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时间:2024-07-25 14:34:51 禧雯 数学 我要投稿

八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八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第十一章 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4.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5.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6.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7.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8.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

  9.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10.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11.正多边形:在平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12.平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用多边形覆盖平面,

  13.公式与性质:

  ⑴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⑵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性质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⑶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⑷多边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

  ⑸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①从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个三角形.②边形共有条对角线.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基本定义:

  ⑴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⑵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⑶对应顶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

  ⑷对应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

  ⑸对应角: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2.基本性质:

  ⑴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全确定,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

  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⑴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⑵边角边():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⑶角边角():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⑷角角边():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⑸斜边、直角边():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4.角平分线:

  ⑴画法:

  ⑵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⑶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5.证明的基本方法:

  ⑴明确命题中的已知和求证.(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

  ⑵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用数字符号表示已知和求证.

  ⑶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

  第十三章 轴对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基本概念:

  ⑴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

  ⑵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把一个图形沿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⑷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

  ⑸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2.基本性质:

  ⑴对称的性质:

  ①不管是轴对称图形还是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对称轴都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②对称的图形都全等.

  ⑵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①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②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⑶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性质

  ⑷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

  ②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③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

  ④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三线合一(1条).

  ⑸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边三角形三边都相等.

  ②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都相等,都等于60°

  ③等边三角形每条边上都存在三线合一.

  ④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三线合一(3条).

  3.基本判定:

  ⑴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①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②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⑵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①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②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基本方法:

  ⑴做已知直线的垂线:

  ⑵做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⑶作对称轴:连接两个对应点,作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⑷作已知图形关于某直线的对称图形:

  ⑸在直线上做一点,使它到该直线同侧的两个已知点的距离之和最短.

  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也叫中垂线。

  2.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3.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用坐标表示轴对称小结: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关于x轴对称的点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的点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相等.

  2.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第十四章 整式乘除与因式分解

  一.回顾知识点

  1、主要知识回顾:

  幂的运算性质:

  am·an=am+n (m、n为正整数)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单项式的乘法法则:

  单项式相乘,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乘,作为积的因式;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用单项式和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与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单项式的除法法则:

  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2、乘法公式:

  ①平方差公式:(a+b)(a-b)=a2-b2

  文字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相乘,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②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

  (a-b)2=a2-2ab+b2

  文字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平方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

  3、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的定义.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乘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掌握其定义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分解对象是多项式,分解结果必须是积的形式,且积的因式必须是整式,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2)因式分解必须是恒等变形;

  (3)因式分解必须分解到每个因式都不能分解为止.

  弄清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内在的关系.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互逆变形,因式分解是把和差化为积的形式,而整式乘法是把积化为和差的形式.

  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常用方法.

  1、提公因式法

  (1)掌握提公因式法的概念;

  (2)提公因式法的关键是找出公因式,公因式的构成一般情况下有三部分:①系数一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②字母——各项含有的相同字母;③指数——相同字母的最低次数;

  (3)提公因式法的步骤:第一步是找出公因式;第二步是提取公因式并确定另一因式.需注意的是,提取完公因式后,另一个因式的项数与原多项式的项数一致,这一点可用来检验是否漏项.

  (4)注意点:①提取公因式后各因式应该是最简形式,即分解到“底”;②如果多项式的第一项的系数是负的,一般要提出“-”号,使括号内的第一项的系数是正的.

  2、公式法

  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实质是把整式中的乘法公式反过来使用;

  常用的公式:

  ①平方差公式:a2-b2= (a+b)(a-b)

  ②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

  a2-2ab+b2=(a-b)2

  第十五章分式

  1.分式有意义、无意义的条件:

  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分母不等于0;

  分式无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分母等于0。

  2.分式值为零的条件:

  当分式的分子等于0且分母不等于0时,分式的值为0。

  (分式的值为0的条件是:分子等于0,分母不等于0,二者缺一不可。首先求出使分子为0的字母的值,再检验这个字母的值是否使分母的值为0.当分母的值不为0时,就是所要求的字母的值。)

  3.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注意:(1)“C是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是分式基本性质的一个制约条件;

  (2)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时,要深刻理解“同”的含义,避免犯只乘分子(或分母)的错误;

  (3)若分式的分子或分母是多项式,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时,要先用括号把分子或分母括上,再乘或除以同一整式C;

  (4)分式的基本性质是分式进行约分、通分和符号变化的依据。

  4.分式的通分:

  和分数类似,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使分子和分母同乘适当的整式,不改变分式的值,把几个异分母分式化成相同分母的分式,这样的分式变形叫做分式的通分。

  通分的关键是确定几个式子的最简公分母。几个分式通分时,通常取各分母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为公分母,这样的分母就叫做最简公分母。求最简公分母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各分母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是指凡出现的字母(或含字母的式子)为底数的幂选取指数最大的;

  (2)如果各分母的系数都是整数时,通常取它们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作为最简公分母的系数;

  (3)如果分母是多项式,一般应先分解因式。

  5.分式的约分:

  和分数一样,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去分式的分子和分母中的公因式,不改变分式的值,这样的分式变形叫

  做分式的约分。约分后分式的分子、分母中不再含有公因式,这样的分式叫最简公因式。约分的关键是找出分式中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

  (1)约分时注意分式的分子、分母都是乘积形式才能进行约分;分子、分母是多项式时,通常将分子、分母分解因式,然后再约分;

  (2)找公因式的方法:

  ① 当分子、分母都是单项式时,先找分子、分母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再找相同字母的最低次幂,它们的积就是公因式;

  ②当分子、分母都是多项式时,先把多项式因式分解。

  易错点:(1)当分子或分母是一个式子时,要看做一个整体,易出现漏乘(或漏除以);

  (2)在式子变形中要注意分子与分母的符号变化,一般情况下要把分子或分母前的“—” 放在分数线前;

  (3)确定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时,要防止遗漏只在一个分母中出现的字母;

  6.分式的运算:

  分式乘法法则: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分式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提示:(1)分式与分式相乘,若分子、分母是单项式,可先将分子、分母分别相乘,然后约去公因式,化为最简

  分式;若分子、分母是多项式,先把分子、分母分解公因式,看能否约分,然后再相乘;

  (2)当分式与整式相乘时,要把整式与分式的分子相乘作为积的分子,分母不变

  (3)分式的除法可以转化为分式的乘法运算;

  (4)分式的乘除混合运算统一为乘法运算。

  ①分式的乘除法混合运算顺序与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相同,即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②分式的乘除混合运算要注意各分式中分子、分母符号的处理,可先确定积的符号;

  ③分式的乘除混合运算结果要通过约分化为最简分式(分式的分子、分母没有公因式)或整式的形式。

  分式乘方法则:分式乘方要把分子、分母各自乘方。

  注意:(1)乘方时,一定要把分式加上括号;

  (2)分式乘方时确定乘方结果的符号与有理数乘方相同,即正分式的任何次幂都为正;负分式的偶次幂为正,奇次幂为负;

  (3)分式乘方时,应把分子、分母分别看做一个整体;

  (4)在一个算式中同时含有分式的乘方、乘法、除法时,应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有多项式时应先分解因式,再约分。

  分式的加减法则:

  法则: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法则: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转化为同分母分式,然后再加减。

  注意:(1)“把分子相加减”是把各个分子的整体相加减,即各个分子应先加上括号后再加减,分子是单项式时括号可以省略;

  (2)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是关键,最简公分母确定后再通分,计算时要注意分式中符号的处理,

  特别是分子相减,要注意分子的整体性;

  (3)运算时顺序合理、步骤清晰;

  (4)运算结果必须化成最简分式或整式。

  分式的混合运算:

  分式的混合运算,关键是弄清运算顺序,与分数的加、减、乘、除及乘方的混合运算一样,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计算结果要化为整式或最简分式。

  注意:当幂指数为负整数时,最后的计算结果要把幂指数化为正整数。

  7. 整数指数幂:

  解分式方程的步骤 :

  (1)能化简的先化简;(2)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化为整式方程;(3)解整式方程;(4)验根.

  分式方程检验方法:将整式方程的解带入最简公分母,如果最简公分母的值不为0,则整式方程的解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否则,这个解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8.含有字母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在数学式子的字母不仅可以表示未知数,也可以表示已知数,含有字母已知数的分式方程的解法,也是去分母,

  解整式方程,检验这三个步骤,需要注意的是要找准哪个字母表示未知数,哪个字母表示未知数,还要注意题目的

  限制条件。计算结果是用已知数表示未知数,不要混淆。

  9.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

  (1)审:审清题意;(2)找: 找出相等关系;(3)设:设未知数;(4)列:列出分式方程;(5)解:解这个分式方程;(6)验:既要检验根是否是所列分式方程的解,又要检验根是否符合题意;(7)答:写出答案。

  应用题有几种类型;基本公式是什么?

  基本上有五种: (1)行程问题 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 而行程问题中又分相遇问题、追及问题.

  (2)数字问题:在数字问题中要掌握十进制数的表示法.

  (3)工程问题 基本公式:工作量=工时×工效.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大于1的数时,应当表示为a×10n的形式,其中1≤︱a︱<10,n为原整数部分的位数减1;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数时,则可表示为a×10-n的形式,其中n为原数第1个不为0的数字前面所有0的个数(包括小数点前面的那个0),1≤︱a︱<10.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

  知识点1、二次根式定义

  形如√a(a≥0)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二次根式必须满足:含有二次根号;被开方数a必须是非负数。

  ①被开方数可以是数,也可以是单项式、多项式、分式等代数式;

  ②判断时一定要注意不要化简,一定要有意义。

  知识点2、最简二次根式

  若二次根式满足: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①根号下无分母,分母中无根号;

  ②被开方数中没有能开方的因数或因式。

  知识点3、二次根式的性质

  (1)非负性 √a (a≥0)是一个非负数

  注意:此性质可作公式记住,后面根式运算中经常用到.

  (2)(√a)=a (a≥0)

  注意:此性质既可正用,也可反用,反用的意义在于,可以把任意一个非负数或非负代数式写成

  注意:(1)字母不一定是正数;

  (2)能开得尽方的因式移到根号外时,必须用它的算术平方根代替.

  知识点4、最简二次根式和同类二次根式

  (1)最简二次根式:

  ☆最简二次根式的定义:

  ①被开方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数或因式,分母中不含根号。

  ☆同类二次根式(可合并根式):

  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就叫做同类二次根式,即可以合并的两个根式

  知识点5、二次根式计算——分母有理化

  (1)分母有理化

  定义:把分母中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有理化。

  (2)有理化因式:

  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就说这两个代数式互为有理化因式。

  有理化因式确定方法如下:

  ①单项二次根式:利用√a √a=a来确定,如下,分别互为有理化因式。

  ②两项二次根式:利用平方差公式来确定。如下列式子,互为有理化因式

  (3)分母有理化的方法与步骤:

  ①先将分子、分母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②将分子、分母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使分母中不含根式;

  知识点6、二次根式计算——二次根式的乘除

  (1)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积的算术平方根,等于积中各因式的算术平方根的积。

  (2)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

  两个因式的算术平方根的积,等于这两个因式积的算术平方根。

  (3)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商的算术平方根等于被除式的算术平方根除以除式的算术平方根。

  (4)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

  两个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商,等于这两个数的商的算术平方根。

  注意:乘、除法的运算法则要灵活运用,在实际运算中经常从等式的右边变形至等式的左边,同时还要考虑字母的取值范围,最后把运算结果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知识点7、二次根式计算——二次根式的加减

  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相同时是可以直接合并的,如若不同,需要先把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然后把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即同类二次根式)的系数相加减,被开方数不变。

  (1)判断是否同类二次根式时,一定要先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再判断。

  (2)二次根式的加减分三个步骤:

  ①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②找出同类二次根式;

  ③合并同类二次根式,不是同类二次根式的不能合并

  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

  一、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命题1: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经过证明被确认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

  3.逆命题:我们把题设、结论正好相反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命题。(例: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逆定理)

  第十八章 平行四边形

  19.1平行四边行

  19.1.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平行四边形定义: 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①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②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③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19.1.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三角形的中位线: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19.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19.2.1矩形

  1.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矩形的性质:①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②矩形的对角线平分且相等。AC=BD

  3.矩形判定定理:①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②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③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4.黄金矩形:宽和长的比是(约为0.618)的矩形叫做。

  19.2.2菱形

  1.菱形的定义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菱形的性质:①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②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菱形的判定定理:①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②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③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S菱形=1/2×ab(a、b为两条对角线)

  19.2.3正方形

  1.正方形定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或邻边相等的矩形。

  2.正方形的性质: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3.正方形判定定理:①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②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19.3梯形

  1.梯形: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2.直角梯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

  3.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

  4.等腰梯形的性质:①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②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5.等腰梯形判定定理:①同一底上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6.解梯形问题常用的辅助线:

  19.4课题学习 重心

  重心:是物体的质量中心,能够保持物体平衡的点就是重心。(是一个平衡点)①线段的重心就是线段的中点。② 平行四边形的重心是它的两条对角线的交点。③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这一点就是三角形的重心。

  第十九章一次函数

  函数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值,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自变量取值范围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一般从整式(取全体实数),分式(分母不为0)、二次根式(被开方数为非负数)、实际意义几方面考虑。

  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优缺点

  关系式(解析)法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关系式(解析)法。

  列表法

  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图象法

  用图象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象法。

  由函数关系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

  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

  ①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y=kx+b (k,b为常数,k不等于 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

  特别地,当一次函数y=kx+b中的b=0时(k为常数,k 不等于0),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②一次函数的图像:

  所有一次函数的图像都是一条直线。

  ③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图像的主要特征

  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是经过点(0,b)的直线;

  正比例函数y=kx的图像是经过原点(0,0)的直线。

  ④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一般地,正比例函数 有下列性质:

  当k>0时,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当k<0时,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

  ⑤一次函数的性质

  一般地,一次函数 有下列性质:

  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⑥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确定一个正比例函数,就是要确定正比例函数定义式y=kx(k 不等于0)中的常数k。

  确定一个一次函数,需要确定一次函数定义式y=kx+b(k 不等于0)中的常数k和b。解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是待定系数法.

  ⑦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任何一个一元一次方程都可转化为:kx+b=0(k、b为常数,k≠0)的形式。而一次函数解析式形式正是y=kx+b(k、b为常数,k≠0)。当函数值为0时,即kx+b=0就与一元一次方程完全相同。

  结论:由于任何一元一次方程都可转化为kx+b=0(k、b为常数,k≠0)的形式。所以解一元一次方程可以转化为:当一次函数值为0时,求相应的自变量的值。

  从图象上看,这相当于已知直线y=kx+b确定它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值。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20.1数据的代表

  20.1.1平均数:包括加权平均数和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类似,不同点在于,数据中的每个点对于平均数的贡献并不是相等的,有些点要比其他的点更加重要。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在描述统计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在其他数学领域产生了更一般的形式。如果所有的权重相同,那么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相同。加权平均数作为算术平均数的更广义的表现形式

  1.加权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权的理解:反映了某个数据在整个数据中的重要程度。学会权没有直接给出数量,而是以比的或百分比的形式出现及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的方法。

  20.1.2中位数和众数

  1.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20.2.数据的波动

  20.2.1极差

  1.极差: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

  20.2.2方差

  方差的定义: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数据s2,其计算方法如下:

  备注:方差等于各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

  1.方差: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就越稳定。

  2. 平均数:平均数受极端值的影响,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20.3课题学习 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

  7.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步骤:1.收集数据 2.整理数据 3.描述数据 4.分析数据 5.撰写调查报告 6.交流

  数学知识点归纳

  二元一次方程

  ①二元一次方程

  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②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③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代入(消元)法

  加减(消元)法

  ④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

  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直线y=kx+b上任意一点的坐标都是它所对应的二元一次方程kx- y+b=0的解

  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

  二元一次方程组

  的解可看作两个一次函数

  和 的图象的交点。

  当函数图象有交点时,说明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有解;

  当函数图象(直线)平行即无交点时,说明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无解。

  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①实数的分类

  ②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开方开不尽的数,如 √7 ,3 √2等;

  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π /?+8等;

  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某些三角函数值,如sin60°等

  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

  ①相反数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是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与b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反之亦成立。

  ②绝对值

  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a|≥0。0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则a≥0;若|a|=-a,则a≤0。

  ③倒数

  如果a与b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0没有倒数。

  ④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解题时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实数与数轴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并能灵活运用。

  ⑤估算

  平方根、算数平方根和立方根

  ①算术平方根

  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特别地,0的算术平方根是0。

  性质:正数和零的算术平方根都只有一个,0的算术平方根是0。

  ②平方根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

  性质: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开平方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注意 √a的双重非负性:√a≥0 ; a≥0

  ③立方根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3=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 的立方根(或三次方根)。

  表示方法:记作 3 √a

  性质: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

  注意:- 3 √a=3 √-a,这说明三次根号内的负号可以移到根号外面。

  实数大小的比较

  ①实数比较大小

  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数轴上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②实数大小比较的几种常用方法

  数轴比较: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求差比较:设a、b是实数 a-b>0a>b; a-b=0a=b; a-b<0a<b 。

  求商比较法:设a、b是两正实数,

  绝对值比较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a∣>∣b∣a<b。

  平方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 a2>b2a<b 。

  算术平方根有关计算(二次根式)

  ①含有二次根号“ √ ”;被开方数a必须是非负数。

  ②性质:

  ③运算结果若含有“ √ ”形式,必须满足:

  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实数的运算

  ①六种运算:加、减、乘、除、乘方 、开方。

  ②实数的运算顺序

  先算乘方和开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面的。

  ③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a+b= b+a

  加法结合律 (a+b)+c= a+( b+c )

  乘法交换律 ab= ba

  乘法结合律 (ab)c = a( bc )

  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a( b+c )=ab+ac

  矩形判定定理: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3.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菱形的定义 :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菱形的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菱形的判定定理:

  1.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3.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S菱形=1/2×ab(a、b为两条对角线)

  正方形定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或邻边相等的矩形。

  正方形的性质: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

  正方形判定定理:

  1.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梯形的定义: 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直角梯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

  等腰梯形的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

  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

  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同一底上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解梯形问题常用的辅助线:

  线段的重心就是线段的中点。 平行四边形的重心是它的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疑点,这一点就是三角形的重心。 宽和长的比是 (约为0.618)的矩形叫做黄金矩形初二下册每一章数学知识点总结初中辅导。

  如何学好数学

  一、克服心理疲劳

  第一,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就像从河里抽水,动力越足,水流量越大。动力来源于目的,只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才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第二,要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的形成与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相联系,并伴有愉快、喜悦、积极的情绪体验。而心理疲劳的产生正是大脑皮层抵制的消极情绪引起的。因此,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是克服心理疲劳的关键所在。有了兴趣,学习才会有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才能使心理处于一种良好的竞技状态;第三,要注意学习的多样化,书本学习本身就是枯燥单调的,如果多次重复学习某门课程或章节内容,易使大脑皮层产生抑制,出现心理饱和,产生厌倦情绪。所以考生不妨将各门课程交替起来进行复习。

  二、战胜高原现象

  复习中的高原现象,是指在复习到一定时期时,往往停滞不前,不仅复习不见进步,反而有退步的现象。在高原期内,并非学习毫无进步,而是某部分进步,另外一些部分则退步,两者相抵,致使复习成效未从根本上发生变化,因而使人灰心失望。当考生在复习迎考过程中遭遇高原期时,切忌急躁或丧失信心,应找出学习方法、学习积极性等方面的原因。及时调整复习进度,在科学用脑、提高复习效率上多下功夫。

  三、重视复习“错误”

  如果在复习中不善于从错误中走出来,缺陷和漏洞就会越来越多,任其下去,最终就会蚁穴溃堤。在备考期间,要想降低错误率,除了及时订正、全面扎实复习之外,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找出原因,不断复习错误。即定期翻阅错题,回想错误的原因,并对各种错题及错误原因进行分类整理。对其中那些反复错误的问题还可考虑再做一遍,以绝“后患”。错误原因大致有:概念理解上的问题、粗心大意带来的问题以及书写潦草凌乱给自己带来的错觉问题等,从而有效地避免在考试时再犯同一类型的错误。

  四、把握心理特点搞好考前复习

  实践证明,一个人在气质、性格、心理稳定程度等因素也会影响考前复习。考生在复习迎考过程中,应根据自己的心理特点来制订复习迎考计划,根据自己的心态来调整复习的进度,选择与运用的复习方式方法,使自己的考前复习达到预期的效果。

  五、课本不容忽视

  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都在学习新课,课本是大家都容易忽视的一个重要的复习资料。平时在学校的课堂上大家都会随堂记笔记,课本基本不会翻看,建议同学们在翻看笔记的同时,对照课本,把学过的知识点反复阅读、理解,并对照课后练习里的习题进行反复思考、琢磨、融会贯通,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对于课本上的重点内容、重点例题也要着重记忆。

【八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

数学知识点归纳06-21

数学知识点归纳03-13

数学矩形知识点归纳04-25

高考数学知识点归纳06-13

高考数学知识点归纳09-16

初三数学的知识点归纳04-20

初三数学的知识点归纳09-25

数学中位数知识点归纳06-01

数学立体图形知识点归纳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