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09-20 13:53:00 数学 我要投稿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范例15篇)

  总结是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或其完成情况,包括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写总结有利于我们学习和工作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要做好归纳,写好总结。如何把总结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范例15篇)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1

  知识点1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

  2、元素的互异性;

  3、元素的无序性

  说明:(1)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对象或者是或者不是这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

  (2)任何一个给定的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仅算一个元素。

  (3)集合中的元素是平等的,没有先后顺序,因此判定两个集合是否一样,仅需比较它们的元素是否一样,不需考查排列顺序是否一样。

  (4)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使集合本身具有了确定性和整体性。

  3、集合的表示:{…}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啊: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N或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

  关于“属于”的概念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相反,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

  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②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等式x—3>2的解集是{x?R|x—3>2}或{x|x—3>2}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知识点2

  I、定义与定义表达式

  一般地,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y=ax^2+bx+c

  (a,b,c为常数,a≠0,且a决定函数的开口方向,a>0时,开口方向向上,a<0时,开口方向向下,IaI还可以决定开口大小,IaI越大开口就越小,IaI越小开口就越大、)

  则称y为x的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右边通常为二次三项式。

  II、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式

  一般式:y=ax^2+bx+c(a,b,c为常数,a≠0)

  顶点式:y=a(x—h)^2+k[抛物线的顶点P(h,k)]

  交点式:y=a(x—x?)(x—x?)[仅限于与x轴有交点A(x?,0)和B(x?,0)的`抛物线]

  注:在3种形式的互相转化中,有如下关系:

  h=—b/2ak=(4ac—b^2)/4ax?,x?=(—b±√b^2—4ac)/2a

  III、二次函数的图像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二次函数y=x^2的图像,可以看出,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

  IV、抛物线的性质

  1、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为直线x=—b/2a。对称轴与抛物线的交点为抛物线的顶点P。

  特别地,当b=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即直线x=0)

  2、抛物线有一个顶点P,坐标为

  P(—b/2a,(4ac—b^2)/4a)

  当—b/2a=0时,P在y轴上;当Δ=b^2—4ac=0时,P在x轴上。

  3、二次项系数a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大小。

  当a>0时,抛物线向上开口;当a<0时,抛物线向下开口。

  |a|越大,则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知识点3

  1、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为直线

  x=—b/2a。

  对称轴与抛物线的交点为抛物线的顶点P。

  特别地,当b=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即直线x=0)

  2、抛物线有一个顶点P,坐标为

  P(—b/2a,(4ac—b’2)/4a)

  当—b/2a=0时,P在y轴上;当Δ=b’2—4ac=0时,P在x轴上。

  3、二次项系数a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大小。

  当a>0时,抛物线向上开口;当a<0时,抛物线向下开口。

  |a|越大,则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4、一次项系数b和二次项系数a共同决定对称轴的位置。

  当a与b同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左;

  当a与b异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右。

  5、常数项c决定抛物线与y轴交点。

  抛物线与y轴交于(0,c)

  6、抛物线与x轴交点个数

  Δ=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2个交点。

  Δ=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1个交点。

  Δ=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没有交点。X的取值是虚数(x=—b±√b’2—4ac的值的相反数,乘上虚数i,整个式子除以2a)

  知识点4

  对数函数

  对数函数的一般形式为,它实际上就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因此指数函数里对于a的规定,同样适用于对数函数。

  右图给出对于不同大小a所表示的函数图形:

  可以看到对数函数的图形只不过的指数函数的图形的关于直线y=x的对称图形,因为它们互为反函数。

  (1)对数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实数集合。

  (2)对数函数的值域为全部实数集合。

  (3)函数总是通过(1,0)这点。

  (4)a大于1时,为单调递增函数,并且上凸;a小于1大于0时,函数为单调递减函数,并且下凹。

  (5)显然对数函数。

  知识点5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把使成立的实数叫做函数的零点。

  2、函数零点的意义:函数的零点就是方程实数根,亦即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即:方程有实数根,函数的图象与坐标轴有交点,函数有零点。

  3、函数零点的求法:

  (1)(代数法)求方程的实数根;

  (2)(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

  4、二次函数的零点:

  (1)△>0,方程有两不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

  (2)△=0,方程有两相等实根(二重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

  (3)△<0,方程无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无交点,二次函数无零点。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2

  一、指数函数

  (一)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1.根式的概念:一般地,如果,那么叫做的次方根(nthroot),其中>1,且∈_.

  当是奇数时,正数的次方根是一个正数,负数的次方根是一个负数.此时,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式子叫做根式(radical),这里叫做根指数(radicalexponent),叫做被开方数(radicand).

  当是偶数时,正数的次方根有两个,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此时,正数的正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负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正的次方根与负的次方根可以合并成±(>0).由此可得: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记作。

  注意:当是奇数时,当是偶数时,

  2.分数指数幂

  正数的分数指数幂的意义,规定:

  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指出:规定了分数指数幂的意义后,指数的概念就从整数指数推广到了有理数指数,那么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也同样可以推广到有理数指数幂.

  3.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二)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1、指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叫做指数函数(exponential),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R.

  注意:指数函数的底数的取值范围,底数不能是负数、零和1.

  2、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第三章: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把使成立的实数叫做函数的零点。

  2、函数零点的意义:函数的零点就是方程实数根,亦即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即:

  方程有实数根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交点函数有零点.

  3、函数零点的求法:

  求函数的零点:

  (1)(代数法)求方程的实数根;

  (2)(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

  4、二次函数的零点:

  二次函数.

  1)△>0,方程有两不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  2)△=0,方程有两相等实根(二重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

  3)△<0,方程无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无交点,二次函数无零点.

  3.2.1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意义, 理解它们的增长差异性.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模型,比较常数函数、一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模型的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

  2.教学难点 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学法与教学用具】

  1. 学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动手画图,自主学习、思考,并相互讨论,进行探索.

  2.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实例,创设情景.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例1,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思考应当选择怎样的函数模型来描述;由学生自己根据数量关系,归纳概括出相应的函数模型,写出每个方案的函数解析式,教师在数量关系的分析、函数模型的选择上作指导.

  (二)互动交流,探求新知.

  1. 观察数据,体会模型.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例1表格中三种方案的数量变化情况,体会三种函数的增长差异,说出自己的发现,并进行交流.

  2. 作出图象,描述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作出三个方案的函数图象,分析三种方案的不同变化趋势,并进行描述,为方案选择提供依据.

  (三)实例运用,巩固提高.

  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影响方案选择的因素,使学生认识到要做出正确选择除了考虑每天的收益,还要考虑一段时间内的总收益.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分析整理数据,并根据其中的信息做出推理判断,获得累计收益并给出本例的完整解答,然后全班进行交流.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例2中三种函数的不同增长情况对于奖励模型的影响,使学生明确问题的实质就是比较三个函数的增长情况,进一步体会三种基本函数模型在实际中广泛应用,体会它们的增长差异.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要对每一个奖励模型的奖金总额是否超出5万元,以及奖励比例是否超过25%进行分析,才能做出正确选择,学会对数据的特点与作用进行分析、判断。

  4.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解析式,结合图象,对例2的三个模型的增长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写出完整的解答过程.进一步认识三个函数模型的增长差异,并掌握解答的规范要求.

  5.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以上具体函数进行比较分析,探究幂函数(>0)、指数函数(>1)、对数函数(>1)在区间(0,+∞)上的增长差异,并从函数的性质上进行研究、论证,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总结,形成结论性报告.教师对学生的结论进行评析,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进行验证演示.

  6. 课堂练习

  教材P98练习1、2,并由学生演示,进行讲评。

  (四)归纳总结,提升认识.

  教师通过计算机作图进行总结,使学生认识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模型的.含义及其差异,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与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内在变化规律.

  (五)布置作业

  教材P107练习第2题

  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递增的一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实例,对它们的增长速度进行比较,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并思考。有时同一个实际问题可以建立多个函数模型,在具体应用函数模型时,应该怎样选用合理的函数模型.

  3.2.2 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Ⅰ)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能够找出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初步体会应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运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模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变为数学模型.

  【学法与教学用具】

  1. 学法:学生自主阅读教材,采用尝试、讨论方式进行探究.

  2.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引例:大约在一千五百年前,大数学家孙子在《孙子算经》中记载了这样的一道题:“今有雏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雏兔各几何?”这四句的意思就是:有若干只有几只鸡和兔?你知道孙子是如何解答这个“鸡兔同笼”问题的吗?你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老师介绍孙子的大胆解法:他假设砍去每只鸡和兔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和兔就变成了“独脚鸡”和“双脚兔”.这样,“独脚鸡”和“双脚兔”脚的数量与它们头的数量之差,就是兔子数,即:47-35=12;鸡数就是:35-12=23.

  比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求知欲望.

  可引导学生运用方程的思想解答“鸡兔同笼”问题.

  (二)结合实例,探求新知

  例1. 某列火车众北京西站开往石家庄,全程277km,火车出发10min开出13km后,以120km/h匀速行驶.试写出火车行驶的总路程S与匀速行驶的时间t之间的关系式,并求火车离开北京2h内行驶的路程.

  探索:

  1)本例所涉及的变量有哪些?它们的取值范围怎样;

  2)所涉及的变量的关系如何?

  3)写出本例的解答过程.

  老师提示:路程S和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即函数的定义域),注意t的实际意义.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解答,并相互讨论、交流、评析.

  例2.某商店出售茶壶和茶杯,茶壶每只定价20元,茶杯每只定价5元,该商店制定了两种优惠办法:

  1)本例所涉及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可用何种函数模型来描述?

  2)本例涉及到几个函数模型?

  3)如何理解“更省钱?”;

  4)写出具体的解答过程.

  在学生自主思考,相互讨论完成本例题解答之后,老师小结:通过以上两例,数学模型是用数学语言模拟现实的一种模型,它把实际问题中某些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关系抽象出来,并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这一过程称为建模,是解应用题的关键。数学模型可采用各种形式,如方程(组),函数解析式,图形与网络等.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3

  集合的运算

  1。交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

  记作AB(读作A交B),即AB={x|xA,且xB}。

  2、并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即AB={x|xA,或xB}。

  3、交集与并集的性质:AA=A,A=,AB=BA,AA=A,A=A,AB=BA。

  4、全集与补集

  (1)补集: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

  (2)全集:如果集合S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通常用U来表示。

  (3)性质:

  ⑴CU(CUA)=A

  ⑵(CUA)

  ⑶(CUA)A=U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4

  定义:

  x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

  范围:

  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

  理解:

  (1)注意“两个方向”:直线向上的方向、x轴的正方向;

  (2)规定当直线和x轴平行或重合时,它的倾斜角为0度。

  意义:

  ①直线的倾斜角,体现了直线对x轴正向的倾斜程度;

  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每一条直线都有一个确定的`倾斜角;

  ③倾斜角相同,未必表示同一条直线。

  公式:

  k=tanα

  k>0时α∈(0°,90°)

  k

  k=0时α=0°

  当α=90°时k不存在

  ax+by+c=0(a≠0)倾斜角为A,则tanA=-a/b,A=arctan(-a/b)

  当a≠0时,倾斜角为90度,即与X轴垂直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

  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

  三角和的三角函数:

  sin(α+β+γ)=sinα·cosβ·cosγ+cosα·sinβ·cosγ+cosα·cosβ·sinγ-sinα·sinβ·sinγ

  cos(α+β+γ)=cosα·cosβ·cosγ-cosα·sinβ·sinγ-sinα·cosβ·sinγ-sinα·sinβ·cosγ

  tan(α+β+γ)=(tanα+tanβ+tanγ-tanα·tanβ·tanγ)/(1-tanα·tanβ-tanβ·tanγ-tanγ·tanα)

  辅助角公式:

  Asinα+Bcosα=(A2+B2)^(1/2)sin(α+t),其中

  sint=B/(A2+B2)^(1/2)

  cost=A/(A2+B2)^(1/2)

  tant=B/A

  Asinα-Bcosα=(A2+B2)^(1/2)cos(α-t),tant=A/B

  倍角公式:

  sin(2α)=2sinα·cosα=2/(tanα+cotα)

  cos(2α)=cos2(α)-sin2(α)=2cos2(α)-1=1-2sin2(α)

  tan(2α)=2tanα/[1-tan2(α)]

  三倍角公式:

  sin(3α)=3sinα-4sin3(α)=4sinα·sin(60+α)sin(60-α)

  cos(3α)=4cos3(α)-3cosα=4cosα·cos(60+α)cos(60-α)

  tan(3α)=tana·tan(π/3+a)·tan(π/3-a)

  半角公式:

  sin(α/2)=±√((1-cosα)/2)

  cos(α/2)=±√((1+cosα)/2)

  tan(α/2)=±√((1-cosα)/(1+cosα))=sinα/(1+cosα)=(1-cosα)/sinα

  降幂公式

  sin2(α)=(1-cos(2α))/2=versin(2α)/2

  cos2(α)=(1+cos(2α))/2=covers(2α)/2

  tan2(α)=(1-cos(2α))/(1+cos(2α))

  万能公式:

  sinα=2tan(α/2)/[1+tan2(α/2)]

  cosα=[1-tan2(α/2)]/[1+tan2(α/2)]

  tanα=2tan(α/2)/[1-tan2(α/2)]

  积化和差公式:

  sinα·cosβ=(1/2)[sin(α+β)+sin(α-β)]

  cosα·sinβ=(1/2)[sin(α+β)-sin(α-β)]

  cosα·cosβ=(1/2)[cos(α+β)+cos(α-β)]

  sinα·sinβ=-(1/2)[cos(α+β)-cos(α-β)]

  和差化积公式:

  sinα+sinβ=2sin[(α+β)/2]cos[(α-β)/2]

  sinα-sinβ=2cos[(α+β)/2]sin[(α-β)/2]

  cosα+cosβ=2cos[(α+β)/2]cos[(α-β)/2]

  cosα-cosβ=-2sin[(α+β)/2]sin[(α-β)/2]

  二面角

  (1)半平面:平面内的一条直线把这个平面分成两个部分,其中每一个部分叫做半平面。

  (2)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二面角的取值范围为[0°,180°]

  (3)二面角的棱:这一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

  (4)二面角的面: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

  (5)二面角的平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为端点,在两个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

  (6)直二面角:平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做直二面角。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5

  【基本初等函数】

  一、指数函数

  (一)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1、根式的概念:一般地,如果,那么叫做的次方根(nthroot),其中>1,且∈

  当是奇数时,正数的次方根是一个正数,负数的次方根是一个负数。此时,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式子叫做根式(radical),这里叫做根指数(radicalexponent),叫做被开方数(radicand)。

  当是偶数时,正数的次方根有两个,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此时,正数的正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负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正的次方根与负的次方根可以合并成±(>0)。由此可得: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记作。

  注意:当是奇数时,当是偶数时,

  2、分数指数幂

  正数的分数指数幂的意义,规定:

  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指出:规定了分数指数幂的'意义后,指数的概念就从整数指数推广到了有理数指数,那么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也同样可以推广到有理数指数幂。

  3、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二)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1、指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叫做指数函数(exponential),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R。

  注意:指数函数的底数的取值范围,底数不能是负数、零和1。

  2、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6

  1.知识网络图

  复数知识点网络图

  2.复数中的难点

  (1)复数的向量表示法的运算.对于复数的向量表示有些学生掌握得不好,对向量的运算的几何意义的灵活掌握有一定的困难.对此应认真体会复数向量运算的几何意义,对其灵活地加以证明.

  (2)复数三角形式的乘方和开方.有部分学生对运算法则知道,但对其灵活地运用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开方运算,应对此认真地加以训练.

  (3)复数的辐角主值的'求法.

  (4)利用复数的几何意义灵活地解决问题.复数可以用向量表示,同时复数的模和辐角都具有几何意义,对他们的理解和应用有一定难度,应认真加以体会.

  3.复数中的重点

  (1)理解好复数的概念,弄清实数、虚数、纯虚数的不同点.

  (2)熟练掌握复数三种表示法,以及它们间的互化,并能准确地求出复数的模和辐角.复数有代数,向量和三角三种表示法.特别是代数形式和三角形式的互化,以及求复数的模和辐角在解决具体问题时经常用到,是一个重点内容.

  (3)复数的三种表示法的各种运算,在运算中重视共轭复数以及模的有关性质.复数的运算是复数中的主要内容,掌握复数各种形式的运算,特别是复数运算的几何意义更是重点内容.

  (4)复数集中一元二次方程和二项方程的解法.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7

  一.知识归纳:

  1.集合的有关概念。

  1)集合(集):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集).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注意:①集合与集合的元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科书中是通过描述给出的,这与平面几何中的点与直线的概念类似。

  ②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a?a和a?a,二者必居其一)、互异性(若a?a,b?a,则a≠b)和无序性({a,b}与{b,a}表示同一个集合)。

  ③集合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即:凡是符合条件的对象都是它的元素;只要是它的元素就必须符号条件

  2)集合的表示方法:常用的有列举法、描述法和图文法

  3)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4)常用数集:n,z,q,r,n*

  2.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空集、全集等概念。

  1)子集:若对x∈a都有x∈b,则ab(或ab);

  2)真子集:ab且存在x0∈b但x0a;记为ab(或,且)

  3)交集:a∩b={x|x∈a且x∈b}

  4)并集:a∪b={x|x∈a或x∈b}

  5)补集:cua={x|xa但x∈u}

  注意:①?a,若a≠?,则?a;

  ②若,则;

  ③若且,则a=b(等集)

  3.弄清集合与元素、集合与集合的关系,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特别要注意以下的符号:(1)与、?的区别;(2)与的区别;(3)与的区别。

  4.有关子集的几个等价关系

  ①a∩b=aab;②a∪b=bab;③abcuacub;

  ④a∩cub=空集cuab;⑤cua∪b=iab。

  5.交、并集运算的性质

  ①a∩a=a,a∩?=?,a∩b=b∩a;②a∪a=a,a∪?=a,a∪b=b∪a;

  ③cu(a∪b)=cua∩cub,cu(a∩b)=cua∪cub;

  6.有限子集的个数:设集合a的元素个数是n,则a有2n个子集,2n-1个非空子集,2n-2个非空真子集。

  二.例题讲解:

  【例1】已知集合m={x|x=m+,m∈z},n={x|x=,n∈z},p={x|x=,p∈z},则m,n,p满足关系

  a)m=npb)mn=pc)mnpd)npm

  分析一:从判断元素的共性与区别入手。

  解答一:对于集合m:{x|x=,m∈z};对于集合n:{x|x=,n∈z}

  对于集合p:{x|x=,p∈z},由于3(n-1)+1和3p+1都表示被3除余1的数,而6m+1表示被6除余1的数,所以mn=p,故选b。

  分析二:简单列举集合中的元素。

  解答二:m={…,…},n={…,…},p={…,…},这时不要急于判断三个集合间的关系,应分析各集合中不同的元素。

  =∈n,∈n,∴mn,又=m,∴mn,=p,∴np又∈n,∴pn,故p=n,所以选b。

  点评:由于思路二只是停留在最初的归纳假设,没有从理论上解决问题,因此提倡思路一,但思路二易人手。

  变式:设集合,则(b)

  a.m=nb.mnc.nmd.

  解:

  当时,2k+1是奇数,k+2是整数,选b

  【例2】定义集合a*b={x|x∈a且xb},若a={1,3,5,7},b={2,3,5},则a*b的子集个数为

  a)1b)2c)3d)4

  分析:确定集合a*b子集的个数,首先要确定元素的个数,然后再利用公式:集合a={a1,a2,…,an}有子集2n个来求解。

  解答:∵a*b={x|x∈a且xb},∴a*b={1,7},有两个元素,故a*b的子集共有22个。选d。

  变式1:已知非空集合m{1,2,3,4,5},且若a∈m,则6?a∈m,那么集合m的个数为

  a)5个b)6个c)7个d)8个

  变式2:已知{a,b}a{a,b,c,d,e},求集合a.

  解:由已知,集合中必须含有元素a,b.

  集合a可能是{a,b},{a,b,c},{a,b,d},{a,b,e},{a,b,c,d},{a,b,c,e},{a,b,d,e}.

  评析本题集合a的个数实为集合{c,d,e}的'真子集的个数,所以共有个.

  【例3】已知集合a={x|x2+px+q=0},b={x|x2?4x+r=0},且a∩b={1},a∪b={?2,1,3},求实数p,q,r的值。

  解答:∵a∩b={1}∴1∈b∴12?4×1+r=0,r=3.

  ∴b={x|x2?4x+r=0}={1,3},∵a∪b={?2,1,3},?2b,∴?2∈a

  ∵a∩b={1}∴1∈a∴方程x2+px+q=0的两根为-2和1,∴∴

  变式:已知集合a={x|x2+bx+c=0},b={x|x2+mx+6=0},且a∩b={2},a∪b=b,求实数b,c,m的值.

  解:∵a∩b={2}∴1∈b∴22+m?2+6=0,m=-5

  ∴b={x|x2-5x+6=0}={2,3}∵a∪b=b∴

  又∵a∩b={2}∴a={2}∴b=-(2+2)=4,c=2×2=4

  ∴b=-4,c=4,m=-5

  【例4】已知集合a={x|(x-1)(x+1)(x+2)>0},集合b满足:a∪b={x|x>-2},且a∩b={x|1

  分析:先化简集合a,然后由a∪b和a∩b分别确定数轴上哪些元素属于b,哪些元素不属于b。

  解答:a={x|-21}。由a∩b={x|1-2}可知[-1,1]b,而(-∞,-2)∩b=ф。

  综合以上各式有b={x|-1≤x≤5}

  变式1:若a={x|x3+2x2-8x>0},b={x|x2+ax+b≤0},已知a∪b={x|x>-4},a∩b=φ,求a,b。(答案:a=-2,b=0)

  点评:在解有关不等式解集一类集合问题,应注意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作出数轴来解之。

  变式2:设m={x|x2-2x-3=0},n={x|ax-1=0},若m∩n=n,求所有满足条件的a的集合。

  解答:m={-1,3},∵m∩n=n,∴nm

  ①当时,ax-1=0无解,∴a=0②

  综①②得:所求集合为{-1,0,}

  【例5】已知集合,函数y=log2(ax2-2x+2)的定义域为q,若p∩q≠φ,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分析:先将原问题转化为不等式ax2-2x+2>0在有解,再利用参数分离求解。

  解答:(1)若,在内有有解

  令当时,所以a>-4,所以a的取值范围是

  变式:若关于x的方程有实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答:

  点评:解决含参数问题的题目,一般要进行分类讨论,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讨论,怎样可以避免讨论是我们思考此类问题的关键。

  三.随堂演练

  选择题

  1.下列八个关系式①{0}=②=0③{}④{}⑤{0}

  ⑥0⑦{0}⑧{}其中正确的个数

  (a)4(b)5(c)6(d)7

  2.集合{1,2,3}的真子集共有

  (a)5个(b)6个(c)7个(d)8个

  3.集合a={x}b={}c={}又则有

  (a)(a+b)a(b)(a+b)b(c)(a+b)c(d)(a+b)a、b、c任一个

  4.设a、b是全集u的两个子集,且ab,则下列式子成立的是

  (a)cuacub(b)cuacub=u

  (c)acub=(d)cuab=

  5.已知集合a={},b={}则a=

  (a)r(b){}

  (c){}(d){}

  6.下列语句:(1)0与{0}表示同一个集合;(2)由1,2,3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

  {1,2,3}或{3,2,1};(3)方程(x-1)2(x-2)2=0的所有解的集合可表示为{1,1,2};(4)集合{}是有限集,正确的是

  (c)只有(2)(d)以上语句都不对

  7.设s、t是两个非空集合,且st,ts,令x=s那么s∪x=

  (a)x(b)t(c)φ(d)s

  8设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判别式,则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为

  (a)r(b)(c){}(d){}

  填空题

  9.在直角坐标系中,坐标轴上的点的集合可表示为

  10.若a={1,4,x},b={1,x2}且ab=b,则x=

  11.若a={x}b={x},全集u=r,则a=

  12.若方程8x2+(k+1)x+k-7=0有两个负根,则k的取值范围是

  13设集合a={},b={x},且ab,则实数k的取值范围是。

  14.设全集u={x为小于20的非负奇数},若a(cub)={3,7,15},(cua)b={13,17,19},又(cua)(cub)=,则ab=

  解答题

  15(8分)已知集合a={a2,a+1,-3},b={a-3,2a-1,a2+1},若ab={-3},求实数a。

  16(12分)设a=,b=,其中xr,如果ab=b,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四.习题答案

  选择题

  12345678

  ccbcbcdd

  填空题

  9.{(x,y)}10.0,11.{x,或x3}12.{}13.{}14.{1,5,9,11}

  解答题

  15.a=-1

  16.提示:a={0,-4},又ab=b,所以ba

  (ⅰ)b=时,4(a+1)2-4(a2-1)<0,得a<-1

  (ⅱ)b={0}或b={-4}时,0得a=-1

  (ⅲ)b={0,-4},解得a=1

  综上所述实数a=1或a-1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8

  一、函数的概念与表示

  1、映射

  (1)映射:设A、B是两个集合,如果按照某种映射法则f,对于集合A中的任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则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B以及A到B的对应法则f)叫做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记作f:A→B。

  注意点:(1)对映射定义的理解。(2)判断一个对应是映射的方法。一对多不是映射,多对一是映射

  2、函数

  构成函数概念的三要素

  ①定义域②对应法则③值域

  两个函数是同一个函数的条件:三要素有两个相同

  二、函数的解析式与定义域

  1、求函数定义域的主要依据:

  (1)分式的分母不为零;

  (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零取零次方没有意义;

  (3)对数函数的真数必须大于零;

  (4)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底数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三、函数的值域

  1求函数值域的方法

  ①直接法:从自变量x的范围出发,推出y=f(x)的取值范围,适合于简单的复合函数;

  ②换元法:利用换元法将函数转化为二次函数求值域,适合根式内外皆为一次式;

  ③判别式法:运用方程思想,依据二次方程有根,求出y的取值范围;适合分母为二次且∈R的分式;

  ④分离常数:适合分子分母皆为一次式(x有范围限制时要画图);

  ⑤单调性法: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值域;

  ⑥图象法:二次函数必画草图求其值域;

  ⑦利用对号函数

  ⑧几何意义法:由数形结合,转化距离等求值域。主要是含绝对值函数

  四.函数的奇偶性

  1.定义:设y=f(x),x∈A,如果对于任意∈A,都有,则称y=f(x)为偶函数。

  如果对于任意∈A,都有,则称y=f(x)为奇

  函数。

  2.性质:

  ①y=f(x)是偶函数y=f(x)的'图象关于轴对称,y=f(x)是奇函数y=f(x)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②若函数f(x)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则f(0)=0

  ③奇±奇=奇偶±偶=偶奇×奇=偶偶×偶=偶奇×偶=奇[两函数的定义域D1,D2,D1∩D2要关于原点对称]

  3.奇偶性的判断

  ①看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②看f(x)与f(-x)的关系

  五、函数的单调性

  1、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2设是定义在M上的函数,若f(x)与g(x)的单调性相反,则在M上是减函数;若f(x)与g(x)的单调性相同,则在M上是增函数。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9

  1.高中数学函数函数的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函数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函数B中都有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函数A到函数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函数{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

  注意:

  函数定义域:能使函数式有意义的实数x的函数称为函数的定义域。

  求函数的定义域时列不等式组的主要依据是:

  (1)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

  (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

  (3)对数式的真数必须大于零;

  (4)指数、对数式的底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5)如果函数是由一些基本函数通过四则运算结合而成的那么,它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都有意义的x的值组成的函数.

  (6)指数为零底不可以等于零,(7)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定义域还要保证实际问题有意义.

  ?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①表达式相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②定义域一致(两点必须同时具备)

  2.高中数学函数值域:先考虑其定义域

  (1)观察法

  (2)配方法

  (3)代换法

  3.函数图象知识归纳

  (1)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函数y=f(x),(x∈A)中的x为横坐标,函数值y为纵坐标的点P(x,y)的函数C,叫做函数y=f(x),(x∈A)的图象.C上每一点的坐标(x,y)均满足函数关系y=f(x),反过来,以满足y=f(x)的每一组有序实数对x、y为坐标的点(x,y),均在C上.

  (2)画法

  A、描点法:

  B、图象变换法

  常用变换方法有三种

  (1)平移变换

  (2)伸缩变换

  (3)对称变换

  4.高中数学函数区间的概念

  (1)函数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

  (2)无穷区间

  5.映射

  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的函数,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法则f,使对于函数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函数B中都有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B为从函数A到函数B的一个映射。记作“f(对应关系):A(原象)B(象)”

  对于映射f:A→B来说,则应满足:

  (1)函数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函数B中都有象,并且象是的;

  (2)函数A中不同的元素,在函数B中对应的象可以是同一个;

  (3)不要求函数B中的每一个元素在函数A中都有原象。

  6.高中数学函数之分段函数

  (1)在定义域的不同部分上有不同的解析表达式的函数。

  (2)各部分的自变量的取值情况.

  (3)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段定义域的交集,值域是各段值域的并集.

  补充:复合函数

  如果y=f(u)(u∈M),u=g(x)(x∈A),则y=f[g(x)]=F(x)(x∈A)称为f、g的复合函数。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10

  高一上学期数学知识点归纳

  1、多面体的结构特征

  (1)棱柱有两个面相互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平行。

  正棱柱:侧棱垂直于底面的棱柱叫做直棱柱,底面是正多边形的直棱柱叫做正棱柱、反之,正棱柱的底面是正多边形,侧棱垂直于底面,侧面是矩形。

  (2)棱锥的底面是任意多边形,侧面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

  正棱锥:底面是正多边形,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正多边形的中心的棱锥叫做正棱锥、特别地,各棱均相等的正三棱锥叫正四面体、反过来,正棱锥的底面是正多边形,且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正多边形的中心。

  (3)棱台可由平行于底面的平面截棱锥得到,其上下底面是相似多边形。

  2、旋转体的结构特征

  (1)圆柱可以由矩形绕一边所在直线旋转一周得到。

  (2)圆锥可以由直角三角形绕一条直角边所在直线旋转一周得到。

  (3)圆台可以由直角梯形绕直角腰所在直线旋转一周或等腰梯形绕上下底面中心所在直线旋转半周得到,也可由平行于底面的平面截圆锥得到。

  (4)球可以由半圆面绕直径旋转一周或圆面绕直径旋转半周得到。

  3、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是用平行投影得到,这种投影下,与投影面平行的平面图形留下的影子,与平面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是全等和相等的.,三视图包括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

  三视图的长度特征:“长对正,宽相等,高平齐”,即正视图和侧视图一样高,正视图和俯视图一样长,侧视图和俯视图一样宽、若相邻两物体的表面相交,表面的交线是它们的分界线,在三视图中,要注意实、虚线的画法、

  4、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常用斜二测画法来画,基本步骤是:

  (1)画几何体的底面

  在已知图形中取互相垂直的x轴、y轴,两轴相交于点O,画直观图时,把它们画成对应的x′轴、y′轴,两轴相交于点O′,且使∠x′O′y′=45°或135°,已知图形中平行于x轴、y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平行于x′轴、y′轴、已知图形中平行于x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长度不变,平行于y轴的线段,长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2)画几何体的高

  在已知图形中过O点作z轴垂直于xOy平面,在直观图中对应的z′轴,也垂直于x′O′y′平面,已知图形中平行于z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仍平行于z′轴且长度不变。

  反比例函数

  形如y=k/x(k为常数且k≠0)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

  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0的一切实数。

  反比例函数图像性质: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为双曲线。

  由于反比例函数属于奇函数,有f(—x)=—f(x),图像关于原点对称。

  另外,从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可以得出,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上任取一点,向两个坐标轴作垂线,这点、两个垂足及原点所围成的矩形面积是定值,为∣k∣。

  k分别为正和负(2和—2)时的函数图像。

  当K>0时,反比例函数图像经过一,三象限,是减函数

  当K<0时,反比例函数图像经过二,四象限,是增函数

  反比例函数图像只能无限趋向于坐标轴,无法和坐标轴相交。

  学好高中数学的方法

  克服畏难抵触心理

  我们说,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据科学家们分析,人在有心态问题时是断然不能发挥其平时百分之一百的水平,如果是在中考甚至是在高考的考场当中,心态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那十年的光阴一瞬间就要功亏一篑了,这岂不是让众多考生无颜见江东父老了吗。

  其实,你绝对没有必要对数学有任何的心理抵触。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一些应用题,虽然看上去文字描述比较多,但实际分析实用的数据仅仅有那么几个而已,然后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而列出方程,进而得出答案。

  等完成后你会觉得数学最难的试题也不过如此的时候,顿时你的自豪感就会由然而生,这时你对数学的抵触情绪便云开雾散,灰飞烟灭了。

  上课40分钟很重要

  对于课堂上老师所讲的每一个公式,每一条定理都要深究其源,这样即便在考试当中忘了公式,也可以很好的解决问题,不至于内心的慌乱和紧张。另外要充分利用好课堂这短短的45分钟的时间,尽量在课上将所学习的知识吸收,这样回到家后才能进一步展开接下来的学习,节约时间。

  看书写作业的顺序

  看书和写作业要注意顺序,有的老师说先写作业再复习,其实经过证明这是完全不对的。因为在下课之后到你回家时又经过了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难免你会把老师所讲的重点或细节忘记,这种情况下写作业难免会有一些问题。其实,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尽量回家后先复习一下当天学习的知识,特别是所记的笔记要重点关照,然后在写作业,这样效果更佳。

  提升数学成绩的方法

  注重课本上的例题

  也许你会这样说:那些例题太简单了,我一看就会了。其实,如果你不注意那些“过于简单”的例题的话,在考试当中就会吃大亏。大家都知道,近几年来不论是中考、高考等各种数学考试的解答试题基本上都是经过例题改编而成,如果你平时养成了对例题不重视的习惯,那么到考试时候,它的特殊气氛会使你处处都感到紧张,进而对这样简单的试题束手无策。所以,我们一定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养成注重例题的习惯,这样会在考试当中多一分胜算。

  面对考试,平时要弥补漏洞

  对于平时的测验和考试不要注重于成绩,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漏洞。考试的功能就是要检验自己平时的学习上还有那些漏洞,有些同学过于注重成绩,怕在朋友面前丢面子。如果是这样,我劝你还是多丢面子为好。错题是你的宝贵经验,错一次并不可怕,下一次做对不就可以了。俗话说:久病成医,说一句白话,你错的越多,考试再做这样的试题正确率就会比别人更高,笑到最后的才笑得最好。

  准备错题本,积累经验

  学习数学,错题不可避免。对错题的心态人人各异,处理好反而会促进你的学习热情,但处理不好会使你学习数学的动力进一步减退。对于错题,希望大家准备一个本,将错题都写到这个本上,特别要写出此题所考的知识点,自己的想法,正确答案,而自己怎么不能往正确的方向上想等等。日积月累,这个本便是你宝贵的财富,也是你的“小辫子”。它是你的弱点,但攻克它虽然要费一些时间,但要相信你会在考试当中充分地体现你自己的优势的。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11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如:世界上的山

  (2)元素的互异性如:由HAPPY的字母组成的集合{H,A,P,Y}

  (3)元素的无序性:如:{a,b,c}和{a,c,b}是表示同一个集合

  3.集合的表示:{…}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N_或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1)列举法:{a,b,c……}

  2)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xR|x-3>2},{x|x-3>2}

  3)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4)Venn图: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注意: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

  2.“相等”关系:A=B(5≥5,且5≤5,则5=5)

  实例:设A={x|x2-1=0}B={-1,1}“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

  即: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A

  ②真子集:如果AB,且A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A)

  ③如果AB,BC,那么AC

  ④如果AB同时BA那么A=B

  3.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4.子集个数:

  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含有2n-1个非空子集,含有2n-1个非空真子集

  三、集合的运算

  运算类型交集并集补集

  定义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即AB={x|xA,且xB}.

  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即AB={x|xA,或xB}).

  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

  记作,即

  CSA=

  AA=A

  AΦ=Φ

  AB=BA

  ABA

  ABB

  AA=A

  AΦ=A

  AB=BA

  ABA

  ABB

  (CuA)(CuB)

  =Cu(AB)

  (CuA)(CuB)

  =Cu(AB)

  A(CuA)=U

  A(CuA)=Φ.

  二、函数的有关概念

  1.函数的概念

  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

  注意:

  1.定义域:能使函数式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称为函数的定义域。

  求函数的定义域时列不等式组的主要依据是:

  (1)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

  (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

  (3)对数式的真数必须大于零;

  (4)指数、对数式的底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5)如果函数是由一些基本函数通过四则运算结合而成的那么,它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都有意义的x的值组成的集合.

  (6)指数为零底不可以等于零,

  (7)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定义域还要保证实际问题有意义.

  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①表达式相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

  ②定义域一致(两点必须同时具备)

  2.值域:先考虑其定义域

  (1)观察法(2)配方法(3)代换法

  3.函数图象知识归纳

  (1)定义: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函数y=f(x),(x∈A)中的x为横坐标,函数值y为纵坐标的点P(x,y)的集合C,叫做函数y=f(x),(x∈A)的图象.C上每一点的坐标(x,y)均满足函数关系y=f(x),反过来,以满足y=f(x)的每一组有序实数对x、y为坐标的点(x,y),均在C上.

  (2)画法

  1.描点法:2.图象变换法:常用变换方法有三种:1)平移变换2)伸缩变换3)对称变换

  4.区间的概念

  (1)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2)无穷区间(3)区间的数轴表示.

  5.映射

  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法则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记作“f(对应关系):A(原象)B(象)”

  对于映射f:A→B来说,则应满足:

  (1)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象,并且象是的;

  (2)集合A中不同的元素,在集合B中对应的象可以是同一个;

  (3)不要求集合B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A中都有原象。

  6.分段函数

  (1)在定义域的不同部分上有不同的解析表达式的函数。

  (2)各部分的自变量的取值情况.

  (3)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段定义域的交集,值域是各段值域的并集.

  补充:复合函数

  如果y=f(u)(u∈M),u=g(x)(x∈A),则y=f[g(x)]=F(x)(x∈A)称为f、g的复合函数。

  二.函数的性质

  1.函数的单调性(局部性质)

  (1)增函数

  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的某个区间D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1,x2,当x1

  如果对于区间D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当x1

  注意: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的局部性质;

  (2)图象的特点

  如果函数y=f(x)在某个区间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说函数y=f(x)在这一区间上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在单调区间上增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上升的,减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下降的

  (3).函数单调区间与单调性的判定方法

  (A)定义法:

  (1)任取x1,x2∈D,且x1

  (2)作差f(x1)-f(x2);或者做商

  (3)变形(通常是因式分解和配方);

  (4)定号(即判断差f(x1)-f(x2)的正负);

  (5)下结论(指出函数f(x)在给定的区间D上的单调性).

  (B)图象法(从图象上看升降)

  (C)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复合函数f[g(x)]的单调性与构成它的函数u=g(x),y=f(u)的单调性密切相关,其规律:“同增异减”

  注意:函数的单调区间只能是其定义域的子区间,不能把单调性相同的区间和在一起写成其并集.

  8.函数的奇偶性(整体性质)

  (1)偶函数: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偶函数.

  (2)奇函数: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奇函数.

  (3)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9.利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步骤:

  ○1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并判断其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2确定f(-x)与f(x)的关系;

  ○3作出相应结论:若f(-x)=f(x)或f(-x)-f(x)=0,则f(x)是偶函数;若f(-x)=-f(x)或f(-x)+f(x)=0,则f(x)是奇函数.

  注意:函数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首先看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若不对称则函数是非奇非偶函数.若对称,(1)再根据定义判定;(2)由f(-x)±f(x)=0或f(x)/f(-x)=±1来判定;(3)利用定理,或借助函数的图象判定.

  10、函数的解析表达式

  (1)函数的解析式是函数的一种表示方法,要求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时,一是要求出它们之间的对应法则,二是要求出函数的定义域.

  (2)求函数的解析式的主要方法有:1.凑配法2.待定系数法3.换元法4.消参法

  11.函数(小)值

  ○1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配方法)求函数的(小)值

  ○2利用图象求函数的(小)值

  ○3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函数的(小)值: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单调递增,在区间[b,c]上单调递减则函数y=f(x)在x=b处有值f(b);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单调递减,在区间[b,c]上单调递增则函数y=f(x)在x=b处有最小值f(b);

  第三章基本初等函数

  一、指数函数

  (一)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1.根式的概念:一般地,如果,那么叫做的次方根,其中>1,且∈_.

  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记作。

  当是奇数时,,当是偶数时,

  2.分数指数幂

  正数的分数指数幂的意义,规定:

  ,

  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3.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1);

  (2);

  (3).

  (二)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1、指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叫做指数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R.

  注意:指数函数的底数的取值范围,底数不能是负数、零和1.

  2、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a>10

  定义域R定义域R

  值域y>0值域y>0

  在R上单调递增在R上单调递减

  非奇非偶函数非奇非偶函数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0,1)函数图象都过定点(0,1)

  注意:利用函数的单调性,结合图象还可以看出:

  (1)在[a,b]上,值域是或;

  (2)若,则;取遍所有正数当且仅当;

  (3)对于指数函数,总有;

  二、对数函数

  (一)对数

  1.对数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那么数叫做以为底的对数,记作:(—底数,—真数,—对数式)

  说明:○1注意底数的限制,且;

  ○2;

  ○3注意对数的书写格式.

  两个重要对数:

  ○1常用对数:以10为底的对数;

  ○2自然对数:以无理数为底的对数的对数.

  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幂值真数

  =N=b

  底数

  指数对数

  (二)对数的运算性质

  如果,且,,,那么:

  ○1+;

  ○2-;

  ○3.

  注意:换底公式:(,且;,且;).

  利用换底公式推导下面的结论:(1);(2).

  (3)、重要的公式①、负数与零没有对数;②、,③、对数恒等式

  (二)对数函数

  1、对数函数的概念:函数,且叫做对数函数,其中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

  注意:○1对数函数的定义与指数函数类似,都是形式定义,注意辨别。如:,都不是对数函数,而只能称其为对数型函数.

  ○2对数函数对底数的限制:,且.

  2、对数函数的性质:

  a>10

  定义域x>0定义域x>0

  值域为R值域为R

  在R上递增在R上递减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1,0)函数图象都过定点(1,0)

  (三)幂函数

  1、幂函数定义:一般地,形如的函数称为幂函数,其中为常数.

  2、幂函数性质归纳.

  (1)所有的幂函数在(0,+∞)都有定义并且图象都过点(1,1);

  (2)时,幂函数的图象通过原点,并且在区间上是增函数.特别地,当时,幂函数的图象下凸;当时,幂函数的图象上凸;

  (3)时,幂函数的图象在区间上是减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当从右边趋向原点时,图象在轴右方无限地逼近轴正半轴,当趋于时,图象在轴上方无限地逼近轴正半轴.

  第四章函数的应用

  一、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把使成立的实数叫做函数的零点。

  2、函数零点的意义:函数的零点就是方程实数根,亦即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

  即:方程有实数根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交点函数有零点.

  3、函数零点的求法:

  ○1(代数法)求方程的实数根;

  ○2(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

  4、二次函数的零点:

  二次函数.

  (1)△>0,方程有两不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

  (2)△=0,方程有两相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

  (3)△<0,方程无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无交点,二次函数无零点.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12

  集合与元素

  一个东西是集合还是元素并不是绝对的,很多情况下是相对的,集合是由元素组成的集合,元素是组成集合的元素。

  例如:你所在的班级是一个集合,是由几十个和你同龄的同学组成的集合,你相对于这个班级集合来说,是它的一个元素;

  而整个学校又是由许许多多个班级组成的集合,你所在的班级只是其中的一分子,是一个元素。

  班级相对于你是集合,相对于学校是元素,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同,可见,是集合还是元素,并不是绝对的。

  .解集合问题的'关键

  解集合问题的关键:弄清集合是由哪些元素所构成的,也就是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将特征性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用列举法来表示,或用韦恩图来表示抽象的集合,或用图形来表示集合;比如用数轴来表示集合,或是集合的元素为有序实数对时,可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形表示相关的集合等。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13

  【公式一】

  设α为任意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

  sin(2kπ+α)=sinα(k∈Z)

  cos(2kπ+α)=cosα(k∈Z)

  tan(2kπ+α)=tanα(k∈Z)

  cot(2kπ+α)=cotα(k∈Z)

  【公式二】

  设α为任意角,π+α的三角函数值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公式三】

  任意角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α)=-sinα

  cos(-α)=cosα

  tan(-α)=-tanα

  cot(-α)=-cotα

  【公式四】

  利用公式二和公式三可以得到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公式五】

  利用公式一和公式三可以得到2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2π-α)=-sinα

  cos(2π-α)=cosα

  tan(2π-α)=-tanα

  cot(2π-α)=-cotα

  【公式六】

  π/2±α及3π/2±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tan(π/2+α)=-cotα

  cot(π/2+α)=-tanα

  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tan(π/2-α)=cotα

  cot(π/2-α)=tanα

  sin(3π/2+α)=-cosα

  cos(3π/2+α)=sinα

  tan(3π/2+α)=-cotα

  cot(3π/2+α)=-tanα

  sin(3π/2-α)=-cosα

  cos(3π/2-α)=-sinα

  tan(3π/2-α)=cotα

  cot(3π/2-α)=tanα

  (以上k∈Z)

  【高一数学函数复习资料】

  一、定义与定义式:

  自变量x和因变量y有如下关系:

  y=kx+b

  则此时称y是x的一次函数。

  特别地,当b=0时,y是x的正比例函数。

  即:y=kx(k为常数,k≠0)

  二、一次函数的性质:

  的变化值与对应的x的变化值成正比例,比值为k

  即:y=kx+b(k为任意不为零的实数b取任何实数)

  当x=0时,b为函数在y轴上的截距。

  三、一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作法与图形:通过如下3个步骤

  (1)列表;

  (2)描点;

  (3)连线,可以作出一次函数的图像——一条直线。因此,作一次函数的图像只需知道2点,并连成直线即可。(通常找函数图像与x轴和y轴的交点)

  性质:(1)在一次函数上的任意一点P(x,y),都满足等式:y=kx+b。(2)一次函数与y轴交点的坐标总是(0,b),与x轴总是交于(-b/k,0)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总是过原点。

  ,b与函数图像所在象限:

  当k>0时,直线必通过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当k

  当b>0时,直线必通过一、二象限;

  当b=0时,直线通过原点

  当b

  特别地,当b=O时,直线通过原点O(0,0)表示的是正比例函数的图像。

  这时,当k>0时,直线只通过一、三象限;当k

  四、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已知点A(x1,y1);B(x2,y2),请确定过点A、B的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1)设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也叫解析式)为y=kx+b。

  (2)因为在一次函数上的任意一点P(x,y),都满足等式y=kx+b。所以可以列出2个方程:y1=kx1+b……①和y2=kx2+b……②

  (3)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得到k,b的值。

  (4)最后得到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五、一次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当时间t一定,距离s是速度v的一次函数。s=vt。

  当水池抽水速度f一定,水池中水量g是抽水时间t的一次函数。设水池中原有水量S。g=S-ft。

  六、常用公式:(不全,希望有人补充)

  求函数图像的k值:(y1-y2)/(x1-x2)

  求与x轴平行线段的中点:|x1-x2|/2

  求与y轴平行线段的中点:|y1-y2|/2

  求任意线段的长:√(x1-x2)^2+(y1-y2)^2(注:根号下(x1-x2)与(y1-y2)的平方和)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14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注意: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

  2。“相等”关系:A=B(5≥5,且5≤5,则5=5)

  实例:设A={x|x2—1=0}B={—1,1}“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

  即: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A

  ②真子集:如果AB,且A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A)

  ③如果AB,BC,那么AC

  ④如果AB同时BA那么A=B

  3。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

  集合的运算

  运算类型交集并集补集

  定义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即AB={x|xA,且xB}。

  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即AB={x|xA,或xB})。

  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15

  本节知识包括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周期性、函数的最值、函数的对称性和函数的图象等知识点。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周期性、函数的最值、函数的对称性是学习函数的图象的基础,函数的图象是它们的综合。所以理解了前面的几个知识点,函数的图象就迎刃而解了。

  一、函数的单调性

  1、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2、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和证明:

  (1)定义法

  (2)复合函数分析法

  (3)导数证明法

  (4)图象法

  二、函数的奇偶性和周期性

  1、函数的奇偶性和周期性的定义

  2、函数的`奇偶性的判定和证明方法

  3、函数的周期性的判定方法

  三、函数的图象

  1、函数图象的作法

  (1)描点法

  (2)图象变换法

  2、图象变换包括图象:平移变换、伸缩变换、对称变换、翻折变换。

  常见考法

  本节是段考和高考必不可少的考查内容,是段考和高考考查的重点和难点。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都有,并且题目难度较大。在解答题中,它可以和高中数学的每一章联合考查,多属于拔高题。多考查函数的单调性、最值和图象等。

  误区提醒

  1、求函数的单调区间,必须先求函数的定义域,即遵循“函数问题定义域优先的原则”。

  2、单调区间必须用区间来表示,不能用集合或不等式,单调区间一般写成开区间,不必考虑端点问题。

  3、在多个单调区间之间不能用“或”和“ ”连接,只能用逗号隔开。

  4、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首先必须考虑函数的定义域,如果函数的定义域不关于原点对称,则函数一定是非奇非偶函数。

  5、作函数的图象,一般是首先化简解析式,然后确定用描点法或图象变换法作函数的图象。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范例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12-06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07-07

高一数学必修4知识点总结07-22

高一必修二数学知识点总结08-16

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3-24

高一数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03-23

高一数学集合知识点07-25

高一数学知识点03-28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精选15篇)08-08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精选15篇)04-28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范例15篇)

  总结是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或其完成情况,包括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写总结有利于我们学习和工作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要做好归纳,写好总结。如何把总结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范例15篇)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1

  知识点1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

  2、元素的互异性;

  3、元素的无序性

  说明:(1)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对象或者是或者不是这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

  (2)任何一个给定的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仅算一个元素。

  (3)集合中的元素是平等的,没有先后顺序,因此判定两个集合是否一样,仅需比较它们的元素是否一样,不需考查排列顺序是否一样。

  (4)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使集合本身具有了确定性和整体性。

  3、集合的表示:{…}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啊: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N或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

  关于“属于”的概念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相反,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

  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②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等式x—3>2的解集是{x?R|x—3>2}或{x|x—3>2}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知识点2

  I、定义与定义表达式

  一般地,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y=ax^2+bx+c

  (a,b,c为常数,a≠0,且a决定函数的开口方向,a>0时,开口方向向上,a<0时,开口方向向下,IaI还可以决定开口大小,IaI越大开口就越小,IaI越小开口就越大、)

  则称y为x的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右边通常为二次三项式。

  II、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式

  一般式:y=ax^2+bx+c(a,b,c为常数,a≠0)

  顶点式:y=a(x—h)^2+k[抛物线的顶点P(h,k)]

  交点式:y=a(x—x?)(x—x?)[仅限于与x轴有交点A(x?,0)和B(x?,0)的`抛物线]

  注:在3种形式的互相转化中,有如下关系:

  h=—b/2ak=(4ac—b^2)/4ax?,x?=(—b±√b^2—4ac)/2a

  III、二次函数的图像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二次函数y=x^2的图像,可以看出,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

  IV、抛物线的性质

  1、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为直线x=—b/2a。对称轴与抛物线的交点为抛物线的顶点P。

  特别地,当b=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即直线x=0)

  2、抛物线有一个顶点P,坐标为

  P(—b/2a,(4ac—b^2)/4a)

  当—b/2a=0时,P在y轴上;当Δ=b^2—4ac=0时,P在x轴上。

  3、二次项系数a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大小。

  当a>0时,抛物线向上开口;当a<0时,抛物线向下开口。

  |a|越大,则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知识点3

  1、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为直线

  x=—b/2a。

  对称轴与抛物线的交点为抛物线的顶点P。

  特别地,当b=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即直线x=0)

  2、抛物线有一个顶点P,坐标为

  P(—b/2a,(4ac—b’2)/4a)

  当—b/2a=0时,P在y轴上;当Δ=b’2—4ac=0时,P在x轴上。

  3、二次项系数a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大小。

  当a>0时,抛物线向上开口;当a<0时,抛物线向下开口。

  |a|越大,则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4、一次项系数b和二次项系数a共同决定对称轴的位置。

  当a与b同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左;

  当a与b异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右。

  5、常数项c决定抛物线与y轴交点。

  抛物线与y轴交于(0,c)

  6、抛物线与x轴交点个数

  Δ=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2个交点。

  Δ=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1个交点。

  Δ=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没有交点。X的取值是虚数(x=—b±√b’2—4ac的值的相反数,乘上虚数i,整个式子除以2a)

  知识点4

  对数函数

  对数函数的一般形式为,它实际上就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因此指数函数里对于a的规定,同样适用于对数函数。

  右图给出对于不同大小a所表示的函数图形:

  可以看到对数函数的图形只不过的指数函数的图形的关于直线y=x的对称图形,因为它们互为反函数。

  (1)对数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实数集合。

  (2)对数函数的值域为全部实数集合。

  (3)函数总是通过(1,0)这点。

  (4)a大于1时,为单调递增函数,并且上凸;a小于1大于0时,函数为单调递减函数,并且下凹。

  (5)显然对数函数。

  知识点5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把使成立的实数叫做函数的零点。

  2、函数零点的意义:函数的零点就是方程实数根,亦即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即:方程有实数根,函数的图象与坐标轴有交点,函数有零点。

  3、函数零点的求法:

  (1)(代数法)求方程的实数根;

  (2)(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

  4、二次函数的零点:

  (1)△>0,方程有两不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

  (2)△=0,方程有两相等实根(二重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

  (3)△<0,方程无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无交点,二次函数无零点。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2

  一、指数函数

  (一)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1.根式的概念:一般地,如果,那么叫做的次方根(nthroot),其中>1,且∈_.

  当是奇数时,正数的次方根是一个正数,负数的次方根是一个负数.此时,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式子叫做根式(radical),这里叫做根指数(radicalexponent),叫做被开方数(radicand).

  当是偶数时,正数的次方根有两个,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此时,正数的正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负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正的次方根与负的次方根可以合并成±(>0).由此可得: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记作。

  注意:当是奇数时,当是偶数时,

  2.分数指数幂

  正数的分数指数幂的意义,规定:

  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指出:规定了分数指数幂的意义后,指数的概念就从整数指数推广到了有理数指数,那么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也同样可以推广到有理数指数幂.

  3.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二)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1、指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叫做指数函数(exponential),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R.

  注意:指数函数的底数的取值范围,底数不能是负数、零和1.

  2、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第三章: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把使成立的实数叫做函数的零点。

  2、函数零点的意义:函数的零点就是方程实数根,亦即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即:

  方程有实数根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交点函数有零点.

  3、函数零点的求法:

  求函数的零点:

  (1)(代数法)求方程的实数根;

  (2)(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

  4、二次函数的零点:

  二次函数.

  1)△>0,方程有两不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  2)△=0,方程有两相等实根(二重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

  3)△<0,方程无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无交点,二次函数无零点.

  3.2.1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意义, 理解它们的增长差异性.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模型,比较常数函数、一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模型的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

  2.教学难点 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学法与教学用具】

  1. 学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动手画图,自主学习、思考,并相互讨论,进行探索.

  2.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实例,创设情景.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例1,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思考应当选择怎样的函数模型来描述;由学生自己根据数量关系,归纳概括出相应的函数模型,写出每个方案的函数解析式,教师在数量关系的分析、函数模型的选择上作指导.

  (二)互动交流,探求新知.

  1. 观察数据,体会模型.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例1表格中三种方案的数量变化情况,体会三种函数的增长差异,说出自己的发现,并进行交流.

  2. 作出图象,描述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作出三个方案的函数图象,分析三种方案的不同变化趋势,并进行描述,为方案选择提供依据.

  (三)实例运用,巩固提高.

  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影响方案选择的因素,使学生认识到要做出正确选择除了考虑每天的收益,还要考虑一段时间内的总收益.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分析整理数据,并根据其中的信息做出推理判断,获得累计收益并给出本例的完整解答,然后全班进行交流.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例2中三种函数的不同增长情况对于奖励模型的影响,使学生明确问题的实质就是比较三个函数的增长情况,进一步体会三种基本函数模型在实际中广泛应用,体会它们的增长差异.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要对每一个奖励模型的奖金总额是否超出5万元,以及奖励比例是否超过25%进行分析,才能做出正确选择,学会对数据的特点与作用进行分析、判断。

  4.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解析式,结合图象,对例2的三个模型的增长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写出完整的解答过程.进一步认识三个函数模型的增长差异,并掌握解答的规范要求.

  5.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以上具体函数进行比较分析,探究幂函数(>0)、指数函数(>1)、对数函数(>1)在区间(0,+∞)上的增长差异,并从函数的性质上进行研究、论证,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总结,形成结论性报告.教师对学生的结论进行评析,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进行验证演示.

  6. 课堂练习

  教材P98练习1、2,并由学生演示,进行讲评。

  (四)归纳总结,提升认识.

  教师通过计算机作图进行总结,使学生认识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模型的.含义及其差异,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与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内在变化规律.

  (五)布置作业

  教材P107练习第2题

  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递增的一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实例,对它们的增长速度进行比较,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并思考。有时同一个实际问题可以建立多个函数模型,在具体应用函数模型时,应该怎样选用合理的函数模型.

  3.2.2 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Ⅰ)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能够找出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初步体会应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运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模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变为数学模型.

  【学法与教学用具】

  1. 学法:学生自主阅读教材,采用尝试、讨论方式进行探究.

  2.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引例:大约在一千五百年前,大数学家孙子在《孙子算经》中记载了这样的一道题:“今有雏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雏兔各几何?”这四句的意思就是:有若干只有几只鸡和兔?你知道孙子是如何解答这个“鸡兔同笼”问题的吗?你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老师介绍孙子的大胆解法:他假设砍去每只鸡和兔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和兔就变成了“独脚鸡”和“双脚兔”.这样,“独脚鸡”和“双脚兔”脚的数量与它们头的数量之差,就是兔子数,即:47-35=12;鸡数就是:35-12=23.

  比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求知欲望.

  可引导学生运用方程的思想解答“鸡兔同笼”问题.

  (二)结合实例,探求新知

  例1. 某列火车众北京西站开往石家庄,全程277km,火车出发10min开出13km后,以120km/h匀速行驶.试写出火车行驶的总路程S与匀速行驶的时间t之间的关系式,并求火车离开北京2h内行驶的路程.

  探索:

  1)本例所涉及的变量有哪些?它们的取值范围怎样;

  2)所涉及的变量的关系如何?

  3)写出本例的解答过程.

  老师提示:路程S和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即函数的定义域),注意t的实际意义.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解答,并相互讨论、交流、评析.

  例2.某商店出售茶壶和茶杯,茶壶每只定价20元,茶杯每只定价5元,该商店制定了两种优惠办法:

  1)本例所涉及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可用何种函数模型来描述?

  2)本例涉及到几个函数模型?

  3)如何理解“更省钱?”;

  4)写出具体的解答过程.

  在学生自主思考,相互讨论完成本例题解答之后,老师小结:通过以上两例,数学模型是用数学语言模拟现实的一种模型,它把实际问题中某些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关系抽象出来,并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这一过程称为建模,是解应用题的关键。数学模型可采用各种形式,如方程(组),函数解析式,图形与网络等.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3

  集合的运算

  1。交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

  记作AB(读作A交B),即AB={x|xA,且xB}。

  2、并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即AB={x|xA,或xB}。

  3、交集与并集的性质:AA=A,A=,AB=BA,AA=A,A=A,AB=BA。

  4、全集与补集

  (1)补集: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

  (2)全集:如果集合S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通常用U来表示。

  (3)性质:

  ⑴CU(CUA)=A

  ⑵(CUA)

  ⑶(CUA)A=U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4

  定义:

  x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

  范围:

  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

  理解:

  (1)注意“两个方向”:直线向上的方向、x轴的正方向;

  (2)规定当直线和x轴平行或重合时,它的倾斜角为0度。

  意义:

  ①直线的倾斜角,体现了直线对x轴正向的倾斜程度;

  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每一条直线都有一个确定的`倾斜角;

  ③倾斜角相同,未必表示同一条直线。

  公式:

  k=tanα

  k>0时α∈(0°,90°)

  k

  k=0时α=0°

  当α=90°时k不存在

  ax+by+c=0(a≠0)倾斜角为A,则tanA=-a/b,A=arctan(-a/b)

  当a≠0时,倾斜角为90度,即与X轴垂直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

  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

  三角和的三角函数:

  sin(α+β+γ)=sinα·cosβ·cosγ+cosα·sinβ·cosγ+cosα·cosβ·sinγ-sinα·sinβ·sinγ

  cos(α+β+γ)=cosα·cosβ·cosγ-cosα·sinβ·sinγ-sinα·cosβ·sinγ-sinα·sinβ·cosγ

  tan(α+β+γ)=(tanα+tanβ+tanγ-tanα·tanβ·tanγ)/(1-tanα·tanβ-tanβ·tanγ-tanγ·tanα)

  辅助角公式:

  Asinα+Bcosα=(A2+B2)^(1/2)sin(α+t),其中

  sint=B/(A2+B2)^(1/2)

  cost=A/(A2+B2)^(1/2)

  tant=B/A

  Asinα-Bcosα=(A2+B2)^(1/2)cos(α-t),tant=A/B

  倍角公式:

  sin(2α)=2sinα·cosα=2/(tanα+cotα)

  cos(2α)=cos2(α)-sin2(α)=2cos2(α)-1=1-2sin2(α)

  tan(2α)=2tanα/[1-tan2(α)]

  三倍角公式:

  sin(3α)=3sinα-4sin3(α)=4sinα·sin(60+α)sin(60-α)

  cos(3α)=4cos3(α)-3cosα=4cosα·cos(60+α)cos(60-α)

  tan(3α)=tana·tan(π/3+a)·tan(π/3-a)

  半角公式:

  sin(α/2)=±√((1-cosα)/2)

  cos(α/2)=±√((1+cosα)/2)

  tan(α/2)=±√((1-cosα)/(1+cosα))=sinα/(1+cosα)=(1-cosα)/sinα

  降幂公式

  sin2(α)=(1-cos(2α))/2=versin(2α)/2

  cos2(α)=(1+cos(2α))/2=covers(2α)/2

  tan2(α)=(1-cos(2α))/(1+cos(2α))

  万能公式:

  sinα=2tan(α/2)/[1+tan2(α/2)]

  cosα=[1-tan2(α/2)]/[1+tan2(α/2)]

  tanα=2tan(α/2)/[1-tan2(α/2)]

  积化和差公式:

  sinα·cosβ=(1/2)[sin(α+β)+sin(α-β)]

  cosα·sinβ=(1/2)[sin(α+β)-sin(α-β)]

  cosα·cosβ=(1/2)[cos(α+β)+cos(α-β)]

  sinα·sinβ=-(1/2)[cos(α+β)-cos(α-β)]

  和差化积公式:

  sinα+sinβ=2sin[(α+β)/2]cos[(α-β)/2]

  sinα-sinβ=2cos[(α+β)/2]sin[(α-β)/2]

  cosα+cosβ=2cos[(α+β)/2]cos[(α-β)/2]

  cosα-cosβ=-2sin[(α+β)/2]sin[(α-β)/2]

  二面角

  (1)半平面:平面内的一条直线把这个平面分成两个部分,其中每一个部分叫做半平面。

  (2)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二面角的取值范围为[0°,180°]

  (3)二面角的棱:这一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

  (4)二面角的面: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

  (5)二面角的平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为端点,在两个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

  (6)直二面角:平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做直二面角。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5

  【基本初等函数】

  一、指数函数

  (一)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1、根式的概念:一般地,如果,那么叫做的次方根(nthroot),其中>1,且∈

  当是奇数时,正数的次方根是一个正数,负数的次方根是一个负数。此时,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式子叫做根式(radical),这里叫做根指数(radicalexponent),叫做被开方数(radicand)。

  当是偶数时,正数的次方根有两个,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此时,正数的正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负的次方根用符号—表示。正的次方根与负的次方根可以合并成±(>0)。由此可得: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记作。

  注意:当是奇数时,当是偶数时,

  2、分数指数幂

  正数的分数指数幂的意义,规定:

  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指出:规定了分数指数幂的'意义后,指数的概念就从整数指数推广到了有理数指数,那么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也同样可以推广到有理数指数幂。

  3、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二)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1、指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叫做指数函数(exponential),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R。

  注意:指数函数的底数的取值范围,底数不能是负数、零和1。

  2、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6

  1.知识网络图

  复数知识点网络图

  2.复数中的难点

  (1)复数的向量表示法的运算.对于复数的向量表示有些学生掌握得不好,对向量的运算的几何意义的灵活掌握有一定的困难.对此应认真体会复数向量运算的几何意义,对其灵活地加以证明.

  (2)复数三角形式的乘方和开方.有部分学生对运算法则知道,但对其灵活地运用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开方运算,应对此认真地加以训练.

  (3)复数的辐角主值的'求法.

  (4)利用复数的几何意义灵活地解决问题.复数可以用向量表示,同时复数的模和辐角都具有几何意义,对他们的理解和应用有一定难度,应认真加以体会.

  3.复数中的重点

  (1)理解好复数的概念,弄清实数、虚数、纯虚数的不同点.

  (2)熟练掌握复数三种表示法,以及它们间的互化,并能准确地求出复数的模和辐角.复数有代数,向量和三角三种表示法.特别是代数形式和三角形式的互化,以及求复数的模和辐角在解决具体问题时经常用到,是一个重点内容.

  (3)复数的三种表示法的各种运算,在运算中重视共轭复数以及模的有关性质.复数的运算是复数中的主要内容,掌握复数各种形式的运算,特别是复数运算的几何意义更是重点内容.

  (4)复数集中一元二次方程和二项方程的解法.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7

  一.知识归纳:

  1.集合的有关概念。

  1)集合(集):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集).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注意:①集合与集合的元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科书中是通过描述给出的,这与平面几何中的点与直线的概念类似。

  ②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a?a和a?a,二者必居其一)、互异性(若a?a,b?a,则a≠b)和无序性({a,b}与{b,a}表示同一个集合)。

  ③集合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即:凡是符合条件的对象都是它的元素;只要是它的元素就必须符号条件

  2)集合的表示方法:常用的有列举法、描述法和图文法

  3)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4)常用数集:n,z,q,r,n*

  2.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空集、全集等概念。

  1)子集:若对x∈a都有x∈b,则ab(或ab);

  2)真子集:ab且存在x0∈b但x0a;记为ab(或,且)

  3)交集:a∩b={x|x∈a且x∈b}

  4)并集:a∪b={x|x∈a或x∈b}

  5)补集:cua={x|xa但x∈u}

  注意:①?a,若a≠?,则?a;

  ②若,则;

  ③若且,则a=b(等集)

  3.弄清集合与元素、集合与集合的关系,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特别要注意以下的符号:(1)与、?的区别;(2)与的区别;(3)与的区别。

  4.有关子集的几个等价关系

  ①a∩b=aab;②a∪b=bab;③abcuacub;

  ④a∩cub=空集cuab;⑤cua∪b=iab。

  5.交、并集运算的性质

  ①a∩a=a,a∩?=?,a∩b=b∩a;②a∪a=a,a∪?=a,a∪b=b∪a;

  ③cu(a∪b)=cua∩cub,cu(a∩b)=cua∪cub;

  6.有限子集的个数:设集合a的元素个数是n,则a有2n个子集,2n-1个非空子集,2n-2个非空真子集。

  二.例题讲解:

  【例1】已知集合m={x|x=m+,m∈z},n={x|x=,n∈z},p={x|x=,p∈z},则m,n,p满足关系

  a)m=npb)mn=pc)mnpd)npm

  分析一:从判断元素的共性与区别入手。

  解答一:对于集合m:{x|x=,m∈z};对于集合n:{x|x=,n∈z}

  对于集合p:{x|x=,p∈z},由于3(n-1)+1和3p+1都表示被3除余1的数,而6m+1表示被6除余1的数,所以mn=p,故选b。

  分析二:简单列举集合中的元素。

  解答二:m={…,…},n={…,…},p={…,…},这时不要急于判断三个集合间的关系,应分析各集合中不同的元素。

  =∈n,∈n,∴mn,又=m,∴mn,=p,∴np又∈n,∴pn,故p=n,所以选b。

  点评:由于思路二只是停留在最初的归纳假设,没有从理论上解决问题,因此提倡思路一,但思路二易人手。

  变式:设集合,则(b)

  a.m=nb.mnc.nmd.

  解:

  当时,2k+1是奇数,k+2是整数,选b

  【例2】定义集合a*b={x|x∈a且xb},若a={1,3,5,7},b={2,3,5},则a*b的子集个数为

  a)1b)2c)3d)4

  分析:确定集合a*b子集的个数,首先要确定元素的个数,然后再利用公式:集合a={a1,a2,…,an}有子集2n个来求解。

  解答:∵a*b={x|x∈a且xb},∴a*b={1,7},有两个元素,故a*b的子集共有22个。选d。

  变式1:已知非空集合m{1,2,3,4,5},且若a∈m,则6?a∈m,那么集合m的个数为

  a)5个b)6个c)7个d)8个

  变式2:已知{a,b}a{a,b,c,d,e},求集合a.

  解:由已知,集合中必须含有元素a,b.

  集合a可能是{a,b},{a,b,c},{a,b,d},{a,b,e},{a,b,c,d},{a,b,c,e},{a,b,d,e}.

  评析本题集合a的个数实为集合{c,d,e}的'真子集的个数,所以共有个.

  【例3】已知集合a={x|x2+px+q=0},b={x|x2?4x+r=0},且a∩b={1},a∪b={?2,1,3},求实数p,q,r的值。

  解答:∵a∩b={1}∴1∈b∴12?4×1+r=0,r=3.

  ∴b={x|x2?4x+r=0}={1,3},∵a∪b={?2,1,3},?2b,∴?2∈a

  ∵a∩b={1}∴1∈a∴方程x2+px+q=0的两根为-2和1,∴∴

  变式:已知集合a={x|x2+bx+c=0},b={x|x2+mx+6=0},且a∩b={2},a∪b=b,求实数b,c,m的值.

  解:∵a∩b={2}∴1∈b∴22+m?2+6=0,m=-5

  ∴b={x|x2-5x+6=0}={2,3}∵a∪b=b∴

  又∵a∩b={2}∴a={2}∴b=-(2+2)=4,c=2×2=4

  ∴b=-4,c=4,m=-5

  【例4】已知集合a={x|(x-1)(x+1)(x+2)>0},集合b满足:a∪b={x|x>-2},且a∩b={x|1

  分析:先化简集合a,然后由a∪b和a∩b分别确定数轴上哪些元素属于b,哪些元素不属于b。

  解答:a={x|-21}。由a∩b={x|1-2}可知[-1,1]b,而(-∞,-2)∩b=ф。

  综合以上各式有b={x|-1≤x≤5}

  变式1:若a={x|x3+2x2-8x>0},b={x|x2+ax+b≤0},已知a∪b={x|x>-4},a∩b=φ,求a,b。(答案:a=-2,b=0)

  点评:在解有关不等式解集一类集合问题,应注意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作出数轴来解之。

  变式2:设m={x|x2-2x-3=0},n={x|ax-1=0},若m∩n=n,求所有满足条件的a的集合。

  解答:m={-1,3},∵m∩n=n,∴nm

  ①当时,ax-1=0无解,∴a=0②

  综①②得:所求集合为{-1,0,}

  【例5】已知集合,函数y=log2(ax2-2x+2)的定义域为q,若p∩q≠φ,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分析:先将原问题转化为不等式ax2-2x+2>0在有解,再利用参数分离求解。

  解答:(1)若,在内有有解

  令当时,所以a>-4,所以a的取值范围是

  变式:若关于x的方程有实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答:

  点评:解决含参数问题的题目,一般要进行分类讨论,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讨论,怎样可以避免讨论是我们思考此类问题的关键。

  三.随堂演练

  选择题

  1.下列八个关系式①{0}=②=0③{}④{}⑤{0}

  ⑥0⑦{0}⑧{}其中正确的个数

  (a)4(b)5(c)6(d)7

  2.集合{1,2,3}的真子集共有

  (a)5个(b)6个(c)7个(d)8个

  3.集合a={x}b={}c={}又则有

  (a)(a+b)a(b)(a+b)b(c)(a+b)c(d)(a+b)a、b、c任一个

  4.设a、b是全集u的两个子集,且ab,则下列式子成立的是

  (a)cuacub(b)cuacub=u

  (c)acub=(d)cuab=

  5.已知集合a={},b={}则a=

  (a)r(b){}

  (c){}(d){}

  6.下列语句:(1)0与{0}表示同一个集合;(2)由1,2,3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

  {1,2,3}或{3,2,1};(3)方程(x-1)2(x-2)2=0的所有解的集合可表示为{1,1,2};(4)集合{}是有限集,正确的是

  (c)只有(2)(d)以上语句都不对

  7.设s、t是两个非空集合,且st,ts,令x=s那么s∪x=

  (a)x(b)t(c)φ(d)s

  8设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判别式,则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为

  (a)r(b)(c){}(d){}

  填空题

  9.在直角坐标系中,坐标轴上的点的集合可表示为

  10.若a={1,4,x},b={1,x2}且ab=b,则x=

  11.若a={x}b={x},全集u=r,则a=

  12.若方程8x2+(k+1)x+k-7=0有两个负根,则k的取值范围是

  13设集合a={},b={x},且ab,则实数k的取值范围是。

  14.设全集u={x为小于20的非负奇数},若a(cub)={3,7,15},(cua)b={13,17,19},又(cua)(cub)=,则ab=

  解答题

  15(8分)已知集合a={a2,a+1,-3},b={a-3,2a-1,a2+1},若ab={-3},求实数a。

  16(12分)设a=,b=,其中xr,如果ab=b,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四.习题答案

  选择题

  12345678

  ccbcbcdd

  填空题

  9.{(x,y)}10.0,11.{x,或x3}12.{}13.{}14.{1,5,9,11}

  解答题

  15.a=-1

  16.提示:a={0,-4},又ab=b,所以ba

  (ⅰ)b=时,4(a+1)2-4(a2-1)<0,得a<-1

  (ⅱ)b={0}或b={-4}时,0得a=-1

  (ⅲ)b={0,-4},解得a=1

  综上所述实数a=1或a-1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8

  一、函数的概念与表示

  1、映射

  (1)映射:设A、B是两个集合,如果按照某种映射法则f,对于集合A中的任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则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B以及A到B的对应法则f)叫做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记作f:A→B。

  注意点:(1)对映射定义的理解。(2)判断一个对应是映射的方法。一对多不是映射,多对一是映射

  2、函数

  构成函数概念的三要素

  ①定义域②对应法则③值域

  两个函数是同一个函数的条件:三要素有两个相同

  二、函数的解析式与定义域

  1、求函数定义域的主要依据:

  (1)分式的分母不为零;

  (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零取零次方没有意义;

  (3)对数函数的真数必须大于零;

  (4)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底数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三、函数的值域

  1求函数值域的方法

  ①直接法:从自变量x的范围出发,推出y=f(x)的取值范围,适合于简单的复合函数;

  ②换元法:利用换元法将函数转化为二次函数求值域,适合根式内外皆为一次式;

  ③判别式法:运用方程思想,依据二次方程有根,求出y的取值范围;适合分母为二次且∈R的分式;

  ④分离常数:适合分子分母皆为一次式(x有范围限制时要画图);

  ⑤单调性法: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值域;

  ⑥图象法:二次函数必画草图求其值域;

  ⑦利用对号函数

  ⑧几何意义法:由数形结合,转化距离等求值域。主要是含绝对值函数

  四.函数的奇偶性

  1.定义:设y=f(x),x∈A,如果对于任意∈A,都有,则称y=f(x)为偶函数。

  如果对于任意∈A,都有,则称y=f(x)为奇

  函数。

  2.性质:

  ①y=f(x)是偶函数y=f(x)的'图象关于轴对称,y=f(x)是奇函数y=f(x)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②若函数f(x)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则f(0)=0

  ③奇±奇=奇偶±偶=偶奇×奇=偶偶×偶=偶奇×偶=奇[两函数的定义域D1,D2,D1∩D2要关于原点对称]

  3.奇偶性的判断

  ①看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②看f(x)与f(-x)的关系

  五、函数的单调性

  1、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2设是定义在M上的函数,若f(x)与g(x)的单调性相反,则在M上是减函数;若f(x)与g(x)的单调性相同,则在M上是增函数。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9

  1.高中数学函数函数的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函数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函数B中都有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函数A到函数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函数{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

  注意:

  函数定义域:能使函数式有意义的实数x的函数称为函数的定义域。

  求函数的定义域时列不等式组的主要依据是:

  (1)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

  (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

  (3)对数式的真数必须大于零;

  (4)指数、对数式的底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5)如果函数是由一些基本函数通过四则运算结合而成的那么,它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都有意义的x的值组成的函数.

  (6)指数为零底不可以等于零,(7)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定义域还要保证实际问题有意义.

  ?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①表达式相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②定义域一致(两点必须同时具备)

  2.高中数学函数值域:先考虑其定义域

  (1)观察法

  (2)配方法

  (3)代换法

  3.函数图象知识归纳

  (1)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函数y=f(x),(x∈A)中的x为横坐标,函数值y为纵坐标的点P(x,y)的函数C,叫做函数y=f(x),(x∈A)的图象.C上每一点的坐标(x,y)均满足函数关系y=f(x),反过来,以满足y=f(x)的每一组有序实数对x、y为坐标的点(x,y),均在C上.

  (2)画法

  A、描点法:

  B、图象变换法

  常用变换方法有三种

  (1)平移变换

  (2)伸缩变换

  (3)对称变换

  4.高中数学函数区间的概念

  (1)函数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

  (2)无穷区间

  5.映射

  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的函数,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法则f,使对于函数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函数B中都有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B为从函数A到函数B的一个映射。记作“f(对应关系):A(原象)B(象)”

  对于映射f:A→B来说,则应满足:

  (1)函数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函数B中都有象,并且象是的;

  (2)函数A中不同的元素,在函数B中对应的象可以是同一个;

  (3)不要求函数B中的每一个元素在函数A中都有原象。

  6.高中数学函数之分段函数

  (1)在定义域的不同部分上有不同的解析表达式的函数。

  (2)各部分的自变量的取值情况.

  (3)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段定义域的交集,值域是各段值域的并集.

  补充:复合函数

  如果y=f(u)(u∈M),u=g(x)(x∈A),则y=f[g(x)]=F(x)(x∈A)称为f、g的复合函数。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10

  高一上学期数学知识点归纳

  1、多面体的结构特征

  (1)棱柱有两个面相互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平行。

  正棱柱:侧棱垂直于底面的棱柱叫做直棱柱,底面是正多边形的直棱柱叫做正棱柱、反之,正棱柱的底面是正多边形,侧棱垂直于底面,侧面是矩形。

  (2)棱锥的底面是任意多边形,侧面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

  正棱锥:底面是正多边形,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正多边形的中心的棱锥叫做正棱锥、特别地,各棱均相等的正三棱锥叫正四面体、反过来,正棱锥的底面是正多边形,且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正多边形的中心。

  (3)棱台可由平行于底面的平面截棱锥得到,其上下底面是相似多边形。

  2、旋转体的结构特征

  (1)圆柱可以由矩形绕一边所在直线旋转一周得到。

  (2)圆锥可以由直角三角形绕一条直角边所在直线旋转一周得到。

  (3)圆台可以由直角梯形绕直角腰所在直线旋转一周或等腰梯形绕上下底面中心所在直线旋转半周得到,也可由平行于底面的平面截圆锥得到。

  (4)球可以由半圆面绕直径旋转一周或圆面绕直径旋转半周得到。

  3、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是用平行投影得到,这种投影下,与投影面平行的平面图形留下的影子,与平面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是全等和相等的.,三视图包括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

  三视图的长度特征:“长对正,宽相等,高平齐”,即正视图和侧视图一样高,正视图和俯视图一样长,侧视图和俯视图一样宽、若相邻两物体的表面相交,表面的交线是它们的分界线,在三视图中,要注意实、虚线的画法、

  4、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常用斜二测画法来画,基本步骤是:

  (1)画几何体的底面

  在已知图形中取互相垂直的x轴、y轴,两轴相交于点O,画直观图时,把它们画成对应的x′轴、y′轴,两轴相交于点O′,且使∠x′O′y′=45°或135°,已知图形中平行于x轴、y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平行于x′轴、y′轴、已知图形中平行于x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长度不变,平行于y轴的线段,长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2)画几何体的高

  在已知图形中过O点作z轴垂直于xOy平面,在直观图中对应的z′轴,也垂直于x′O′y′平面,已知图形中平行于z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仍平行于z′轴且长度不变。

  反比例函数

  形如y=k/x(k为常数且k≠0)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

  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0的一切实数。

  反比例函数图像性质: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为双曲线。

  由于反比例函数属于奇函数,有f(—x)=—f(x),图像关于原点对称。

  另外,从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可以得出,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上任取一点,向两个坐标轴作垂线,这点、两个垂足及原点所围成的矩形面积是定值,为∣k∣。

  k分别为正和负(2和—2)时的函数图像。

  当K>0时,反比例函数图像经过一,三象限,是减函数

  当K<0时,反比例函数图像经过二,四象限,是增函数

  反比例函数图像只能无限趋向于坐标轴,无法和坐标轴相交。

  学好高中数学的方法

  克服畏难抵触心理

  我们说,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据科学家们分析,人在有心态问题时是断然不能发挥其平时百分之一百的水平,如果是在中考甚至是在高考的考场当中,心态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那十年的光阴一瞬间就要功亏一篑了,这岂不是让众多考生无颜见江东父老了吗。

  其实,你绝对没有必要对数学有任何的心理抵触。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一些应用题,虽然看上去文字描述比较多,但实际分析实用的数据仅仅有那么几个而已,然后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而列出方程,进而得出答案。

  等完成后你会觉得数学最难的试题也不过如此的时候,顿时你的自豪感就会由然而生,这时你对数学的抵触情绪便云开雾散,灰飞烟灭了。

  上课40分钟很重要

  对于课堂上老师所讲的每一个公式,每一条定理都要深究其源,这样即便在考试当中忘了公式,也可以很好的解决问题,不至于内心的慌乱和紧张。另外要充分利用好课堂这短短的45分钟的时间,尽量在课上将所学习的知识吸收,这样回到家后才能进一步展开接下来的学习,节约时间。

  看书写作业的顺序

  看书和写作业要注意顺序,有的老师说先写作业再复习,其实经过证明这是完全不对的。因为在下课之后到你回家时又经过了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难免你会把老师所讲的重点或细节忘记,这种情况下写作业难免会有一些问题。其实,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尽量回家后先复习一下当天学习的知识,特别是所记的笔记要重点关照,然后在写作业,这样效果更佳。

  提升数学成绩的方法

  注重课本上的例题

  也许你会这样说:那些例题太简单了,我一看就会了。其实,如果你不注意那些“过于简单”的例题的话,在考试当中就会吃大亏。大家都知道,近几年来不论是中考、高考等各种数学考试的解答试题基本上都是经过例题改编而成,如果你平时养成了对例题不重视的习惯,那么到考试时候,它的特殊气氛会使你处处都感到紧张,进而对这样简单的试题束手无策。所以,我们一定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养成注重例题的习惯,这样会在考试当中多一分胜算。

  面对考试,平时要弥补漏洞

  对于平时的测验和考试不要注重于成绩,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漏洞。考试的功能就是要检验自己平时的学习上还有那些漏洞,有些同学过于注重成绩,怕在朋友面前丢面子。如果是这样,我劝你还是多丢面子为好。错题是你的宝贵经验,错一次并不可怕,下一次做对不就可以了。俗话说:久病成医,说一句白话,你错的越多,考试再做这样的试题正确率就会比别人更高,笑到最后的才笑得最好。

  准备错题本,积累经验

  学习数学,错题不可避免。对错题的心态人人各异,处理好反而会促进你的学习热情,但处理不好会使你学习数学的动力进一步减退。对于错题,希望大家准备一个本,将错题都写到这个本上,特别要写出此题所考的知识点,自己的想法,正确答案,而自己怎么不能往正确的方向上想等等。日积月累,这个本便是你宝贵的财富,也是你的“小辫子”。它是你的弱点,但攻克它虽然要费一些时间,但要相信你会在考试当中充分地体现你自己的优势的。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11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如:世界上的山

  (2)元素的互异性如:由HAPPY的字母组成的集合{H,A,P,Y}

  (3)元素的无序性:如:{a,b,c}和{a,c,b}是表示同一个集合

  3.集合的表示:{…}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N_或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1)列举法:{a,b,c……}

  2)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xR|x-3>2},{x|x-3>2}

  3)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4)Venn图: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注意: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

  2.“相等”关系:A=B(5≥5,且5≤5,则5=5)

  实例:设A={x|x2-1=0}B={-1,1}“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

  即: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A

  ②真子集:如果AB,且A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A)

  ③如果AB,BC,那么AC

  ④如果AB同时BA那么A=B

  3.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4.子集个数:

  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含有2n-1个非空子集,含有2n-1个非空真子集

  三、集合的运算

  运算类型交集并集补集

  定义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即AB={x|xA,且xB}.

  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即AB={x|xA,或xB}).

  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

  记作,即

  CSA=

  AA=A

  AΦ=Φ

  AB=BA

  ABA

  ABB

  AA=A

  AΦ=A

  AB=BA

  ABA

  ABB

  (CuA)(CuB)

  =Cu(AB)

  (CuA)(CuB)

  =Cu(AB)

  A(CuA)=U

  A(CuA)=Φ.

  二、函数的有关概念

  1.函数的概念

  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

  注意:

  1.定义域:能使函数式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称为函数的定义域。

  求函数的定义域时列不等式组的主要依据是:

  (1)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

  (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

  (3)对数式的真数必须大于零;

  (4)指数、对数式的底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5)如果函数是由一些基本函数通过四则运算结合而成的那么,它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都有意义的x的值组成的集合.

  (6)指数为零底不可以等于零,

  (7)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定义域还要保证实际问题有意义.

  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①表达式相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

  ②定义域一致(两点必须同时具备)

  2.值域:先考虑其定义域

  (1)观察法(2)配方法(3)代换法

  3.函数图象知识归纳

  (1)定义: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函数y=f(x),(x∈A)中的x为横坐标,函数值y为纵坐标的点P(x,y)的集合C,叫做函数y=f(x),(x∈A)的图象.C上每一点的坐标(x,y)均满足函数关系y=f(x),反过来,以满足y=f(x)的每一组有序实数对x、y为坐标的点(x,y),均在C上.

  (2)画法

  1.描点法:2.图象变换法:常用变换方法有三种:1)平移变换2)伸缩变换3)对称变换

  4.区间的概念

  (1)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2)无穷区间(3)区间的数轴表示.

  5.映射

  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法则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记作“f(对应关系):A(原象)B(象)”

  对于映射f:A→B来说,则应满足:

  (1)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象,并且象是的;

  (2)集合A中不同的元素,在集合B中对应的象可以是同一个;

  (3)不要求集合B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A中都有原象。

  6.分段函数

  (1)在定义域的不同部分上有不同的解析表达式的函数。

  (2)各部分的自变量的取值情况.

  (3)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段定义域的交集,值域是各段值域的并集.

  补充:复合函数

  如果y=f(u)(u∈M),u=g(x)(x∈A),则y=f[g(x)]=F(x)(x∈A)称为f、g的复合函数。

  二.函数的性质

  1.函数的单调性(局部性质)

  (1)增函数

  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的某个区间D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1,x2,当x1

  如果对于区间D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当x1

  注意: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的局部性质;

  (2)图象的特点

  如果函数y=f(x)在某个区间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说函数y=f(x)在这一区间上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在单调区间上增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上升的,减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下降的

  (3).函数单调区间与单调性的判定方法

  (A)定义法:

  (1)任取x1,x2∈D,且x1

  (2)作差f(x1)-f(x2);或者做商

  (3)变形(通常是因式分解和配方);

  (4)定号(即判断差f(x1)-f(x2)的正负);

  (5)下结论(指出函数f(x)在给定的区间D上的单调性).

  (B)图象法(从图象上看升降)

  (C)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复合函数f[g(x)]的单调性与构成它的函数u=g(x),y=f(u)的单调性密切相关,其规律:“同增异减”

  注意:函数的单调区间只能是其定义域的子区间,不能把单调性相同的区间和在一起写成其并集.

  8.函数的奇偶性(整体性质)

  (1)偶函数: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偶函数.

  (2)奇函数: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奇函数.

  (3)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9.利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步骤:

  ○1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并判断其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2确定f(-x)与f(x)的关系;

  ○3作出相应结论:若f(-x)=f(x)或f(-x)-f(x)=0,则f(x)是偶函数;若f(-x)=-f(x)或f(-x)+f(x)=0,则f(x)是奇函数.

  注意:函数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首先看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若不对称则函数是非奇非偶函数.若对称,(1)再根据定义判定;(2)由f(-x)±f(x)=0或f(x)/f(-x)=±1来判定;(3)利用定理,或借助函数的图象判定.

  10、函数的解析表达式

  (1)函数的解析式是函数的一种表示方法,要求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时,一是要求出它们之间的对应法则,二是要求出函数的定义域.

  (2)求函数的解析式的主要方法有:1.凑配法2.待定系数法3.换元法4.消参法

  11.函数(小)值

  ○1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配方法)求函数的(小)值

  ○2利用图象求函数的(小)值

  ○3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函数的(小)值: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单调递增,在区间[b,c]上单调递减则函数y=f(x)在x=b处有值f(b);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单调递减,在区间[b,c]上单调递增则函数y=f(x)在x=b处有最小值f(b);

  第三章基本初等函数

  一、指数函数

  (一)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1.根式的概念:一般地,如果,那么叫做的次方根,其中>1,且∈_.

  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记作。

  当是奇数时,,当是偶数时,

  2.分数指数幂

  正数的分数指数幂的意义,规定:

  ,

  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3.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1);

  (2);

  (3).

  (二)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1、指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叫做指数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R.

  注意:指数函数的底数的取值范围,底数不能是负数、零和1.

  2、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a>10

  定义域R定义域R

  值域y>0值域y>0

  在R上单调递增在R上单调递减

  非奇非偶函数非奇非偶函数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0,1)函数图象都过定点(0,1)

  注意:利用函数的单调性,结合图象还可以看出:

  (1)在[a,b]上,值域是或;

  (2)若,则;取遍所有正数当且仅当;

  (3)对于指数函数,总有;

  二、对数函数

  (一)对数

  1.对数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那么数叫做以为底的对数,记作:(—底数,—真数,—对数式)

  说明:○1注意底数的限制,且;

  ○2;

  ○3注意对数的书写格式.

  两个重要对数:

  ○1常用对数:以10为底的对数;

  ○2自然对数:以无理数为底的对数的对数.

  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幂值真数

  =N=b

  底数

  指数对数

  (二)对数的运算性质

  如果,且,,,那么:

  ○1+;

  ○2-;

  ○3.

  注意:换底公式:(,且;,且;).

  利用换底公式推导下面的结论:(1);(2).

  (3)、重要的公式①、负数与零没有对数;②、,③、对数恒等式

  (二)对数函数

  1、对数函数的概念:函数,且叫做对数函数,其中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

  注意:○1对数函数的定义与指数函数类似,都是形式定义,注意辨别。如:,都不是对数函数,而只能称其为对数型函数.

  ○2对数函数对底数的限制:,且.

  2、对数函数的性质:

  a>10

  定义域x>0定义域x>0

  值域为R值域为R

  在R上递增在R上递减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1,0)函数图象都过定点(1,0)

  (三)幂函数

  1、幂函数定义:一般地,形如的函数称为幂函数,其中为常数.

  2、幂函数性质归纳.

  (1)所有的幂函数在(0,+∞)都有定义并且图象都过点(1,1);

  (2)时,幂函数的图象通过原点,并且在区间上是增函数.特别地,当时,幂函数的图象下凸;当时,幂函数的图象上凸;

  (3)时,幂函数的图象在区间上是减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当从右边趋向原点时,图象在轴右方无限地逼近轴正半轴,当趋于时,图象在轴上方无限地逼近轴正半轴.

  第四章函数的应用

  一、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把使成立的实数叫做函数的零点。

  2、函数零点的意义:函数的零点就是方程实数根,亦即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

  即:方程有实数根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交点函数有零点.

  3、函数零点的求法:

  ○1(代数法)求方程的实数根;

  ○2(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

  4、二次函数的零点:

  二次函数.

  (1)△>0,方程有两不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

  (2)△=0,方程有两相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

  (3)△<0,方程无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无交点,二次函数无零点.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12

  集合与元素

  一个东西是集合还是元素并不是绝对的,很多情况下是相对的,集合是由元素组成的集合,元素是组成集合的元素。

  例如:你所在的班级是一个集合,是由几十个和你同龄的同学组成的集合,你相对于这个班级集合来说,是它的一个元素;

  而整个学校又是由许许多多个班级组成的集合,你所在的班级只是其中的一分子,是一个元素。

  班级相对于你是集合,相对于学校是元素,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同,可见,是集合还是元素,并不是绝对的。

  .解集合问题的'关键

  解集合问题的关键:弄清集合是由哪些元素所构成的,也就是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将特征性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用列举法来表示,或用韦恩图来表示抽象的集合,或用图形来表示集合;比如用数轴来表示集合,或是集合的元素为有序实数对时,可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形表示相关的集合等。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13

  【公式一】

  设α为任意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

  sin(2kπ+α)=sinα(k∈Z)

  cos(2kπ+α)=cosα(k∈Z)

  tan(2kπ+α)=tanα(k∈Z)

  cot(2kπ+α)=cotα(k∈Z)

  【公式二】

  设α为任意角,π+α的三角函数值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公式三】

  任意角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α)=-sinα

  cos(-α)=cosα

  tan(-α)=-tanα

  cot(-α)=-cotα

  【公式四】

  利用公式二和公式三可以得到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公式五】

  利用公式一和公式三可以得到2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2π-α)=-sinα

  cos(2π-α)=cosα

  tan(2π-α)=-tanα

  cot(2π-α)=-cotα

  【公式六】

  π/2±α及3π/2±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tan(π/2+α)=-cotα

  cot(π/2+α)=-tanα

  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tan(π/2-α)=cotα

  cot(π/2-α)=tanα

  sin(3π/2+α)=-cosα

  cos(3π/2+α)=sinα

  tan(3π/2+α)=-cotα

  cot(3π/2+α)=-tanα

  sin(3π/2-α)=-cosα

  cos(3π/2-α)=-sinα

  tan(3π/2-α)=cotα

  cot(3π/2-α)=tanα

  (以上k∈Z)

  【高一数学函数复习资料】

  一、定义与定义式:

  自变量x和因变量y有如下关系:

  y=kx+b

  则此时称y是x的一次函数。

  特别地,当b=0时,y是x的正比例函数。

  即:y=kx(k为常数,k≠0)

  二、一次函数的性质:

  的变化值与对应的x的变化值成正比例,比值为k

  即:y=kx+b(k为任意不为零的实数b取任何实数)

  当x=0时,b为函数在y轴上的截距。

  三、一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作法与图形:通过如下3个步骤

  (1)列表;

  (2)描点;

  (3)连线,可以作出一次函数的图像——一条直线。因此,作一次函数的图像只需知道2点,并连成直线即可。(通常找函数图像与x轴和y轴的交点)

  性质:(1)在一次函数上的任意一点P(x,y),都满足等式:y=kx+b。(2)一次函数与y轴交点的坐标总是(0,b),与x轴总是交于(-b/k,0)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总是过原点。

  ,b与函数图像所在象限:

  当k>0时,直线必通过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当k

  当b>0时,直线必通过一、二象限;

  当b=0时,直线通过原点

  当b

  特别地,当b=O时,直线通过原点O(0,0)表示的是正比例函数的图像。

  这时,当k>0时,直线只通过一、三象限;当k

  四、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已知点A(x1,y1);B(x2,y2),请确定过点A、B的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1)设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也叫解析式)为y=kx+b。

  (2)因为在一次函数上的任意一点P(x,y),都满足等式y=kx+b。所以可以列出2个方程:y1=kx1+b……①和y2=kx2+b……②

  (3)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得到k,b的值。

  (4)最后得到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五、一次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当时间t一定,距离s是速度v的一次函数。s=vt。

  当水池抽水速度f一定,水池中水量g是抽水时间t的一次函数。设水池中原有水量S。g=S-ft。

  六、常用公式:(不全,希望有人补充)

  求函数图像的k值:(y1-y2)/(x1-x2)

  求与x轴平行线段的中点:|x1-x2|/2

  求与y轴平行线段的中点:|y1-y2|/2

  求任意线段的长:√(x1-x2)^2+(y1-y2)^2(注:根号下(x1-x2)与(y1-y2)的平方和)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14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注意: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

  2。“相等”关系:A=B(5≥5,且5≤5,则5=5)

  实例:设A={x|x2—1=0}B={—1,1}“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

  即: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A

  ②真子集:如果AB,且A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A)

  ③如果AB,BC,那么AC

  ④如果AB同时BA那么A=B

  3。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

  集合的运算

  运算类型交集并集补集

  定义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即AB={x|xA,且xB}。

  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即AB={x|xA,或xB})。

  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15

  本节知识包括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周期性、函数的最值、函数的对称性和函数的图象等知识点。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周期性、函数的最值、函数的对称性是学习函数的图象的基础,函数的图象是它们的综合。所以理解了前面的几个知识点,函数的图象就迎刃而解了。

  一、函数的单调性

  1、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2、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和证明:

  (1)定义法

  (2)复合函数分析法

  (3)导数证明法

  (4)图象法

  二、函数的奇偶性和周期性

  1、函数的奇偶性和周期性的定义

  2、函数的`奇偶性的判定和证明方法

  3、函数的周期性的判定方法

  三、函数的图象

  1、函数图象的作法

  (1)描点法

  (2)图象变换法

  2、图象变换包括图象:平移变换、伸缩变换、对称变换、翻折变换。

  常见考法

  本节是段考和高考必不可少的考查内容,是段考和高考考查的重点和难点。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都有,并且题目难度较大。在解答题中,它可以和高中数学的每一章联合考查,多属于拔高题。多考查函数的单调性、最值和图象等。

  误区提醒

  1、求函数的单调区间,必须先求函数的定义域,即遵循“函数问题定义域优先的原则”。

  2、单调区间必须用区间来表示,不能用集合或不等式,单调区间一般写成开区间,不必考虑端点问题。

  3、在多个单调区间之间不能用“或”和“ ”连接,只能用逗号隔开。

  4、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首先必须考虑函数的定义域,如果函数的定义域不关于原点对称,则函数一定是非奇非偶函数。

  5、作函数的图象,一般是首先化简解析式,然后确定用描点法或图象变换法作函数的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