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活动中给幼儿提供对比参照物
在数学活动中,我们往往引导幼儿运用对比的方法来感知,认识一些事物的数学性质,比如,物体的长短,量的多少,方位的认识,量的守恒等。
大家都知道,进行对比,就必须有参照物。我们成人可以将一些虚无的,过去的,印象中的事物进行对比。而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形象的,具体的,那么,我们在给孩子提供参照物的.时候,则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这一年龄特点。下面我从三个例子来说明这一问题。
例一:小班数学活动《4的形成》(引导幼儿感知3个添上1个是4个,并让幼儿初步感知4个较多,3个较少 )
过程:师---(设置情境)草地上有3只小兔子,又跑来1只小兔子,数一数草地上现在有几只小子?
幼---4只
师---(小结)3添上1是4。
师---小朋友们看一看,现在的4只小兔子和原来的3只小兔子,那个多呀?
幼---(茫然)
例二:小班数学活动《认识里外》
过程; 师---(设置游戏钻山洞,某小朋友钻进去,问)你在山洞里边还是外边?
幼---里边。(继续爬出)
师---你现在在山洞什么地方?
幼---外边。
师---(让小朋友坐回去,问全体幼儿)刚才某某小朋友爬进山洞时,我们说他在山洞的什么地方?他爬出来以后呢?
幼---(茫然)
例三:大班数学活动《体积守恒》
过程:师---请小朋友把你手里的橡皮泥团成你喜欢的形状。
师---小朋友真棒,把橡皮泥团成了各种形状。在小朋友想想,你手中的橡皮泥比原来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幼---(茫然)
师---是不是没变啊?他也没有变大,也没有变小,还和原来一样大,是不是?
幼---是。
大家看这三个例子中,老师分别用了对比的方法让孩子感悟量的多少,认识里外,感知体积守恒。第一个例子,老师让幼儿用现在草地上的兔子与原来草地上的兔子相比来确定多和少,可是,原来的兔子在哪儿呢?幼儿的思维是具体的,他必须对两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才能得出结论。所以我们让幼儿两组物体进行比较时,这两组物体必须同时呈现出来,幼儿才能很直观的进行判断,也就是说,对比的参照物必须存在;
第二个例子,老师提问全体幼儿时,幼儿的游戏已经结束。某某小朋友根本没在山洞里,也没办法说他在山洞外。“刚才他在那里”完全要靠孩子想像,而不是对直观现象的观察。那么他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应该是很困难的。我们应该让某某小朋友在“山洞”里钻进钻出,同时让其他幼儿通过观察,从而认识里外。
第三个例子,橡皮泥的形状变了,幼儿要判断它的大小变化,必须与原来的做对比,或者有一个复制的与原来的泥一样大小的模块,或者团泥易于恢复成原来的样子。否则,幼儿回答的“是一样大”其实不是他们感悟,体验得来的,而是老师告诉的,从而也失去了幼儿学习的意义。
所以,我们在进行数学的对比活动时,一定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给幼儿提供具体的,合适的对比参照物,真正的实现幼儿通过观察,体验获得知识,经验这一目标。
【如何在数学活动中给幼儿提供对比参照物】相关文章:
幼儿园数学活动操作材料怎么提供02-20
关于如何消除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焦虑情绪08-24
数学教学中对比策略的运用分析10-11
如何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享受数学06-20
大班幼儿数学操作材料怎么有效提供02-20
谈谈幼儿在数学学习中如何做数学06-21
如何在情境教学中让幼儿轻松学数学06-27
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