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百文网手机站

读《里尔克》随笔

时间:2021-07-13 11:55:50 随笔 我要投稿

读《里尔克》随笔

  终于把厚厚的一本《里尔克读本》读完了。这是我近几年完整地将一本个人文学集读完的书,也是我关上最后一页后,思绪多得无法掌控精要,最想诉说而又无法诉说的一本书。

读《里尔克》随笔

  里尔克,捷克人,是一位生活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德语诗人。近代大哲学家海德格尔称他为贫困时代的诗人,当然这个贫困是指十九世纪技术充塞社会的各个领域,精神则处于边缘的极贫时代。而作为诗人的里克尔极为柔弱敏感地承受这番无比的痛苦,在这份常人无法感知的痛苦中充溢了自己最伟大的精神。

  里克尔的时代,何其象今天之中国的时代,物质充塞整个社会,所有的一切都被人的创造物而物化,最终制造者成了被制造物的奴隶。这种哲学上精神的异化将会让人类又一次遭受到第四冰期的灭绝性灾难。而这种大灾难有人意识到但没有人象里克尔那样深刻地体验到。

  这种深刻的体验,另一位德语诗人特拉尔克也有过,但他是一种心灵直觉的近乎疯狂的表达,无论从个人行为和精神表述上都是如此。而里尔克有所不同,他怀有深层的宗教情怀,宽博的爱近乎圣洁的人文精神,从悲观的世道中看到人类光明的一面,反映到他极为壮丽的诗化哲学中的探讨与追求上。

  年轻的里克尔,是在探讨自省中度过的,他的一部随笔式的小说《布里格随笔》就从一个精神探索者的角度,叙说了他的所见所闻所不解所思索所追问的一切。

  在那里他坦露了不同的精神体验,及这个体验下的变异了的巴黎社会,一切变态都缘于技术社会人们精神的贫困,这种贫困对人们的杀伤力远大于物质的贫乏所带来的损伤,因之,年轻只有二十七岁的他困惑流浪,这不仅是足下流浪各国,精神也处于探索性的流浪。

  在展露精神的同时,我们看到里克尔天才的对事物的敏感力和情绪的表现力,那种处于不惊的忧郁看来十分淡定但渲染的气氛又使人更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忧郁,这种忧郁的表达在形式上更显幽雅和极美。这是他天才诗人的诗人天才!

  除著名的《豹》这首受担任罗丹秘书影响外的咏物诗作外,我更欣赏那首《秋日》的诗意和浓郁的秋思气氛。他这样写道:

  “主啊,是时候了,夏日曾经盛极一时,

  把你的阴影落在日晷上,

  让秋风刮过田野。

  让最后的果实饱满,

  再给它两天南方的气候,

  迫使它成熟,

  把最后的甘甜酿入浓酒。

  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

  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着,读着,写着长信,

  在林荫道是不停的,

  刮徊,落叶纷飞。”

  这首诗相当唯美,一个理想的秋日在作者眼里是上帝的恩赐,是夏日的盛极过后的一种果实的淡定与平静。而这份宁静是秋风在刮过,是果实在饱满成熟,是熟后的浓酒飘香,是一种阴阴凉凉的寂寞与孤独。

  我尤其喜欢这一句“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在这样的秋日下还需要人类多此一举的房屋吗,我想我不需要!在这样的秋日下,一种果实饱满后的仍然的孤独,那是一种永恒的思想孤独,是一种永带忧郁的孤独,这种孤独其本质是一种自省的幸福与常人无法领略的快乐!

  一个精神的追求者会永恒的喜欢这种孤独,这是精神的宿命,也是诗人只所以能以这种精神超越命运的根本缘故所在。

  于是在这种精神孤独下,会永远的有所诉求,“就醒着”世人皆昏而我独醒!“读着”世人懒于读,不观不想地麻木,而我却读着,思着,求着!“写着长信”诗和文章是内心的驱使,是灵魂的直抒,是一个时代是一群先知的呐喊与呼号!

  于是就有了这种精神上的流浪与徘徊,情感上的唯美的落叶纷飞。一个精神追求者在秋日黄叶纷飞的林中小道上彷徨徘徊的形象跃然纸上,在人们心中永恒的定格。

  里尔克最大的成就是诗歌,但他的书简也有一番独特,那种平谈随和与谦逊,那种不谈具体的琐事而谈论自己对世与物的精神感受,对事物的观察的锐力,着实让人惊讶而佩服极至。这种书简能让人享受到一种淡美的幽雅与心灵恬静。

  不仅如此,他还具有厚重的美术底蕴和完美的语言功底。他在相当贫困流居他乡的日子里,写就的对乡村风景画家的评述散文,成了德语散文的经典。正如有人评价他“这位伟大的抒情诗人,没有做别的,他只是使德语诗歌破天荒第一次臻于完整罢了”其实他的散文,也是何尝不是如此!这里摘几段我欣赏的语言吧:

  “文明从地球的肩膀上坠落下来,地球又成了伟大的,辽阔的、孤独的.,还有它的大海、树木和星辰。”

  “对于荒野中观察一颗树的画家,他是这样写道“他变得更眇小,不再是世界的中心;他变得更伟大,因为人们用同样的眼光观察他,像观察自然一样,他不再视为一颗树,但是他有了许多意义,因为树木有了许多意义。”

  这只是随意摘下来的优美而富于思想内容的句子。还有下面几句,请读:

  “自然以平静而纯洁的伟大胸怀拥抱了他的痛苦的死亡”“人们建造城市只是为了躲避自然及其崇高的冷淡(我们称之为美)”“爱对于他来说就是观察,观察一片土地,观察一颗心,观察一只眼睛,而他在自然面前没有判断,自然永远是正确的”

  在评价画家莫德尔松的《运河秋晨》时,他写道“那平静而深沉的水和寂寞的房屋,这房屋掩映在来自四面八方摇摇晃晃的阴影里,伫立在闪烁着金色光辉的白桦树后面。”这是一幅明亮、宁静,仿佛在苏醒的画。在画家的心里一切都成了色彩与风景。

  这种语言渲染的优雅与深沉给人极其震荡的力量。我国著名诗人冯至评价说“文字对于他,不是过于雕琢,便是从来没有雕琢过的石与玉了”雕琢后力透的精美与未雕琢过的浑然拙美,具有一种坚硬而柔润的玉石的力量。

  这力量源于对世界的哲学追求,又源于一种不可知的神秘,这完全是一种天才的个人体验,是只有具备神性的的先验。就象他所说:诗需要的是经验。下面这首诗就能体现这种神秘与神性:

  “村子里立着最后一幢屋,

  那么孤单,象世界的最后一幢屋。

  大路缓缓地延伸进黑夜,

  小小的村子留不住大路。

  小村子只是一条通道,

  夹在两片荒原间,畏怯地,

  神秘地,大道代替了房前的小路。

  离开了村子的人将长久漂泊,

  也许,还有许多人会死在途中。”

  这是工业技术时代,人们的精神家园衰败的写照,那世界最后一幢屋,在深夜和一条大路前显得如此孤单与凄凉。人们将长久地在失去精神家园的异乡漂泊,还会有许多人死在途中。失去精神而又不甘于失去漂泊地追求中,一种神秘的气氛通过这未经雕琢的玉石般的语言渲染得如此浓厚。难怪冯至说他的诗“从头到尾被一种幽郁而神秘的情调支配着,象一阵深山中聚雨,又象一片秋夜里的铁马风声。”

  总之,读完这本书,最直接的感觉是,还会读第二遍甚至于N遍。因为每一遍都敢肯定会生出新的感慨,都会通过他语言的经纬透出些明丽的阳光来。

  冥冥中强烈的感到我与二百年前一个捷克人的心灵太相通哒!

【读《里尔克》随笔】相关文章:

里尔克名言08-12

里尔克名言09-30

里尔克的墓园散文05-23

读演义随笔08-07

窃读记随笔07-18

读《培根随笔》有感07-08

亲子共读随笔08-12

读培根随笔有感03-10

读文心雕龙随笔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