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恰当的运用教具
数学教学中教具运用一
一、根据教学需求,合理选择教具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使用对象不同,使用的教具也不同。一般而言,教师用的教具通常大些、色彩鲜艳些,以便让全体学生能够清楚观察,引起他们的注意,将其引入学习状态。而学生运用的学具则相对简单些,避免他们只关注教具颜色等表面上的东西。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选择不同的教具。如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吸引学生注意,自然引入新课,则可选择一些图片、实物、多媒体课件等;为了增强学生亲身体验,可选择灵活多样的活动教具,引导学生实践操作、动手动脑、发掘规律,突破重点与难点。
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平移和旋转》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风扇转动、火车的运行、飞机的飞行、地球仪的转动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是如何运动的,能否根据运动方式进行分类。这样,可自然引入新课,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后在知识学习与探究过程中,利用由磁铁、白纸、卡片、薄铁皮等制作而成的方格纸这一活动教具,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竖直方向、水平方向平移后的图形以及绕某点旋转90°后的图形,进一步体会平移与旋转。这样,通过直观演示与动手操作,将抽象知识简单化、具体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了印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考虑学生特点,讲究运用层次
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通常是由直观发展到抽象、从简单发展到复杂。换而言之,就是由直觉行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表象思维,而后发展到初步抽象逻辑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若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在选择教具时,教师需要考虑学生不同阶段的思维需求,注意教具运用的层次性:完全直观教具→半直观→抽象教具。具体而言,即图片实物→点子卡片、图形等→式题卡片、数字卡片等。
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数一数》时,笔者就运用了一些图片、图形等直观教具,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了学生数学学习与运用的热情。首先,展示“美丽的游乐园”画面,要求学生看情景图,说说图上画了哪些东西,能否数出它们的个数。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数出它有多少个。先自己数一数,而后数给同桌听,再全班交流,分享数数的方法。接着,演示不按顺序数的方法,提问学生这种数法好不好,如何才能数得又快又对。
师生共同探讨,教师总结:数数时,需要按一定的顺序数,可自上往下、自下往上,或从右到左、从左到右;倘若是课本上的图,可数1个后画个记号,或用笔点数。而后展示几幅图,提问学生:如何表示飞球、木马、小飞机等物体的个数?哪些物体的个数能用6个点子表示?7个点子呢?当学生形成直观感知后,再观察卡片说顺序,并比一比大小。这样,利用不同的教具,不同的活动要求,更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数学教学中教具运用二
发掘学生的实际需求,制作相应的教学工具
自制教具和传统教具的最大区别,便是前者更具针对性,可以满足学生的特定需求。从小学数学课堂的实际情况来看,传统教具的方式单一且缺少针对性。因此,自制教具对数学课堂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传统教具的应用方式不同,自制教具的使用往往发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这便需要教师对课堂有一个敏锐的把握,从而根据学生的需求制定教具。值得注意的是,自制教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陌生性,因此教师还要帮助学生熟悉其使用方式。相比于传统的'教具,自制教具还需要专门制作,因此教学周期会被延长,教师的教学压力也随之增加。
在选择教学工具的时候,教师应当先了解学生的需求。在不同的学习情景中,自制教具和传统教具的优先级别是不同的。两种教学工具的选择,需要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学生情况以及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等多方面的情况综合考虑。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他们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教师需要在较大的教学压力中,合理安排教学,以求达到教学的最大化需求。为了让学生对自制教具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制作过程中。用这种形式,学生分担了教师的压力,同时课堂的效果也趋于和谐,师生之间的互动对教学有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
合理设计自制教具,促进教学效果最大化
教师之所以采用自制教具,是因为传统教具的某一个特点无法高效地为课堂服务。因此,教师还应该保证教学工具的质量。自制教具的特性决定了它的效果与其设计者有直接关联,而作为教具的主要设计者,教师要考虑以下问题。
首先,自制教具的实用性问题。教具是教学课堂中的产物,因此它需要为课堂服务,它的最终目的是简化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这同样也是教师设计教具的宗旨之一。其次,自制教具的形式应当以简约为主。教具是以其他形式服务数学教学的工具,其中必然掺杂一些其他方面的因素。
教师应该分清主次关系,以教学目的为主要需求。最后,制作教具是一个需要创造力的工作,教师可以采纳多方的建议,丰富教具的形式,这对教学工具都有积极地影响。
例如,在学习“平面多边形”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应当用以上的设计原则进行制作教具。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教学工具。考虑到学生自身能力,教师应当给予学生一些简单的指导,抑或是用任务的形式进行。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减轻教师的压力,而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也能够获得对知识的不同体验。在平面几何的学习中,实际的操作对学生的知识领悟有一个很好的帮助,教师应当有意识地使用这种教学方式。
数学教学中教具运用三
自制教具消除学生思维定势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由于受习惯、常规的影响,经常思维受到束缚,出现思维定势现象,如一个梯形正放着能找出它的高,倒放或斜放着,就辨别不出来了。这种思维定势现象阻碍了思维的发展,影响数学的深入学习。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和教材实际,自制教具,帮助学生消除思维障碍,使思维得到发展。
例如,在教“直线”这一概念时,教师现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学生看后很快说出这是直线,接着教师在黑板上斜着画了一条直线让学生辨认,学生却说这是斜线。于是我自制一跟直木条进行演示,竖着拿、横着拿、斜着拿。让学生观察,并问:“这根木棍的形状变了没有?”“这根木棍无论怎么放都是不是直的?”学生通过对这直木棍的演示观察,很快明白了直线的概念,这一自制教具虽简单,但能引起学生思维上的飞跃,解决了大问题。演示板是活动的,可以取不同分数枝值,并能拿下所取部分相互进行比较,使学生在自己的动手比较中发现问题,使思维定势得以消除。从而使思维深入一步。今后进行任何物体的分数比较都不会遇到障碍。这样根据实际需要,自制一些简单的教具,还可以让学生自制操作,使学生借助教具,消除思维阻碍,避免思维僵化,达到消除思维定势的目。
演示模具帮助学生建立立体思维
小学生思维一般具有单向性、表面性等特点,因此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平面思维占有一定的位置。这样影响学生对数学的深入学习,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建立立体思维,特别是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应从分发挥模具等教具的作用,不仅让学生通过对模具的观察理解有关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对模具的观察演示中,使立体思维得到训练,形成立体思维习惯。
例如: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中,学生对圆的面积比较理解,而对圆柱的体积计算接受较慢,如果直接讲出公式学生也能算出来,但只是通过背公式即通过单向思维来记住公式的,学生的立体思维没有得到训练,。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模具教具的演示作用,不只是让学生记住公式,则重要的是让学生的立体思维得到锻炼。讲圆的体积计算时,就可运用圆柱分解把圆柱分切成近似于长方体,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长、宽、高和圆柱体的直径、半径、周长、高等,并进行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建立空间概念。在观察时要同时注意各个方位。这样学生既从中理解了计算公式又使立体思维得到训练。
教学中,除了教师演示模型外,应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操作演示,有目的的让学生自带实物模型人人动手、自已演示。如学生在对一个长方体体积,学生开始感到困难,后来让学生带火柴盒,小木块等实物模型,自己堆砌,演示观察,很快自己就能总结出计算方法。显然这时学生的立体思维得到了充分训练。立体思维不仅在体积计算中能得到训练,在平面图形的割补,应用题教学等方面,都可运用模型演示来训练学生的立体思维。
【数学教学中如何恰当的运用教具】相关文章: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微课06-20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06-19
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数学史06-18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评价11-06
分层教学如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运用06-19
数学教学中该如何运用自主学习模式06-19
数学如何运用建构教学11-02
如何将游戏运用于数学教学中05-26
简述电子白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