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百文网手机站

夏夜随笔

时间:2021-03-17 13:18:08 随笔 我要投稿

关于夏夜随笔

关于夏夜随笔1

  星,月,人,构成了夏日的风情画————题记

关于夏夜随笔

  当夕阳末入西边的山脚下,透出最后一抹余晖,消失在这望不到尽头的苍穹。没有了清晨的清新,也消褪了午时的酷热,更隐藏了傍晚的金黄。寂静便是夏夜的主调。

  走在林荫的小道,周围微微传来了清脆的蛙鸣,不时给宁静的夜晚添上些动人的音符,组成一曲欢快,悠扬的夜之歌。偶尔从远方飞来一只落单的鸟儿,在它的凄凉鸣叫声中消失在夜空,为寂静的夜平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夏天的夜晚永远不会太暗,有明亮的星星,点缀在天空的角落,从东方升起的月亮照着不眠的人儿。两旁是棵棵的参天大树,在月光的照耀下抖落了身上的尘屑,在空中飘扬。

  远方是一潭平静的湖水,枯木上的水滴从枝头滑落,滴在了湖面上,泛起了淡淡涟漪,但有泯灭在夏风的余波中,“咚——咚——咚——咚”发出清脆的声响,回荡在树林间,淡淡的从远方传来柔和的回声。橘黄的星光映在水中,乳白色的月光,撒在空气中,和着土地的清香,沁人心脾,走过这座小桥,感受了水波带来的寒意,不远处的湖面上,一缕明月正飘在湖中央,周围的群星也散落在其中,仿佛是天与地的结合,惟妙惟肖。“噗——通”不知是哪一个调皮的孩子往潭中扔了块小石头,随着溅起的水花也打破了这微妙的氛围,一层层的涟漪扩散开来。

  敲碎了月亮,也泯走了星星.......但随即,又安静了。

关于夏夜随笔2

  又是一个盛夏傍晚的景象。

  夕阳西下,气温渐渐回落,蟋蟀微声吟唱,蝉儿懒散游走。这时,炊烟开始在小村的上空袅袅升起,那是农家在张罗晚餐;田间地头耕作的农民,放下锄头,日落而歇;一群放学的“花花草草”,一路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小学生结伴回家;进城打工的年轻人,骑着“电驴子”(摩托车或电动车)飞驰,犹如倦鸟归巢……

  时光凝固,可以回忆起从前往事,可以在角角落落,也可以在每一个人的生活细节里。村口路旁,鸟儿欢唱。清凉的晚风抚摸着村人的脸庞,那些男男女女,老老小小,不时地相遇着,远远地招呼着,相互间传递着可亲的信息:回家啦!

  村人们陆续进村了。脚步阵阵,问候声声,来也匆匆,去也匆勿,一切都显得细碎而又平常。亲切的乡音,延续了一代又一代,乡亲们近距离地接触着、互动着,多少拥有几分亲和力,密切了人与人间的和谐关系,稳固了邻里乡亲平淡不变的生活格调,他们相处得那么的热情,又是那么的亲切和睦。

  短暂的黄昏过后,夜幕降临,慢慢地笼罩故乡,好在村庄灯光闪现,天上星星点灯。也许,乡亲们正在围坐桌边,吃着饭,啃着西瓜,喝着冷饮;也许,一家人吹着电风扇,享受着空调,谈笑风生;也许,大伙儿各自看看电视,上上网,玩玩游戏……

  社会的文明进步,新农村的建设发展,村村通电、通水、通车,家家几乎拥有电话、电视、电脑,有的家庭开着自己的小汽车早出晚归,出村去进村来。工业化、城市化的大力开发,沉寂的乡野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甩掉了信息闭塞、贫穷落后的“帽子”,改善了乡村的人居条件,改变着村人传统的生活方式,打破了“泥土刨金”单一的劳动技能,不再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生活,正向建设新农村的康庄大道一步步迈进。

  在分享信息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品尝生命、生活细节的味道中,又留下了什么呢?我的父亲虽已不在人世了,但我至今忘不了父亲说过的两句话,令人回味:“我们现在吃的比过去地主家吃的.都还好,我们现在住的房子比过去城里人住的房子都还好。”可享受物质化生活的同时,加剧了绿色生态环境因素的恶化,少了乡野清新的空气、淳朴的风情不说,分明也多了心灵浮躁、私心杂念的空间,甚至超越了道德法律的“底线”。当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乡村条件与城市脸面,盲目乐观发展与社会矛盾堆叠,极端的新旧交替与城乡差别,飞快地把人们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切割开来,人们的利益欲望也快速膨胀了,甚至连精神家园都找不到了,再也找不到《童年》儿歌里的那番景象和感觉: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儿停在上面/阳光下蜻蜓飞过来/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

  昔日的偏乡村野,一望无际的绿色田野,地里刨金的新鲜土壤,繁衍不灭的草根气息,田间房边的水池河塘,水沟里的游鱼,门前屋后随手可摘的果子,还有乡亲们的琐事细节,浓浓的乡情,犹如时光一去不回头,都在不经意间彻底消失,沧海桑田。然而,留下的仅仅是儿时的那些印记,增添了几许内心的切肤之痛。于是,乡村不再透露散发出纯真的草根气息,嗅不到新鲜的泥土味,那些田野失踪在人们的眼前,那些池塘、哇鸣声、鱼虾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甚至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许多村庄在城市化开发的边缘中没有了秋天,意味着缺少了金黄色的自然景致和丰收体味的内心喜悦,令人惶恐。

  我不明白,当新的文明现象走进生活,难道就要放弃那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家园,逼得我们搬离从小成长熟悉的生活环境,一定要牺牲来之不易、值得珍惜的生态文明为代价吗?譬如,父辈们几许的生活足迹,瓜棚下、葡萄架下扎堆乘凉,聊聊家常,拉拉二胡,听听小曲,尝尝瓜果土特产。印象中,来自田野里传来原版原唱的悦耳蛙声;摇着蒲扇,既能自产微风,又能驱赶蚊子;或带把竹椅,卷张凉席,去村头的草地上、小桥边消暑纳凉……这一切,令人情不自禁地融入其中,诠释了夏夜自然的意境和村人平静的心境。

  美丽的夏夜是惬意的。乡亲们早已忘记了疲惫炎热,忘记了今夕何年。虽然不是置身于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也无关浪漫的风月,但却是乡亲们平淡如水的缘分,真实的乡村生活。窗外,月亮悄悄地挂上树梢,蝉无声,风无语。窗内,坐在电视机前的我,仅仅是一个难得回家过夜的“稀客”,紧紧被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包围着,圈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

  母亲心细,在我睡觉之前,就在我床前放了打火机,两盘蚊香,一盘点燃,一盘留后备用。这种普通蚊香,一盘一般只能点三四个小时,难保“安稳一夜”。所以,母亲心里早已有数。直到次日凌晨两三点钟,母亲估算着时间,借着窗外的月光,轻手轻脚地摸到我的床前,点燃了备用蚊香。她见我微微醒来,还未等我张嘴,便自言自语地回到自己的房间:“乡下蚊子多,我想一盘蚊香差不多点完了。”

  母亲说得没错,乡下的蚊子确实很多。我还听说过,乡下的蚊子特别厉害,天生喜欢“欺生”,即便是入乡随俗进村过夜的亲人,也不放过,照样毫不留情地一番“亲热”。烦人的蚊子往往展翅飞舞,不仅发出“嗡嗡”声响,伺机训练着叮咬、吸血的基本功,而且扰得客人皮肤红肿过敏,整夜痛痒无眠,弄得一些有皮肤“背景”的城里人都不敢下乡。不过,我是幸运的,母亲像似一位驱蚊的“卫士”,精心守护着我。她宁愿自己彻夜无眠,也惦记着为我点燃蚊香,决不让“来犯之敌”亲近我、侵扰我。这让我分明感受到夏夜无蚊子,并连同母爱的悉心关怀交织在一起,很快沉入梦乡,一觉睡到天明。

  乡村的夏夜,不是一个简单的特定季节和时间概念,也不是表面化物质生活富有的过程,吃得好、住得好、穿得好。而是勾画出乡土人情风俗文化的背景,村人对生活心灵的感悟和生命细节的印记。当蛙鸣在人体中、鲜活生命品味中循环时,我们就会意识到绿色食物的可贵,对自然生态产生敬畏感。如今,大伙儿把自己关在各自的“钢筋水泥”里,替代了左邻右舍扎堆乘凉,沐浴如诗如画的夜色习惯。可在我的心中,乡亲们虽然少了室外走动游园,亲近大自然,也少了许多可爱可亲的乡音,流淌着和谐的源泉,但我仍被淳朴的乡俗民风和朴素的母爱亲情层层包围着,才避免了恼人的蚊子和浮躁不安的炎热,让我真正安生入眠。

  那个夏夜,永远属于我的故乡。

【夏夜随笔】相关文章:

夏夜的随笔08-12

夏夜初中随笔11-10

夏夜的随笔范文08-10

夏夜的凉风随笔06-08

生活:夏夜随笔08-26

夏夜艳遇的杂文随笔12-07

星斗满天的夏夜随笔05-21

夏夜情怀随笔散文05-06

夏夜随笔300字散文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