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关于文学
我开始在网上写作已一年多了,大约写了三百多篇文章,现细想来大多是瞎写一气。有时,也不知天高地厚地同人吵架,共吵了三次,第一次是关于诗歌的问题,第二次是文学与其它人文学科的关系问题,第三次是关于文学语言的问题。每次吵了下来,我都会冷静地自省一下,是否该理性点去思索深层次的内容了。为了提高写作水平,所以我这一时间,写作重点放到了文学理论上。有时在网上阅读别人的文章,常常控制不住自已,到别人文章中去指指点点的,对照自已,也发现自已有很多问题。如为什么有的学者型作者写来或说来,总是条条有理,头头是道的,可他们写的文章读来却枯燥无味,甚至在文学创作上却不如一个初中文凭的文学爱好者。为什么有些文学专业的人写出来的作品,竟如此单薄,知识面竟如此的狭窄。什么有些作家或知名写手,在文学作品上写得生动和鲜活,可在文学理论上,却半天打不出一个屁来。为什么有的名人散文写得好,而政论文或理论文章上,却是满篇的荒谬。为什么有的专业人士写来的文章,除了文字和语法外,却无法找到清晰的文学创作理念和艺术哲学思想,以及品尝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标准。就此说来,对照自已,我得写一篇《关于文学》的文章了,以此就算我文学创作实践和学习上的一点心得体会吧。
-、关于文学的基本问题
文学的基本问题有哪些?
我认为关于文学的基本问题有十个方面。一、文学的起源。二、文学的核心。三、文学的本原。四、文学的方法。五、是文学的外缘包容范围。六、文学创作的原动力。七、文学的基本性质和规律。八、文学的形式和内容。九、文学评论与鉴赏。十、文学与其它人文学科的关系。
(一)文学的起源问题
由于历史的原因,文学的起源问题历来众说纷纭。有的说法已经消失,但我们不妨也了解一下。文学的起源大致分为六种:
第一种说法是文学产生于“神”论。由于人类生产力的原因。在十五世纪前,在东方和西方几乎都认为是起源于“神”,但到了近代这种说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种说法已经被淘汰,不值得累述。
第二种说法是模仿说,这种说法带有原生态的生物进化论的色彩,它融入到艺术的起源中。说原始人在生活中,由于生存环境的影响下,他们的生活紧密地与自然界的生物体一样形成了一个食物链条,人的生存过程就是这生物链条中的一环,处于这食物链条的最高端。由于这链条的互相影响,人的情感和智力受到其它生物的影响和作用而产生了模仿行为,于是文学随之产生。
第三种说法是一种“神”的变形,即“英雄”说或天才说,这说法既有神的痕迹又有神话科学的印记,如天才和高智力的圣人,伟人、先知者、英雄。这类学说在中国史书上尤其吃香。如伏羲造字,周文王演八卦,神农尝百草就是这类文化传说人物的翻版。
第四种说法是人性论,这种说法在西方比较流行。这说法是基于现代人类生理学和精神学为导向。在十六世纪时,以维萨留斯的《论人体结构》为基础,系统地把人体结构进行了明确的划分,这种基于解剖学实践和研究,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公认。使人的许多观念从神学中分离出来,成了科学的基础科学之一。后经塞尔维物、法布里修斯和哈维等的实践和研究,人的生理学开始完善起来。十七世纪伽利略的显微镜的发明,又为生物的胚胎研究提供了研究条件,以致于人类的视野拓展到了生物和生物进化论上。与此同时,文艺复兴的推波助澜的作用,由哥白尼的天体说,哥伦布、麦哲伦、牛顿、伽利略等在地理,生物、物理学等科学研究成果的大力涌现,奠定了近代科学的诞生和发展,使得人类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产生了更紧密的联系。在西方,人类的观念和思维才真正从神学思维变到了科学思维上来。以此,科学技术的社会化,使得人的社会观念发生了彻底的革命。从而也推动和导致了西方社会结构的大变革,最终深入到人文科学上,提出了“人性和人权”基础思维模式。近代社会科学是以人权论作基础来肯定人性的本能欲望的,人的一切活动归于人的本能,即生理需求为出发点。说文学的产生也是随人性本能的需求必然性地产生出来。
第五种说法是劳动或生活说。这种说法附带有一种阶级斗争的痕迹,强调生存活动环境的社会化。把人性的生活竞争单纯地归结和强附到阶级斗争上来。而最根本的是模糊和混乱了文学起源的历史阶段以及文学的核心概念。例如旧石器时代,人与动物的区分从生理上还不是根本的区别,那时叫猿人也没有阶级。这时不可能有文学产生。新石器时代,人开始完全脱离了动物,进化到了现代人,会用工具,认识了火的产生,新时期的晚期,开始出现原始的农业技术,人类由群居生活变为家庭和家族生活的单元体,以致于出现了部落,有了相对固定的崇拜物。这样使文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而且文学的产生不是突然某天产生,而是一个漫长过程。显然劳动说和生活说,不是很适当。
第六种说法是巫说,这种说法是从文化起源说起的。从人类起源上来看,人有朦胧的意识,而最先思索的是从那些常见的自然现象和规律开始的。那时,由于先智未开,生存环境恶劣以及生活方式单一,原始人只能以消积的适应环境为目的,首要解决的是生存,所以那时思维只能是寄予式的人性联想,于是具有人性的“神”出现了,这些神是超人性的智慧体,神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随后人的脑量的增加,神成了具有人性的形体的神,也就是半神。在我国历史上大约黄帝似的先祖人物,几乎都有是半人半神的形象。到了五千年前,神开始有人的形象的神形,也就是人类活动已完全巫化了,那种祭祀巫师开始作为神的代言人而走向人间。例如巫师的装扮和咒符和念白以及各种道具,明显地具有书面文学的雏形了。这时一种英雄式的人物走向神坛,这时的英雄完全是个人物活体,而英雄的背面或内在是一种神的精神化人物。从以上几种文学起源说中,就是目前都还没有一种能说服人的关于文学起源的定论。只能说比较接近。我认为这主要是文学的基本问题含混所造成的结果。现在应给出一个清晰的思维的时候了。
我的观点是:文学的起源于巫,这是根据近代人文理念和社会学等科学证明来说的。虽然有六种说法,但我认为都是由于在文学的基本问题上纠缠不清所造成的。
我的理由如下:第一,从人性来说,第一生理需求应在食品,情爱、睡眠,冷暖等生命安全类的最基本问题上。原始人虽然能通过围猎来取得食物,通过巢居来躲避猛兽,也可钻木起火来达到取暖。但这种劳动,只能是生存方式的最低化要求,这时的语言只能是简单的音节的语音或图形符号,所表述的只能是一层单一的命令或危险信号。如狼群发起进攻的信号或传递危险的信号,此类说法还不能叫文学。显然从文学意义上还不具备其根本的特征。第二,从社会性看,原始人的生活空间还不是一种社会化的组织,他们随时因生命受到威胁而迁移不定,没有相对固定的稳定的生活环境和交流语言环境,所以还不能称那种随劳动而出现的具文化性质的产品为文学。第三,人类模仿力再好,也只能模仿到低级生物的重复过程,这对人类高智能的进化无疑帮助意义不大,如鸟类漂亮羽毛和动听的叫声是它们求偶的有利条件,人若去模仿只能是低级的重复,这些模仿的结果,只能对生存有帮助,而无上升到美学和对进化到文明是意义不大的。第四,人性来说早就存在,猪性,马性,狗性等也有天性,但那些动物始终没有产生文学。所以人性也不是文学起源的根本。但自从人巫化后,人类的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巫文化的产生也是一个漫长过程,大约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开始渐渐地浓厚。这是因为人类已经从原始人的群居完成了家和家族的演变,人类开始变成半耕半猎的社会景象。即社会形态已经形成即氏族部落,其氏族部落里已经有了相对固定的崇拜物,相对稳定的原始语言形态,使得原来的单音信号和单元图符变成了一种语言形态,这也使得氏族部落里有了有利用于互相交流的俗定风俗。倡导巫的人成了一个部落首领或“高级文人”,巫化活动深入到人类的方方面面。使得那种人类除了生存活动外,精神活动极大的丰富起来,这就是巫文化。如围猎前,部落举行祭祀曲礼,嗯唱一些乐音,打击一些鼓点,跳一些原始舞等等,完全是一幅社会活动景象。当围猎成功后又唱颂神灵。以后每到大灾大难的战争或自然灾害等,小到婚姻,生子等都有被子巫化。于此形成了一种巫文化,随之巫师的唱颂,歌舞等等成了一种文学形式,传承和保留下来,甚至各个部落形成一种交流空间。文学就此产生了。这个说法已得到很多考古发现所证明,如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大量地保证了人类早期的占卜符号。这说明巫文化在人类文化起源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以致于巫文化深入到古人的心中,是一种美和威严,吉祥的象征。古人许多岩洞,古墓中就有很多巫化了的图或图形符号。实际上就是文学或美术创作出来的作品,它就显示出一种人性化的思维记忆。所以,文学起源应早于书面成形的流通语言或符号,又晚于旧石器的猿人时期。最适当的文学起源应是早期的巫文化期,人类学上讲应是母系氏族部落时期。巫文化的显著特征就是以“神”为中心的文化,所以世界上最早的文化都有是以神话开始的,准确点说文学的最早形式是神话文学。
(二)文学的核心
文学的核心应是人性,只有人才会产生文学。文学所反应的中心就是人的感受,感情、欲望、行为、动机、理念、方法等等,人再多的行为和思维都是因人而生。所以文学是人性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人性的提出最早是孔子,当时他提出来的时候是作为一种伦理学而提出来的,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后来《三字经》中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孔子的本意是强调后天教育对人的巨大作用。然而这个问题却成了二千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即人性本“善与恶”。后来鲁迅先生与梁实秋先生因文学的核心问题而发生了大论战。其实。关于人性的善与恶本已是解决了的问题,只是有的人思考没到位或相关知识大混乱所造成的。有时看到此类文章很好笑。近代西方文化中最重要一点,就是承认人的本能欲望和追求,因为人因生存需要,天生或本能就会对物质和精神上有所追求,不是简单的善与恶的问题。西方伦理中认为:只要在法律许可条件下,通过正当方法去实现。这那是什么善与恶的问题。例如每个婴儿饿了,他就自然地发出哭泣的信号,这是本能反应。这种现象能说明善与恶吗?又如青年男子和女子在性成熟的条件下,自然会追求伴侣。寻找性爱,这也是生物界的自然法则和规律。你能说是善与恶吗?但如果违背他人意愿,侵犯公共利益,非法获取不当权利和利益,这种行为和动机就是恶了。反之,自已主动牺牲既得得益,让别人受益,社会受益,这就是行善了。从哲学上讲善与恶是在相对条件下,互相依存和转换,并不是固定的。如在战乱和灾荒这种社会秩序极为混乱的条件下,当自已最低生存都无法满足的情况下,这时的人性就可能转向恶。因为第一本能是生命,为了生命而“揭竿而起”,挺而走险的恶行。另外恶与善有个相对定义的标准。如秦二世的暴政,使得百姓普天下无法生存,他们这种暴动,实际上这是一种社会必然,只是由陈胜点燃而已,这种“揭竿而起”就不是恶。
西方理论正是强调了人性在本能上的对应平等,才有了人权平等的价值观念,这与东方文化的价值观正好相反。而东方文化中浓厚的“礼”,才使得人性产生了严重的扭曲。如皇帝礼仪重高,可占有无限的财富,剥夺别人的财富。而且有三宫六院嫔妃。贵族有三妻六妾,这种欲望畸形膨胀,才有这种畸形的心态和行为。乃至于发生战乱等严重的社会不安定现象。
许多社会科学的核心都是人性,单纯以人性来划定文学的标志是不当的。例如伦理学,法律,社会学等等的的核心都是人性,但侧重点不一样,如伦理学的核心是人的行为和动机的约束和伸张方向上,其本原是重在道德。法律的核心是限制人的行为和保护人的行为上,其本原重在强制执行和遵守。政治学的核心也是人性的权力欲望,但本原却是社会地位,而文学只是表现和描述人性的本能品性,无所谓限制,保护等内容。文学就是通过语言来反映人性欲望和动机和行为的,所以文学的核心是人性。这就是文学与其它学科根本区别的地方。
人性的的基本内容,我认为有二层含义。第一层是生命为中心的物质性,即食欲,情欲,睡欲,温暖等。人为了生活和生命安全,首先就是要满面足这第一类需要,任何人都得将维持生命的物质需求放在第一位,而且这种人性永恒不变,这点同其他生物的区别并不大。第二层是精神性的需求,如权力、名誉、唯美需求等,第二层需求是建立在第一层之上的人性。文学就是通过语言艺术来展现人性的本能需要。
人性的本能欲望是相对固有的,古人也好,今人也好,其本能欲望是不变的,但追求欲望的方式和方法却是可变的。关于人性论内容很多,这里只能简介一下。
(三)文学的本原
文学界的本原是生活。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可说是生活。人性的所有活动表现出来就是生活。所谓生活有两层含义,一种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叫生存,另一层就是与群体人发生交流的活动,这才是生活本身。只要人作为一个活体,即有生命,他就必须为自已而活动着。如为食欲而购置油盐柴米,为自已有好的形象而装饰和打扮,为自已的情欲和后代而寻找伴侣。为自已的生命存在而不停地劳作和休息。为自已的社会地位而奋斗,甚至绞尽脑汁,为自已的财富和后代而呕心沥血地活动,这些就是生活内容,离开了生活,文学就没有依附的地方,也无存在的意义。所以文学的本原是生活,也只能是生活。生活的本质是生命和社会。
(四)文学的方法
文学的方法就是以语言为工具,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作用,人是离不开语言的。就是有生理缺陷的人也可通过其他语言来转述其想法。如聋哑人,可通过一些肢体语言来表达和交流。语言是文学的生命。而文学语言又是帮助人从单纯的语言交流工具上升到美学方面的欣赏和情操上,这样高层次的人文活动上来。这部份内容我已在《论文学语言的活力》中阐述。
(五)文学的外缘包容体
文学的外缘包容体的范围应是整个社会。我们有语言可以反应我们对自然,对社会,对某个人的印象,感受等。但我们的文学不包括整个自然。因为我们人类不能同无人类语言的生物交流。如细菌,牛羊猪马,花草鸟木。虽然人与有些生物间可交流情感,却不能交流更高级的,更广泛的生活内容,更不能抽象地复述。所以说文学只能在人类社会上才能有存在的价值。
人类社会是一个多层面的立体包容体。过去,把阶级斗争玄化,社会成了一个政治概念。实质上文学是不分阶级和国体的,只有流派和创作动机上的区别。无产阶级文学也好,资产阶级文学也好,解放区文学也好都有是创作理念上的差别。无论何种社会,都会有社会层面,上中下层面。在反映社会层面上的文学作品,并不是层面的高低来划定文学的高雅和低俗,以及精典。《红楼梦》和《三国演义》是精典,同样《金瓶梅》和《水浒》也是精典。
人类社会是一个运动体,它不会一成不变,其变化的原因是社会的基本矛盾所决定。推动社会进步的是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文学只能反映社会的人性方面,影响人的审美情趣和修养,却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六)文学创作的原动力
文学创作的原动力分为三部分,第一是文学创作的动机,第二部分是文学创作的理念或过程。第三是文学界创作的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这部分也是较为复杂的话题。我国最早谈到文学界创作是《诗大序》中的“诗言志”说。这实际上是作者心理活动的一种表述。也就是说文学创作的动机是作者对生活的一种认识的情感冲动。第二部分是创作理念是对生活感受的情感导向作用。这些,我已在《情感依恋是文学创作的原动力》中作了系统阐述。
(七)文学的基本性质和规律
(八)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九)文学评论与鉴赏
(十)文学与其它人文学科的`关系
第七,八、九、十内容繁杂,需专门论述。
以上十个方面,我认为是文学的基本问题或要素。历来文学基本问题争论很大,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争论,可能要算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文学由浑沌,朦胧,无意识的单一局面,理性地走向文化大集结。从文学发展来讲,是由口头文学,神化传说,语言杂说,散乱的民歌,颂辞等走向了语言统一,这是我国人性肯定的自觉的书面集结阶段。中国文学也由此真正脱离了那种只靠口头传记的文学时代。也真正从神话文学,口头文学走上了庙堂式的立说阶段。书面文学成了贵族和官方的通行方式,而且私学兴起,百家争鸣,大道成形,于此大师辈出的开明时期。文学也作为一种独立学科而绽放出靓丽的色彩来。人们也开始自觉地寻找一种语言精练,生动活泼,文气雅致,具有音乐效果等等的文化形式,用那种书面语言和文字来表达对生活的种种感受和思索。这时的文学明显具有了美学成份。如《诗经》《楚辞》《庄子》等等都是很高水平的千古名书。到了汉代,文学作为官仕身价资本之一,其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像司马相如,扬雄,左思,贾谊等都是著名的文学名家。汉乐府和民间文学,大赋政论等流行,形成了文学革新的一个小高潮。由于西汉大儒董仲舒的提倡,中国后面对文学理论的系统论述不多。到了唐宋八大家,古文运动了一下,掀起了诗歌,词,散文的变化,又造成起了“唐诗”“宋词”的两次高峰。但就文学理论上,除了点心学有点影响外,文学理论的观念上还是模糊不清的。近代西方经文艺复兴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西方形而上学的抽象思维方式也活跃起来,客观上也带动了人文科学的发展,文学理论也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丰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巴甫洛夫的神经生理学,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罗丹艺术美学,德国的哲学等相继使文学理论渐渐系统化和科学化。五四时期,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几乎砸碎了以中国传统哲学和伦理学为基础所阐述的文学理论。虽然像鲁迅与胡适,鲁迅与梁实秋等人进行了关于文学理论的大论战。可并没有给出清晰的答案来,但他们还是为我们后人探索提出了完整的思路导向作用。
我认为鲁迅关于文学的起源上的劳动论,不细化,不准确,脱离了人性的本能欲望和动机。没有说到人性的核心上。但是鲁迅对文学的起源中的分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对文学语言的活力的论述有很强的说明力。他还指出了文学广泛的社会意义,即文学的外缘范围。同时鲁迅对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品的文学欣赏和批评提供了非常令人信服的导向作用,并开辟出一类独特文学风格和流派出来,这就是杂文。另外鲁迅的文学理论和实践也有很高的贡献,并能写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精典作品出来。所以鲁迅应是文学家。
梁实秋先生抓住了文学的核心是人性,这是最值得肯定的地方,但他却对文学的外缘的社会范围的认识欠缺。梁的文学评论与鉴赏,以及文学理论方面也是单薄的。梁实秋虽在小品文上有特色,但还不算一种独特的风格或流派的作家,另他也没什么文学理论和评论,所以梁实秋算不上文学家。
我认为的文学大师,不但应是文学理论的探索者,又是一个文学理念上创作的实践者,还是一个文学评论和和鉴赏的高明者,更是某一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或是新文体的创新者。文学家只是一种流派的代表人物。作家只是一种文学风格的写手,写手就最低了,只是文字的书写者。文学大师的作品有一种魂魄和气韵在,文学家的作品只有气韵,作家就只有气而无韵。写手的文章就只有呼吸。我认为鲁迅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大师,这不是以作品数量的多少来评论的。
综上所述,文学基本问题虽有十个,可文学的最基本问题,我认为只有四个即“核心,本原、方法、外缘”。这也是文学区别于其他社会人文学科的显著标志。如此长篇的杂说,应明确给文学的概念作归结了。什么是文学?文学就是用生动活泼的鲜活语言,描述一定社会时期的人性活动。也表达作者对社会生活或自然的感情和感受,探索文学活动性质和规律的人文科学。
写到这里该暂告一段落了,也借此声明一下,我是非专业人士,只是爱好而已,许多观点不一定正确,我欢迎读者评论和交流,也欢迎反面观点的读者来纠错和吵架。
二零XX年十月十七日
【生活随笔:文学】相关文章:
文学的启迪随笔12-17
我爱文学随笔-随笔作文01-10
午夜随笔短文学07-09
我爱文学随笔01-14
文学的启迪随笔_作文600字_随笔作文12-22
经典生活随笔09-04
生活的随笔07-09
★生活的随笔01-02
生活随笔精选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