文字记载,多少都会带点主观色彩,也难免会存在片面性。而真实的历史如何,我曾经有过天马行空的想法,幻想着能作为一个旁观者像看3D电影一样,把历史亲身“走”一遍,也许会发现,很多的忠奸善恶并不像我们一直以为的那样。当然这只是幻想,没什么意义。那,现在的历史,就是我们所掌握的史料记载,可以称作史学吧,像《二十四史》、《三国志》、《史记》等等。而历史文学则是另一个概念了,像《燃烧吧剑》,基于基本史料而掺入文学手法在里面,这样读者读起来会有趣味,悬念迭起引人入胜,像读过的《明朝那些事儿》、《大秦帝国》、《三国演义》等等。真正的史料相对较少,而且大多文言文,所以我们接触的大部分应该是历史文学吧。
关于爱,好像讨论集中在“一见钟情”和“同性恋”上。我觉得,真正的“一见钟情”并不多,这里的“一见”理解为“一眼”也许更为恰当。那么,“一眼”看到的只是外表,也许仅算得上最简单的喜欢。(人的内心活动是最复杂的,目前还没有一套理论可以做出合理的解释,也许以后也难有。)说的简单点,是一种感觉,一种原始的冲动,他或她符合心中对另一半美好的憧憬。我愿意相信,更多时候的“一见”是指一次见面,至少要聊了一些。彼此有个初步的`印象,才能更好的发展。读过豆瓣上的一篇文章,主题大致讲的是“你究竟喜欢一个人本身,还是一种预期一种前景”。在爱情面前,我们也许有时候会想,换一个人行不行?其实,有一个问题会困惑很多人,“你喜欢一个人,而这个人在茫茫人海中又恰好喜欢你”,这概率有多少?如果都是theone,theonly,那么放眼望去所见都是不可数的一对对“巧合”。所以说,感情是可以培养的,一见而钟情往往不如慢慢培养的感情来得深厚,没有点滴的积累,感情空荡荡的飘在云间,也不踏实。总有人会说,你喜欢她,她不喜欢你,有什么用呢?是啊,有什么用呢?可是我就是喜欢她,发短信时的字斟句酌,见面时的起伏忐忑,“雷打不动的定格”,就是喜欢。而所谓的“人品突变、性格突变,样貌突变”这根本就是不现实的,即使发生了,那她就不是她了。(原谅我作为一个男生,就习惯用了这个“她”)。那么我理解的爱情,就是,我喜欢的是她这个人,而不是她会怎样怎样,不会随着她的态度她的选择而变化。是,是没什么用,那这样来说,我们这几十年的生存又有什么用呢?身边太多的例子告诉我们,年轻的梦敌不过太残酷的现实,但是,有时候我们明知终会一败,也总要义无反顾的坚持,多坚持一会,决不轻易向命运投降。关于同性恋,我是高中才知道的,那时候接触到的词儿是“玻璃”,后来才知道是“Gay”,当时只是拿来跟大家开玩笑的,我是没有见过真正的同性恋。因为本身是异性恋,所以对很多关于同性恋的问题都不是很理解,就像见到同性不会有心动的感觉一样。我也不知道到什么程度才算的上同性恋,因为很多时候除了“性”之外的事,亲密的朋友也是可以做的。每天跟室友一起吃饭,上课,打球,出去玩什么的,可以算得上形影不离了,但是这跟“同性恋”没有半分关系,很高兴,但是不是心动的感觉。当然,我不支持但也不反对同性恋,在现在这个恋爱自由的时代,同性异性都不该有所歧视,我尊重,但不会赞成。要求法律修改,无非想得到社会承认,我觉得现在国家社会都处于一个默认的态度,同性恋者开开心心在一起生活就好了,别顾忌那形式上的证书。如果这一范围的人群在扩大,我想国家会慢慢地制定相关政策来保障其生活权利的,不管同性恋还是异性恋,都是国家的公民,都是国家的一份子,无害于祖国,就应该享受祖国给的权利。至于伦理道德,也总是慢慢变化的,未来怎样谁也说不好。我对这个了解的不多,言辞难免有所偏颇,也只能到这儿了。至于……也只能愿“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关于孤独,不知道可不可以理解为精神上的独处,大多数处于寂寞状态的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说了,我想我会认真读一读《孤独六讲》的,这里就引用一下其他人的观点吧。“孤独是从人群中偷来的享受,她高傲、优美,完全是精神的自由。孤独,是要我们有独处的时间,做到‘如我所是’,完全不需要装扮、做作,不需要戴着帽子抽根烟来装深沉。而寂寞是一种精神的饥饿,需要他人的陪伴。”“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
关于木心,其实,我见识到的是——什么是真正的崇拜者,她讲的时候眼睛真的是会放光的,那是一种毫无掩饰的仰慕,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去走进木心的世界里去了解这位大师。
参加读书会随笔4
元月八日下午,我有幸和魏园长一起在沁阳一小参加了沁阳市第二届教师读书沙龙活动,活动结束后,我感到震撼,活动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叫一个精彩。
活动的主题是:读书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整个活动分为五个篇章:
第一篇章:名家有约沁阳一中的张书记演讲了《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在他的演讲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生本教育以及生本教育的内涵,什么才是理想的教育,听后感触甚大,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对孩子们进行生本教育呢?听完演讲后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思考。
第二篇章:群星璀璨在这一篇章里,五位优秀的班主任给我们演绎了如何去做一个优秀的班主任,怎样去更好的管理一个班级,在这个篇章里我看到的是这些班主任的用心,看到的是这些班主任的责任心,他们爱学生,用心在爱,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第三篇章:书山有路在这个篇章里,我听到的最多的就是一些著名的作家:薛瑞平、苏霍姆林斯基、叶圣陶等等,他们在用他们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读书的好处,他们向大家介绍了自己读书的经验以及读书在工作中的帮助,在这里我还听到了很多优美的句子:每一个学生都是自己的艺术品,教师不要用刻刀去雕刻这些艺术品;热爱读书的人,知识不会老化,善于读书的人,才思不会枯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等。真的很美。
第四篇章:沙龙明灯在这个篇章里,由沁阳二中的教师和三王庄学校的校长介绍了他们自己学校读书沙龙的活动情况,他们开展的有声有色,并且形式多种多样,学校的老师也是积极参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五篇章:畅所欲言在这个篇章里,由于时间的关系,由每个校长就这次读书沙龙活动谈谈自己的感受,他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他们的感受都很深,都觉得如果第一次参加读书沙龙活动是精彩的话,那么这一次就是震撼、感动。
最后,张局长就这次活动做了总结,活动在同一首歌的音乐声中结束,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我们热爱读书的热情并没有结束,相反会更加高涨,通过这次活动,让我们更加认识到读书的好处和重要性。
让我们爱上读书吧!爱上生活,爱上我们自己!
参加读书会随笔5
就我个人的表现来说,不是很满意,尤其在讲台上,表现得很不自然。有时候,我真的很羡慕晓田在台上的那种娓娓道来,但我毕竟不是她,只能做最好的自己了。我反思了一下,首先,是因为自己本身没有准备好,体会太散,如果更系统一些就好了,恰恰今天王老师在最后对”启发式原则”的一番解释给了我一丝提示,这个留在后面再谈。其次,“词穷”!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果提前写个详细点的讲稿是不是会更好呢?
在读书会之前,我对”启发“二字的理解还是比较狭隘。直到王老师说了一句话后,我突然心情很激动(可能隐藏的比较深)。哇塞,我好像找到宝了。她提示我们注意”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中的”不“字和”举隅“二字。对哦,孔子并不是只有当学生”愤“或”悱“时,才”启“,才”发“。相反,他总是为学生提供能够”愤“、”悱“的场景。怎么提供呢?试着看看我给大家提供的那几个关于孔子与子路对话的例子,他是不是总说”不“,或者反问子路?他在不断给子路产生“愤”、“悱”的机会。然后,他不会给学生提供一个确定无疑、不可驳斥的“真理”,而是给学生思考的无限空间。他还总举例子,这也为学生的自悟留下很大的空间。我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期待大家的回应!
接着,说点别的吧。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这个话题有点形而上。那就回到今天的主题,我为什么要读《论语》?我先谈谈自己读完《论语》后的感受吧。(说实话,这样写下来可以让我有机会更深刻、更真实地去反思,这就是文字的力量吧!)首先,我开始向往一种”乌托邦“式的教学场景。当我真正走进《论语》、体会孔门师徒的对话时,尽也会感觉自己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夫子与果敢的子路之间的问答最让我耳目一新。我喜欢他们两个。子路尤其能让我感觉到他就是三国张飞、水浒李逵的鼻祖,这个话有些玩笑了。但是,他并不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他有他的思想,他的志向。记得王阳明这样来形容他和他的学生在一起的情景,”歌声彻昏旦“,他们可以从白天谈到夜晚,而且兴致盎然。这是多么美妙的一幅图画啊!在《论语》里,有些篇章也会给人这样的感受,比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那一章。我觉得如果我是老师的话,也很喜欢和和自己的学生这样,无所不谈。说到这儿,有点对不住王老师了,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闷葫芦”。其次,孔子在我心中的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是一个人。过去,我们习惯将孔子圣化,这对于孔子来说,是不公平的,何不“去圣乃得真孔子”呢?很有意思,孔门弟子在整理《论语》时,并不像西方那样,只记录老师所说的关键知识,却能够较真实地记录师徒的言行,叙事化较强。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智慧。但为什么会这样,值得反复思量。再者,读《论语》能让我找到一片净土。不管是从孔子为人,还是从书中所阐发的哲理来说,都可以让我在这浮华的世界中找到光亮,它是一盏明灯。心情烦躁时,何不静下心来,捧一本《论语》,忘记那些无所谓的事呢?因此,正因为心向往之,才会直视自己。有些东西,需要我们的勇气。
【参加读书会随笔】相关文章:
参加展会后的感想随笔范文08-21
动物读书会作文08-18
班级读书会作文05-24
读书会花絮作文09-05
读书会开幕词04-25
读书会邀请函05-04
读书会主持词08-23
读书会的发言稿02-17
初中作文之读书会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