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百文网手机站

如何在情境教学中让幼儿轻松学数学

时间:2021-07-02 17:41:27 数学 我要投稿

如何在情境教学中让幼儿轻松学数学

  摘要:建构主义理论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的灵活应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幼儿探究兴趣;创设操作情境,引导幼儿获得体验;创设信息交流情境,帮助幼儿理解意义;创设生活情境,给予幼儿应用机会。在情境教学中让幼儿轻松学数学。

如何在情境教学中让幼儿轻松学数学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这样概括数学教育的目标,“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仔细分析,有三层含义:一是数学活动应当联系现实生活,在生活场景和创设的情景中展开;二是数学活动重在感受和体验,注重多感官参与和主体的投入;三是数学活动的内容应该来源于生活,同时应用于生活,即在解决实际的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体会数学的现实意义,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回顾建构主义理论,我们也会发现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同样强调教学要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强调对知识的主动探究、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基于此意义,我们通过设境激情,引导孩子轻松学数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幼儿探究兴趣。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注重幼儿学习的过程,而不能片面追求结果,要尊重幼儿的探索,尊重幼儿的试误。凡是幼儿可以自己探索的,教师要避免直接告诉幼儿,应启发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错误、修正错误。数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把支持学习者发现问题作为学习活动的刺激物,使学习成为自觉志愿的行动。对于幼儿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教师不是直接提供答案,而是通过启发、示范和引导,以确保学习者拥有学习过程的主动权。例如:我们组织孩子学习二等分,就是提供给孩子各种形状的纸张,教师抛出第一个问题:一张圆纸片你会把他分成二等份吗?幼儿随意摆弄很容易就找到了答案,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接着教师抛出第二个问题,一张正方形的纸你能将它分成二等份吗?幼儿在摆弄中思考,方形的纸我怎样折叠才能将它分为相等的两份呢?先是尝试横着对折,在教师的语言提示下,又去思考其它的折叠方法,反复尝试找到了新的二等份的答案——对角折叠,非常兴奋;为了巩固学习成果,教师又抛出第三个问题,长方形的纸片你能有多少种方法把它分成二等份?孩子们反复探究发现了中心点的秘密,只要经过中心点,无论怎么折叠都是二等份。这一例是由教师通过提问的形式创设的问题情境,层层递进,帮助孩子形成了二等份的概念。有时为了直观形象,我们还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问题情境,充分互动的效果更是得到孩子们的青睐。组织活动时,我们遵循这样的'原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如:学习比较多和少,我们就为孩子准备了实物,让孩子给一个花瓶里插上一朵花,孩子插到最后有了这样的疑问,怎么还差一朵呢?这时我们顺水推舟,引导孩子比较多和少,很快理解了多和少的实际含义,同时又学会了通过添加、减少的方法使数量不等的物体变得一样多。儿童的阅历在不断丰富和不断扩展,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依据儿童发展的水平,促使儿童将知识和现象有机联系,从而顺利而愉悦地解答问题;如果不顾发展过程,不顾儿童的感性认识,不加考虑胡乱地提出与社会阅历不相称的问题, 提问只能是浪费时间的无聊之举。我们尝试只向儿童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让孩子用自己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提出问题,用自己有限的数学知识解决遇到的各种难题,发展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能看出这种情境下,儿童对于学习终于有了一种“自主”的感觉。

  二、创设操作情境,引导幼儿获得体验。

  幼儿的思维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直观形象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经历了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表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四个发展阶段。皮亚杰认为:“认识既不发断于客体,也不发端于主体,而是发端于联系主客体的动作(活动)之中,活动的特性就在于它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强调,要教给幼儿的数学知识都应尽可能让幼儿在可直接操作的活动中去掌握,即教师为幼儿提供系统的、合适的材料、学具、环境,让幼儿在亲身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感性经验和逻辑知识,让幼儿通过对材料的使用,体验到数概念的内涵或运算的规律。为此,我们在设计活动时,总力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幼儿,准备大量的实物、磁性材料、图片、实物卡、点子卡、数字卡等操作材料,使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发现和构建数学知识,获得数学经验。如:学习单双数,我们为孩子准备了筷子、鞋子、手套、袜子等生活中常见成双成对的的实物,帮助幼儿理解双数和单数的实际意义,接着玩“找朋友”的游戏图,让幼儿用连线的方法给物体配对,从实物到图片,引导幼儿在操作中获得感性经验,接着提供不同的点卡和数字卡片,让幼儿指认出10以内的单双数,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单双数的概念。活动延伸时,教师出示任意报数,要求幼儿按数量自由结伴,小组讨论结伴的人数是单数还是双数,并说出小组成员这样认识单双数的理由。

  三、创设信息交流情境,帮助幼儿理解意义。

  义。儿童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能够补充、修正、加深每个人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在数学活动“有趣的橡皮筋造型”中,我们不仅让幼儿学会用橡皮筋来表现物体的主要特征,更重要的是启发幼儿说说自己作品中使用了几种颜色的橡皮筋,数数一共用了多少根橡皮筋,设计了多少个图形,每个图形各有几个,并请幼儿用完整的语言描述自己的作品,如:我用了5根红色、6根黄色、9根绿色,一共20根橡皮筋拉出了房子和小草,这一活动让幼儿用语言描述自己的造型作品中蕴涵的形状及数量,帮助幼儿掌握了相关的数学概念。又如中班数学活动“奇妙的圆”,我们鼓励幼儿自由结伴,拼贴图案,幼儿将完成的作品放置于投影仪下,添添讲讲,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鹏鹏小朋友介绍说:“我和小敏拼贴的小熊,我们找了大圆做小熊的头,找了椭圆做小熊的身体,耳朵怎么做,我们商量了一下,把一个小的椭圆分成两份,就成了两只耳朵……”,鹏鹏小朋友边说边指着他们的作品向同伴介绍,还注意和其他幼儿的互动,请其他幼儿评价自己的作品,这时不仅仅是语言信息的交流,还有视觉信息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幼儿集体智慧信息的交流。

  四、创设生活情境,给予幼儿应用机会。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纲要》用“身边事物和现象”“周围环境”“生活经验”等词句明确了数学内容应取材于现实生活,适应幼儿的实际水平,这样幼儿就能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学习数学,容易理解数学的含义,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有了亲切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我们把数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生动、真实、有亲身体验的生活事件和游戏情境,把教材变成幼儿可操作、可感知、可表现的实践活动。“生活中的数字”,我们就让孩子找找生活中数字在哪里,没有数字行吗?小朋友们先是收集各种带有数字的物品,接着是集体交流,大家畅所欲言,手表上有数字、红绿灯上有数字,电梯上有数字,商品的条形码有数字,衣服鞋帽上有数字……最后我们将幼儿的答案逐一记录下来,做成了一张大大的海报,张贴于活动区的墙壁上,孩子们不断去发现,不断添加新的内容,求知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跷跷板的游戏,让幼儿感受轻重的问题;小超市活动就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实物归类、认识人民币、练习10以内加减等等的机会;大班儿童上下楼梯,走一级数一级,学会了灵活应用顺数和倒数的知识;吃餐点时让幼儿分发碗和小勺,学会将一套餐具对应一位小朋友来摆放,感受一一对应的关系;有意地请幼儿按大小、颜色、形状以及某种指定特征进行收发,巩固练习分类,尝试多种分类的方法,培养幼儿的扩散思维。幼儿生活教育追求渗透性和随遇而用,看似“无心插柳”实则“有意栽花”。生活无处无数学,儿童在生活需要中主动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能深刻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

  情境中的数学教育,可以使儿童在既轻松又自然的情况下获得简单的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概念,引发对数学的兴趣。

【如何在情境教学中让幼儿轻松学数学】相关文章:

如何在情境中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05-06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01-20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06-26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创新05-26

如何让宝宝日常生活中轻松学数学07-12

如何在初中的政治课堂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论文08-06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教育05-25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01-26

小学数学课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