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地落”品美味随笔
和同事闲聊,谈到那些舌尖上的昆虫,勾起了我童年的回忆。咱虽然不是美食家,但吃过的虫虫的确还不少呢,知了猴的肥美、蚕蛹的酥脆、“地落”的焦香至今还回味无穷。算起来,要数“地落”更令人情有独钟。
“地落”是我们扎根陕西的外来人,对它的称谓,原住民则称它“水加加”。查阅资料得知它是天牛的一种,学名叫桑天牛。我儿时至今叫“地落”都顺口了,就不计较应该叫什么了,那就继续叫它“地落”吧。
“地落”同害虫天牛十分相似,都是六条腿,一对长长的一节一节的触角,一对大钳子,钳到手上让人感觉很疼!浑身颜色黑的发亮,外面翅膀不像蜻蜓那样水平,而是有一点弧度、坚硬,里面有一对柔软的翅膀。能飞行,颈部有很坚硬的红褐色的革质保护,寿命很短,也就几天。据资料记载:桑天年一生经三个时期,成虫产卵于土壤中蜕化成幼虫,是一种土名叫“黄虫”的虫子,幼虫在地下靠吃草根为生,历经三年蜕变为成虫,在每年入伏下雨,土壤松软后出土,出土后急急忙忙寻偶交配,雌虫产卵不久就死亡。
不知道是我们的哪一辈老祖宗发现的,“地落”可以吃。这可能和河南人饱经磨难,生性粗糙有关系吧,但凡能入口的都想方设法吃了。当地的陕西原住民却从不碰那些丑陋的虫子,说不干净。
平日里我们都盼着入伏立秋,下透雨。下雨了,就机会去捉“地落”。现在虽都快奔四了,可我年年都还要冒雨辛苦一把。我远嫁山西的表姐每年都会在这个时节回澄县,一方面看望家里人,另外则是去捉“地落”,不辞劳苦的'将捉到的“地落”带回河津,让我那馋嘴的表姐夫下酒。
雨雾中,荒野上捉“地落”的人们要猫腰低头,眼睛死死地向草丛里瞄,一但发现草丛里有爬行着“地落”,捡起来就放入随身携带的小桶、罐头瓶等内壁光滑的器皿中。有的时候会在低洼松软的草丛中发现几十、上百只“地落”在约会,那可是捉“地落”的人喜出望外、求之不得的事。随着“地落”的增多,器皿中随即就会响起“地落”欲行逃遁,但又徒劳的窃窃私语沙沙声。
回家后,将捉到的“地落”倒在大盆里,用剪刀剪去那它嘴上的钳子、头上的触角、身上的长腿和翅膀。洗净后,放到淡盐水里浸泡。而后,倒入铁锅在微火上翻炒,直至翻炒的焦黄干透后倒出。再用少许菜油二次煎炒,当香味四溢时立即出锅即食。香得很!在我们童年的时候,那可是难得的动物高蛋白!
在如今这个谈吃色变的时代,能吃到田野里自然成长的,绝对无公害纯绿色的虫虫美味,也不失是一种舌尖上的幸福!
【捉“地落”品美味随笔】相关文章:
雪落随笔06-29
雨声渐微落一地花红散文随笔05-23
随笔碎碎念落满了一地的忧殇06-18
儿时,夏日的美味随笔08-09
美味西瓜随笔散文09-01
雨落随笔散文05-19
叶落途的随笔07-10
雨落古城随笔07-08
关于醉落梦寐丹青落的随笔散文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