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奥数教育的“善”与“恶”
近日,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杨东平炮轰奥数教育,高呼“打倒万恶的奥数教育”,引发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应和广泛讨论,大有“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之势,足见奥数教育之“恶”在人们心中的广泛共鸣。
奥数教育多年来盛行不衰,必有其存在的内在动因和外在驱动力,虽有其“恶”,但也不乏其“善”。追根溯源,奥数教育肇始于上世纪30年代前苏联创办的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其初衷在于促进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达到智力开发的目的,也为发现超常儿童和选拔数学拔尖人才起到相应的作用。这种奥数教育的“善”,是奥数成为一项国际性赛事的重要原因。这种“善”的奥数教育是可取的,但应有一个度:量力而行,适可而止。任何事情一旦越过了它的“度”,必然会走向它的反面。奥数在我国兴起之后,一些示范性(重点)中学和名牌高校对奥数成绩优异的学生情有独钟,把他们作为拔尖人才进行选拔培养、优先录取,则对奥数教育的盛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举迫使广大学生和家长不顾自身条件,拔苗助长,附庸跟风,一哄而起,进而演化成“全民奥数热”,最终走到今天被“打倒”的地步,其中的.“恶”不容忽视。
奥数之“恶”的成因在于人们忽视了奥数教育中的那块“短板”。奥数教育中的那块“短板”是什么?是奥数题目的“偏”、“深”、“怪”,难度超过了大学入学考试,范围超出了义务教育水平;是奥数教育的对象只适合5%的智力超常学生,不适宜大多数智力平常的学生。这块短板注定了奥数从一诞生起就是少数天才学生的游戏,而不是多数平常学生的乐园。即使那少数的智力超常学生,能够一路过关斩将,冲到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顶峰的人也是屈指可数。大多数学生在奥林匹克数学的高峰面前,只能高山仰止,望而却步。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如果强迫大多数智力平常的学生去学奥数,连理解都费力的难题就如一道道跨不过的学习之坎,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必将让大多数学生视数学为畏途,连原有的对数学的学习信心和兴趣都将丧失殆尽。如此一来,岂不是与奥数教育的初衷和基础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更何况,学习数学的目的除了应试升学之外,还要能学以致用,解决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碰到的数学问题。如果这些能用得到的数学常识不去学或学不好,而一味的去求解高难精尖的所谓奥数题,岂不是舍本逐末?退一步来说,在目前的基础教育和高校的数学专业教育中,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在社会实践中能应用得到的又占了几成?因此,奥数教育其实是“高智低能”的应试教育与学以致用的社会需求严重脱轨的一个缩影,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折射。这样的教育之“恶”为什么不应该舍弃?
尤为可恶的是,现在的奥数教育正在演化成挂羊头卖狗肉的畸形教育:挂的是提高学生智力水平的“羊头”,卖的是高密度、高强度集中训练的应试教育“狗肉”,大大加重了学生负担;挂的是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羊头,卖的是办班捞钱的“狗肉”,成为了少数人牟利的工具。这样的教育之“恶”为什么不应该“打倒”?
这样的奥数教育之恶正如杨东平教授所指出的:“奥数教育对少年的毒害比‘黄赌毒’还厉害,因为黄赌毒之类受害者少,影响的是极少数所谓的‘问题学生’;而‘奥数班’、‘培优班’之类,大面积覆盖学校教育,堂而皇之地绑架了大多数学生、尤其是所谓的‘好学生’,贻误、伤害着整整一代少年儿童,当然情节更为严重、性质更为恶劣。”纵观目前奥数教育的事实,此论并不过分。
如何引导奥数教育的“善”,遏制并最终铲除奥数教育的“恶”,不单纯是教育者和学生家长面临的问题;它与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衡、选拔人才的现行高考制度及社会的用人制度息息相关,是摆在我们每个教育关心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盘点奥数教育的“善”与“恶”】相关文章:
善与恶的经典格言06-14
盘点奥数的不解之缘08-07
什么是奥数及奥数的意义01-26
盘点小学生如何学好奥数08-03
奥数经典07-31
善与恶的名人名言摘抄07-24
知善去恶是良知优美散文02-05
存善抑恶为话题作文06-04
奥数专题数的整除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