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大爷的丧礼日志随笔

时间:2024-08-19 21:31:32 赛赛 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常大爷的丧礼日志随笔(精选7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说到随笔,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随笔通常作者通过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的一种文体。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好的随笔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常大爷的丧礼日志随笔,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常大爷的丧礼日志随笔(精选7篇)

  常大爷的丧礼日志随笔 1

  常大爷是胡同里的老邻居,打我记事的时候,胡同里丧事都靠他主持,上辈人的每个葬礼习俗他都沿承了下来,让逝者体面地离开这个世界。

  胡同里死了人,事主就会第一时间告知常大爷,无论白天黑夜他都会前去给逝者穿寿衣,组织人设灵堂、摆供香、挂幔子。常大爷领着孝子到亲戚、邻里家磕头报丧。

  亲戚、邻居前来吊唁,常大爷就会在院子里对守灵的晚辈高喊:“客人到!”灵堂里就会哭声大起。吊唁人男生这向逝者三鞠躬,女士陪着守灵的晚辈哭上一阵子。常大爷再去劝阻停止哭丧,这样一天不知要有多少轮。

  遗体摆放三天后的就要入殓,一般在晚上8时,常大爷组织帮忙的壮劳力,将棺材抬进灵堂后,把遗体架进棺材里摆正,把逝者生前小型心爱物摆放在遗体边,书笔、酒壶、麻将、烟袋等。然后孝子孝女给逝者净面。盖棺前由常大爷完成对逝者的最后一道礼节:他站在棺尾手捧一面镜子照射逝者的遗容,念念有词:“金光大道,一路走好!”随即招呼人盖好棺盖,几个人同时抡锤头楔铁钉。此时不准有哭声,棺材钉牢后,灵堂里子女和亲属开始哭灵。事毕,常大爷招呼帮忙的邻里就坐,事主设酒席答谢。

  丧礼一般是停尸五天,街门外有戏班子吹唱,常大爷抽出时间跟着乐器也来上几段豫剧、平调唱腔。

  到第五天的早上起灵,等逝者的“后代”家人烧了辞灵纸后,常大爷扯开大嗓门高喊:“起灵!”大孝子就举起陶盆摔碎,随后,在亲属的哭喊、鞭炮、器乐声中,十多人将棺材抬到摆在街上的架子上,八人抬起走在送葬队伍的中间沿着镇子主游街。常大爷跑前顾后指挥送葬队伍。

  响器班在队伍的前头,紧随戴孝的孙子打花幡,孝子遢鞋左手抱瑙盆,右手拄着用白纸糊的桐木棍子,孝女盘坐在牛车上,白布蒙面,一路哭声不断。如果孝子孝女不出哭声,常大爷就会上去扇耳光,他这打人的行为被人认可,是合法的,而且被打的人不会因此与常大爷积怨。

  到了墓地,常大爷组织人将棺材用绳子顺下去,然后他先下到墓道将棺材推进洞里,摆进碗筷、供品,点上油灯,顺进一幅花圈,最后用砖封死墓口。先让孝子、闺女、媳妇每人填进墓坑三钎土,帮忙的人把墓丘堆起。花圈,祭品烧掉,孝子女跪在墓前又哭一阵。

  丧事办完后,常大爷还要带着孝子到邻里亲戚家里磕头谢客,这几天孝子的头没了主儿,不知要磕多少次头。

  常大爷到七十多岁,身体支撑不了,料理丧事的事他已力不从心,但常大爷还是拄着拐去掺和。常大爷七十八岁那年,他让儿子请来几十号亲戚邻里,他对大家说:“过去几十年,我帮人办了多少丧事儿,我也记不清了,回想起来我沿袭一些丧礼陋习,也没有少折腾了活人,我其实给人帮的是倒忙,这几年我躺着床上越来越觉得忏悔。我死后带个头,让故人能静悄悄地离开这个世界,我死后就把我的'骨灰悄悄埋到山上一棵树坑里,不要停尸、不要鞭炮、不要唱戏、不要烧纸、不要花圈……”

  大家听罢常大爷的遗嘱,不知道说什么,但都感到如果真按照他说的办,实在是对不起他。

  常大爷去世的那一年,正赶上政府要求殡葬改革,遗体一律强制性火化,禁止请戏班、市区内严禁放鞭炮等,领导干部带头抵制大操大办丧礼之风。常大爷的葬礼自然没有八人抬的棺材,没请戏班子唱戏,没有停尸五天。邻里、亲戚到殡仪馆给常大爷送行,在常大爷的遗体前深深地三鞠躬,按照他的意志把他的骨灰埋在东山坡的一棵柏树下,他的后代每年清明、鬼节都挑着一担水,给那棵柏树去浇灌,让它的绿长青。

  常大爷的丧礼日志随笔 2

  在那个初冬的清晨,阳光似乎比往常来得更加柔和,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寒意。小镇上的人们不约而同地放慢了脚步,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哀伤——常大爷,那位总是笑眯眯地坐在村口老槐树下,给孩子们讲故事的老人,走了。

  常大爷的一生,是平凡而又温暖的。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以自己的方式温暖了这个小村庄的每一个角落。他的丧礼,没有华丽的排场,却充满了温情与敬意。乡亲们自发地聚在一起,用最朴素的'方式,送这位慈祥的长者最后一程。

  丧礼那天,老槐树下,不再有常大爷那熟悉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中的他依旧笑容可掬,仿佛在告诉每一个人:“别难过,我在这里很好。”老人们围坐在一起,讲述着常大爷生前的点点滴滴,那些平凡却又温馨的故事,如同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温暖着每个人的心房。年轻一辈则静静地听着,眼中闪烁着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思考。

  最让人动容的,莫过于村里的孩子们。他们自发地折了许多纸鹤,轻轻地挂在老槐树上,每一只纸鹤都承载着对常大爷的思念和祝福。孩子们说,常大爷曾告诉他们,每一只飞走的纸鹤都会把心愿带到天堂。那一刻,老槐树下的场景,不仅是对一位老人的告别,更是对美好品德和温暖记忆的传承。

  常大爷的丧礼,没有太多的言语,却让每个人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它让人们意识到,在这匆匆忙忙的世界里,还有一种力量,叫做平凡中的伟大。常大爷虽然离去了,但他的故事、他的笑容、他对生活的热爱,将会像老槐树一样,深深地根植在这片土地上,年复一年,生生不息。

  常大爷的丧礼日志随笔 3

  常大爷的离开,像是秋天最后一片落叶,静静飘落,却在每个人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他的丧礼,不仅仅是一个仪式,更是一次心灵的聚会,是对他一生善良与温暖的最高致敬。

  那一天,天空格外清澈,仿佛连大自然也在以它独特的方式,为常大爷的离去默哀。村里的小路两旁,摆满了村民们自发准备的白花,每一朵都寄托着一份哀思与不舍。常大爷家的小院里,挤满了前来吊唁的乡亲,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悲伤,但更多的.是对常大爷生前种种善行的感激与回忆。

  仪式简单而庄重,没有冗长的悼词,只有家人简短的发言,字字句句都是对常大爷平凡生活中的不凡品质的回顾。人们记得,他是如何在寒冬腊月里,挨家挨户送去自己种的白菜;夏天傍晚,又如何召集孩子们在老槐树下,讲那些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故事。常大爷的一生,就像一部未完待续的书,每一页都记录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他人的关怀。

  尤为感人的是,丧礼结束时,村里的老少纷纷上前,轻轻触摸常大爷的棺木,仿佛通过这种方式,将自己最后的温暖和祝福传递给他。那一刻,没有泪水,只有无尽的思念与感恩。

  随着时间的流逝,常大爷的名字或许会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交谈,但他的精神,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对邻里的关爱,将如同村口的老槐树一样,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他的故事,将会被一代又一代人传颂,提醒着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不是你拥有多少财富或地位,而是你给予他人多少温暖和爱。

  常大爷虽已远去,但他的温柔与善良,将永远留在这个村庄,留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常大爷的丧礼日志随笔 4

  在那个初冬的清晨,阳光似乎比往常更加温柔,却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凉意。这一天,是为常大爷举行的丧礼,一个简单而庄重的仪式,送别一位在岁月长河中默默耕耘的老人。

  常大爷,一个听起来就让人感到亲切的名字,他的一生,如同村头那棵老槐树,经历了无数个春夏秋冬,见证了村子的兴衰更迭。他的故事,是用汗水和笑容编织的,每一个与他擦肩而过的人都能从他那布满皱纹的脸上读到生活的智慧和平凡的伟大。

  丧礼没有华丽的排场,却充满了温情。乡亲们自发地聚在一起,有的帮忙布置灵堂,有的准备着朴素的祭品,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对常大爷深深的.敬意与不舍。灵堂中央,常大爷的照片被鲜花环绕,那慈祥的笑容仿佛在告诉我们:“别难过,我这一生,知足了。”

  仪式开始,村里的老支书缓缓走上前,用颤抖的声音讲述着常大爷生前的点点滴滴。从年轻时的勤劳肯干,到年老后的乐于助人,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颗种子,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提醒着我们要像常大爷那样,活出一份质朴与善良。

  最让人动容的是,当村里的孩子们手捧白花,轻轻地放在常大爷的遗像前,纯真的眼眸中闪烁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对未来的憧憬。这一刻,时间仿佛凝固,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生命传承的力量。

  随着仪式的结束,人们缓缓散去,但那份对常大爷的记忆却如村边流淌的小溪,细水长流,永不干涸。在未来的日子里,每当提起常大爷,人们会说:“他虽平凡,却以自己的方式,温暖了这个小村庄。”

  岁月静好,常大爷的归宁,不仅是身体的安息,更是精神的永恒。在这个初冬的日子里,我们不仅告别了一位老人,更是在心中种下了一颗名叫“怀念”的种子,让它随着时光慢慢生长,提醒我们珍惜眼前人,活出自己的精彩。

  常大爷的丧礼日志随笔 5

  在那个平凡又不平凡的日子里,常大爷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给所有人上了一堂关于生命与爱的最后课程。没有讲台,没有课本,只有一颗颗满怀敬意的心,静静地聆听岁月留下的声音。

  丧礼不仅仅是一个仪式,它更像是常大爷留给这个世界的一份礼物——教会我们如何面对死亡,以及如何更好地生活。那一天,村里的每一张面孔都显得格外肃穆,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缅怀着这位曾经给予他们无数帮助与温暖的老人。

  仪式中,没有太多的言语,只有沉默中的思考和回忆。有人想起了常大爷在田间地头的.辛勤身影,有人记起了他寒冬里为孤寡老人送去的那一盆炭火,还有人念叨着他那些看似平常却又充满哲理的话语。这些记忆,如同一部未完待续的书,记录着一个普通农民不平凡的一生。

  最让人难忘的,是常大爷家人在丧礼上的平静与坚强。他们没有过多的哭泣,而是用一种超乎寻常的淡定,向世人展示了一种对生死的豁达理解。这,或许就是常大爷平时言传身教的结果,也是他对家人最深沉的爱。

  丧礼结束后,人们并没有立即散去,而是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分享着与常大爷有关的记忆,讨论着他生前的点点滴滴。在这样的交流中,大家似乎找到了一种力量,一种继续前行、善待生活的力量。这,或许就是常大爷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课——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我们如何用爱去填充它的宽度。

  常大爷虽然离去了,但他的人生哲学,如同一股清泉,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他的影响下,这个小村庄变得更加团结友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懂得珍惜与感恩。在未来的日子里,每当遇到困难与挑战,人们都会想起常大爷,想起他的乐观、坚韧与无私,从而获得继续前行的勇气。

  常大爷的最后一课,没有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激励着每一个人,用心去生活,用爱去传递,让这个世界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

  常大爷的丧礼日志随笔 6

  常大爷是胡同里的老邻居,他的一生都在为邻里乡亲的丧事操劳,让每一位逝者都能体面地离开这个世界。当我记事起,胡同里的丧事就都由他主持,他沿承了上辈人的葬礼习俗,并将其发扬光大。

  报丧与准备:胡同里一旦有人去世,事主会第一时间告知常大爷。无论白天黑夜,他都会前去给逝者穿寿衣,并组织人员设置灵堂、摆放供香和挂幔子。他还会领着孝子到亲戚、邻里家磕头报丧。

  吊唁与守灵:亲戚、邻居前来吊唁时,常大爷会在院子里高喊“客人到!”,随后灵堂里会哭声大起。吊唁人男生会向逝者三鞠躬,女士则陪着守灵的晚辈哭上一阵子。常大爷会适时劝阻停止哭丧,这样的场景在丧礼期间会不断重复。

  入殓与告别:遗体摆放三天后,就要进行入殓仪式。一般在晚上8时,常大爷会组织壮劳力将棺材抬进灵堂,把遗体架进棺材并摆正,同时摆放逝者生前喜爱的小物件。孝子孝女会给逝者净面,之后由常大爷完成最后一道礼节:他站在棺尾,手捧镜子照射逝者遗容,并念道“金光大道,一路走好!”。随后棺材被盖好,钉牢,灵堂里开始哭灵。

  出殡与安葬:丧礼一般是停尸五天,期间有戏班子吹唱,常大爷也会抽空唱上几段豫剧或平调。第五天早上起灵,家人烧了辞灵纸后,常大爷高喊“起灵!”,孝子摔碎陶盆,送葬队伍在鞭炮和器乐声中行进。常大爷会跑前顾后指挥送葬队伍,确保一切顺利。到了墓地,他组织人将棺材下葬,并安排孝子、闺女、媳妇每人填进墓坑三钎土,之后封墓、烧祭品,丧事结束。

  常大爷晚年身体渐衰,但他仍坚持参与丧事。他生前立下遗嘱,希望自己去世后能静悄悄地离开,不要停尸、不要鞭炮、不要唱戏、不要烧纸、不要花圈。他的葬礼最终按照他的.遗愿进行,骨灰被埋在东山坡的一棵柏树下,后代每年清明、鬼节都会去浇灌那棵柏树,让它的绿长青。

  常大爷的丧礼日志随笔 7

  常大爷的丧礼不仅是一场对逝者的告别仪式,更是对他一生辛劳和无私奉献的缅怀。

  在常大爷的丧礼上,邻里亲戚纷纷前来送行,他们在常大爷的遗体前深深地三鞠躬,表达着对这位老邻居的敬意和怀念。丧礼期间,大家共同回忆常大爷生前的点点滴滴,那些他主持丧事、帮助邻里的温馨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常大爷的遗愿让我们对传统的丧礼习俗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提倡简约、环保的丧礼方式,反对大操大办和浪费资源。这种理念与现代社会倡导的文明、节俭、环保的'生活方式相契合,值得我们深思和推广。

  常大爷的去世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生命和身边的人。他的一生都在为别人忙碌和付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在考虑如何不给别人添麻烦。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生命的脆弱和宝贵,珍惜每一个与家人、朋友相处的时光。

  通过常大爷的丧礼日志随笔,我们不仅了解了一位老邻居的生平事迹和丧礼过程,更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常大爷的丧礼日志随笔】相关文章:

刘大爷作文11-24

我的大爷作文10-11

王大爷作文09-22

门卫大爷作文12-07

龟大爷作文01-20

老大爷作文09-17

大爷,你好作文10-08

门卫大爷-写人作文11-23

王大爷作文通用(4篇)01-27

范冰冰 bh语录 范大爷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