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评课稿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三年级下册数学评课稿(精选11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评课稿,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优秀的评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下册数学评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下册数学评课稿 1
本周二,我听了谢老师执教的《年月日》。整节课,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教师激情饱满,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师生互动,谢老师营造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听完这节课后,有很大的收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师精心备课,重视课堂常规,使教学扎实有效。本节课开始,教师问学生今天是哪年哪月哪天,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来引出本节课的课题,与学生谈话中进行了新课的导入,贴切自然,顺理成章。
2.体现学生自主探索,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本节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观察辨析、自主探究,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看日历填信息,在白板上标一标、圈一圈等活动,了解大月、小月以及特殊月2月的.概念。通过交流让学生自己发现月份的不同,更有利记住12个月天数的区别。借助多种不同的方式,如、念着记、记单双数、拳头法、记歌诀等记忆大小月份,生动活泼,有趣,有助于学生的记忆。
3.练习设计巧妙,层次分明,让学生深深的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三年级下册数学评课稿 2
今天听了李老师的笔算乘法一课有以下几点想法:
1、情境创设贴近生活,很自然的过渡到新知学习。买7套你会算吗?再多一些呢?学生列式后,先交流列式的依据,在估算。为笔算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结合图形理解先分后合的计算方法,给与学生的探究时间较充足,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对学生的`预习习惯培养较好,学生能在课前基本了解笔算的方法。
4、质疑点拨到位,乘法竖式中怎么会出现加法呢?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对先分后合方法的深入理解。
需要商讨的地方:个人认为前面的先分后合思想其实是让学生将新知转化为旧知解决问题,同时也是为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做一些铺垫,更重要的是为本节笔算的算理的理解降低难度。教师在那个环节的用时较多,虽然可以若能学生很好的体会这种方法,但由于本节内容重点是笔算方法,所以应将前面时间压缩,不必让学生亲自去写,去算,直接引导学生发现将套数拆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的简便之处。然后告诉学生,列竖式的思路就是刚才思路的简写。教师一定要演示算的过程,书写顺序,对照图形让学生理解。
建议:笔算之前的估算板书出来,方便计算出结果后的比较。让学生板书,大家看,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年级下册数学评课稿 3
今天听了梁老师的课,感觉她的设计很精心,课堂上的她也越来越沉稳了。
1、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教师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服装搭配、早餐搭配、选择路线,组字练习等学生喜闻乐见的练习活动,便于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思考当中来。
2、创设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服装搭配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动手搭配学具,在组内交流好的搭配顺序,给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便于学生抽象出连线的方法。
3、教师的启发语言很有思考的价值。
当学生讲解完服装的搭配方法后,教师预设到学生会感觉这样表达很麻烦,及时启发,有没有别的方法呢?聪明的孩子马上会想到连线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用连线的方法表示时,又先引后放。如:你想不想试一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板演,再一次展示出他的有序思考。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随即教师引导学生找到了计算的方法,从而实现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度。
4、注重方法的总结。
无论从服装的搭配还是组字练习,教师都注重总结方法:先确定一个不变的,在进行有序搭配。
5、从始至终,教师都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时间让他们进行操作、表达,很有耐心,学生感觉不到紧张,学得比较轻松。
建议:可以介绍用符号、字母表示事物的方法,使表达更简洁。
三年级下册数学评课稿 4
《万以内加法》的教学,是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是一堂计算教学课,李宏老师根据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能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主要体现在下面几点: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李老师根据课本的素材进行合理地设计,李老师根据学生喜爱的动物东北虎、丹顶鹤、蜥蜴、青蛙四种动物图,并出示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为学生创设了一连串的问题情境,用动物提问题,“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类一共多少种?”“鸟类比爬行类多多少种?”等问题,学生都提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教学例题时,李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先出示不进位的271+122=,再出示进位的271+31=,重点指导满十向前一位进一。笔算过程师指导学生说:如271+31=先把相同数位对齐,再从个为加起;个位上1加1得2,在个位下面写2;十位上3加7得10,,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再加进上来的1得3,得数是302。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能完整回答。
三、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设计的标题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建议:老师应重指导,引领学生在探究中去发现计算方法。
三年级下册数学评课稿 5
听了施老师的这节课,我深切地体会到,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应关注学生获得怎样的结果,更应关注他们是否经历了自主探索的过程。针对这节课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让学生探究、自主学习。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如:让学生自己编9的乘法口诀,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编的?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把思维过程展现出来。学生那全身心投入学习、表达的尽兴,令我们也激动不已。
二、让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动,真正以学生为主体。9的乘法口诀较多,学生记忆有困难,教师通过多种形式(指名背、小组背、同桌背、集体背、开火车背、师生合作对口决,小老师与同学对口决等)指导学生记忆口诀,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变重知识传授为主动探索,变重结果为重过程,变重死记硬背为灵活记忆。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三、练习题形式多样,富有梯度性。练习题有口算、找规律、对口诀、判断等,题目类型丰富多彩,适合各个能力段的'学生练习。
建议:
1、板书应完整,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施老师的板书上没有写明课题,而且9的乘法口诀没写完。
2、在判断题中出示一道乘法口诀写法的题。
3、课堂上集体回答很多,个别回答较少,很难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年级下册数学评课稿 6
崔老师的《正方形的周长》一课,教学目标明确,能够围绕目标教学,过程设计条理清楚,突出重点,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突破难点,自主探索,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这一节有以下的优点:
1、教学内容设计实用,能以问题为主线,以老师的质疑为导,围绕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层层深入授课。
2、新课的复习引入自然。先做有关乘4和除以4的口算练习,为后面的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作准备;再出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说一说它的特点。为新知探究学习做好街接准备。
3、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崔老师通过出示了正方形情境图,让学生通过学具、电脑演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明白正方形周长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并让学生思考:要求正方形的周长,我们必须知道什么?让同学们讨论得出答案知道多种方法计算,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培养了学生解题方法多样化的能力。
4、在得出了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崔老师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不同层次,难度适中的练习,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正方形周长的理解,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对知识进一步巩固和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建议: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讨论、计算,找到不同的计算方法后。再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找到最好的计算方法,从而归纳出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
三年级下册数学评课稿 7
本节课的教学中,邓老师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关于条形统计图的基本知识,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识。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开放性。不同的统计图都有其使用条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统计图。
一导入贴近生活。用学生的体育活动项目统计表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学习统计的意义和必要性。
二、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关于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基础,教学时邓老师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识。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开放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较高。
三、邓老师注重学生操作时习惯的'养成。再学生操作前和操作过程中,教师对于容易出错的地方向学生做了明确指导,有助于学生习惯的培养。
四、板书设计简洁明了,重难点内容突出,对比清晰。
五、问题导学,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在教学时,邓老师多次向学生质疑,在质疑中让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建议:
1、对于条形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中出现的刻度问题,应放在课下作为探究。
2、更好的审视课件的内容,确保课件的准确性。
三年级下册数学评课稿 8
本节课教学环节完整,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注重面积认识的直观性和层次性。
在课开始部分,教师就设计有效活动,安排了两个同学分别擦洗大小黑板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对二维空间的认识,由此积累认识面及认识面的大小的活动经验。再接着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身体物体的面,引导学生感知面的大小,进而让学生能很好地理解面积的含义。
二、注重对面积概念认识的全面性。
学生的生活经验常常认为只有向上摆放的“面”才有面积,为了突出面积概念的本质,教师让学生摸摸桌子的侧面,球面,看看湖面、钟面,从而丰富了“面”的表象,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面积概念。
三、精心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认识面积单位的需求。
教师精心选择了两个长方形,使学生用已有的观察、重叠方法都不能方便地进行比较,产生认知冲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借助另一个图形来比较?如何借助另一个图形来比较?从而激发学生用面积单位进行测量的意
四、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逐步内化对面积概念的认识。
第一个练习题比较国家、省份面积的大小,用目测法。第二个练习是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来确定图形的大小;第三个练习则是提高练习,从中渗透了面积与长、宽、边长间的联系,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建议与改进:
1、在发展学生面积守恒的观念时,教师最好用数学书来操作,引导学生观察书在横放、竖放、斜放时的现象,从而渗透“图形的`面积不会因摆放形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守恒规律。
2、教师的过渡语还不够精炼。例如,在学习完物体表面的面积后,教师可如此过渡:“物体的表面的大小,那我们学习的图形有大小吗?好,现在,我们一起用手来比划出几个图形。”
三年级下册数学评课稿 9
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本节课中,刘敏老师从学生身边常见的平面图形入手,接着创设了问题情境,驱动了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刘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在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面积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一、概念的掌握比较扎实
在课的开始,刘老师通过让学生摸数学书、桌子、黑板表面、铅笔盒盖的面,直观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再让学生比较黑板面和数学书面的大小,通过比较引出面积的含义。接着再让学生通过练习说一说什么是数学书、课桌面、铅笔盒盖的大小,巩固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理解。随后又让学生自己选择周围物体并比较他们面积的大小。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自主说一说周围物体表面的面积,和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让学生充分感知并且初步理解面积的概念。
二、体验策略的多样性,感知用正方形进行测量的优点
刘老师先让学生猜一猜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激发矛盾。再引导学生借助老师提供的学具,同桌合作交流,自主选择工具进行测量比较。让学生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初步感知用正方形进行测量比较的优点。这一环节是整节课教学的难点,这里放手让学生充分自由发挥,学生可以将两个图形重叠后,再进行观察;可以用方格子摆一摆数一数;还可以用长方形纸条摆一摆数一数……最后通过“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些”的问题的争论,让学生初步感知用正方形摆或画正方形格子的方法比较的优点。
三年级下册数学评课稿 10
李老师执教的这节课,主要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在教学中,老师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之前已经对这些图形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让学生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和正方形,这样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而且引出本节课的研究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这样的引入简单,直入主题,效果也不错。接着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先猜测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如何验证猜测是否正确,在验证环节中,方老师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采用了先猜测后验证的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教给学生研究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学生参与的面广,积极性也高。整节课学生经历了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等活动过程,他们在活动中观察,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发现,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
细节决定成败。认为老师在这节课上有几个细节处理得很到位。第一个是老师在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之后都追问“你现在会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长方形(正方形)了吗?怎么判断?”这里的追问很有必要,不但巩固了新知,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运用意识。第二个是老师的板书设计得简洁、明了,图文结合,重点突出。
但也有需要和大家商榷的地方,是否可以帮助学生准备好方格纸,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就更加直观的看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难度也降低了。在验证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时,学生在投影下用折一折的方法验证时,后面学生可能看不清楚,教师可准备一张大正方形纸,在黑板上演示验证过程,就更加清晰了。
三年级下册数学评课稿 11
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理解数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是十分重要的。赵老师的这节课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亮点:整节课从动手探究——方法归纳——方法的应用,环环相扣,通过动手移一移,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来探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公式的理解。
聚焦1:出示学具袋中的长方形纸片,提出要求:用单位面积摆一摆。明确了学生活动的方向,并且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
聚焦2: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师提问:你觉得它的面积是多少?引发学生思考。接着追问:只要知道什么,我们就能知道长方形面积?在学生做出回答后,赵老师接着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加深学生的理解,为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做好准备。最后,自然而然地推导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亮点2:在教学中,赵老师特别注重同桌合作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速度与效率。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学模式,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
聚焦:在探索长方形面积过程中,赵老师一开始就给学生提出要求:同桌两人合作,点名汇报。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好的学生带动一些后进生共同进步。
亮点3:有效利用课堂中现场生成的错误资源。如不少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面积后,与之前学习的长方形的周长产生了混淆。而赵老师通过对比展示很好地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
【三年级下册数学评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比的意义》评课稿05-08
数学评课稿(精选17篇)03-15
小学数学评课稿模板06-16
《分数的意义》数学评课稿06-18
《分数的意义》数学评课稿(精选)07-06
数学《烙饼》评课稿(精选6篇)12-07
数学评课稿(通用20篇)11-02
精选高中数学评课稿03-06
初中数学评课稿(精选13篇)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