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如何进行计算教学
如何培养小学生高效准确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教师的重点工作之一。计算能力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而小学阶段,正是我们培养计算能力的最佳时期。下面小编为您带来小学数学如何进行计算教学!
进行计算教学
一、计算的工具性要充分体现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中呈现计算教学的有关内容,是通过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生活情境来实现的。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再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然要用到计算。通过计算,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改变了以前传统计算课上那种气氛沉闷、枯燥乏味的教学情境。
二、贯穿“生活线”与“数学线”结合
课堂上,教师既要始终贯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生活线,又要贯穿尝试、交流、反思、提高的数学线。在数学课堂上,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将两条线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它们自然交融在一起。这样,既有浓厚的生活味,更有浓浓的数学味,较好地实现了数学的目标。让学生先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把所有不同的方法在全班交流,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思维的碰撞,再反思自己的做法后,重新选择这时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继续解决后面的问题。这样学生既能认识到自己原先思维的不足并及时改正,又能及时发现比自己更优化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提高。
三、强化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计算
传统教学以上学生掌握计算方法为重点,而新课程却强调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不但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才是发展性的教学思想。因此,应加强算理方面的教学,在这一点上“浪费点时间”是值得的。可以根据学生思维特点与知识基础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方法,如:动手操作、实物演示、课件演示等。这一过程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表象对学生会起到事半功倍、举一反三的作用。
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要培养哪些习惯呢?
1.校对的习惯。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2.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提。一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二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否通过分、合、转换、省略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才动手解题。
3.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潦草,不涂改、不粘贴,保持作业的整齐美观。
数学计算教学设计
讲清算理,揭示规律
在计算教学时,要让学生弄清算理,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这样,计算教学就会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低年级学生直观思维占主导,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促进思维发展,就需要在形象思维和数学抽象之间架一座桥梁,充分发挥学具操作的作用,方能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计算能力的提高也就有了切实的保证。在计算8+6的教学时,我没有停留在算法多样上,更没有让学生“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而是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算法相通的地方,都是通过凑十来达到口算的目的,使学生懂得这种题目通过“看大数,拆小数,先凑十,再加几”的方法口算,这种“凑十法”的口算策略同样适用于后续学习8加几、7加几的进位加法,因而这种策略的优化其潜在价值巨大。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进行9加几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请出小棒一起来学习,在学生自主动手操作中优化得出凑十法,为后面继续学习进位加、退位减打下基础。还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新知识,构建教学知识结构的主要方式,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旧知识,通过类比同化新知,实现知识的正迁移,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对新的认识结构的认同。比如,想加算减、口诀求商等都是学生通过知识间的联系来进行继续学习的。再如进位加和退位减的方法要讲清楚,让学生理解透彻,他们才能正确熟练地运用方法计算。课堂上,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做、去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之法。同时,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几种算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时对“多样化”进行“优化”,寻求简洁、容易、快速的方法。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交流,感受不同策略的特点,领悟不同方法的优劣,做出合理的判断和价值评价。为了使学生头脑中算理清楚,计算起来就有条不紊,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理清算理。
(1)领悟法。如:在低年级讲授进位加法时,可让学生在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的基础上体会凑十的过程,发现满十进一的现象,学生会对“十进制”这一自然数的进位方法有很好的认识。在计算中应用到满十进一的理论时才不会疑惑不解。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领悟法”。
(2)对比明理法。如:二年级学习三位数加、减法时,涉及到口算、估算、竖式计算,对于这一知识的教学,我改变计算题以做题为主的惯例,鼓励学生多动嘴说,说一说算理,说一说想的过程,目的在于使学生的思维高度活跃,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加强训练是途径
计算能力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训练时要注意:突出重点。如万以内的加减法,练习的重点是进位和退位。要牢记加进位数和减退位数,难点是连续进位和退位;两三位数的乘法要练习第二、第三部分积的对位;小数的计算则注意小数点位置的处理,加、减、除法强调小数点对齐,注意用0占位;简便运算则重点练习运用定律、性质和凑整。因此,在组织训练时必须明确为什么练,练什么,要求达到什么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打好基础。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
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口算方法,根据各年级对计算的要求,围绕重点,组织一系列的有效训练,持之以恒,逐步达到熟练。凑整的训练一定要加强,如:74+26=100,63+37=100,252+748=1000,25×4=100,125×8=1000等,要教给学生迅速观察,判断、凑整的能力。这些要求到了中、高年级 也不应忽略。同时要加强乘、加的口算训练,如两位数乘三位数176×47,当用7去乘被乘数的十位时,还要加上6×7进上来的4,所以7×7+4这类的口算必须在教学之前加以训练。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二、三位数的除法,试商是难点,如果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不过关,试商就困难。估算能力不强,试商也直接受到影响。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方法
计算是小学最基础的问题,小学生在接触数学的时候就是从认数和计算开始,计算能力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计算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计算能力也是综合能力的具体表现之一。它不仅是数学的基础,也能促进我们思维能力的发展。虽然在教学中我们一再强调计算的重要性,但是学生在计算中还是存在诸多的问题,例如,计算慢、正确率低。要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我们应该探究出更为有效的方法。下面我就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方法进行探究与分析。
一、结合生活,应用计算于实际
都说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只有结合实际生活才能让枯燥的学习变得形象、具体。现在的教材中都有相应的情境图,因此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正确分析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选择所需的信息,得出正确的答案,熟知其中的算理,真正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利用课件,通过投影仪播放一些动画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贴近生活方便学生学习思考。
二、学会举一反三,多方位的思考
在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中有这样一道题妈妈带100元去商店买下列用品,图中有暖瓶、烧水壶、水杯,分别是28元、43元、24元,问妈妈带的钱够吗?下边又画了几个学生讨论这道题,这些讨论的内容就是计算的思路和方法。有个小女孩说:买暖瓶后剩余72元,买烧水壶后剩29元,所以买水杯够了。这是利用连续减法的思路来运算的。还有一个男孩说:买烧水壶和暖瓶共用去71元,还剩29元,所以买水杯够了。这又是利用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虽然是一道简单的题目,但却能引发学生举一反三,多方位思考。学生从不同层面计算题目才能更深刻地掌握计算。
三、讲清算理,让学生遵从守则灵活应用
小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因此我们要将抽象问题具体化。例如,在三年级课本中的应用题:一个图片中同学们要租船过河,一条船只能做4人,总共有24个人,需要租几条船。对还没学过乘、除法的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抽象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把它具象化,每条船可以坐4人,那么就让每4人站在一起,这样就方便得出问题的答案了。其实,分析问题的时候就要把计算的算理搞清楚,通过搞清楚算理学生会更快速地掌握计算法则。例如,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当中,我们来练习283,一般的算法是,3个8就是24需要进位,把24根小棒中的10根捆成一捆,使24根变成2捆零4根。再把60根小棒和24根合起来,使用学具进行演示。实际上是38=24,然后是203=60也就是60+24=84。在计算中我们把28分为20和8,分别和3相乘,然后相加,这样使问题简单化,让学生更为有效地解决问题。我们得出结论:同一个问题,搞清算理就可以运用更为简单的办法去解决,所以在计算中就要求学生理清算理、遵从守则从而更快更有效地计算。
四、培养良好习惯,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虽说要拒绝题海战术,但是相应的训练还是必不可少的,毕竟熟能生巧,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习惯是素质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行为要求。计算教学本质上也是对学生的一种习惯养成教育。通过大量的计算训练,让学生养成严格认真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大量事实证明,很多学生因为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计算习惯,导致计算失误,最终影响其思维的发展。所以学生要经常练习,除了练习还要掌握一些固定的计算,这样在计算中就可以节约大量时间。
五、培养数感
在计算中学生一定要具备数感,尤其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计算数感更为重要,如一些乘除法表,20以内的加减法。另外教师还应该让学生积极地探索新的计算技巧方法,讲求创新,不论计算的方法如何,只要能得出正确的答案,那么这种方法就是好的、有效的。而获得这种技巧就需要数感。计算教学是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的,在计算学习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估计问题的结果,并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价值,逐渐培养锻炼学生良好的数感,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通过有目的地计划、分步骤地训练才能形成。教师先要培养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对计算不再惧怕,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计算,另外,在计算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先从算理讲起,让学生从理解中找到方法,从方法中悟出规律,最终形成思维模式,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如何进行计算教学】相关文章:
如何把握数学本质进行教学10-28
如何教学小学数学计算题01-20
如何进行初中数学有效教学04-22
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03-25
小学数学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方式(通用5篇)01-26
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小组合作08-04
如何进行初中数学的概念教学(精选10篇)11-02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学论文09-08
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09-15
2017如何对高考数学进行有效的复习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