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如何培养数感
培养学生数感的数学方法
一、创设情境,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数感
一个良好的,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大面积参与,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紧张的情绪轻松化,“若隐若现”的数感真实化。因此,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在真实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它们应用到现实情境中去。例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学们还记得在幼儿园上活动课时的情景吗?大家一起去滑梯,去荡秋千,去骑木马……”学生们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渐渐被唤醒了,这时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欢快、温馨的幼儿活动的画面:“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数数这个幼儿园里的活动器械吗?”于是,小学生们开始兴趣盎然地数数:1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从而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二、让学生在表达与交流中形成数感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能促进数感的形成。例如:在实际测量中,我带领学生到操场上测量长方形花坛的长和宽,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测出了花坛的长和宽。在课堂交流的时候,展示了多种多样的测量方法。有的学生直接用卷尺量;有的学生先测出一块砖的长度,再数长和宽各包含多少块砖,用每块砖的长度乘砖的块数得到长和宽的'长度;有的学生先测出1米长的绳子,再1米1米的量;还有的学生使用步测的方法。在交流中,大家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进行交流,也体会别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从不同角度感知了一定的长度,发展了距离感,也增进了数感。
三、让学生在参与数学情景活动中发展数感
根据儿童好动、好奇的天性,可以多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游戏活动,以培养、发展学生的数感。儿童喜欢游戏活动,把游戏活动引人课堂教学会使学生感到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但游戏活动必须紧扣教学内容这条主线来展开,将游戏活动的玩法和知识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愉快而欢乐的气氛中学习新知、构建新知。例如,我设计一道应用题:小明的存钱罐里有9张1角纸币、4张2角纸币和2张5角纸币,他要从钱罐里取出1元钱去买铅笔,他应该怎么拿?学生们通过积极思考会找到很多运算方法:①5角×2、②5角+1角×5、③5角+2角×2+1角、④2角×3+1角×4、⑤2角×2+1角×6、⑥2角+1角×8、⑦2角×4+1角×2、⑧2角×2+1角+5角、⑨2角+1角×3+5角……这是开放题,题意清楚明白,表述通俗易懂,选材贴近儿童生活。这类训练,能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选择恰当的算法,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不断增强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既能培养学生数感,也能让其形成数感的具体表象。
培养学生数感的途径
1.在“数的概念”教学中培养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
(1)联系身边的事物,感受数的意义,建立数感。如在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中,在认识“1”时,先请小朋友观察现实生活用“1”表示的事物。学生列举了1本书、1只小鸟、1个班、1个国家、1个细菌、1个地球……随后引导学生数出几个小朋友是1个班级?几根小棒是1捆?帮助学生理解“1”可以表示1个个体(如1根小棒),也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1个集合(1捆小棒)。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如1个地球),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如1个细菌),从而渗透了“1”中有多,多中有“1”的思想,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学生在观察中体会了数的含义,在现实中初步建立了数感。
(2)在数的比较中发展数感。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会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相当于这样的几倍的认识,使数感得到发展。根据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学习竞赛活动,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如教学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时,组织学生比画实际长度的比赛,看谁画得又对又快。比赛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集体比,分组比,同桌比,闭着眼睛比,等等。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生很快掌握了1米,1分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知道了1米、10分米、100厘米一样长,1分米和10厘米一样长;还能迅速比画出9分米,20厘米,99厘米等实际长度。掌握了比画长度的本领,学生在解答有关长度的习题时就较顺当。
2.在“数的运算”教学中培养数感
《新课程标准》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序化地叙述算理。”结合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能增强学生的数感。
(1)在猜测、估算中建立数感。数学猜测、估算是数学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人们实际生活的需要,根据已知事实和教学知识,对未知量及其关系所做出的一件似真判断,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能获得数学发展的机会,能锻炼数学思想,是培养学生数感的良好策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内容,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内容为题材,开展估算,使学生更好地领悟数感,培养数感。如一页报纸上有多少个字?一摞纸有多少张?有多厚?一把黄豆大约有多少粒?学生估算后再交流估算的方法,以形成估算的能力。
(2)在算法多样化中发展数感。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实际背景中,通过不同的方法找到答案,不同的方式确定相同的结果,在探索算式的过程中增强对数和算式的感悟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数感。
培养学生数感的初探方法
在表达与交流中形成数感
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研究讨论、分析交流,使学生在交互学中学习别人的方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并在交流中反思、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促进数感的形成。如在教学1~5的认识时,教师创设了“游动物园”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学习情境中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动物和数量: 1头大象、2只犀牛、3只长颈鹿、4只小鸟、5个人……从而来引出1~5这五个数.当学生认识了这五个数后,组织学生交流: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能用1~5表示?
“我家里有5个人”“我家有3辆自行车”“我妈妈买了1只西瓜,切成4块,爸爸和妈妈各吃1块,我吃了2块”“我们班的同学分成4组”……这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得到了自由、充分地交流,加深了对数的概念的理解,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数感也在讨论和交流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数的运算教学中培养数感
《新课程标准》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序化地叙述算理。”结合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能增强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如教学“有余数除法的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题:“有21个同学到公园游玩,每条船最多可乘5人,至少需要租几条船?怎样乘船最合理?”学生通过计算21÷5=4……1,学生体会到,在这个实际问题中,商4和余1表示什么意思,得出必须用5条船才可以,然而这只是一种解决的方法。
有的学生通过分析得出,还可以3条船上各乘5个人,另外两条船上各剩3人;或一条船上乘5个人,另外两条船上各乘3人;或一条船上乘5人,4条船上各乘4个人等多种方案。学生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切实了解了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这样通过对现实生活素材的计算,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感受这些数的大小,帮助学生理解数的真正含义,建立数感。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如何培养数感】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11-15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08-27
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01-21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05-06
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数感06-09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的数感07-26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05-06
如何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05-07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