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百文网手机站

浅谈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进行有效性提问

时间:2021-07-01 13:49:18 数学 我要投稿

浅谈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进行有效性提问

  思维源于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有效的提问能驱动学生“做数学”,在课堂中起着激趣、导思、培养学习能力等作用。 “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善教者必善问。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的原则如下:

浅谈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进行有效性提问

  一、挖掘教材中的问题要素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问题设计是否得当。设计问题首先要吃透、理清教材中的逻辑关系,有针对性、层次性、趣味性地提问。

  (一)针对性原则

  问题必须围绕教学中的关键点来设计。

  一问重点。对重点要反复设问,抓住重点内容、词语设问。

  二问盲点。教师应通过恰当设问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盲点。

  三问模糊点。可设计对比性问题,使学生在比较中分清是非;也可设计归谬性问题,让学生在不自觉中一步步陷入明显的谬误后再帮他们分析失误之处。对模糊点恰当设问,可增强学生的分辨能力,提高思维的严谨、精确性。

  四问发散点。对同一问题,教师通过设问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纵横联系所学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数学知识的联系,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层次性原则

  围绕教学目的,对某问题设计一些“子问题”来降低思维难度。问题设计有层次性,通过解决子问题,最终解决原问题。

  (三)趣味性原则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因素,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艺术、生动的语言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如:讲“三角形外角和定理”时,如下引入:“小明绕一三角形花坛的外围走一圈,到每个拐弯处,行走方向都转了一个角度(∠1、∠2、∠3),回到原位置时,共转了多少度?你想知道三角形的外角和吗?”问题来自生活,问题情境学生熟悉,极易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如果对学生缺乏深入的了解和全面的分析,提问无针对性,就会导致课堂出现“问而无答”、“启而不发”或教师“自问自答”现象,教学进程因提问而“卡壳”。提问若缺少质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的思维活动,就会形成虚假的课堂活泼气氛,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提问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梯度原则

  心理学把人的认知水平划分为“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三个层次。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或直奔“未知区”,而应在“最近发展区”寻找提问的切入点。教师必须抓住教材、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特点,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作出正确的判断,科学地按梯度设问。

  (二)适时原则

  课堂提问的适时性包含两方面:抓住时机、提问次数要适度。课堂提问的效果与提问时机直接有关,要讲究提问的艺术,因时设问、把握次数,恰到好处。提问的适时适度因学科、课型、内容不同而不同,设计问题时要认真把握。

  (三)实效原则

  课堂提问的实效性取决于提问的科学、针对性,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和内容,从直观入手,不能超越学生知识、思维的实际水平,问题语言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

  (四)满足需要原则

  学生有强烈的表现欲,认为老师的提问是展示自己能力的大好时机。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问题难易程度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使学生的'回答更系统、完善,语言更准确、到位,学生更多更主动地参与课堂。

  三、构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课堂提问要注意尊重学生,力求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一)正面鼓励原则

  对学生的回答要积极、及时的评价,点评时对学生答问的正确性应有明确的表示,答问有差错的要及时纠正,表达不清的应给出示范,对创造性的答问应给予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及时发现“闪光点”给予肯定,有利于调动促进学生继续思考和有勇气继续回答问题。学生才敢向老师提问,形成“生问师”的局面。

  (二)面向全体原则

  提问要面向全体同学。“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的多。克服提问的随意性,遵循教学与学生认知规律,尊重学生主体,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以取得最佳效果

  四、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几种方式

  课堂提问的方式很多,只有巧妙使用,才能产生积极作用。

  (一)激趣性提问

  数学课比较枯燥抽象,教师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提出问题,创造愉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如:讲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可如此问:“为什么射击运动员瞄准时,用手托住枪杆(此时枪杆、手臂、胸部恰好构成三角形)能保持稳定?”看似闲言碎语几句话,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在轻松喜悦的情境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阶段,把枯燥的内容变有趣。

  (二)发散性提问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授课中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系所学知识,沟通不同部分的知识和方法,对提高学生思维、探索能力大有好处。如:讲授完全平方公式时,先问:“有一正方形稻田边长为a米,现每边长扩大b米,后来的面积是多少?”让学生先尝试求出结果。学生积极探索、思考后,利用所学知识得出各种解法,在化简过程中归纳出公式。

  (三)提问题要有“障碍”,防止“滑过现象”产生。

  “滑过现象”源于英国学者Edard Be Bono关于思维训练中“注意滑过”的一个形象比喻。他说:当我们驱车从A地到B地欣赏美景时,往往由于车速太快,忽略了途中更美的风景C;由A地到B地的路越顺畅,C地被忽略的可能性就越大。课堂教学也如此,教师若将教学任务设计得面面俱到、自然流畅,问题坡度太小,没给学生留下跨越“障碍”的空间,学生无需要多少时间即可一蹴而就,就会使许多有价值的内容在不经意间滑过。在《三角形中位线》学习中遇到问题:“把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一个三角形和梯形,要求剪得的三角形和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应怎样剪?”对此,教师提出三个小问题来引导:

  (1)图1剪法,可拼成平行四边形吗?(黑板上画出图形)

  (2)图2剪法,可拼成平行四边形吗?(黑板上画出图形)

  (3)怎样剪才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呢?

  前两个问题,很好地为第(3)问做了铺垫,是不错的引导;但由于问题设计过于详尽、顺畅,没给学生留下 “障碍”,学生轻而易举地回答出第(1)、(2)问,从而第(3)问经过短暂思考就能回答出来,这个问题就显得没有挑战性,探究价值“一滑而过”,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无益。可先不给任何预设问题,让学生先想、画,再剪。在大部分学生没有结果时,给出第(1)问。这样整个问题处理坡度变大,学生能经历一个相对完整的思考过程,教师也把握了设问时机,在知识的关键、疑难处有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提高了提问效果。

  数学教学应将学生的“做数学”摆在突出位置。对关键问题、关与环节教师“说破”,留下“更美的风景C”让学生“欣赏”,使其在探索、思考的体验中提升思维和激发兴趣,是防止“滑过现象”的基本策略。教师的教学智慧不是体现在“先知于学生、胜学生一筹”上,而是体现在“与学生同步”甚至“落后于学生”上。“说破”的火候掌握在教师手里,但取决于学生的需要,所谓“教不越位,学要到位”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教学手段,加强课堂提问艺术修养十分重要,科学地设计并提问,可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质疑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沃尔什《优质提问教学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1版。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3]林 荣  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实践研究  中学数学教与学(下半月) 2008.6.

【浅谈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进行有效性提问】相关文章: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学习总结12-01

最新初中数学课堂小结11-11

如何在Fireworks中进行图片边缘加工08-06

如何在团队中进行AxureRP原型设计08-05

高效课堂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论文12-09

如何在ppt中链接文件03-03

如何在word中插入文档10-28

如何在word中插入域11-09

如何在excel表中求和08-06

浅谈数学的教学设计12-04