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初中数学实验教学
开展实验教学一
1、创设一定的情境,提出相应的问题
笔者认为初中数学实验教学可以根据即将讲授的数学知识的难易程度创设情境。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通常在学生的认知结构基础上设计相适合的数学问题,有时候也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数学实验。笔者在创设难度适宜的数学问题情境的时候,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整个实验教学活动中。创设情境是初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起步,也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情境的创设为后期实验教学的开展起到关键的奠定作用。
2、具体操作数学实验
整个数学实验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就是实验活动,在实验活动过程中,笔者通常给学生提出一定的实验要求,并且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实验设备,让学生按照老师的实验要求想办法开展相应的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开展的实验,在实验中逐渐体会到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所反应的熟悉规律,并且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具体的描述和总结,分析出实验所体现的具体规律。实验环节作为整个实验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不仅是对第一步的创设情境的承接,也是对下一阶段提出猜想的开启。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都把自己当成是研究者,通过数学实验把抽象的熟悉知识具体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一般的问题特殊化,在完成实验总结出实验的结果之后,学生都有很大的成就感,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总结整个实验过程,笔者发现学生在实验中获得了感性的认识,培养了他们的数学情感和想象力,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树立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提出实验的结果猜想,让学生进行讨论分享
数学实验的猜想是在学生认真理解了学习的课题之后,采用各种实验手段,立足于已获得的知识和新的知识,提出解决课题的猜想。这个环节是整个初中数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学生根据实验的现象和规律提出相应的猜想,这不仅体现了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这个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在这个环节,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猜想,进行自由讨论,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发挥想象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猜想的优势和不足,在讨论中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的猜想,最终形成正确的观点。
开展实验教学二
通过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理念的抽象性通常都有某种“直观”的想法为背景。作为教师,就应该通过实验,反这种“直观”的背景显现出来,帮助学生抓住其本质,了解它的变形和发展及与其它问题的联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数学教育的目标,而数学实验教学是一种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数学实验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开启创新的大门;数学知识的探究,能开发创新的潜能;数学知识的发现,能炼就创新的慧眼;猜想结论的交流,能激活创新的思维。总之,要让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数学实验教学之中。
通过数学实验,激励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应用意识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创设一种实验环境,使学生能受到必要的数学应用的实际训练,否则强调应用意识就成为一句空话。
例如,学校每年要举行运动会,运动会场地可组织学生来画。跑道的线宽、道宽的尺寸一般都有规定的标准,当100m、200m、400m、800m等跑步项目终点位置确定时,其起点位置如何确定?相应的每跑道的前伸数怎样确定?这些应用到的数学知识虽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并不简单。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领悟到跑道上也 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这样,通过学生的参与,使学生亲自体验到了思维加工的过程,强化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多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通过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观
数学是一门来源于实践的学科,其本身就充满了唯物论和辩证法。而数学实验为学生认识唯物论和辩证法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知识材料,学生每经过一次实验操作,其思维过程必然经历“感知――表象――抽象――反馈――再感知――丰富表象――发展思维――问题解决”这一螺旋上升的阶段。再者,学生“用数学”意识的培养,就是数学理论知识反作用于实践的有力体现。因此,在数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观,是完全可行的。
开展实验教学三
通过制作模型进行实验教学
数学教学中利用制作模型进行实验教学。如:教学“用长方形铁皮做无盖小盒”时,让学生用厚纸代替铁皮,在它的四个角上按要求截去四个小正方形,折成小盒,然后用透明胶粘上即成,这样学生不仅顺利求解,而且还学会如何做无盖小盒。又如:教学三角形三条边关系时,要求:学生用小木条做一个能随意拆卸的三角形,制作形状由自己定。上课时引导学生先将三角形的边分别用玜、b、c编号,然后比较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无论怎样进行比较,学生都会既快又准确地得出同样的结论: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通过实验教学发展学生思维
在实验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析、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时,师:为了不重复也不遗漏可以怎样数呢?生: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共有6个面。学生认识什么是相对面后,再引导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会发现什么?生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①用手摸一摸,②用直尺量,③把两块一样的长方体拼在一起,④把长方体相对的面沿着外框画在纸上比较等。通过动手实验操作初步感知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接着,师用取下长方体相对面的方法验证大小、形状一样。通过一系列实验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这样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发展。
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展开计算公式的推导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儿童思维的发展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离不开直观形象和动手操作。教学实践也证明,动手实验操作能促进思维的活动,动作的内化。因此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做数学,可以有效地促进认知的发展、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参与计算公式的推导,不仅让学生理解计算公式的来龙去脉,还能激发探究兴趣,认识解决一类数学问题的规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师: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几何图形,请动手实验剪一剪、拼一拼。
生:通过实验操作发现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变成学过的长方形。
师:观察长方形的长、宽和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1:通过比较发现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
生2: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
生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可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如何开展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相关文章:
如何开展数学教学06-20
数学如何开展概念教学06-24
考研数学如何开展解题思路12-21
如何开展有效的数学教研活动06-22
如何开展数学教学课堂研究01-20
新课标下如何开展数学教学06-26
如何开展数学绘本教学06-26
如何有效开展小学数学教学07-02
如何更好地开展数学的教学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