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信息优化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一
在数学教学中,有许多知识只用语言是很难表达清楚的,特别是在每节课的重难点突破中,教师都要花费很多的心思去琢磨怎样形象地表述才能让学生听得更清楚、明白。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它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把有关教学内容在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整体与部分以及位置变化之间进行相互转化,使数学概念的形成、教学规律的揭示形象而清晰地呈现出来,让学生细致地进行观察、理解、分析,起到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的作用,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在直观、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缺陷,从而使学生能够轻松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例如,在教学“平移”时,正确说出平移的距离是这节课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这个问题如果用语言表述或者用静态的图片解释,不但要花费很多时间和心思,而且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很不理想。可是运用多媒体课件,这个问题就不难解决了。
我在PPT中事先设计好方格背景和需要移动的图形(其实是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重叠在一起的),利用“路径”功能,在讲解时让其中一个移动,并留下运动轨迹,当移动完成时,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出移动距离,而且对平移的原理也非常直观地理解了。
又如,在教学函数知识时,画函数图像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而在“几何画板”软件中可以输入函数表达式,使函数图像自动呈现出来。这不仅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也使学生能更好地观察图像的形状,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学教学二
一、可创建情景,充分调动聋生的积极性
在新课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情景,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在新理念指导下,我注意挖掘聋学生表象隐含的智能因素,使聋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优化,通过“动手操作”,主动获取知识,通过投影仪创建情景,展示学生动手操作过程,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我利用实物投影仪让学生到上面展示动手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三种方法――“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这样,学生把动手操作的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亲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动手量一量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动手拼一拼,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成了一个平角,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动手折一折,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折在同一条边上也成了一个平角,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尝到了动手操作、独立思考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接着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逐一展示推导“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各种方法,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教学重难点
教师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在讲授“正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一节时,我导入新课后,接着提问:y=sinx的图象形状如何,谁能画出草图?大多数学生都能利用特殊三角函数值,列表、找点。但是两点之间连成什么样的曲线呢?产生了疑问,于是同学们尽量多的列表找点。这时借助计算机显示y=sinx的描点,连图的整个过程,既生动又直观,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了正弦曲线。此时用光标显示0,2π上确定图象的关键五点,告诉同学,在精确度要求不高时,只须作出这五点,图象就基本确定了。这时屏幕上验证了学生们对正弦函数图象的猜想,情绪都很高,对图象印象深刻。“正弦函数图象”这个重点就得以突出。
数学教学三
1.捕捉亮点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小学数学课堂更是迸发着生命活力的课堂。学生的思维随时随地都会迸发智慧的火花。如:我在给学生上《百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有位学生说“百分数的分子只能是整数”,我适时请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举出实例或证明或驳斥这一观点,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了百分数分子可以为整数还可以为小数,并运用这些知识理解生活中的百分数。有的同学举例“今天我们班的出勤率为98.5%”、“在一件毛衣中,羊毛的成分可能为80.5%”等等,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学生们还得出,百分数的分子可以大于一百,可以为0等等。
在讲《圆的认识》一课时,去利用多媒体演示一组画面,圆的车轮、圆的飞碟、圆边的餐具等等,有个学生小声说“怎么都是圆的?”我抓住这一思维亮点,组织学生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出示方形或三角形的车轮在颠簸的行驶,方边的餐具不方便使用,而且容量小等等。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圆的认识。可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只有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才能让星星之火燎原,让智慧闪耀光芒。
2.让师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美
对美的追求是人的本能,美的事物能唤起人们的愉悦。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审美化的教学,充分揭示数学美,能使学生对蕴涵于数学知识中的美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如:在《角的认识》一课时,学生说出许多生活中的角,我也随机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角,说明角无处不在,有了角,我们的生活才能多姿多彩。在讲《对称图形》时,也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距离学生较远,不能亲眼所见的生活场景再现的优势,让学生欣赏教师从搜集的大量具有对称现象的美丽图景,如“埃菲尔铁塔”、“法国凯旋门”、“印度泰姬陵”、“北京天安门”、“故宫天坛”等
将新知识深入浅出地隐含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自主发现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引发学生对这种对称现象的探究欲望,体会到数学与自然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的意识。然后请学生利用计算机制作出各种对称图形,这种审美心理活动能启迪和推动学生数学思维活动,触发智慧的美感,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数学蕴含着丰富的美:有符号、公式和理论概括的简洁美与统一美、图形的对称美、解决问题的奇异美,以及整个数学体系的严谨和谐美与统一美,等等。但是学生未必能感受到这些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把这些美育因素充分挖掘出来,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之美。数学公式是人们运用概念、法则进行推理判断的成果,是数学规律的集中反映,它概括简洁、应用广泛,充分展现了数学美的一种形式、一种意境。
【如何运用信息优化数学教学】相关文章:
如何运用多媒体优化数学教学06-20
如何优化数学的教学05-23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英语课堂教学06-06
如何运用多媒体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06-20
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教学06-21
数学如何运用建构教学05-23
如何优化数学教学过程05-26
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结构05-26
如何优化我们小学数学教学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