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生随笔四则
1
普罗大众的生活就是赶鸭子,往东就一窝蜂往东,往西就一窝蜂往西。他们不去想究竟为什么,他们知道想多了也没有用,改变不了什么。但其中总有一两只较真的鸭子,他不认命,他要犯贱,他就是要凡事问个为什么。
比如问人生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其中一只想明白的鸭子告诉他,人生的问题就是两类:一类是现实问题,吃喝拉撒睡,由此延伸到一切物质的世界;另一类就是超现实的问题:我的心是什么,心是什么构成的,心为什么虚空,为什么烦闷,由此延伸到一系列所谓形而上的命题。
人生社会历史,纷繁复杂,其间有一些基本的要义不可不知。但知道得多,而不能通达,则徒添烦恼。一般人的智力跟鸭子也相差无几,是但凭怎样也不可能通达的。囿于一日三餐得温得饱的幸福,偶有惊人一声“嘎嘎嘎”,于是群鸭相望,惊鸿一瞥,已然是相当的幸福。安敢望改变历史长河的流向呢?
2
修身养性终究是大事。特别到了所谓的现代社会,要把持好自己一亩三分地的生活是相当的难了。现代社会比之于中古社会,相当的纷繁复杂。生活门类多了,社会组织的形式多了,连基本日常生活也复杂得多。把一个中古社会的人突然复活于现代,他一定是人猿泰山,难以应付。个体在集体创造的伟大结构面前,越发的渺小。正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人类智能,最终把人类的个体制约得一塌糊涂,一筹莫展。正是人类智能一层一层给自然纯朴简单的人心上枷锁,乐此不疲,一直到身不由已。
本来简单的修身养性成了大问题。食品安全、睡眠质量、饮水质量和空气质量成了挥之不去的魔魇。还谈何修身养性呢?
人类个体可能是聪明的,但当他们联成一体的时候,何其愚蠢,何其荒唐。
3
人生的定义何在?西方文明给出人生的定义在于“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西方文明就会在这方面发展得相当发达。中国几千年文明的重心则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仁义伦理”无不是将重心落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自然与上帝都不是重点。诚如孔子说未知当世,不事鬼神。大道不远人。
然而印度文明包括在佛教产生以前的印度古文明,对人生却持基本否定的态度,认为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东西,是一切迷误,就像自然界的迷雾一般,无所谓好无所谓不好,无所谓有与无所谓无。
这第三种价值观也就是价值虚无观,不为人道亦不为人所喜(中国道家亦是否定人生的部分价值的),按照众生平等的角度,站在猪牛羊马的角度,站在一株树一片草的角度:人的世界有何特别的意义,难道人真的是上帝的宠儿、万物的主宰吗?
第三种价值观,亦并不是毫无存在的价值。人还是与自己生活的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吧,不要付与自己那么多崇高伟大的意义与使命,不要那么好勇斗狠,孤芳自赏,自说自话。
4
自己怎么样安生立命?借佛教小乘教义讲:诸行无常,就是一切都变动不居,因我们只能顺应时空万物连续不断的.变化。我们无法永久的保有一种东西或一个状态,因此要破执,不要执着;诸法无我,就是一切都有变化的规律支配,由不得我们主观想这样想那样,因此只能除妄,要认清事物本来的变化规律与趋势,不要作不切实际的幻想。做到以上两点可以算通达之人了,可以给自己安生立命了。这是小乘佛教的境界,是阿罗汉的境界。
如果通过长期限的历练与修炼,觉得这两点已经发挥到极致了,完全应付自如了,则可以转入大乘佛教的境界,叫做“不住涅槃,不舍众生。”意思很简单,从发愿的时候起出手,尽可能多地帮普罗大众做到小乘境界。
以上的循环是:众生修成阿罗汉,阿罗汉发愿将更多的众生普渡修成更多的阿罗汉。如此循环往复,就是行菩萨道。目标是人人成佛,最后是佛光普照大地。
多么善良可爱充满想象富有诗意的逻辑,就是想想也是慰人清怀的,为什么要搞那么复杂。我总怀疑佛教早就被人恶意利用,成了糊弄老百姓的工具,至少是骗财的工具。世间的好东西莫不得如此下场。叫人痛惜。
【人生随笔】相关文章:
人生的随笔08-29
人生苦短随笔07-12
人生随笔散文精选07-02
名家:人生随笔07-04
人生的境界随笔07-12
人生的凑合随笔07-12
领悟人生随笔06-05
迷茫人生的随笔07-06
标点人生随笔06-15
经典人生随笔散文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