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如何教学生审题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1.培养学生的读题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对习题进行讲解时,一定要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审题,而审题的第一步就是要读题,读题时要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把题目读顺、读通。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手指点读、默读,真正弄清题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读题能力。比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节时,第一题的题干内容为:小猴帮妈妈摘桃,第一天摘了30个,以后每天比前一天多摘5个。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个?第五天呢?首先让学生自己去默读题目,弄清题干条件所表达的意思以及问题所表达的含义。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信息
在对问题进行讲解时,数学老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圈划重点内容,比如题干的条件、问题等信息。在上述题目中,关键信息是“30个”“多摘5个”“第三天”“第五天”,学生抓住了关键信息,解答问题就变得容易多了。只有在审题过程中抓住关键信息,才能真正弄清题意。
3.引导学生复述题目
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题意,这样,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提升了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比如,上述题目可转化为:小猴帮妈妈摘桃,第一天摘了30个,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了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了5个……第五天比第四天多摘了5个……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个桃子?第五天又摘了多少?
4.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理解题意
在审题教学时,可通过直观教学或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中领悟、比较分析题意。首先,要为学生提供直观、准确的感性材料,让思维的发散有“据”可依。例如,在加减法的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算式摆学具,比如9-3=?然后计算结果,或者根据摆的学具说算式,比如5,将知道的算式全部列出来。教师也可结合生活实际
审题能力的训练
重视言语,领会生活用语
我们常说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教师必须对生活中的数学用语与专业的数学术语加以联系沟通,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数学用语。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经常会出现“打折”“赚了”“亏了”“利润”等生活用语,那么让学生领会这些生活用语所表示的数学意义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如百分数应用题:服装店卖出了两件衣服,每件60元,其中一件赚了20%,另一件亏了20%。服装店是赚了还是亏了?像这样的一道题,如果学生没有理解“赚了”“亏了”这些生活用语,而是简单地理解为一件赚了20%,另一件亏了20%,将两个20%相减,就会错误地认为结果是不赚也不亏。因此,只有当学生理解了“赚了”“亏了”其实是指“比进货价多20%”和“比进货价少20%”时,才能把该问题转化成“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学生就会豁然开朗,问题也随之解决。教师在教学中能坚持不懈地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渐渐地,学生的阅读习惯便养成,审题能力自然提高了,而这种能力的形成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注重推敲,感悟数量关系
推敲,是指学生通过读题、思考后能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将题意重述出来。因为数学题目是由一些术语、数量、文字以及数量关系组成的,学生如把题意表达清楚,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也就自然明确。这使我想到分数中的比多比少应用题,学生总是没能正确找到标准量,弄不清谁与谁比,这是学生没有正确理解数量关系的缘故。其实学生早在一年级时就已经学过了简单的“比多比少”问题,到了三年级开始接触这方面的应用题,学生学起来依然感到困难。尤其是对那些逆向叙述的题目,像“商店运来苹果200箱,比运来的梨多20箱,运来的梨有多少箱”,特别容易造成思考障碍。如何帮助学生扫除障碍,首先要抓住“比运来的梨多20箱”这个关键句子,把该句进行扩句,使之成为“运来的苹果比运来的梨多20箱”,明确谁与谁比。然后转变“运来的苹果比运来的梨多20箱”这句话的表达方式——变逆为顺,使条件明朗化,即“运来的梨比运来的苹果少20箱”,这样条件读顺了,数量关系也就理解了,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
又如,百分数应用题:货肥厂七月份生产200千克水泥,比原计划增产20千克,增产百分之几?怎样理解“增产百分之几”,可让学生把这句话进行扩句:实际比原计划多生产的千克数占原计划的百分之几,也就是把增产的与原计划的进行比较,化难为易。而“增产”这个条件是已知的,只要找出“原计划”就行了,然后进一步理解“实际比计划多”即是“计划比实际少”,这样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可见,帮助学生学会推敲数量关系是应用题教学中的.一种很好的策略。
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
一、指导学生采用分析读题法,培养审题的逻辑性
审题是一个将数字信息输入,处理后再输出的复杂过程。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读题,明确题目的意思。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强调解题时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而是要认真审题,分析题目中关键的字、词、句及可以利用的解题条件,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这样才能正确解题,培养学生审题的逻辑性。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所学校的学生去公园采集动植物标本,三年级学生采集了75个,比四年级学生少采集了15个,那么四年级学生采集了多少个标本?”如果学生单纯地认为这是道简单的题而不认真审题,只看到了“少”这个字立即用减法去解答,就会得出错误的答案。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题中“谁比谁少采集了15个”的关系,通过分析题目条件得出应该用加法来求解。这里,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采用分析读题法来对题目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改变惯性思维,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二、指导学生全方位审题,培养审题的整体性
很多学生看题目,往往只用眼睛扫一遍就开始动笔解答,或者只看了开头觉得和曾经做过的某道题有些相似,就凭借记忆立即运用以前的方法解题,这也是造成解题错误的原因之一。数学题目千变万化,哪怕只改动了一个数字,也会让解题方法发生改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通读,培养学生审题的整体性。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个数的近似数是1万,那么这个数最大是多少?”很多学生一看到题目,凭借惯性思维马上得出错误的答案“9999”,这说明学生对近似值的概念还没有真正掌握。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认真读题,抓住“这个数最大是多少”这一关键句,引导学生理解四舍五入得出的近似值,这样就得到了“14999”这个正确答案。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题目有个整体上的把握,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解答问题的准确性。
【小学数学中如何教学生审题】相关文章:
中考数学复习指导如何审题08-24
2016年中考数学如何审题不丢分?10-09
如何有趣的教小学数学的数学概念论文06-29
有关SAT写作考试中如何审题?04-16
数学课中如何运用翻转课堂教06-25
中考数学如何审题才不失分08-24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主动学习06-19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05-06
如何教小学生作文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