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吃杂文随笔
衣食住行,“衣”在首,“食”次之,而排其二,先人们的至理名言自有他的道理。
然而,我却不以为然。很简单,因为,填饱肚子才是人们的头等大事,只有在人的根本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有了闲暇的心情去思考本身以外的事情。试想,和一个饥肠辘辘的人去畅谈理想和人生会怎么样?其结果再高尚,也不外乎是为“求得一碗热汤”而已。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人类文明的起始得益于对火的熟练应用。自人们掌握了火的应用,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生活,以此区别于兽类。在解决了基本的冷暖温饱问题,物质条件相对的充盈状态下,人们开始不断的在实践中探索、追求。至此,食物,发展到了不在仅仅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再此基础之上,人们对食物的追求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标准。食物也不在仅仅称之为食物,而演变为一种文化—曰之“饮食”文化。
可以好不夸张的说,我们的`饮食文化在世界上享有一定的声誉,讲究的是色、香、味、形。试问,还有那个民族在饮食上做的如此极致,选料上如此考究呢?怕是了了无几了吧!
早在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就有:“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在游历各国之后,让孙先生感到欣慰的“惟饮食一道之进步”。可见,孙先生不仅是一个革命家还是一个美食家,在其《建国方略》居然还将“我中国之近代文明进化”与饮食相提并论。
国之美食,除了在选料及制作工艺上的讲究,在菜肴的命名上也是狠狠动了一番脑筋。诸如:“东坡肘子、麻婆豆腐、珊瑚牛肉……。如此,在菜肴色香的鲜美之外,单看这些菜名就足以让人垂涎三尺,食欲大增。地域及风俗习惯不同衍生了“八大菜系”:川、鲁、粤、闽、苏、徽、湘、浙,其各菜系皆有其特色,独具千秋。有好事者论各菜系:“苏、浙菜若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鲁、皖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粤、闽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象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拟人化的比喻虽牛马不相及却也贴合实际。
单从对美食的起名,足可见国人对饮食的讲究绝非一般,而再提及好事之人对饮食工艺的讲究,怕不得不使人咂舌了。最大众化、平民化的食材莫过于鸡蛋,最大众化、平民化的果腹之食莫过于蛋炒饭。谈到鸡蛋和蛋炒饭,肯定会有人说:“既然是这么容易得到的食材,又是平民最简单的桌上餐,为何又在这里闲扯淡?”如此一来,不得不说草民百姓就是草民,即便是鸡蛋和蛋炒饭,其做法和选料之考究也有非同一般之处。王朗先生在其《品味鸡蛋》一文中提到咸鸭蛋的做法:“先将大个的好鸡蛋洗干净,放到清水中煮成半熟,等到鸡蛋清定住了,捞出。然后用大号衣针在每个鸡蛋的蛋壳上扎几个眼,放在上等茶叶沏成的茶汁中泡一夜。次日捞出再放人清水中煮熟,再放人好茶叶水中浸泡。如此,方算够格的"茶鸡子儿"这是鲜鸡蛋的做法,要说败家子的话我看莫过于清朝的大盐商黄均泰,每日早上两枚鸡蛋配燕窝参汤,而起鸡蛋则是专门饲养的以食人参、苍术等药物产蛋的母鸡,每没鸡蛋要纹银二两。可见,美食之道,以飨口欲也非常人所能承受,老百姓日常生活当中的粗茶淡饭也好,大户人家精工细作的美食也罢,其区别只不过是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生活方式或者饮食方式的不同罢了。
本人属于那种“远庖厨”者,并不懂得烹饪,也不是美食家,更难以享受精美的天价鸡蛋和工艺考究的咸鸭蛋。但是本人深知“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如此,在此意义上,将之行之于笔端也只不过是在粗鄙饮食之外享受一下美食之趣,仅此而已。
【吃杂文随笔】相关文章:
优秀随笔杂文08-10
杂文随笔遇见06-27
笔杂文随笔10-02
宝贝杂文随笔10-09
杂文随笔弯路06-22
江湖杂文随笔12-04
今夏杂文随笔12-02
时令杂文随笔12-03
后门杂文随笔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