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百文网手机站

五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时间:2022-11-09 16:36:48 数学 我要投稿

五年级数学听课记录(7篇)

五年级数学听课记录1

  今天在师傅的带领下,我有幸听了人民路小学汤瑛老师的课,教学内容是五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自己刚好也教五年级,所以这节课对我的帮助非常大。从多边形的面积教学之后,还有两个单元,一个是统计,还有一个是数学广角。这两个单元是比较难上的,网上的资料也不多,真的也不知道怎么来上。

五年级数学听课记录(7篇)

  听了汤老师的课(数字与编码),对这个内容有了新的认识。数学广角这个内容是比较难上的,问题在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定位,到底要让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

  这节课从学生要了解编码的几个方面入手,解决了编码的作用、方法、解读、原则和来历的问题,同时让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编码。课后,很多老师对这节课说了自己的想法,我觉得这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汤老师对于教学方法的强调。其实学生学数学就是要有方法,汤老师在要学生编码的时候一直强调要先分级再编码。教学生方法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有了方法,对于解决类似的问题就没有任何疑问了。

  对于评课的汇总:

  1.信息量比较充分;

  2.调整练习(练习要与教学内容相对应);

  3.教学目标明确性;

  4.练习量还要加多,利于学生巩固;

  5.前呼后应;

  6.对学生的回答不要急于评价,呈现更多的学习材料;

  7.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先思考再动手);

  8.鼓励、激励学生,调动课堂氛围;

  9.对于数学广角整体内容的梳理;

  10.参与与反馈(关注全体学生)

  丁校用了五个词来形容:简单,明白,准确(材料等各方面),生动(生活化),深刻(数学味)。

五年级数学听课记录2

  一、引子:

  教研室组织新课程培训,我校施老师将执教研讨课《购物策略》。教材创设了“商店促销商品”的生活情境,提供了三种常见的优惠策略;甲店是“买一送一”,乙店是“打九折”,丙店是“累积达到一定数目后,打八折”。教材通过几个小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让学生了解各个商店优惠策略,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了解各个商店店优惠策略的含义,然后通过对几个小问题的研究与讨论,选择适当的购物策略,使问题得以解决。

  (1)甲商店花2元,乙商店花2×0.9=1.8(元),丙商店花2元。因此去乙商店较为划算。

  (2)甲商店花10元,乙商店花12×0.9=10.8(元),丙商店花12元。因此去甲商店较为划算。

  (3)如果在甲商店买3大瓶饮料,将获赠3小瓶饮料,即要花30元,在乙商店买3大瓶和3小瓶饮料,要花36×0.9=32.4(元),去丙商店买3大瓶和3小瓶饮料,要花36×0.8=28.8(元),所以去丙商店较为合算。即如果要买30元以下的饮料,去甲商店或乙商店,如果要买30元以上的饮料,去丙商店,这样购买比较合算。

  (4)所买饮料已超30元,去丙商店较为合算。通过对以上题目的讨论与交流,课很顺利的进行着,学生逐步发现如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商家。但是情况急转直下,有一学生提出了商店有远近,如果坐出租车或开车去,算上出租车费或油费不合算了,此一言激起了学生的纷纷议论,受此启发学生还提出了买12瓶小瓶比较容易分,如果买大瓶的一来分不均匀,二来大家共用也不卫生,如果再买杯子,那就不合算了。由此讨论一发不可收拾,出现的情况越来越多,课再也回不到去哪个商店买更合算的问题上来。

  二、讨论:

  听课后教师们的研讨也主要集中在课堂中出现的意外事件上。教师们纷纷出谋划策:

  教师1:课前就强调不考虑其他情况,只解决数学问题,考虑这样考虑那样是考虑不完的,这课还怎么上。

  教师2:此环节应该让学生充分讨论,体现新课程新理念,课堂中应有不同的声音,能根据实际情况有道理的都应该肯定。

  教师3:这种问题在北师大版很多地方都有出现,我想还是让学生根据要求做,问题问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

  大多数教师都表示这样的课很难上,根据新课标精神,又不能不让学生说,如果让学生说了,那考虑的情况不得了,这节课的主要精力是放在数学的策略上,还是考虑生活中的不同情况。

  三、漫谈

  其实教师们的讨论已经慢慢回归到了本质,那就是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在教师们讨论时,我仔细阅读了教材和教师用书,试图去分析教材和把握教材。教师用书中有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体会数学是帮助人们做出判断和进行决策的工具。

  在数学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也有一段话: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在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也提到了: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 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几段话都有同一个词:帮助人们。我的思想也由此漫想开去,数学在生活中是铺天盖地,无处不见,但它的作用确实只是起了帮助的作用,数学不是万能的,什么问题都能解决。它就像一份报告书安静的躺在老板桌上,等待着老板的决策,就像电脑不能代替人脑,人类还是起决策作用的,否则,我们生活的世界就都是整齐划一,也不会有这么丰富多彩的世界。

  在20xx年股市沸腾时,全民炒股。打开电脑开盘价、涨幅、走势……满眼都是数学,数学帮你分析得淋漓尽致,但是这些数学只能帮你决策,不会代你决策,否则也不会有股市的风险了,真正决定买哪支股票还是得由你自己决定。

  近两年各商场一到年前各种满就送、满就减,让人眼花缭乱,以前曾有学生说满200送100是打五折,那现在满200送200就是不要钱了,现在的主妇们可都会用数学算了,但就算算出某商场比较优惠,是不是主妇们就一定到便宜的商场买呢,这里面要考虑的问题也许还有很多,例如某商场有代币券,品牌等。

  我们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红楼梦》前80回后40回是一个人所作还是两个人所作,也就是文学著作权的问题。对《红楼梦》书稿进行了统计,把前80回和40回的某些东西进行了统计,发现有不同。举个例子,就是在前80回中有很多下人丫鬟,他们的自称都是“小的”,而在后40回里就改变了自称为“小的”,这就有一定的理由认为是不同的人写的。我们也可以看到,统计推断跟确定性的事物不太一样,并不是说一定就是不同人写的,但最起码统计提供了一个依据,提供了一个思路。为别的学科的研究方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想到了这些,心理豁然开朗,数学只是帮助人们做出判断和进行决策的工具。并不是要在数学课中解决所有的问题,不能无限扩大数学的职能。数学重要的还在于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数学是帮助人们做出判断和进行决策的工具,在生活中有用数学帮助决策的意识。记得曾听到过这样一句话,素质就是不需要提醒,也就是自觉,觉得很有道理,意识也可以用这句话,什么是意识?意识就是不需要提醒,具有数学意识也就是能自觉运用数学帮助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变盲目决策为科学决策。课中出现的意外事件也可成为一个让学生体会数学作用的良好契机,经过数学的分析我们得出了,如果要买30元以下的饮料,去甲商店或乙商店,如果要买30元以上的饮料,去丙商店,这样购买比较合算。这是属于数学的职能范围。再让学生讨论现实生活中可能还会考虑更多人文性的等其它因素,具体到哪家商店买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选择,只要他自己愿意。但是有了数学的帮助你的决策会更合理,这就是数学的作用,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用数学帮我们分析分析再决定。

五年级数学听课记录3

  小学五年级第四单元教材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等关系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而新教材则是借用天平游戏使学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很好地揭 示方程的意义,进而学会解方程,还能使之与中学的移项解方程建立起联系。

  在教学前,卢老师为了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深入了解新教材的涵意——方程是一个等式,是一个数学模型,是抽象的,而天平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利用天平这样的事物原形来揭示等式的性质,把抽象的解方程的过程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解方程的过程是一个等式的恒等变形。并能站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这一角度上,为学生创设学习此课的情境,通过直观演示,充分给学生提供小组交流的机会。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重点突出了“等式”与“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不断对孩子们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促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灵活地运用此规律来解方程。从而,使卢老师很顺利地就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发现学生很乐意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但同时让听课老师们感到了一些困惑:

  1、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有意避开了,形如:45—X=2356÷X =8等类型的题目。把用等式解决的方法单一化了。在实际教学中,如果用等式性质来解就比较麻烦。很显然这种方法存在着目前的局限性。对于好的学生来说,可以让他们尝试接受——解答X在后面这类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号两边同时加上X,再左右换位置,再两边减一个数,真有点麻烦了。而有的学生还很难掌握这样方法。但是用减法和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答就比较简单。

  2、 内容看似少实际教得多。难度下降后,看起来教师要教的内容变得少了,可实际上反而是多了。教师要给他们补充形如X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还有 X÷1.1=3这样的方程的解法。

  总之,要使孩子们爱学、乐学,教师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充分理解教材,并要懂得为教学去创设合理情境,从新的理念、新的角度以及学生的角度去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学模式。灵活处理教材中的问题,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真正体现课改精神——“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年级数学听课记录4

  一、教学构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经常要求解它们的表面积,例如:计算做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鱼缸需要多少材料。虽然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由于学生缺少生活实践经验,导致计算出来的结果不符合实际要求:多加了一个上面的面积。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似懂非懂:鱼缸的外形是什么样的?长方体吗?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是否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鱼缸没有哪一个面,所以实际上是计算哪几个面的总面积?如何计算这些面的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于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探索、发现,在认识矛盾冲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驱使下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解决鱼缸制作的问题来开展教学。当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学会了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践,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探究、发现问题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里几个面的总面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导学生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回忆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那么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表面积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2.联想:

  (拿起一个正方体的模型,手摸着面)提问: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指什么?正方体里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所以可以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3.归纳引入新课:

  正方体的6个相同的正方形面的总面积就是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这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4.教学例2

  提问:题目条件是什么,让我们求什么?求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就是求正方体的什么?你会算吗?

  (课堂实录:有同学提出可以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因为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正方体,所以可以这么做。有小部份同学同意这个观点,但是通过计算后认为方法太繁,可以用简便方法。)

  (点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是否有好的开头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进行导入,先请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接着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推导,从而引出新的计算方法,使得学生愉快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新的知识进行探索。通过教学的导入,明确了教学的目标,确定了研究方向,这时再引导学生学习就事半功倍了。)

  师: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所以求它的表面积只要用棱长乘棱长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再乘6。

  二、鱼缸的制作问题

  说明: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实际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有时不需要计算6个面的饿总面积,只需要计算某几个面的总面积。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思考要求哪几个面的面积和,并思考每一个面的面积怎样算。如例3。

  1.帮助学生回忆鱼缸的形状(长方体,但是没有上面)

  2.如何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要减去上面的面积)

  3.教学例3

  (出示长方体模型,把它看成鱼缸的模型)

  (1)鱼缸缺少哪个面的玻璃?(上面)

  (2)要求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要算几个面的面积和?哪几 对面有相同的两个?哪个面只有一个?如何计算每一个面的面积?(5个面,没有上面,左面=宽*高前面=长*高 底面=长*宽)

  (3)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点评: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较熟悉的物体“鱼缸”启发学生如何计算制作一个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也就是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这个事例在生活中较普遍,再加上利用一些模具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联系实际情况进行学习。以上这一系列的活动表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都体现让学生经历整个教学的探究过程。)

  (4)改变题目要求,使得长方体的宽和高长度相等,观察模型,你发现了什么现象?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学生1: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时,它的左面和右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学生2: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时,它的前、后、上、下四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学生3:这个长方体没有上面,所以只要算5个面的面积,它的前面、后面、下面这三个面完全相同

  说明:宽和高长度相等时,长方体的前面、后面、下面这三个面完全相同(鱼缸没有上面),所以只要算出一个面的面积乘以3就可以了,在加上左面和右面的面积,就是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数量。

  (点评:数学是很严谨的,所以在学生叙述的时候要规范学生的语言。我在教学的时候还注重评价,运用语言和体态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第三位同学回答地最完善,所以我表扬了他在叙述数学问题时所具有的严谨性,同时要求全班同学在这方面要向他学习。)

  4、练习

  书P42页练习二的第一、二 题。

  (点评:要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关键是要知道如何计算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面积,这些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巩固,而且通过指名学生口答练习,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有利于以后教学的实施)

五年级数学听课记录5

  科目:数学

  课时:一节课

  授课者:刘素彦

  听课时间:20xx年2月28日

  课题: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7的乘法口诀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乘法口诀1-7的。

  2、我说你答 举例:6×7=

  3、开火车,师说生答。

  4、两人一组互背检查。

  5、换式子。把老师说的口诀改成运算式。

五年级数学听课记录6

  科目:数学

  年级:五年级

  授课者:张尊敬

  课题:方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我们去菜市场买东西用什么称呢?

  学生:秤、电子秤

  老师:那你见过这样的秤吗?出示天平

  二、介绍天平

  它有两个托盘,中间有刻度,两天刻度相等,中间刻度为0.这就是天平。

  三、探究新知,观看课件

  (一)等式

  1、在天平的两边放入砝码,左盘:20克和30克,右盘:50克,中间刻度指向0,那么说明天平平衡了。

  提问:你能根据此列出一个式子吗?

  学生:20+30=50

  2、观看课件,列式子。

  30+x=80x+20=702x=100

  3、何为等式?学生一起说:表示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举例:60+x=8070+20=9050-20=30

  4、总结:我们刚刚说的都是等式,先找等量关系,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5、举反例:5x>2930<70是等式吗?

  学生:不是。

  6、齐说两遍等式的概念。

  (二)方程

  1、像30+x=80、x+20=70、2x=100这样的式子又叫什么呢?

  学生:方程

  老师:看来这位学生已经预习了本节内容,值得表扬。

  2、对,就是方程,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反复读。举方程的例子。

  3、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三)板书

  20+30=50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30+x=50

  x+20=70

  2x=10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四、练习

  1、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为什么?

  2、看图列方程,并说一说表达的意思。

  五、总结:何为等式?方程?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听课意见:

  1、从生活中事物导入,来吸引学生们的眼球。

  2、在课堂安排上具有逻辑性:等量关系——→等式——→方程

  3、在板书上,注重用彩笔区分,清晰的描绘出了概念。

  4、在课堂中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一视同仁。

  5、在强调重点时,采用多读、多念的方法,加深学生们的印象。

五年级数学听课记录7

  一、教学例1:

  谈话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数。老师这里有四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圆,图中的阴影部分你会用分数来表示出来吗?

  出示例1中的四幅图,让学生看图说出四个分数:1/3、 1/2 、2/6 、3/9

  引导比较:这四个分数的分母为什么不同?前两个分数的分子为什么都是1?其他两个分数的分子为什么不同?你知道其中哪几个分数是相等的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3=2/6=3/9。

  提问:你怎么知道这三个分数是相等的?(从图中看出来的。)

  这3个分数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它们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也就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化了,但分数的大小不变。)

  这3个分数的分母变大,分子呢?(也变大)

  因为平均分的份数多了,要使分数大小不变,所取的份数应该怎样?(也要多)

  师:为什么这三个分数的分母和分子各不相同,而它们的大小相等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一起要来探究的内容。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动手操作。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张正方形纸,指出:这些正方形纸都一样大。提问:你能先对折,涂色表示它的1/2吗?学生折纸、涂色。

  反馈后,提问:你能通过继续对折,再创造出和1/2相等的其他分数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

  组织交流,学生的折法可能有:

  (1)连续对折两次,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2份表示2/4,1/2 = 2/4

  折法可能有:

  (2)连续对折三次,把正方形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4份表示4/8,1/2 = 4/8

  折法可能有:

  (3)连续对折四次,把正方形平均分成16份,其中的8份表示8/16,1/2 = 8/16

  折法可能有:

  ……

  引导学生交流不同的对折方法,同时完成板书:1/2 = 2/4、1/2 = 4/8、1/2 = 8/16

  师:你能再写出几个与1/2相等的分数吗?猜一猜可以写出多少个与1/2相等的分数。

  2.师:请大家观察例2每个等式中的两个分数,看一看它们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如1/2变成了2/4【板书:1/2 =1×( )/2×( ) =2/4】课本第61页第二行下边的几个等式都是反映这种变化的,你能把它们填写出来吗?

  学生观察、思考,完成课本第61页的填空,再组织交流。

  师:先看左边的三个等式,说一说分子、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数的大小怎样?再看右边的三个等式,说一说分子、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数的大小怎样?

  师:再让学生观察例1中的三个分数,它们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可以先从左往右看,分数的分子、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再从右往左看,分子、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结果怎样?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例1中3个圆中,还隐含着一组相等的分数,你能看出来吗?

  学生交流得出:2/3=4/6=6/9。

  师:在这三个分数中,它们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可以先从左往右看,分数的分子、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再从右往左看,分子、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结果怎样?

  提问:从上面的变化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后,小结: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3.讨论:相同的数可以是哪些数?为什么0要除外?

  结合学生讨论后的汇报,小结:如果分数的分子、分母都是0,则分数成为0/0 ,分数里分母是不能为0的,所以分数的分子、分母不能同时乘0;又因为在除法里,0不能作作除数,所以分数的分子、分母也不能除以0。

  4.师:刚才折纸后大家得到一些与12相等的分数,还猜想与12相等的分数有无数个,现在你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说明自己的猜想吗?

  师:你觉得分数的基本性质中哪些词语很关键, “同时”、“相同的数”、“0除外”等。齐读分数的基本性质,要求注意关键词语的读音。

  5.让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再写出一组相等的分数,同桌相互检查所写的一组分数是否相等。

  6.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与我们以前学习的什么内容有些相似?引导得出:以前学习的商不变的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师:根据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你能用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组织交流。

  三、运用规律,练习巩固。

  1.练一练第2题。

  学生按要求完成涂色,填空后,再让学生比较表示每组两个分数的图形,以巩固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

  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5/7 =5×3/7×( )

  12/18 =12÷( )/18÷6

  7/21 =7÷( )/21÷( ) =1/( )

  4/25 =4×( )/25×( ) =( )/100

  9/18 =1/( )

  3/4 =( )/20

  8/12 =4/( ) =( )/60 =( )/( )

  3.啄木鸟诊所(判断并说出理由)。

  2/5 = 2×4/5×4 =8/20 ( )

  12/24 = 12÷6/24÷6 = 2/4 ( )

  1/15 =1×3/15÷3 =3/5 ( )

  2/7 =2×a/7×a =2÷a/7÷a ( )

  3/7 = 3+2/7+2 = 5/9 ( )

  5/12 = 5+5/12+12 = 10/24 ( )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你觉得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

【五年级数学听课记录】相关文章:

数学听课记录06-23

数学的听课记录范文06-23

小学听课记录数学01-27

《数学广角》听课记录06-24

人教版数学听课记录06-24

数学听课记录范本06-24

数学听课过程记录06-23

苏教版数学听课记录06-23

数学听课记录模板01-27

数学听课记录范文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