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百文网手机站

数学教学如何联系生活

时间:2021-03-30 18:20:05 数学 我要投稿

数学教学如何联系生活

  联系生活实际教学一

数学教学如何联系生活

  1 联系生活实际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输入的感性信息与的认知结构中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数学虽然抽象,但它来源于生活实际,并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提供有趣、丰富的情境,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先出示平时见到的红领巾、扇子、扣子、七巧板、书本等实物,然后通过电脑画面,抽去实物,留下角、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几何图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几何图形就藏在我们的周围,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 再现生活情景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有机地结合在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应用题”时,可以把讲台变舞台,让学生当演员,分别表演:相对、相向、相背而行;同时、不同时出发的相遇问题的情景。这些表演生动、真实,费时不多,使学生在“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情趣与知识的交融中,让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正如古人所云:“乐思方有思泉涌。”

  3 加强操作性和参与性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学习数学和用数学解决相关问题的时候,教师的引导十分重要。教师切不可夸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或曲解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对学生完全放羊,这样不但达不浅谈小学数学知识教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因为小学生毕竟还缺乏自控能力,更缺乏必要的小组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要想让他们独立去完成相应的任务是不太可能的。因此,教师必须要注意引导。当然,教师的引导主要在方法上。此外,教师还要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和参与。必须要确保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都有事可做,都在做有价值的事,都在为团队的共同事务而努力。由于要学生参与操作,因此所设计和安排的活动就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参与性。比如你要学生去测量月亮离地球的距离,就显得很不现实,缺乏可操作性。这种无可操作性的活动,不能切实锻炼学生的能力。因此,在实施活动前,为他们设计和安排可操作性的活动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联系生活实际教学二

  第一,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创设情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搜集信息,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使其对数学消除畏惧感、神秘感,而产生亲近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直线、射线、线段”时,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展示生活中的手电筒、汽车灯等现实中随处可见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同时也让学生发现这些几何图形就藏在我们的身边,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让学生通过直接的生活经验领悟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通过直接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让学生理解枯燥无味的“算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甲仓库和乙仓库共存粮300吨。如果从甲仓库拿出35吨放入乙仓库,两个仓库就一样多。甲仓库和乙仓库原来各有多少吨粮?

  要解答这道题,关键是要学生理解这两个仓库相差多少吨?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生活情景:让两个学生表演,一个学生拿5块钱给另一个学生,这样他们手里的钱就一样多。让学生观察他们原来相差多少钱?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相差数目,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很容易就得出这种题目中原来相差的数量,是甲给乙的2倍。通过这样的生活情境,适合小学生的经验基础,学生易接纳,并且学得轻松。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认识数学、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领悟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联系生活实际教学三

  1。创设生活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情境是“一个人在进行某种活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从认知的角度看,情境可被视为一种信息载体。数学情境是含有相关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情境,同时也是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应多增加一些以生活为背景的情境问题。如在学习“等式的性质”的过程,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天平,把物体(A)放在天平的左盘中,等重的物体(B)放在天平的右盘中,使天平平衡,带几个质量都是1g的砝码,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如果左右盘各加或减相同的砝码个数,天平依然平衡。

  学生对这个情境熟悉而又易于理解,并且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再去学习等式的性质,将会变得轻而易举。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才乐于自主学习,才易于探究学习,才有可能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才会自主发现知识、归纳结论、总结方法,从而使学生在数学情境中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一种“数学化”的学习过程。

  2。增加生活经验题,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因此,教学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并体会到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这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在认识数学的同时,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比如在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在学习了解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后,教师在讲相遇问题应用题时可以提供这样的场景:让两个学生上讲台表演,两人从教室的两端同时起步相向而行,经过一定时间后相遇。(两人的速度不同)这样的应用题改变了以往应用题的叙述方式,通过人物的表演形式提供了相关信息。这样的应用题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时代性,这样的题目也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联系生活实际教学四

  一、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抓住日常生活中学生不注意发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例如,学完求平均数后,在学生上体育课跳远时,可选一组学生,让学生算出这一组同学平均每人跳多远。即用这一组人跳远的总数除以这一组人数。再如,在广播操比赛时,先让学生站4个队,每队15人,这时可问学生如果站成6个队,每队站多少人呢?这样,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可应用于生活,可解决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新知

  把学习中学生较难掌握的知识转变到实际生活中去,让学生充分去发现学习内容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化难为易,使学生更易更快地去接受知识。记得我在上一道应用题――“进修班一共需要108台电视机,学生已准备好了87台,还缺多少台?”我当时指了一名成绩较差的同学板演,结果他计算为“108×87”。我没有批评她,而是耐心地举了个例子,边问她边实际操作:“第一组一共需要8本练习本,老师现在已为他们这一组准备了6本,还缺多少本?”他脱口而出“2本”。我接着问他“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他充满信心地说:“8—6=2(本)”。“好,那么同样的道理,刚才这一道题应怎样计算呢?”他很快地答出来了“用108—87”。再如在学习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时,学生初濒面积单位,很难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所以我在教学时就把1平方厘米比作指甲面积那么大,1平方分米就比作我们教室墙上的电灯开关盖面积那么大,1平方米就和我们教室墙上那张眼保健操示范纸面积那么大,这样在学生的头脑中很快就建立了这三种面积单位的表象。这些成功的教学事例告诉我们,在学习新知时,如能紧密联系学习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所熟悉的具体生活的情景,能帮助学生弄清较难理解,容易混淆的内容。在实际问题的情境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

  三、 联系生活实际,强化新知

  学完新知后,如能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同样会有亲切感,从而强化了课堂上获得的新知识。例如学习了加减法简便后,为了强化性质,即多加要减去,多减的要加上。可布置学生回去和妈妈一起去买东西。如150—99,让他们带150元钱去买99元的东西。观察妈妈是怎样付钱的,即付给营业员100元钱,营业员又找回1元钱,可以问学生:为什么多找1元钱呢?因为妈妈多付了1元钱,(多给营业员1元钱,要找回1元钱)即150—99=150—100+1=51,从而得出,多减的要加上。

【数学教学如何联系生活】相关文章:

如何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06-20

如何联系生活实际让数学生活化06-18

学习初中数学如何密切联系生活06-25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联系现实生活03-06

数学教学如何生活化05-26

教学中如何让数学走进生活06-20

如何进行生活中的数学教学04-07

教育学生联系生活的教学设计12-05

如何实现数学教学方式的生活化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