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上学期间,很多人都经常追着老师们要知识点吧,知识点是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知识点对提高学习导航具有重要的作用。掌握知识点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习。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1
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注意个位进一后,在十位计算时不要加掉了。
1、不进位加法;
2、进位加法。
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十位借一作十。注意十位借一后,在十位计算时不要减掉了。
1、不退位减法:
2、退位减法。
两步计算:无括号,一个竖式来计算,有括号,分两步,先算括号再算外,注意进位和退位,别把进退给忘掉。
1、无括号: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2、有括号:括号在后面两个数上。
解决问题:
1、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的数。
通过连贯思考解决连续两问的问题
三角形的初步认识
一、认识角
1、 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直的)
2、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3、 角的'画法:
(1)定顶点。
(2)由这一点引一条直线。
(3)画另一条边(直角时,用直角边对准画好的一条边后,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线)
二、角的分类:
1、认识直角:直角的特点
2、认识锐角和钝角: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3、会用三角尺来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吧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与被比较角的顶点重叠在一起,再将三角尺上直角的一条边与被比角的一条边重合,最后比较三角尺上直角的另一条边与被比角的另一条边,线上为直角,内为锐角,外为钝角。
4、画直角、锐角和钝角。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2
1、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其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等等。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2、米: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3、分米:分米(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4、厘米:厘米,长度单位。简写(符号)为:cm、
有关厘米的单位转换: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
5、毫米:英文缩写MM(或mm、㎜)
进率关:1毫米=0、1厘米;
6、进位:加法运算中,每一数位上的数等于基数时向前一位数进一。
以个位向十位进位为例:基数为10(2进制的基数是2,类推),个位这个数位上的数量达到了10的情况下,则个位向前一位进1,成为一个十。
在十进制的算法中,个位满十,在十位中加1;十位满十,在百位中加一。
7、不退位减:减法运算中不用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例:56—22=34。6能够减去2,所以不用向高位5借位。
8、退位减:减法运算中必须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例:51—22=39、
1不能够减去2,所以必须向高位的5借位。
9、连加:多个数字连续相加叫做连加。例如:28+24+23=85、
10、连减:多个数字连续相减叫做连减。例如:85—40—26=19、
11、加减混合:在运算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例如:67—25+28=70。
12、角: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不重合的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符号:∠
13、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是指将相同的数加法起来的快捷方式。其运算结果称为积。
“×”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10(因数)×(乘号)200(因数)=(等于号)20xx(积)
14、1—6的乘法口诀
1×1=1
1×2=22×2=4
1×3=32×3=63×3=9
1×4=42×4=83×4=124×4=16
1×5=52×5=103×5=154×5=205×5=25
1×6=62×6=123×6=184×6=245×6=306×6=36
15、7——9的乘法口诀
1×7=72×7=143×7=214×7=285×7=356×7=427×7=49
1×8=82×8=163×8=244×8=325×8=406×8=487×8=568×8=64
1×9=92×9=183×9=274×9=365×9=456×9=547×9=638×9=729×9=81
二年级上册知识点概括总结
1、角的动态定义
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叫做角。所旋转射线的端点叫做角的顶点,开始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始边,终止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终边
2、角的种类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决定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程度,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相反,张开的越小,角则越小。在动态定义中,取决于旋转的方向与角度。角可以分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负角、正角、优角、劣角、0角这10种。以度、分、秒为单位的角的度量制称为角度制。此外,还有密位制、弧度制等。
锐角:大于0°,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
直角:等于90°的角叫做直角。
钝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负角: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而成的角叫做负角。
正角:逆时针旋转的角为正角。
0角:等于零度的角。
余角和补角:两角之和为90°则两角互为余角,两角之和为180°则两角互为补角。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
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后所得的只有一个公共顶点且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互为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构成两对对顶角。互为对顶角的两个角相等。
还有许多种角的关系,如内错角,同位角,同旁内角(三线八角中,主要用来判断平行)!
3、乘法的运算定律
整数的乘法运算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消去律。
随着数学的发展,运算的对象从整数发展为更一般群。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3
1、乘法的含义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的简便算法。如:计算:2+2+2=6,用乘法算就是:2×3=6或3×2=6.
2、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⑴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的方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法算式时,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法算式时,可以先写相同的加数,然后写乘号,再写相同加数的个数,最后写等号与连加的和;也可以先写相同加数的个数,然后写乘号,再写相同加数,最后写等号与连加的和。
如:4+4+4=12改写成乘法算式是4×3=12或3×4=12
4 × 3 = 12或3 × 4 = 12
⑵乘法算式的读法。读乘法算式时,要按照算式顺序来读。如:6×3=18读作:“6乘3等于18”。
3、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实际表示的意义
在乘法算式里,乘号前面的数和乘号后面的数都叫做“乘数”;等号后面的得数叫做“积”。
4、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一道乘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如:4×5表示5个4相加或4个5相加。
5、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6、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7、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计算公式。
乘法:乘数×乘数=积
加法:加数+加数=和
和—加数=加数
减法: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8、在9的.乘法口诀里,几乘9或9乘几,都可看作几十减几,其中“几”是指相同的数。
如:1×9=10—1 9×5=50—5
9、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
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
乘减:先把每一份都算成相同的,写成乘法,然后再把多算进去的减去。
计算时,先算乘,再算加减。
如:加法:3+3+3+3+2=14乘加:3×4+2=14乘减:3×5-1=14
10、“几和几相加”与“几个几相加”有区别
求几和几相加,用几加几;如:求4和3相加是多少?用加法(4+3=7)
求几个几相加,用几乘几。
如:求4个3相加是多少?(3+3+3+3=12或3×4=12或4×3=12)
补充:几和几相乘,求积?用几×几.如:2和4相乘用2×4=8
2个乘数都是几,求积?用几×几。如:2个8相乘用8×8=64
11、一个乘法算式可以表示两个意义,如“4×2”既可以表示“4个2相加”,也可以表示“2个4相加”。
“5+5+5”写成乘法算式是(3×5=15)或(5×3=15),
都可以用口诀(三五十五)来计算,表示(3)个(5)相加
3×5=15读作:3乘5等于15. 5×3=15读作:5乘3等于15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一般是不同的;
2、观察物体时,要抓住物体的特征来判断。
3、观察长方体的某一面,看到的可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观察正方形的某一面,看到的都是正方形
4、观察圆柱体,看到的可能是长方形或圆形。观察球体,看到的都是圆形
第七单元认识时间
1、认识时间
(1)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走得快的,较长的是分针;走得慢的,较短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1个大格有5个小格。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
(3)时针走1大格分针要走一圈,所以1时=60分;
(4)半小时=30分,一刻钟=15分钟
(5)时间的读与写:如3:30,可以读作3时30分,也可以读作3点半;8时零5分应写作8:05。
2、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要按着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事件,时间上不能重复。
(2)问过几分钟后是几时,先要读出现在是几时,再推算过几分钟后是几时几分。
(3)时针和分针能形成直角的时刻是3时和9时。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
1、用两个不同的数字(0除外)组合时可以交换两个数字的位置;用三个不同的数字组合成两位数时,可以让每个数字(0除外)作十位数字,其余的两个数字依次和它组合。
2、借用连线或者符号解答问题比较简单。
3、排列与顺序有关,组合与顺序无关。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4
一、长度单位和角的知识点 [会按要求画线段和角。]
1、尺子是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食指的宽度约有1厘米,伸开双臂大约1米。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物体长度=较大数-较小数,例如:从刻度“0”到刻度“6”之间是6厘米(6-0=6),从刻度“6”到刻度“9”之间是3厘米(9-6=3);还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数出物体的长度。(算,数)
4、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5、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长度是几就画到几。(找点画线;有时还要先算出长度再画线。如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6、角有1个顶点,2条直边。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钝角比锐角大。锐角<直角<钝角(钝角>直角>锐角)。
7、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直角要标出直角符号(也叫垂足符号)。
8、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4个都是直角。
9、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10、每一个三角板上都有3个角,其中有1个是直角,另外2个是锐角。
11、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作角。)
练习:
1、1米21厘米=( )厘米 53厘米-18厘米=( )厘米;一棵大树高10()。
2、我的身高是( )米( )厘米。
3、一个角有( )个顶点和( )条边;一本书宽15()。
4、三角板中有三个角,有()个直角。
5、角的两条边越长,角就越大。( )
二、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知识点:
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如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2、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和个位组成两位数再减,计算十位时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3、加减混合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用分步式计算。
4、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如70比25多多少?19比46少多少?
5、多几的问题。未知数比谁多几,就用谁加上几。如:比29多17的数是多少?(29+17=46)
三、表内乘法知识点[一定要熟记乘法口诀并能熟练运用。]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更加简便。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加法和乘法的改写,如:5+5+5+5写成乘法算式:5×4或4×5 ;反之,乘法也可改写成加法。如:8×4=8+8+8+8 (在忘记乘法口诀或口诀记不准时,可把乘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来计算。) 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3、2×7=14 读作:2乘7等于14;3乘4等于12写作:3×4=12。
4、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如:8×4=4×8
5、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
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先算相同再加不同。 乘减:先把每一份数都当作相同的数来算,写成乘法,再把多算进去的数减去。如:加法:5+5+5+5+3=23 乘加:5×4+3=23 乘减:5×5-3=23
6、“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如:7的3倍是多少?(7×3=21),5个8相加的和是多少?(8×5=40)
练习:
1、5个6相加写作乘法算式是()或( )。
2、先看图,再填空
(1)求一共有多少个的加法算式是: ;
(2)求一共有多少个的乘法算式是: ;
(3)第二行画是4个3:
第一行:第二行:
(5)在8×6=48中,8和6都叫做( ),48叫做( )。
(6)先把乘法口诀填完整,再写出两个相应的乘法算式。
(1)( )八二十四 (乘法口诀要大写)
(2)七( )六十三 (乘法算式要小写)
3、根据算式写出乘法口诀。8×7() 6×9( )
4、5+5+5+4=( )或( ) 8+8+8+8-7=( )或( )
四、观察物体知识点[从正面、侧面、上面看。]
1、从正面看一个立体图形,看到的是长方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长方体,还可能是圆柱。
2、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正方体,还可能是长方体。
3、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圆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球,还可能是圆柱,圆锥。
4、面对面看到的物体形状一样,但方向相反。
5、观察组合物体的表面时,与物体的高矮和是否对齐无关。
6、练习
(1)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一定不同。(×)(球)
(2)在同一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
(3)从正面看一个正方体,看到一个长方形。(×)
(4)小明从一个物体的上面看到一个正方形,那么这个物体一定是正方形。(×)
(5)从一个长方体的任何一面观察,都不可能看到正方形。(×)
(6)从不同的位置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定)相同。
(7)从正面看一个正方体,只能看到一个(正方)形。
(8)从一个物体的上面看到一个正方形,它是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
(9)从一个长方体的任何一个面看,不可能看到(圆)。
五、认识时间知识点
1、1时=(60)分
2、钟面上游(12)个数,这些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每个大格又分成了(5)个相等的小格,钟面上一共有(60)个小格。
3、钟面上有(2)根针,短粗一点的针叫(时)针,细长一点的针叫(分)针。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从12走到6,走了(30)分;时针从12走到6,走了(6)小时;时针从12开始绕了一圈,又走回了12,走了(12)时。
4、(30)分也可以说成半小时,(15)分也可以说成一刻钟。如8时30分是8时半,9时15分是9时一刻。
5、(3或9)时整,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成直角。
6、写出钟面上的时间,画分针:教材P101第3题,P105第12题。
六、数学广角知识点
1、在排列和组合中,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才不会选重或选漏。排列与顺序有关,如数字的组成,衣裤、早餐搭配,排队等;组合与顺序无关,如给数字求和,握手,调果汁等。
2、3个人中,每两个人进行一次比赛或握手、照相等,共要进行3次。
3、用3个不是0的数,能组成6个十位与个位不相同的两位数,如4、5、7能组成45、47、54、57、74、75;如果有一个是0,能组成4个两位数。如:0、4、7能组成40、47、70、74。
七、解决问题:
1、海洋馆里有13条黄金神仙鱼,花面神仙鱼比黄金神仙鱼多9条,透红小丑鱼比黄金神仙鱼少8条。
(1)花面神仙鱼有多少条?两种神仙鱼共有多少条?
(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2、故事书每本4元,连环画每本7元,科学世界每本8元。
(1)买6本故事书和1本科技书一共要多少钱?
(2)买5本连环画和1本科技书,50元钱够吗?
(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3、一辆公交车上原来62人,到站后下了25人,上了19人,现在车上还有多少人?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5
小学学习数学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读数学书上的内容,通读课文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本的理解,同时在通读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解题意识。下面给大家带来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我能辨认一个立体实物从前面、侧面和上面所看到的平面图形。
第二单元:加减混合运算(重点)
1.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②连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
3.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4.加、减法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情况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是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估算。估算时,把这个数估成与他最接近的整十数再去计算。
5.解答应用题的步骤:①先读题;②列横式,写结果,千万别忘记写单位(单位为:多少或者几后面的那个字或词);③作答。
6.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用加法;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用减法计算(注意:用大的数减小的数)。
7.关于提问题的题目,可以这样提问:
①……和……一共…….?
②……比……多多少/几……?
③……比……少多少/几……?
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重点)
1.乘法的含义: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的简便算法。如:计算:2+2+2=6,用乘法算就是:2×3=6或3×2=6。乘号左右的两个数分别是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
2.乘法算式的读法:读乘法算式时,要按照算式顺序来读。如:6×3=18读作:“6乘3等于18”。
3.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在乘法算式中,乘号左右两边的数都叫做“乘数”,等号后面的得数叫做“积”。
4.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一道乘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如:4×5表示5个4相加或4个5相加。
5. 2—6的乘法口诀:
2的乘法口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
3的乘法口诀: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
4的乘法口诀: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5的乘法口诀: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
6的乘法口诀: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
注意:一一得一
第四单元:角的认识(重点)
1.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像红领巾、三角板、钟面、等实物上都有大大小小不同的角。
2.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只和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3.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就画成一个角。
(注意:画完直角要标上直角符号)
4.三角板上的3个角中,有1个是直角。正方形、长方形都有4个角,都是直角。
5.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边。
6.三角板上的3个角中,有1个是直角。正方形、长方形都有4个角,都是直角。
7.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
第五单元:表内除法(一)(重点)
1.认识平均分: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除法的意义:
(1)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总数÷份数=每份数。
(2)把一个数量按每份是多少分成一份,求能平均分成几份;用除法计算,
总数÷每份数=份数。
3.除法算式的读法: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数字不变。如:8÷2 读作8除以2等于4。
4.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叫做“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都叫做“除数”;等号后面的得数叫做“商”。就是:被除数÷除数=商。
5.用乘法口诀求商:除以几就想和几有关的口诀。想:除数×商=被除数。
第六单元: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1.统计数据的方法有:(1)列表统计法;(2)象形统计图;(3)画“正”字统计法。
2.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统计表中的数量是几就在象形统计图中涂几个小格。
3.“正”字表示法,“正”表示数量5。
第七单元:表内乘法和除法(二)(重点)
1. 7—9的乘法口诀:
7的乘法口诀: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六七四十二,七七四十九
8的乘法口诀:一八得八,二八十六,三八二十四,四八三十二,五八四十
六八四十八,七八五十六,八八六十四
9的乘法口诀: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七九六十三,八_九七十二,九九八十一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用:这个数×倍数
如:2的3倍是多少?列式为:2×3=6。
3.有几个相同加数,就是这个相同加数的几倍。如:3个 5,就是5的3倍。
4.“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都用除法计算,用“一个数÷另一个数”。如:12是3的几倍?列式为:12÷3=4。
5.在需要提出问题并解决时,可以提:
①加法的问题:求总数,“谁和谁一共是多少?”。
②减法的问题:进行比较。“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
③除法的问题:有倍数关系的可以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谁是谁的几倍?”,“是”字前写较大数,“是”字后写较小数。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1.一组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①把最后的放在最前,其余的往后移。②把最前的放在最后,其余的往前移。
2.数列的变化规律:①等差数列;②前两个数的和相加等于后一个;③倍数关系;④每个数都是两个相同因数相乘的积。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6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5、线段
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
练习本宽13(厘米)
铅笔长17(厘米)
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
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
学校进行100(米)赛跑
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
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
一把钥匙长5(厘米)
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
讲台高90(厘米)
门高2(米)教室长12(米)
筷子长20(厘米)
一棵小树苗高1(米)
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
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
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两位数加两位数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加数+加数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二、两位数减两位数
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
4、差=被减数-减数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1、连加、连减
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②连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加减混合
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
3、加减混合运算写竖式时可以分步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减)一样,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也可以用简便的写法,列成一个竖式,先完成第一步计算,再用第一步的结果加(减)第二个数。
四、解决问题(应用题)
1、步骤:①先读题②列横式,写结果,千万别忘记写单位(单位为:多少或者几后面的那个字或词)③作答。
2、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用“比”字两边的较大数减去较小数。
3、比一个数多几、少几,求这个数的问题。先通过关键句分析,“比”字前面是大数还是小数,“比”字后面是大数还是小数,问题里面要求大数还是小数,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
4、关于提问题的题目,可以这样提问:
①…….和……一共…….?
②……比……..多多少/几……?
③……比……..少多少/几……?
第三单元元角的初步认识
1、角的初步认识
(1)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2)画角的方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
(3)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2、直角的初步认识
(1)直角的判断方法: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条边是否重合)。
(2)画直角的方法:①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点出发画一条直线②用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对齐这个点,一条直角边对齐这条线③再从这点出发沿着三角尺上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线④最后标出直角标志。
(3)比直角小的是锐角,比直角大的是钝角:锐角<直角<钝角。
(4)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
(5)每个三角尺上都有1个直角,两个锐角。红领巾上有3个角,其中一个是钝角,两个是锐角。一个长方形中和正方形中都是有4个直角。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7
数学广角
1、简单的排列和组合
(1)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利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2)让学生经历摆学具、画图示、列图表等过程,逐步抽象出全面的、有序的排列和组合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逐步由具体过渡到抽象。
(3)能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在活动中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2、简单的推理
(1)经历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
(2)能借助"做标记"、"列图表"等方式整理信息,并能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按一定方法进行推理。
(3)能有条理的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
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一年级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加上个人思维成长的因素,使得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差距逐渐拉开。但二年级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成绩和知识点掌握方面均有可能赶上优等生之列。
表内乘法
1、乘法的初步认识
(1)结合数一数、摆一摆的具体活动,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知道写法、读法,并能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2、乘法的初步认识
(1)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
(2)知道用乘法算式表示"相同加数连加算式"比较简便,为进一步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3)能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学会解决简单的乘法问题。
3、5的乘法口诀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经历5的乘法算式的计算过程和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
(2)能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体验运用乘法口诀的优越性。
(3)能用5的乘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4、2、3、4的乘法口诀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2、3、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进一步体会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
(2)能够发现每一组乘法口诀的排列规律,培养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逐步的发展数感。
(3)掌握2、3、4的乘法口诀,会用已经学过的.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56页例5
(1)结合具体情境,掌握乘加、乘减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用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在做一做2题中,应适当拓展,引导学生发现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
6、6的乘法口诀
(1)经历独立探索、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思想和方法。
(2)掌握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角的初步认识
1、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初步认识角,并且能够辨认。
(3)知道一个角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画角。
2、
(1)结合具体情境,直观认识直角,会画直角标记。
(2)能利用工具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利用工具画直角。
(3)知道:一个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不进位加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3)让学生感受加法计算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位加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退位减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退位减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几"、"少几"的应用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某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
2)可以利用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搞清楚是与哪个数量进行比较,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再用算式记录下来。
3)能正确列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4)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6、连加、连减
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连加和连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2)能用100以内的连加和连减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长度单位
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
其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等等。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米: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分米:分米(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厘米:长度单位,简写符号为:cm。
毫米:英文缩写为mm
(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8
一、在常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习惯意识
1、预习与复习的习惯。
以往,有的老师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新课上完后,学生才知道学习了什么,这样无准备的学习,是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的。预习好比火力侦察,能是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重难点在那里,带者疑问上课,从而可以提课堂学习效率。教学时间表明,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的东西,课后还会忘记,这是大脑遗忘规律的表现。因此,只有即使复习,才能降低遗忘率,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平时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
2、课前准备习惯
课前准备是良好课堂秩序的一种保障,学生每次上完课后及时收拾好上节课学习用品并准备好下节课用品如课本、工具书、练习本、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并要按一定顺序摆放。这样既避免了课堂上杂乱无章的现象,又节省了课堂时间。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
1、培养良好的坐姿习惯
小学生的骨骼正处于发育阶段,柔韧性非常好,但同时也非常容易受到“冲击”。小学生在读写时如果坐姿不正确,久而久之,将养成不良的坐姿习惯,很有可能造成骨骼的变形,不利于身体保持平衡,出现驼背或肌肉疲劳等症状。为了改变这种不良习惯,我们在课堂上经常要用一句话来提示学生,“坐如钟”一句简短的语言,能提醒学生及时改变不良的坐姿。我还经常告诉学生坐姿与自己的视力也密切相关。不正确的坐姿会造成眼睛的疲劳、使眼睫状肌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长期以往,势必导致视力的'下降。不良坐姿也会影响自己将来身体美,不良坐姿还会影响将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相信正确地引导培养,学生均能逐渐养成良好的坐姿习惯。
2、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首先,重视学生书写的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我们来分析为什么有的学生书写不规范,而且书写质量很差,这跟书写习惯养成有密切关系,那么我们必须重视学生书写姿势的培养。严格要求,反复强化。良好习惯的形成是通过训练不断强化的结果。如:坐时要端正,腰杆挺直,要求眼睛视线与水平面接近直角,距离在1厘米左右,这样既保证了脊椎正常发育,又做到了用眼卫生,书写时不要求多,也不要求快,一定要让学生形成严谨认真的书写习惯。除严格之外,还有一个反复强化持久要求的问题,只有反复不断地强化练习,才能使学生逐渐适应,最终才能养成习惯。所以书写习惯的培养就成为我们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在课堂上只要是提笔书写,我就让学生想口诀:书写要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书桌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这样学生通过简单的儿歌来强化记忆书写的正确姿势。长此以往,一旦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就能使学生建立起稳定有效的学习模式,使其受益终身;然而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也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我们坚信,只要锲而不舍,良好的书写习惯就必然会逐步形成。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对于计算题,有的学生提笔就算,加上计算比较单调枯燥,可能引起心理疲劳,遇上相似或相近的数字、符号,往往出现运算顺序错误,抄错符号或抄错数据。还缺乏良好的计算习惯,尤其是学生学习了混合运算之后,先后顺序搞不清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认真读题,抓住关键字眼,找出已知条件,认真分析,每道题至少读两遍,达到题意弄明白方可解答。
要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应用题的解答需要一定的思考时间,因此我们教师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培养学生学会认真思考。认真检查的习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往往不愿意检查,也不会检查。既然学生在这一方面有欠缺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学习中,多指导、多引导,教给学生正确的检查方法,在检查中使学生意识到认真检查的重要性,从而能坚持认真去做。
认真验算的习惯,很多学生以为验算可有可无,每次写完题之后就感觉万事大吉,大功告成了,为此以往很多老师采取批评的态度,但结果没有太大的改进。验算不仅能保证计算正确无误,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学习一丝不苟的态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教育学生正确的方法,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等书写清楚规范,竖式要写清楚,排列整齐,以便检查。培养学生学会认真审题的能力不是一日之功,它需要教师平时多引导、多检查、多表扬、多鼓励。让学生逐步养成。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9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1、厘米和米
(1) 厘米和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
(2) 米用字母“m”表示;厘米用字母“cm”表示。
(3) 1米=100厘米。
(4)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
(5) 在比较物体的长度时,要看长度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先统一单位后再比较。如
1米>98厘米(1米=100厘米)
2、线段
(1)线段的特征: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
(2)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需要画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的几厘米处。(没有直接给出画几厘米,要先算再画最后标记)比如:画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笔算加法
(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前一位)进1;(4)在计算进位加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加进位上来的1。
2、笔算减法
(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要从十位上退1当10,并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后再减;(4)计算退位减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减去被个位借走的1。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对于有括号的算式,要先计算括号里面的,再计算括号外面的。
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1、角的初步认识
(1)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2)画角的方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
(3)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2、直角的初步认识
(1)直角的判断方法: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条边是否重合)。
(2)画直角的方法:①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点出发画一条直线②用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对齐这个点,一条直角边对齐这条线③再从这点出发沿着三角尺上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线④最后标出直角标志。
(3)比直角小的是锐角,比直角大的是钝角:锐角<直角<钝角。
(4)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
(5)每个三角尺上都有1个直角,两个锐角。红领巾上有3个角,其中一个是钝角,两个是锐角。一个长方形中和正方形中都是有4个直角。
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
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一般是不同的;
2、观察物体时,要抓住物体的特征来判断。
3、观察长方体的某一面,看到的可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观察正方形的某一面,看到的都是正方形。
5、观察圆柱体,看到的可能是长方形或圆形。观察球体,看到的都是圆形
第六单元 认识时间
1、认识时间
(1)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走得快的,较长的是分针;走得慢的,较短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1个大格有5个小格。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
(3)时针走1大格分针要走一圈,所以1时=60分;
(4)半小时=30分,一刻钟=15分钟
(5)时间的读写:如3:30,可以读作3时30分或3点半;8时零5分应写作8:05。
2、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要按着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事件,时间上不能重复。
(2)问过几分钟后是几时,先要读出现在是几时,再推算过几分钟后是几时几分。
(3)时针和分针能形成直角的时刻是3时和9时。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搭配(一)
1、用两个不同的数字(0除外)组合时可以交换两个数字的位置;用三个不同的数字组合成两位数时,可以让每个数字(0除外)作十位数字,其余的两个数字依次和它组合。
2、借用连线或者符号解答问题比较简单。
3、排列与顺序有关,组合与顺序无关。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一)(二)
1、乘法的初步认识
(1) 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表示;
(2) 乘法的各部分名称: 2 × 5 = 10;
乘数 乘号 乘数 积
(3)乘法算式的写法:3个5相加,写作3×5,也可以写作5×3;
(4)加法算式:3和5相加,3+5=8
(5)乘法算式的读法:如2×3=6,读作2乘3等于6(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
写作:2×3=6,口诀:二三得六。
2、乘法口诀表
(1)一一得一
一二的二 二二得四
一三得三 二三得六 三三得九
一四得四 二四得八 三四十二 四四十六
一五得五 二五一十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五五二十五
一六得六 二六十二 三六十八 四六二十四 五六三十 六六三十六
一七得七 二七十四 三七二十一 四七二十八 五七三十五 六七四十二 七七四十九
一八得八 二八十六 三八二十四 四八三十二 五八四十 六八四十八 七八五十六 八八六十四
一九得九 二九十八 三九二十七 四九三十六 五九四十五 六九五十四 七九六十三 八九七十二 九九八十一
(2)几的乘法口诀就有几句,相邻两句口诀的得数就相差几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10
一、乘法的初步认识:
1、意义:几个几相加用乘法计算。相同的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
2、名称:乘数×乘数=积
二、1-9的乘法口诀:熟记口诀,会口算乘法算式。
1、补充口诀。
2、根据口诀写出乘法算式、看图写乘法算式。
三、解决问题。
1、已知每个多少和个数,求一共多少?每个数量×个数=一共的数。
2、加法和乘法对比解决问题:求一共有多少?
理解题意、仔细审题、选择方法:看单位,分方法,单位相同用加法,单位不同用乘法。
3、乘加、乘减的算法多样化:根据不同的'观察方位选用不同的解决问题。先算乘法,再算加、减。
观察物体
1、 辨认从不同位置(前面或正面、侧面或左面右面、后面)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 辨认从不同位置(正面、左侧面、上面)看到的简单几何体的形状。
3、 用推理解决简单的问题。
认识时间
1、认识时间单位“分”:1分时间的长短,知道钟面上分针周1小格是1分,走一大格是5分,知道1小时=60分;
2、认识几时几分:会认、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一刻等时间。时针在指几是几时,分针指几,就要几乘5,乘积就是几分。
3、解决问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人民币换算练习题
《元角分》换算练习题
一、填空
3元2角=( )角
4元5角=( )角
9元2角=( )角
65角=( )元( )角
1元=( )分
24角=( )元( )角
50分=( )角
1元5角=( )角
79角=( )元( )角
4角8分=( )分
64分=( )角( )分
8元3角=( )角
24角=( )元( )角
1、人民币的单位有( )、( )、( )。
2、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有( )、( )、( )、( )、( )、( )、( )。
3、以“角”为单位的人民币有( )、( )、( )。
4、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有( )、( )、( )。
5、1元=( )角,1角=( )分
6、1张1元可以换( )张2角;也可以换( )张5角。
7、1张20元可以换( )张2元;也可以换( )张5元。
9、一张10元可以换( )张1元和( )张5元。
10、一张5角可以换( )张1角和( )张2角。
11、一张10元可以换( )张2元或( )张5元。
12、一张100元可以换( )张50元或( )张20元。
13、 10张10元可以换成( )张50元。
二、比较大小
5元○45角 70角○7元
2元5角○3元 77角○8元;
0、50元○5分 0、08元○8角
5角6分○65分 1元○100分;
5元6角○65角 9元8角○10元
5元6角○56角 3、00元○30角
10、00元○10元 0、25元○5角
1、50元○16角 2、50元○2元5分
三、想一想
1、一本书12、50元。你可以怎么付钱?
(1)可以用( )张10元,( )张2元和( )张5角。
(2)可以用( )张5元,( )张1元和( )张1角。
(3)可以用( )张1元和( )张5角。
2、一个书包的价格是25、50元?写出最简便的付钱方法。
四、把下列价格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
2元9角,0、50元,3、00元,32分,4元
( )>( )>( )>( )>( )
五、计算:
1角5分-4分=( )角( )分
4角+9角=( )角=( )元( )角
1元-3角=( )角
1角2分-6分=( )分
1角5分-4分=( )角( )分
4元3角-5角=( )角
1元5角+2元5角=( )元
3元4角-5角=( )元( )角
4角+9角=( )元( )角
4元5角+4角=( )元( )角
6元5角+7角=( )元( )角
5元7角-6角=( )元( )角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11
1、认识时间
(1)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走得快的,较长的是分针;走得慢的,较短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1个大格有5个小格。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
(3)时针走1大格分针要走一圈,所以1时=60分;
(4)半小时=30分,一刻钟=15分钟
(5)时间的读与写:如3:30,可以读作3时30分,也可以读作3点半;8时零5分应写作8:05。
2、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要按着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事件,时间上不能重复。
(2)问过几分钟后是几时,先要读出现在是几时,再推算过几分钟后是几时几分。
(3)时针和分针能形成直角的时刻是3时和9时。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第一课,是常见量教学。这节课教学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面和整时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同时也为学生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依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明确时、分的含义,能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操作与演示,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的过程,理解常见的时间单位,掌握基本的时间知识和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时间的知识就在身边,形成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准确数分(5分5分地数)。
2、能读、写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
1、理解1时=60分。
2、概括认识时间的方法。
3、正确认识“几时差几分”的时间。
(四)教具和学具的准备
课件,钟表模型,制作钟表
二、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对于时间并不陌生,生活中按时上学、放学、看动画片、睡觉,经常接触时间,并已掌握了关于时间的一些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供学生展示的机会,引导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
三、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我以学生参与研究为主体,给学生提供放手的思维空间,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
运用演示法,通过直观而形象的动画,演示时针分针运转过程,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实践、合作交流中,达到知识的自我构建。
运用引导法,概括看时间方法时,适当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进而得出结论,扶放结合,相得益彰。
运用延迟评价,让学生在自我反思中修正,掌握知识的同时收获成功,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二)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学习方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究反思,我选取的学习方法是:
让学生探究思考,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充分利用钟表模型,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拨一拨、认一认、想一想、试一试中完成对新知的探究。
让学生合作交流,通过小组讨论看时间的方法,拨钟练习,相互纠错,获得知识的同时,达到智慧的交流、情感的交融。
四、说教学过程
让学生在玩中学,动中思,做中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是学生学习数学,构建知识,形成能力,塑造品质的方式,基于以上理解,我设计了以下步骤:
(一)整体设计,有以下4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3、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4、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二)环节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猜一猜: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
以猜谜的形式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兴趣盎然,能集中精力参与学习,为这节课的顺利进行做好心理准备。
2、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由于本课容量大,知识点多,因此我设计了5个活动,我将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获取知识。
活动一:复习旧知,认识钟面
让学生说出钟面上的时间(8时,1时),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通过认读已经学过的时间,让学生们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获得成功的体验。
让学生仔细观察钟面上都有什么?小组内交流汇报。(设置组长,监督员,分享员)(12个数、时针、分针、格子。)
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钟面,同时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通过学生观察和交流可以说出: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有5个小格。
你知道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吗?
这一问题是本课重点部分的'第一个突破口,学生可以通过加法、刚学过的乘法等各种方法来计算出12个大格里有60个小格,给接下来的认识分针走一圈是60分打下了基础。
活动二:认识时
课件演示:闪动时针,从数12走到数1。时针走1大格经过的时间是1时。
时针从12走到1是1小时,时针从几走到几也是1小时?
学生发散思维,任意说出时针从几到几也是1小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维得到张扬。
(课件演示:1时多)现场操作演示时针指向几时多,引导学生说出时针是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如果时针指向学生不确定,可以延长指针,让学生明白确定时针的指向。
这是本课的一个亮点,通过灵活的现场教学演示,让学生更加明确时针的指向,为后面学习认识几时几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活动三:认识分
师: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边说边演示。
利用课件边演示边提问:
分针从12走向任意一个数是字是多少分呢?分针走了一圈是多少分?
认识每个数字各表示几分,是本课的关键,因为学生前面对钟面上数60个小格掌握了各种方法,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以致用,迁移转化,得出每个数字各表示几分,分针走1圈是60分,比较轻松的突破了这一关键点。
活动四:认识时、分的关系
理解1时=60分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难点
根据前面掌握的时针走1大格是1时,和分针走一圈是60分,以及采用动画的形式,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圈,能清楚明白的理解1时=60分。这里没有让学生动手拨钟表,并非削弱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是考虑到学生在纷乱的针与格中观察时分的关系,其效果不如多媒体演示更加生动,直观。在学习中寻求的学习方式,以期待的学习效果。
活动五:学会认、写钟面时间
是本节课的重点。
出示例二3个钟表,请学生试着认识钟面上的这3个时间,和同桌互相说说各自的方法
学生们学到新知后渴望实践,出示这3个时间,形成新的认知冲突,而这些新问题正是学生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可以解决的,例如:时针是走过4,是4时多,分针是指向9,是45分,和起来就是4时45分。通过再次的小组合作交流,去发现、经历和体会认读几时几分的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即提高了学生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接下来是在黑板上出示了这3个时间,让学生认读,指导书写方法
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从认识时间到会读时间,再到会记录时间,全面而又系统的把认识几时几分这一知识重难点突破了。
3、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动手实践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1、让学生拨出第一节课下课的时间8时40分。
两个同学为一小组,一个同学拨钟,另一个同学说时间。
2、拨出自己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时刻,让小伙伴猜一猜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新课程标准精神的体现。注意根据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些基本的练习,既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又有利于培养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建立了时间观念。
4、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让学生自己总结,不但使学生学会了认识时间,而且懂得了操作实践,合作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同时渗透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到生活中去寻找时间的不同表示。打通书本与生活,使数学知识融入学生生活之中,实现有效的沟通。这样,学生将到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挖掘无尽的数学知识,生活世界也就成了学生最丰富的学习资源。
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我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而是遵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精心设计,让学生懂得学好数学就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充分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同时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运用多媒体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构建教学模型,使原来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化、生动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认识时间”是在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由于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我注意选取富有情趣的学习素材并借助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概念。教学开始,我利用猜谜语的形式和课本的主题图引入,使学生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关系,并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授部分分为这几个层次:首先,多媒体展示了一个钟面,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钟面上有12个数、指针和格子。紧接着,通过图像的闪烁及声响效果,让学生了解到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每个大格又被分成了5个小格。然后,再通过动态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小格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认识了时和分。接着,通过动画演示和xx的变化,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周的过程,让学生得出1时等于60分,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最后通过“小芳的一天”、给小动物找座位、“吃”水果,认时间这几个活动来巩固新知,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了“生活数学”的新理念。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相关文章: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08-30
二年级上册的数学知识点07-20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02-02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07-25
(精选)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07-26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07-26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07-14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07-14
初一数学知识点上册07-14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