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塞下曲》听课随笔
一直以来基本上都跟着指导老师学习,很少有机会能听到别的老师的课。上周周二竟意外得到指导老师的通知,听一听隔壁班陈老师的课,帮陈老师调一调她即将参赛的课。真不不愧是名校里的教师,陈老师的这节古诗课教学方法让我耳目一新,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
课题:《塞下曲》(其三)
授课班级:三(8)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课件播放边塞生活的相关图片
2、师:看着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想?
二、学习古诗
1、板书课题及作者名
2、师“我们曾学过卢纶的哪首讲诗?
今天我们就随着卢纶走进那荒凉的边塞。
3、学生自读古诗(两遍)
4、师:诗里有两个多音字,谁能读好?
指名学生读多音字,教师板书并解释词意。
5、指名读古诗
师提示:(1)第一位,注意他是否读准了字音。
(2)第二位,注意她读得怎么样。
(3)第三位,注意她在哪停顿了。
6、给古诗画上停顿符号,教师再指导朗读。
7、师:让我们再听听古诗,走进边塞,看看那里发生了什么事?(学生闭上眼睛听陈老师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8、师:从古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9、指导会意朗读
10、板书生字“遁、逐”,学生书空
11、师:你想对将士说什么?
12、师:请带着你对战士们的敬佩再读读这古诗
13、男女赛读
14、分小组以不同形式读
15、小组上台表演吟诵
16、小结过渡:通过学习了这首《塞下曲》让我们感受到了边塞生活的艰苦,战士们的英勇。其实描写边塞的古诗多数是以描写边塞艰苦生活和歌颂战士们的英勇。
17、小组合作在阅读本《中华诵》上找描写边塞的诗。
18、交流汇报
师:你们找到了吗?怎么找到的?读一读
师:读了你有什么感受?
三: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我的听课感受:
一、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这老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她让学生一边观看图片,一边听老师的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勾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带领学生体验了边塞战斗的艰苦性和对将士们奋勇的精神的敬佩,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老师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言,烘托了课堂的气氛,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课堂语言简洁,准确,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二、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 。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读感悟真让我心生敬佩,拓展环节上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能通过合作在阅读书《中华诵》中找描写边塞的古诗,并自读感悟古诗意思真是不容易呀!在我们的学生几乎到了高年级还没有这能力呢,可见平时这老师是多么重视对学生的自读感悟的训练。
三、多样、到位的评价语。老师评价语言丰富,适时、到位,我记下了这些美丽的语言:你的朗读真有气势;听着你的吟诵,我仿佛看到了一位英勇的将士;没关系,学习就是从不会到会;你最聪明,会听就是会学习;会发现就是会学习……这些激励的语言没有任何浮夸之气,听起来顺耳、自然,连我都觉得内心深受鼓舞、激励,别说孩子了, 其激励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我们是能办到的。在以后自己的课堂上,也要让我的学生感受到这样的语言。
扩展:塞下曲李白赏析
塞下曲
作者: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释斩楼兰:据《汉书·傅介子传》:“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王首而还”。
译文
到了五月,天山依旧白雪皑皑,没有鲜花,只有地冻天寒。
虽然传来吹奏《折杨柳》的笛声,却依旧看不到一丝春色。
一早就随着战鼓声去搏战,到了夜晚也只能抱着马鞍打瞌睡。
希望能用我挎着的剑,像傅子介那样为国除害,消灭敌人。
赏析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沈德潜评论《塞下曲》前四句说:“四语直下,从前未具此格。”又说:“一气直下,不就羁缚。”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课文《塞下曲》听课随笔】相关文章:
小学听课随笔01-20
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01-20
《塞下曲·饮马渡秋水》诗词鉴赏12-29
塞下曲四首诗词鉴赏07-26
《塞下曲·其六》原文及赏析10-16
听课的评语08-14
教师听课评语11-26
初中物理听课反思07-06
物理的听课反思07-06
幼儿老师听课评语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