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百文网手机站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时间:2021-11-15 14:54:19 数学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学是人类对事物的抽象结构与模式进行严格描述的一种通用手段,可以应用于现实世界的任何问题,所有的数学对象本质上都是人为定义的。从这个意义上,数学属于形式科学,而不是自然科学。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培养学生的数感技巧

  在具体运算中发展数感

  数的运算一般离不开具体的情景,学生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景中抽象出数量问题,并用数学符号建立相关的算式来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求出数学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数的运算方法的多样性,以及有关运算的算理,有助于学生真正掌握运算的算法。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时,学生从实际背景提炼出数学问题,即每盒水彩笔12支,3盒水彩笔多少支?在探究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时,学生能根据数感可能会采用连加的笔算加法;也可能会将12拆成10和2,再分别乘以3,得到的积再相加;还有学生根据加法的笔算样式直接写出乘法算式。学生能想到这么多种方法,是学生对数的运算的一种感悟。在这其中,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并且每种运算方法之间存在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有助于学生数感的培养。

  简便计算是培养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在简便计算中,125x32x25是一道经典的题目,数感好的学生,看到125就能想到8,看到25就能想到4,再利用拆数的方法将32拆成4和8,凑成1000和100。但是数感一般的学生,可能会用4和125凑成500,将25和8凑成200,这两种方法都对,但是显然前者的方法计算更加简便,这就需要数感。在教学简便计算时,可以让学生体会这两种不同的算法,在体验中学生自然会感受到前者的简便,使学生慢慢形成虽然都是凑整,但是比起几百、几千,凑成整一千、一百的数计算更加方便,提高对数的运算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感。

  在动手实践中增强数感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瑞士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来源于动作。”一语道出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动手操作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具体的情景,对计算结果的合理性进行解释。

  例如包装一个礼品需要半张纸,那包装5个同样的礼品,需要买多少张纸。如果列式:0.5x5=2.5(张)。但是根据生活实际,不可能给你买2.5张纸,买的纸数应该是整数张,根据估算中的近一法,应该买3张纸。但是在有的情景下需要用去尾法解决,比如一个礼品需要0.3张纸,那么一张纸可以包装几个礼盒呢?根据列式:1÷0.3=3.333(个),礼品盒包装完3个后还有剩余的纸不足以再包装一个礼品盒,所以只能包装3个礼品盒。同样是整数后面的小数,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释最后的结果,增强学生的数感。

  培养学生数感的主要措施

  在课堂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与复杂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难度。为了确保学生更加容易地学习数学知识,教师要对培养学生的数感予以高度重视,然后采取合理的措施加强对数感的有效培养,从而为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础,也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创造有利的条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搭建发现与探索的平台,促进学生的态度、认知和情感等协调发展,实现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例如,在“认识周长”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确保学生对“周长”的概念有深刻的认知,可以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使学生在实践与亲自操作中感知到周长的内涵,提升其思维能力,最为重要的是培养其数感。教师为学生准备不同形状的图形,先向学生讲解相关理论知识,然后让学生结合图形指出什么是周长,并针对相应的图形画出周长。在学生相互探讨的过程中,教师再给予正确的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周长的实质。总之,学生要积极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通过实践增强其对周长的感性认知,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其丰富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在体验中培养数感,为深入学习数学知识创造条件,也为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具体应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效果能够满足全新教育体制的基本要求,必须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而为了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有全面的理解,还需要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主要目标,进而最大程度的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由于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联系,所以为了学生可以将所学习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整合在一起,教师常会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以培养学生语感,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比如,在“梯形的面积计算”教学期间,为了在具体应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师可先向学生讲解有关理论知识,然后让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加以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构建和数量关系的联系。教师先要求学生来到学校的操场测量梯形花坛的面积,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利用米尺测量梯形各边的长度,然后通过实际测量得出上底长度为2米,下底长度为4米,高为1.5米,根据梯形面积公式:S=(山底+下底)×高÷2=(2+4)×1.5÷2=4.5(平方米)。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活动,将数学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在具体应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这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数学培养学生数感实施方法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

  在教学中,良好的情境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感兴趣,因此教师在备课中一定要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那么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注意从生活出发。因为无论是哪一学科都是来源于生活,只有创设生活情境才能便于学生理解,引起学生的共鸣。小学生大都是天真活泼的性格,喜欢玩游戏,那么教师就可以充分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同学们是否还记得小时候跟爸爸妈妈逛公园一起走楼梯时,爸爸妈妈都会让你们数台阶吗?”相信对于玩的事情孩子们记忆都是非常深刻的,此时教师再经过引导:“那么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回忆一下你们跟自己的爸爸妈妈是怎么数数的吗?”学生不约而同的跟着教师一起数数字:“1个台阶,2个台阶,3个台阶……”在学生数数字的时候整个课堂变得活跃起来了,并且在数数字的同时对数字的记忆和理解也越来越深刻。此外,在课堂上把生活与数学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与知识是有很大关联的,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并且培养良好的数感。

  二、自主学习,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数感

  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也是目前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起到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在培养学生数感方面,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同时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在动手中体验数感。比如说在比大小中,由于学生对于数学概念不理解,一时半会难以分清谁大谁小。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提前给学生准备好所需的材料,比如50跟大小相同的小木棒,在比大小中学生可以借助小木棒来理清思路。如8和6之间应该是大于符号还是小于符号呢?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拿出8根小木棒,再拿出6根小木棒分别放好,然后经过对比学生就可以知道8根小木棒比6根小木棒多,所以应该在8和6之间写上大于符号。在这样的课堂上,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利于正确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巧妙利用习题,强化学生数感

  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学以致用。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更积极主动,并且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利用恰当的方法来处理问题。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许多数学知识以及联系都是来源于生活。因此作为教育者必须引起重视,在练习中强化学生的数感。如习题1:三年级一班有46人去植物园玩,其中有15位同学去参观植物,剩下31位同学的同学去划船,小船可以坐6人,需要20元;大船可以坐8人,需要35元,那么选择大船还是小船更划算?与生活相关的应用题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学生也很乐意动脑思考。在46人当中15人去参观植物那么就还剩31人去划船。每条小船可以坐6人,那么需要6条小船,需要花费120元;每条大船坐8人,那么需要4条大船花费140元。经过计算,租6条小船比较划算。如此一来,学生在做练习题中强化了数感,在日后的解题中才能迎刃而解。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练习题的设计,在设计练习题时尽量结合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学习从而有利于教师的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篇12-28

素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08-15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论文08-14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论文08-16

《如何培养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教学反思11-11

如何培养车感的方法10-07

素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08-14

关于如何培养学生自主的政治教学反思06-20

考研数学如何培养解题的综合能力12-21

关于在高校钢琴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探讨论文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